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您手中抱的是老鼠?!
        

 

2008.2.20

問一:《阿毗達摩》是很難的學說,我們要如何來學習?

答:我們不要誤解《阿毗達摩》是很難的學說;如果我們能夠有系統的把整個《阿毗達摩》學了,特別是講心法的時候,我們學了就立刻可以用了。學《阿毗達摩》有二種方法;第一個就是我們先不去修行,先把《阿毗達摩》裡面講的那些意義掌握了之後,再次第的學習修行,這樣的話就會少走很多彎路;第二就是在帕奧禪林中,有些七八十歲的老菩薩,他們也去修行,他們連字都不懂,或者那些沒有時間看的人,但是他們在導師的指導下,很有次第、有系統的修行,甚而學過《阿毗達摩》的我們都不一定講得過他,因為他們很清楚了。所以上座部佛教的《阿毗達摩》是為了修行來的,不是為了增長我們的知識,也不是為了辯論,而只是要我們拿來用,拿來修行,這個才是佛陀開示佛法,開示三藏的意義。

 

問二:禪有那些意思?是修行的同義詞嗎?

答:禪有三種意思,基本上禪可分為三類:第一類的禪,古代翻譯成禪那;這種禪是指四禪八定的禪。佛陀也有教導修禪。

第二類現在翻譯為禪修,它包括了修止跟修觀,也是佛陀教導的。

第三類我們中國的禪,這種禪結合很多種中華文化,它產生了一種我們很難用一句話來表達的禪。但是佛陀在開示八正道的時候所講到的正定,其實是講到四種禪那,如果佛陀講到修行的方法,也是講到止跟觀,我們叫作止禪或者是觀禪,或者叫禪修的方法,這個是屬於佛陀教導的。但是對於禪宗,我們只能夠說是中國佛教,不能把它當成是印度佛教。

 

問三:何謂教理行證?

答:教是教理,行是修行,證是證果;教理就是三藏,行是戒定慧的修行,證果是聖道聖果跟涅槃;這是佛法的三大要素。

第一教理,或者說佛陀的教法。

第二實踐、禪修、修行,所以叫著行道,修行的意思。

第三通達,這裡的通達,是指直接證入涅槃的意思。

因此我們可以說教理行證,教理是教,行是修行,證是證果。修行要依照教理,脫離了教理,脫離了三藏的修行,很可能是盲修瞎練。如果不修行,想要證果,那永遠是說食數寶,就是看到別人吃,自己沒有飽的份,就是一定要修行,它的次第是這樣的。

 

21.2.2008

問一:能見到究竟法對修行有何幫助?

答:如果你真的是能夠見到究竟法的話,你就沒有罵的人,沒有被罵的人,你罵的聲音其實只是一陣風吹過而已,哪裡有所謂的罵人。但如果我們給概念套住,就有你我他,有被罵的人,有罵的人;那你就因為有罵的人,所以,人就會生氣,假如你是給那些聲音,給那些話語套住的話。不過當我們學《阿毗達摩》之後,我們可以先用分析法來分析,最主要的是我們有了觀智的能力,我們可以直接觀照那一堆其實只是一些名色法而已;而且名色法在快速的生滅,一秒鐘之前在罵的人,跟一秒鐘之後在罵的人,已經完全不同了,他只是一堆名色法在那邊。如果我們一直在想,一直抓著過去的那一句話,當然你就生氣。如果那時候你觀自己那個生氣的人生起瞋恨心,他也是很快很快的生滅的,而且你會覺得那些生起的瞋恨心,只是在燒毀自己的依處,然後他又滅去了,只是在那邊一直生滅生滅而已,所以他們也是無常、苦、無我的,如果用觀智的話,他可以很快就鎮伏;但是如理作意的話,它也是可以鎮伏。想要知道怎麼辦,我們可以慢慢的學,特別在講到瞋心的時候你就會知道,其實心的運作是怎樣的。

 

22.2.2008

問一:要以怎樣方法來觀四大?

