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要義》

新譯內觀基礎 

 

 

馬哈希大師 1959 年講於仰光 

達諾 1981 年緬英翻譯 

戒喜禪師 1991 年緬英編訂 

明法比丘 2004 年中譯 

陳永威 2018 年校譯及補註

 

目錄

 

一、英譯序

二、簡介

三、止與觀

四、蘊

五、智慧與解脫 

六、正確的方法

七、心

八、為何和何時

九、緣起 

十、執取如何生起

十一、立刻觀照 

十二、不斷的修習 

十三、事物的分解 

十四、無常 

十五、重新發現 

十六、最終的安寧 

十七、進步

十八、聖道

十九、總結 

二十、年輕的織工 

二十一、愚笨的年輕比丘 

二十二、長老舍利弗的弟子 

二十三、布薩天女 

二十四、聖諦

 

後記

附錄一:內觀禪修練習 

附錄二:禪修者小參引導 

附錄三:全球馬哈希傳承禪修中心資料 

附錄四:七清淨及十六觀智

 

 

一、英譯序

 

《內觀要義》(The Fundamentals of Vipassanā Meditation)是馬哈希大師在 1959 年新年期間的一系列演講,這次演講以書本的形式發行是在 1961 年,它發行以來廣受讀者的歡迎而多次再版。此書是第一個英譯版(1981)

 

讀者將從本書中看到,這演講是針對在家聽眾,對他們而言,內觀禪法(vipassanā,毗婆舍那)的細緻要點是全新的知識。因此,大師費很大的苦心,把它講得平白、簡易、直接及到位。他帶領聽眾一層 一層地,從基本面分別「止禪」和「觀禪」(即內觀),到深奧的法義,如「實相」與「概念」、心路過程和心識剎那、修證觀智的進程, 乃至涅槃的體證。

 

聽眾(或讀者)從「內觀是什麼」、「如何修習內觀」開始學習第一課。然後,大師教導如何開始用功,如何進步,如何保護自身免於陷入修行過程中的陷阱,以及最重要的是,知道什麼時候去覺知。聽眾因而受到激勵、鼓舞,感覺自己似乎已經踏上通向涅槃的聖道。

 

佛教是一個實用性的宗教,要人們活出教義,而不是外人所慣於想像 的另一種形而上學系統。它審察有情眾生的各種苦,發現他們的苦因,開顯苦的滅除,並指出消除所有苦的道路,任何渴望解脫的人都 能踏上這條道路,但是,他必須付出努力邁步前進,沒有人能免費載送別人到達永恆的平靜。

 

「你們應該自己努力,佛陀只是指出正道而已,奉行此一正道並且禪 修的人,可以解脫無明的桎梏。」(《法句經》第 276 )

Tumhehi kiccam ātappaṃ akkhātāro tathāgatā. Paṭipannā pamokkhanti jhāyino māra-bandhanā. ~Dhammapada

 

那麼什麼是解脫之道呢?佛陀在《念處經》(Satipaṭṭhāna Sutta) 告訴我們,確立正念是通往解脫的唯一道路。而確立正念,正是馬哈希大師半世紀以來,所努力闡釋並廣為傳播的整個內觀修行系統的基石。

 

弘揚內觀不同於弘揚其它的佛法,如道德或形而上學的部分,精通經 教的人都能做得到。然而內觀只有經過親身體驗才能令人信服。佛陀 (或更精確地說是「菩薩」)本人經過探索聖道、發現聖道、親身仔細體證,然後才依據他自己的經驗教導眾生。

 

「諸比丘,我發現一條古道,一條過去正覺者所隨行的古道,我沿著那條古道前行,當我隨之而行後所徹底證知的,我已告知諸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女。」(《相應部》)

 

馬哈希大師本人沿著佛陀指給我們的道路,親自體證了法,然後依據他的親身體驗給弟子講法。弟子們也得以親自體證法。關於這一事,大師在講席中提到:

 

「在這裡的聽眾,有很多已經達至這階段的觀智。我不只是從個人的經驗而言,也不只是從我的四十或五十位弟子的經驗而言,而是數以百計的人的經驗。」

 

佛法的一個特性是「來親身體證」(ehipassiko),二千五百年來已有數以百萬計的人「來親身體證」,我們看當今世界各地的禪修中心, 已有成千上萬的人來親身體證,將還有成千上萬人要來親身體證。所剩下的,就是發願尋求解脫的人,醒覺起來並加入他們的步伐。這本 書已將解脫之道的藍圖在其面前鋪展出來,如著名的學者在本書緬文 版序文中所說:這不是一本給讀者純粹閱讀的書,而是一階一階趣向更高智慧的參考指南。

 

翻譯本書時,我嘗試用英文全部譯出大師緬語演講所想要說的話,但 我不能逐字直譯,也不是編一本隨意的簡略本。重複是口語的一大特性,我略去重複的句子,亦未譯出大師演講中,輔助記憶的(緬文偈誦。除此之外,我努力保留大師說法的原貌,盡能力保存其簡單、 直接和清晰的風格。

 

大師引用的巴利文經典的翻譯,我大部分依據著名的學者,如雷斯大衛(Dr. Rhys Davids)、伍德瓦(F.L.Woodward)、荷諾(I.B.Honer) 三界智大師(Nyanatiloka)、髻智大師(Nyanamoli)、佩茅丁(Pe Maung Tin)他們的作品,只是偶爾在有些地方作修改。這裡我必須向他們致意。

 

達諾(Maung Tha Noe)

198133 

於仰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