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2028D5-DC38-4F40-A759-1838704E2898.jpeg

《內觀要義》

新譯內觀基礎

 

馬哈希大師1959年講於仰光 

陳永威2018年校譯及補註

 

六、正確的方法

 

當你禪修時,你要懂得用方法禪修。只有正確的方法才能產生內觀。 如果你將事物當成永恆的,那怎會有內觀呢?如果你當它們為好的、 美的,有靈魂、有自我,那怎會有內觀呢?

 

「名法」和「色法」(心和身)是無常的現象。你需觀照這些無常的現象,以看見它們的實相,為無常的。它們生起與消失,並且不斷逼迫著你,因此它們是可怕的、是苦的。你需要如實地觀照它們,以見其實相為苦。它們是空無個體()、無靈魂、無自我的過程。你需 要觀照以見到它們為無個體、無靈魂、無自我。你必須嘗試如實地觀察它們。

 

因此,每當你見、聞、覺或知時,你必須嘗試如實觀照那由六根門生起的身心現象過程的實相。當你看時,你必須標記「看、看」40。同 樣地,當聽時,標記「聽、聽」;當嗅時,標記「嗅」;當嚐時,標 記「嚐」;當觸時,標記「觸」。疲倦、熱、痛和難以忍受的不悅感受也會因接觸而生起。觀照它們為:「疲倦、熱、疼痛」等。念頭、 想法也可能出現,當它們生起時,標記「思考、想像、渴求、愉快、 高興」。但對初學者而言,是很難觀照到所有由六根門生起的一切現象,他必須從少許幾個開始。

 

你以這樣的方式禪修。當你吸氣和呼氣時,腹部的移動、即其「上升」 與「下降」(起、伏)是特別顯著的。你以觀照這個移動(movement) 開始,升起的移動,你觀照它為「起」,下降的移動,你觀照它為「伏」。 這種起與伏的觀察,並沒有用上經典的字眼。不熟悉禪修的人們,於 是以藐視的態度說:「這種起伏的修法,與經典都沒有關係。它甚麼都不是。」他們可能以為它甚麼都不是,因為它沒有用上經典的語彙。

 

然而,本質上,它是真實的現象(paramatha)。那「起」是真實的, 那「伏」是真實的,那移動的風大是真實的。我們使用通俗的話語「起」 與「伏」是為了方便,在經典的專門名詞,起伏是「風大」 (vāyo-dhātu)。如你專注地觀察腹部的起和伏時,會有支撐 (vitthambhana)、動搖(samudīraṇa)、帶動(abhinīhāra)的現象。在此,支撐是風大的特相(lakkhaṇā),動搖為其作用(rasa),帶動是其現起(paccupaṭṭhānā,或呈現。如實地知道風大的實相, 意即知道它的特相、作用和現起。我們禪修以了解它們。

 

內觀始於清楚地分辨出「名法」()與「色法」()。為達到這一點,禪修者以色法開始修習,如何做呢?

 

(禪修者)應以特相、作用等方式觀察。」《清淨道論》lakkhaṇa-rasādivasena pariggāhetabbā(Visuddhimagga)

 

當你觀照「名法」或「色法」,你應觀照其特相或作用。「等」是指現起。與此相關,《攝阿毗達摩義論》(Abhidhammatthasaṅgaha) 頗為切中要點。

 

「見清淨是依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分辨名和色。」Lakkhaṇa-rasa-paccupaṭṭhāna-padaṭṭhāna-vasena

nāmarūpa-pariggaho diṭṭhivisuddhi nāma.

