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淨門與禪觀諸境1/2 

 

馬哈希法師 著

    智如比丘 譯 

 唯依佛法正修,方能取證道、果、涅槃(nibbana ),清除
我見、疑使
,免淪惡道,息諸煩惱,脫離諸苦,而得究竟常
樂。茲簡介七淨門及禪
觀諸境,使正修法門者知循道智
magga nana)及果智(phala nana
趣向涅槃。
 

 

一、戒清淨門

欲入戒清淨門者,居士持五戒或八戒即可,僧眾則須依奉波
羅提木叉律
儀戒、根律儀戒、活命遍淨戒、資具依止戒。實
在說來,僧眾須守持波
羅提木叉律儀戒以獲得「戒清淨」
sila-visuddhi)。



 

 

二、心清淨門

  
 
持戒清淨者如恆修定(samatha kammatthana ),諸如觀息出
入,則其
心不會散亂,能定於一境,歷近分定(upacara
samadhi
)及根本定
appana samadhi )而成就心清淨。心清
淨謂以定故,不為六根境界
所障。由觀心(citta)及心所
cetasika)或任何其餘現行身心諸法
而心得清淨時,沿
十六觀智進修,即得歷道及果智而證涅槃。此是毗
婆舍那
vipassana) 禪修中由奢摩他(samatha)證得涅槃之法。

唯習毗婆舍那內觀而不習奢摩他者名「唯觀行者」
suddha
vipassana
yanika),此禪法之修法為:具戒清淨者於六根
門頭所現境界如眼見、
耳聞等隨起隨觀。初用功時,觀照一
一眼見耳聞殆無可能。惟可從粗顯
的任何身體特徵練習。入
手可從觀腹部脹癟開始,其鼓脹情況及運動,
屬色之風大,
觀這類明顯的色,心不再散亂而念遂攝歸一境。由如此這
般,
每瞬間觀照所生之剎那定(khanika samadhi )成就「心清
淨門」
citta-visuddhi)。
  1.色心辨別智
  觀照順暢心不散亂時,辨別色心二法之智慧──「色心
辨別智」
nama-rupa paricchedanana)即於每次用功時生
起。
    此智生起之法,乃於觀腹脹起時,行者能辨別所脹有別
於其覺
心:脹為無覺知之色,而覺知為能知心。觀癟落時,
能辨別癟為色,
而其覺知為心。觀經行時,能辨別行為色,
而其覺知為心。觀聞聲時
,能辨別耳、及聲為色,而聞及其
覺知為心。依此類推,見色時,能
辨別眼及色境為色,而其
見及覺知為心。思法時,能辨別思及其覺知
為心而此心之所
在處為色。觀疼痛能辨別痛及其覺知為心。而此心之
所在處
為色。如此這般,當觀色之覺知時,能辨別能覺知者為心而
覺知及覺知所在處為色。此種辨別色心之智慧名「色心辨
別智」
nama-rupa pariccheda nana)。

 

三、見清淨門  

  色心辨別智成熟有力時,行人便悟知人我皆不出能覺知
境之心及
非覺知之色二法,其中並無所謂「我」之體。此智
成就「我」(atta
之邪見清除,此名「見清淨」(ditthi-
visuddhi
)。
  2.緣覺智
  其後,定(samadhi)慧(nana)增強,行者用功時能辨
別因果,
觀腹之脹癟及其移動手臂時,能照見其心念之動及
隨後之動作,乃悟
所動心念為因,引生手臂之移動為果。依此
類推,能辨別伸縮四肢、
站起及經行等時之動念及其隨後之動
作。身但有動,即覺知念為導因
,並無人作之因。此辨別因果
之智慧名「緣覺智」
paccaya-pariggahanana)。

 

四、除疑清淨門

  心識之動乃因有心所緣境,並身根生識之故。每起觀照
,皆覺知
其生起為有境可緣,並有身根生能緣心。觀聞聲時
,知其生起為有耳
能聽及聲可聞,因聞聲故覺照乃生。觀見
色時,知其生起乃因有眼及
色境,因見色故覺照乃生。因因
果果,辨別如是。其餘觀照亦然。此
種辨別之智慧亦屬「緣
覺智」。諸言、行、覺知,皆無我體
atta-entity ),皆
非我作。有關過、現、未三世我體之疑乃不得
起,並大部分
消釋。此是「除疑清淨門」(kankha-vitarana-visuddhi)。
  3.三法印智
  其後,定慧增強,將體悟所觀與能觀之滅相。觀腹脹時
,立即可
見所觀脹與能觀心之消失。觀腹癟、日常運作、經
行、四肢曲伸等時
,俱見所觀能觀之消失。觀「聞聲」時,
所聞聲、聞覺知及能觀心皆
滅。觀「見色」「身觸」等,同
見能所觀心之滅。乃作如是思維:
「過去世未作如是觀,故
執諸法為常。今乃知法皆無常,即生即滅。
」此名「無常法
印智」(anicca-sammasana-nana,徹見實見無常之
智)。
同時悟生者即滅,無足愛戀,虛不足恃,皆為苦患。這是