答:如果要很有系統的修四大,基本上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那些方法。不過真正要修行的話,就必須在一位有經驗的導師指導之下,很有系統的修行,因為在我們修行四大之後,他可能給你更具體的教導。而且我們講到這些,我們只是聽過而已。如果我們在用一段時間,更投入的時間去體驗的話,我們就可對地水火風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問二:以何方法來修四大?

答:我們用最明顯的方法,就是推動,就是以我們身體的動作,去感受它。不過,能感覺到身體的動作,我們就進入了四大之門;可以感受到推動之後,再來感受到硬或粗。一般修行上來說,要根據禪師給你的指導,他會給你一天修一個特相。如果進度快的話,你可以半天修一個特相。如果修完整個四大,再而大家的波羅密強的話,你可以在十幾天就可修完了。如果你已經有修過禪定,如果你有定力,你可以在一週就修完了,修完了四大,你的身體就透明感覺像冰塊。基本的方法我已經都講完了,具體的要大家有修過的經驗再給予指導。

 

23.2.2008

問一:在世俗間一切有情感與無情感的事物,物質與非物質的事物,以上幾種在究竟法上,是可否稱為一堆行法,都是由四大種所造的?

答:有情感的我們稱為有情,或者稱為眾生,或者稱為生類、有生命的。它的色身是由四大跟四大所造的,這個是沒有錯;而對於無情感的一切物質,它也是四大與四大所造,也是這麼樣,是包括體內體外;四大所造包括顏色、香、味、食素,我們在下一節課講到時節生色我們就會知道。外在那些稱為無情的物品,都是屬於色法。

 

問二:從一位凡夫要修行直到證初果,必須受持那一些戒律,應該通曉那些佛法知識和實習的理論呢?

答:如果一位凡夫要修習到證得初果,對於在家人來說,應當至少要守持五戒,而且在有機會有條件下,要受持八戒;對出家人來說,北傳是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還有「式叉摩那」稱正學女,共有出家五眾。出家眾應當各自的持守各自的戒律--如果對南傳的比丘來說,它必須完整的受持二百二十七條戒,以及佛陀在《律藏》裡面講到的所有編章那一部份的所謂大品小品,比丘所有的義務都要力行,這稱為一位比丘的戒清淨,因為有戒清淨,他才能談到修行,在家人也是,各要持守各自的戒律,因為這是屬於修行的基礎,叫戒清淨。至於通曉佛法的知識跟實修的理論,有二種方式:第一種方式就是說,你在一位有經驗的導師指導之下,有次第的修行,如果不懂的話就去問,直接依照它的方法修行,這是一條最直接的方法如果用這種方法的話,雖然你對於佛法的知識不是很了解,但是你對導師有信心,這是一條很好的方法;但是,對現在人來說比較困難。第二種我們必須要懂得一些最基本的佛法的知識,好比說我們怎樣去判斷一位老師他教的方法對不對?我們就須要有正見,有正確的見解,我們應當對佛陀的教法,對三藏要有一定的認識,知道他教的是不是符合正法?是不是具有正見?他的次第是不是明確?或者說他只教你開始,中間怎麼修卻糊里糊塗不知道!雖然目標很高,起點也是很簡單,但是中間卻是不明白,有時候他加入東西,你會發現很多似是而非、而且越修越多問題。因此我們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識特別的重要,特別是在這個時代,龍蛇混雜、魚目混珠,邪師度眾多如恆沙,很多似是而非的法,打著佛法的招牌,但卻是不正當的方法。為什麼有那麼多有那麼多的邪教?為什麼有那麼多的新興宗教?日本、美國、中國、新加坡也不少。所以我們懂得一些最基本的佛法僧很是重要,對三寶要有很堅定的信心,很重要。第二,我們對三藏要有最基本的了解,要不然他是不是胡說,都值得我們懷疑。第三,他的修行方法是不是戒定慧?是不是八正道?如果一個出家眾連持戒都有問題,那麼跟著很可能會跟錯。如果沒有講到定,也沒有講到慧,或者說他只是在修定,他可以一打坐就坐二個月,也是沒有用的;只是修定不能解脫;還有,他的慧是不是依照佛陀的教導?是不是依實際方法,對佛法有一定的了解?如果有機會的話,可以去看巴利三藏或者是《清淨道論》。按照南傳佛教的說法,我們要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正確,我們可以看我們稱為禪修手冊,禪修指南的《清淨道論》,可知他的教法符不符合。因此我們要修行佛法,我們就要依師,依修行的導師,然後我們還要看這個導師的教法是不是符合佛陀的教法,這個是我們判斷的標準,而這個標準我們是不是具備?如果你對巴利三藏很了解,你對《清淨道論》很清楚,而且你知道要怎樣修行,那麼你就可以放心一步一個腳印的修行。

 

問三:一個在家眾可不可以修證初果?還是要發願成為出家人,才能證入初果,證入涅槃嗎?