 

意思是:內觀始於「名色分別智」。在七清淨的次第裡,首先你必須圓滿「戒清淨」和「心清淨」,接著「見清淨」。要達到「名色分別 智」和「見清淨」,你需觀照名與色,通過其特相、作用、現起和近 因來了知它們。一旦你如實地了知它們,你便獲得「名色分別智」。 一旦此智圓熟,你即具有「見清淨」。

 

這裡,「通過其特相了知它們」,意即了知名色的「特有性質」。「通 過作用」了知,即是了知其功能。「通過現起」是指它們呈現的模式。 在剛開始禪修的階段,還不需要了知「近因」。因此,我們只講述特 相、作用和現起。

 

在《清淨道論》與剛引述的《攝阿毘達摩義論》中,並沒有指出以名 字、數字、物質粒子群的元素或不斷生起的過程來觀照名色42;而只 是指出,應觀照它們的特相、作用和現起。人們應小心注意這一點。

 

—————

註:

40 標記(note  label):意思是觀照對象時,在內心默念「看」、「聽」等詞,以便更專一和 準確地觀察對象,在註釋書,這被稱為「彼生概念」(tajjā paññatti)。班迪達尊者在《佛陀的 勇士們》解說「標記」時說:「在修習之初,你必須使用所緣的名稱,以便獲得精確的覺察力。 當練習成熟時,便不需要使用所緣的名稱。關於這一點,《清淨道論大疏鈔》(Visuddhimagga Māhaṭīkā)曾有如下的問答說明:

Nanu ca tajjāpaññattivasena sabhāvadhammo gayhatīti? saccaṃgayhati pubbabhāge, bhāvanāya pana vaḍḍha- mānāya paññattiṃ samatikkamitvā sabhāveyeva cittaṃ tiṭṭhati. (Vism-mhṭ I 266) 難道不需藉由「彼生概念」來把握自性法嗎?的確!在前階段〔禪修者〕需藉由「彼生概念」來 把握自性法。然而,當修行進步時,心會超越概念,而只安住在自性法上。」

41 《清淨道論》「風大」的特相、作用、現起的巴利原文:vāyodhātu vitthambhana lakkhaṇā, samudīraṇarasā, abhinīhārapaccupaṭṭhānāti。中譯《阿毗達摩概要精解》提及:風界的特相是 支持;作用是導致其他色法移動;現起是帶動(俱生色法從一處)至另一處;近因是其他三大元 素。

42 英譯這裡作「substance of material particles(物質粒子群的元素)及「incessantly coming up processes(不斷生起的過程);這兩句話,一般人很容易解讀為「色聚」及「心路過程」, 然而,經詢問杜察如禪師(Sayalay Daw Carudassini)及賴明居士(U Hla Myint),這裡並非指 這些。而是針對過去一些緬甸尊者,提出以「微細粒子」及類似「電視雜訊雪花般的現象」概念來禪修。

—————

 

不然,他可能掉進名字、數字、粒子或過程的概念。註釋提及你應以 它的特相、作用和現起來觀照名色。因此,當你觀照風大時,你觀照 它的特相、作用和現起。

 

風大的特相是什麼?它有「支持」的特相,這是它的特有性質。風大就只此而已。風大的作用是什麼?它是動搖。它的現起是什麼?是帶 動。現起即是呈現給禪修者心智的東西。當禪修者觀照風大時,帶動、 推動、拉扯的現象會呈現在其心智面前。這就是風大的現起。當你觀 照腹部的起伏時,一切支撐、動搖、帶動會變得清楚。這是風大的特相、作用與現起。風大是重要的。在《念處經》中,(古代的)註釋 者對身念處「威儀章」(iriyāpathapabbaṃ,關於姿勢)與「明覺章」 (sampajānapabbaṃ,行為的正知),均特別強調風大。佛陀說:

 

「當行走時,覺知『我在行走』。」 

Gacchanto va ‘Gacchāmi’ ti pajanati.

 

佛陀教導我們每次行走時,都應標記「走、走」,以覺知行走的色法。 註釋者說明了如此觀照時,智慧是如何培養出來的:

 

「我要行走的心生起。這產生風大。風大產生表色43,當風大散佈全 身而將身體推動向前,這就是所謂行走。」 (《大念處經註釋書》)

“Tasmā esa evaṃ pajānāti – ‘‘gacchāmī’’ti cittaṃ uppajjati , taṃ vāyaṃ janeti, vāyo viññattiṃ janeti, cittakiriyavāyodhātuvipphārena sakalakāyassa purato abhinīhāro gamananti vuccati.”44

~ 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vaṇṇanā

 

