七淨門與禪觀諸境2/2

 

 

 

七、見智清淨門

 

 

  道智為七淨門之末,名「見智清淨門」(nanadassana visuddhi)。
由道智及果智迅速趨證(身心諸行)止息之頃,當起下述返照:
  
  16.返照智
 
  返照前此輕鬆美妙地用功時,覺照曾突然加速。亦返照前此迅速生
起二、三覺照後,曾突然止息。此種返照名「返照智」paccavekkhana
 nana),對毗婆舍那觀道(vipassana magga,內觀之道)及聖道
ariya magga聖人之道)返觀。返觀成就道智時身心諸行寂滅者為覺
觀涅槃之「返照智」(paccavekkhana nana)在果三摩缽提(phala
 samapatti趨證果智)中對果(phala)之返觀尤為顯著。
  
    成就身心諸行寂滅之道智即「見智清淨門」,為七淨門之末。順
就聖道智、預流智、道智、果智及返照智均係特出智慧,於毗婆舍那
觀智成熟具足時剎那間最後一併生起。
  
    上述道智及果智乃首先出現之須陀洹道智果智。成就此初步之道
及果,即證得須陀洹sotapanna(預流)而得免生惡道,七還人天。
七還之中,續修禪觀直至成就阿羅漢道及果而證阿羅漢,斷諸煩惱,
體證涅槃。
  
    因此,值此佛法之世,宜起修毗婆舍那禪觀,最起碼要成就須陀洹
果。得聽此篇開示者皆真修實練之行人,如依上述十六觀智,成就道、
果及返照等智將大快平生。即使未能證得,亦應繼續努力以達成。
  




 

 

入果定(果三摩缽提)

 
 
 
  已證道智及果智者,如想再證一次諸所證者而繼續用功,將很
快成就「行捨智」。定力強者,不久即達須陀洹果智,在此境界並
會停留較久而非如前次般短暫。趨證道果而停留彼處名入果定,遠
離諸苦,長享安樂。
  




 

 

精進趣向更高道果

  
 
  波羅蜜功德具足者,若更欲證待證之道智及果智,將從「恆生
恆滅智」入手,循諸毗婆舍那觀智步步前進,最終成就更高之道及
果智。
  




 

 

祝福語

  
 
  祝諸位皆得努力成就最起碼之須陀洹道智及果智,甚或更高道果
。祝諸位依所示妥善用功,速滿所願由道及果智而證涅槃。(Mahasi
 Sayadaw: Progress of Insight through the Seven Stages of 
Purification
  




 

 

譯後語

  
 
  翻譯要達到信、達、雅,尤其是佛經祖語,是一件吃力的工作。
在十六觀智的命名上,譯者認為應該使人望名即能生義,故參考《巴
利文字典》,將大部份散見現存譯名捨去而重新訂名。如第一智
nama-rupa-pariccheda-nana,有譯「名色分別智」者,今訂名為「
色心辨別智」,似可免除色心分開的誤會,且用「心」字比用「名」
更一目了然;第二智paccaya-pariggaha-nana,有譯「把握因緣智」
,如改為「緣覺智」,似更易懂,蓋此智為明白如是因、如是果之智
,有現成的緣覺一詞可用;第三智sammasana nana有譯「遍知智」
者,嫌義過廣,此智悟無常、苦、無我三法印,即名「三法印智」
(或法印智)當既簡且明;第四智 udayabbaya nana有譯「生滅智」
或「生滅隨觀智」,似應譯成「恆生恆滅智」,強調生滅之恆時當更
符本意;第六智bhaya nana有譯為「怖畏正智」或「怖畏現起智」,
茲改譯「覺怖智」,以符原文怖之覺知義;第七智adinava nana有譯
「過患正智」或「過患隨觀智」,如用「苦患智」強調苦似更切實;
第九智 muncitukamyata-nana有譯「欲脫正智」或「欲解脫智」,易
令人誤為欲之解脫,如改名「求解脫智」,則名實相符;第十智
patisankha-nana有譯「省慮正智」或「省察隨觀智」與「復起」之
原意脫節,如名「復起觀智」(或復精進修觀智)較符實情;第十二
 vutthana-gaminiaunloma nana)有譯「隨順智」,頗欠週全。
此智可以傳遞奧運火之喻,vutthana-gamini nana喻如傳遞聖火之
接力者,奔向聖火壇(聖道),其最終一名點燃聖火者既是接力者
vutthana-gamininana,又是趨就火壇點火者,名anuloma nana
貫接前後,所以 vutthana-gamini是驟起邁向聖道的二、三個觀智
,名邁向聖道智似頗恰當,比二、三中之最終一個既貫通順其前之
觀智,又親臨(就)聖道,故名之「順就聖道智」,所以
vutthana-gaminianuloma 雖同為一智,卻稍有別;第十三智
gotrabhu譯為「進始正智」或「種性智」。此智其實就是預入聖流
的智慧,成就者免淪惡道,故有現成的預流可用,應譯為「預流智
」;第十六智paccavekkhana nana有譯為「省察正智」或「思惟反
射智」。此智雖有些思惟省察的味道,但重在猶如臨終的迴光返照
,如譯為「返照智」(或迴光返照智)更能傳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