苦法印智」(dukkha-sammasana-nana),更悟諸法緣生,不
由我
作,此即「無我法印智」(anatta-sammasana-nana),
使悟無我之
理,悟知我身既無常、苦、無我,他身當亦皆然
。不停止類此之觀
照作意,持續用功,觀慧將迅速進展。
  4.恆生恆滅智
  前此雖知法之生滅,實際僅當一類相續之色心諸法現起
時,見
法起之初際及法滅之終際。總覺得所現一類相續法之
中際為時頗長
。此皆因未明法剎那生滅理之故。今則即時澈
見一類法即使相續現
行,彼亦剎那剎那生滅不息。其徹悟之
道為觀腹脹時,見其脹分二
、三或多節而起。觀腹癟、經行
、舉足、移前、踩下、四肢曲伸時
,同樣見其迅速分成二、
三或多節。觀念頭,見所觀之念及能觀之
心俱迅歸於滅。觀
疼痛,每覺照生起,見所觀之痛及能觀之心俱分
數節而滅。
此覺知法迅速恆生恆滅之智慧名「恆生恆滅智」
udayabbaya-nana)。

    此智一生,覺觀即變得容易自如,毫不費力。此時會見
到異光
,湧生喜樂,週身輕安。有人甚至會微微飄於空中。
這些異常經驗
易令人以為已成就特殊觀慧。

 

五、見道非道智清淨門

  如因此自滿沈迷則於觀智進展有障。因此禪修老師須如
此告誡
未悟之行人:「愛執異光並諸禪悅等,即同邪道,於
觀智進展有礙
。觀智進展之正道為不斷地修觀。」知所抉擇
何為邪道何為正道,
名「見道非道智清淨門」(maggamagga
-nanadassana-visuddhi
明見何為進趣聖道之正道、何為
邪道之智慧)。

 

六、見正道智清淨門

  如此抉擇而唯知繼續用功則愈能澈見法生滅相。澈見腹
一脹一癟
,四肢一伸一曲皆分為二、三或多節。由恆生恆滅
智以迄「順就聖道
智」(anuloma nana,契入聖道之隨順智
慧)之九節觀(vipassana
智進境名「見正道智清淨門」
patipada-nanadassana-visuddhi)。
  5.悟壞智
  觀智(vipassana nana)再進一步,所觀能觀之終際而
非始際愈
形明顯,此是「悟壞智」(bhanga nana )之生相
。其智僅覺知能所
之壞滅,凡見色、聞聲、遇人、知曉皆僅
見其壞滅相,「無常觀智」
aniccanupassana nana),「
苦觀智」(dukkhanupassana nana
及「無我觀智」
anattanupassana nana)之悟境因而增強
  6.覺怖智
  悟壞智愈趨成熟,恆見諸法頓滅之餘,生怖畏感,名「
覺怖智」
bhaya nana
 7.苦患智
  悟此色心諸法,皆頓歸壞滅,是可嫌可厭之法,毫不可
愛,此名
「苦患智」(adinava nana)。
  8.厭離智 
  此色心諸法頓歸壞滅,足見其不實,無樂,虛偽可厭。
此名
「厭離智」(nibbidanana)。根據《巴利文八講集註》
pali attha-katha commentaries ),覺怖(bhaya
、苦患
adinava)、厭離(nibbida三觀智實應歸為一智
。所以某些
行人僅三智中生起一二而已。
  9.─10.求解脫智及復起觀智
  厭離智增強,覺知諸色心法皆苦,頓生棄捨此色心所成
臭皮
囊之念。此名「求解脫智」(muncitukamyata nana)。
此念生
起,復悟當精進修觀方可望出離。此名「復起觀智」
patisankha nana)。
  11.行捨智
  如前覺悟復起用功,無常、苦、及無我三法印愈得深悟
。更
甚者,難忍之痛感增多,惟觀時頓歸於滅。專心用功時
,立刻全
部消失。用功持續,觀智昇高,乃生「行捨智」
sankharupekkha nana,對色心諸法泰然
之之智)。
    此時禪觀異常輕易美妙。稍稍用功,所緣境即一一自然
現起。能觀心
亦復如是。只消在最初四、五或十次上使力,
隨後自然輕鬆之覺照即綿綿
而起達一、二小時或更久。行人
甚至覺得無需更換姿勢就可輕易舒適用功
整天。

    雖恆知法皆頓滅,惟不復有覺怖等智時之怖畏、苦患、
厭離、求解脫
及不滿。雖有苦之身體不適,心則無苦。大致
上可說毫無疼痛及類似身體
不適。雖常現好境界,但不如以
往般興奮。雖禪觀寂妙殊勝,怡悅卻已不
如恆生恆滅智時所
生起之強烈。此即「行捨智」安祥平靜如如的特質。
 12.邁向聖道智或順就聖道智
  行捨智漸趨成熟時,禪觀加快,不費微力就接二連三迅
速生起。此接
二連三驟生之觀智名「邁向聖道智」(vutthana
gamini
)。接二連三所
生智中最終一個名「順就聖道智」
anuloma nana vutthana )之義為進
趣得見涅槃之聖道。
  
    gamini之義為邁向此聖道之特殊觀智,順就聖道智乃覺
悟無常等義的
所有毗婆舍那觀智中最終一個,貫通其前的其
它毗婆舍那觀智與(相關之
)聖道,為迅速所生二或三個邁
向聖道智中的最終一個,其勢如奔。
   13.14.15 . 預流智、道智及果智
  順就聖道智後,接著生起預流智(gotrabhu nana),
聖道智(ariya
magga nana)及果智(phala nana),此諸
智中,順就聖道智見所現身
諸法之生滅,並依無常、苦、
無我三法印之一,多依無常法印,連續
觀照法之生滅。預流
智傾向於身心諸行(sankharas )之止息。道智及
果智則
進趣並證得身心諸行之止息寂滅。上述係依經典之詳釋並供
整資料之用。綜合明白地說,行者照見諸法恆生恆滅,於
迅速生起二、
三覺觀後,突然趨證諸法之止息。此即道智及
果智之生相,為時不長,
僅一瞬間,甚至不足一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