這意思是說:習慣在每次行走時,觀照「行走、行走」的禪修者,他所體悟的是如此。首先,「我要行走」的心生起。這種意欲引起整個 身體的緊鬆活動,隨後,導致色身向前一下一下的移動。我們說這是「我在行走」或「他在行走」。在究竟層面上,沒有我或他在行走。 只有要行走的意欲及走的色法。這是禪修者所體悟的。在此,註釋書 的解說指出,重點在於體悟風大的「移動」。因此,若你能夠通過特 相、作用和現起了知風大,你就可以自己確定你的禪修是否正確。

 

—————

註:

43 表色(viññattirūpa)有兩種──「身表」和「語表」,它是由心念帶動身體和語言產生的色 法。這裡所指的是「身表色」。身表(kāya-viññatti)是心生風界的特別作用,使到身體移動以 表達自己的意念。作用是表達意念;現起是身體動作之因;近因是心生風界。

44 馬哈希大師《內觀禪修手冊》對這段巴利文注釋逐字說明(中譯)如下:Esa = 一位在標記

及覺知行走時「行走」的禪修者;Pajānāti = 清晰地知道;Gacchāmiti cittaṃ = 想要行走的心; Uppajjati = 生起;Tam = 此心;Vāyaṃ janeti = 引致支持及移動發生;Vāyo = 支持及移動的 活動;viññattiṃ janeti = 導致表色(欲要移動或行走所產生的身體移動);Cittakiriyavāyodhātu vipphārena = 因心而導致的移動的推動力而遍及;sakalakāyassa = 全身的、或所有稱為「身」 的色法;purato abhinīhāro = 逐漸移動至所欲的方向;gamananti = 稱為「行走」;Vuccati = 它被如此稱為,或應被如此稱為。

—————

 

i)風大的特相

 

風大有「支持」的特相。在足球裏面,是空氣在充滿和支撐著,才使 足球能夠撐開來並保持堅挺。在日常用語,我們說球脹滿及堅挺。用哲學的詞彙,則說是風大在支持著。當你伸展手臂時,你感到有些僵 硬。這是風大在支持著。同樣地,當你以身體或頭,按壓一個充氣枕頭或床墊,你的身體或頭將不會跌下來,這是因為枕頭或床墊裏的風大支持著你。一堆磚頭的堆砌,是底下的磚支持著上面的磚,如果底下的磚不支持,上面的將塌下來。同樣地,人體內充滿著風大,支持著身體,使它能站得堅挺和穩固。我們說「穩固」是相對地而言,如有更堅固的東西,我們可能稱它為「鬆懈」;如有更鬆懈的,它再次被稱為「穩固」。

 

ii)風大的作用

 

風大的作用為「動搖」。當它強大時,就從一處移動到另一處。是風大使身體彎曲、伸展、坐、起身、去或來。那些沒有修習內觀的人常說:「如你標記『彎曲、伸展』,只有如手臂的概念會產生。「如你標記『左、右』,只有如腳的概念會出現。如你標記『起、伏』,只有如腹部的概念會出現。」這對一些初學者可能是真的。但認為這些概念會一直不斷生起是不對的。

 

對初學者而言,「概念法」(paññatti)與「真實法」(paramatha) 都會出現。一些人教導初學者只觀照真實法,這是不可能的。在開始 時要忘記概念法是蠻不切實際的。將概念法連同真實法觀察,則是可行的。佛陀是用概念法的語言,告訴我們在行走、彎曲、伸展時,覺 知「我正在走」等。他沒有用真實法的語言,告訴我們要「覺知這是 支持、移動」等。雖然你禪修時,使用概念法的語言如「行走、彎曲、 伸展」,但當你的正念與定力增強時,所有概念消失,只有真實法如支持和移動出現。而當你達到「壞滅隨觀智」(bhaṅgānupassanāñāṇa) 時,雖然你觀照「走、走」,但不會有腳或身體(的概念)生起,只有相續的移動在。雖然你觀照「彎曲、彎曲」,但不會有手臂或腳( 概念)生起,只有那移動。雖然你觀照「起、伏」,但不會有腹部或身體的影像,只有出入的移動。這些以及擺動都是風大的作用。

 

iii)風大的現起

 

在禪修者的心裡呈現的「帶動」是風大的現起。當你彎曲或伸展手臂時,猶如有某種東西在拉入或推出它。這種情形在行走時更為明顯。 透過標記「行走、左部、右步、提起、向前、放下」,定力增加並變 得敏銳的禪修者,會相當明顯的感到好像後面有什麼東西推動向前。 腿好像自動地被推向前。腿是如何無需用力就向前移動,對他來說十分清楚。這樣行禪標記很好,有的禪修者因而花很長時間行禪。

 

因此,當你觀照風大,你應當以其支持的特相、動搖的作用、帶動的現起來了知它。只有如此,這觀智才是正確及如其所然。

 

你可能問:「我們是否只有學會它的特相、作用和現起後才可以禪修?」不是,你無需學會它們。如果你觀照當下生起的名法和色法, 你也將了知其特相、作用與現起。當你觀照生起的名法和色法,除了透過觀照其特相、作用與現起之外,別無它法。當你在下雨天仰望天空,你看到閃電,這亮光是閃電的特相。當電光閃亮,黑暗就被驅除。 驅除黑暗是閃電的作用,它的功用。你也看到它的樣子──長的、短 的、是弧形、是圓圈、直的或大片的。你在同一時間裡,看到它的特相、作用、現起。只是你可能無法說出亮光是其特相,驅除黑暗是其作用,它的形狀或外型為其現起,但你全都看到了。

 

同樣地,當你觀照生起的名色法,你知道它的特相、作用、現起等全部現象。你不需要學會它們。一些有學問的人們,以為在禪修前你需要學會這些。不是的。你所學的只是名字概念,不是真實現象。禪修 者觀照當下生起的名色法,了知它們猶如以手觸摸到它們一般。他無需學會它們。就如有大象在你眼前,你無需看大象的圖畫。

 

禪修者觀照腹部的起伏,了知那兒的緊或鬆──其特相。他知道移出或移入的活動──其作用(動搖)。他也知道拉入和推出──其現起 (帶動)。如果他如實地了知這些事物,他需要學習它們嗎?如果他 只需自己體悟,他不需要學。但是,如果他要教導他人,他便需要學習有關它們的種種。

 

當你觀照「右步、左步」,你知道每一步的緊鬆──其特相。你知道 那個移動──其作用。你也知道它的帶動──其現起。這是恰當的觀智,正確的觀智。

 

 iv)苦受的特相

 

現在,如果想親身知道怎樣才能通過觀照當下生起的現象,辨明特相等,就要試著禪修。現在你身體的某部分,肯定有一些熱、痛、疲倦或刺痛,這些是難以忍耐的苦受(不舒服的感受)。將心專注於這苦受,並標記「熱、熱」或「痛、痛」,你將會發現,你正經歷一種不舒服的經驗和苦。這是在經歷不舒服的經驗時,苦的特相。45

 

v)苦受的作用

 

當這苦受出現,你變得精神低落。如苦受是一點點,那精神低落也是 一點點。如苦受很大,那精神低落就很大。即使那些有強大意志力的 人,如果那苦受很強烈,他一樣會精神低落。一旦你很疲倦,你甚至 不能移動。這使人精神低落是苦受的作用。我們說的「精神」,是指 心識。當心識低落時,其相隨的心所也低落。

 

vi)苦受的現起

 

苦受的現起是身體的壓迫感,它在禪修者的心,呈現為一種身體的苦楚,是某種難以忍受的東西。當他觀照「熱、熱、痛、痛」,對他來 說顯現出來的,是對身體的某種壓迫,一種很難忍受的東西。它出現 太多以致讓你嘆息。

 

如果你觀照身體生起的苦受時,你了知正經驗到不可喜的可觸及對象 ──其特相;相應(心理)狀態的退減──其作用;身體的痛楚── 其現起。這是禪修者獲得智慧的方法。

 

—————

註:

45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苦受(dukkhā vedanā)特相是體驗不可喜的觸所緣;作用是減弱相 應法;現起是身體遭受痛苦;近因也是身根。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