答:對於這個問題,答案是一個在家人他不僅僅可以證得初果,他也可以證得第三果!也就是說一個在家人可以證得初果、證得二果、證得三果。初果是入流,已入聖者之流,第二果稱為一來、第三果稱為不來,佛陀在世的時候有成千上萬個在家人,證得第一果、第二果、第三果。如果要發願成為出家人、出家眾那會更好,因為據我個人的觀點,我認為在家很多事物,出家是專業的修行。所以問題等於你是要作一個專業的修行人,還是業餘的修行人?在家人即使你放再多的時間去修行,但我們看還是業餘的。為什麼呢?好像我們在緬甸,除了托缽,清潔環境,每個月的誦戒之外,我們其餘的時間用來作什麼?用來禪修打坐。我們沒有其他的事物,除了吃飯,睡覺,托缽過持戒的生活之外,我們的時間都用來禪修打坐,所以是專業的。這樣我們的時間上、身心上、精力上幾乎都放在禪修上。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他要證入初果,證入涅槃,他就有很強的助緣,很充足的條件。對於在家人來說,不用我說你們比我更清楚。

 

問四:請問禪師,我聽說惡因來出世的,要修禪定比較不容易成功,請問禪師凡夫要如何去克服這個困難?

答:在下一期的《阿毗達摩》我們會講惡因結生跟善因結生。一個惡因結生的人,只有無貪跟無瞋這二種,他沒有無癡。對於惡因結生的人來說,他今生不可能證得任何的聖道跟聖果,甚至連禪那也不能。這個我們稱為三障的果報障,就是他投生它已經是惡因,這種人在今生不能成就。但是如果他今身持續禪修的話,雖然他今生不能證得禪那,但是因為他禪修,所以他當下造的業是善因的業,就是他具有無貪、無瞋、無癡,這個是具有殊勝的業,這種業如果他很很習慣經常去禪修,經常去造作,然後他又有持戒,又有布施,對佛法僧三寶有信心,這些都是屬於善因的善業。這善因善業能夠支助他在下生投生為善因結生者;雖然今生不能證得聖道聖果,他的果報可能比較低劣,這是由於過去生不懂得把握機會,或者不懂得把業作得最好,所以今生才投生為惡因結生者。但是今生可以造很多善因的業,而這種業成熟的話,他下一生就可以投生為善因結生者,他就可以繼續修行。要克服這樣的困難最好今生就要精進禪修。

 

24.2.2008

問一:請問供了佛的食物與水果,可以拿來供養禪師嗎?

答:其實在我們的傳統裡面,我們也經常會拿食物來供佛,或是拿水果來供佛。但是一般都在早上供,因為我們也知道佛陀是過午不食;不過供的這些食物,只是表示一種意義,並不是佛陀真的在那裡吃,如果吃的話,我們可能真的會怕。我們都是叫那些沙彌去供,之後,供過的食物由沙彌他們去吃,有時候因為沙彌是在我們托缽之前他們先去托缽,他們就會把食物放在那邊,有時候他們吃不完,他們也會把那些食物拿來供養我們。所以說供了佛的食物與水果,拿來供養禪師還是可以的。

 

問二:九分戒是什麼內容?

答:九分戒或者稱為不殺九戒,九支戒法。對於在家人的戒來說,有五戒跟八戒;八戒就是在五戒的基礎上,其中的第三條不欲邪行,欲邪行改成離非梵行,就是避免兩性的行為。然後再加上三條,其中的第六條是不非時食,在過了午的時候不吃任何的食物。還有第七條其實是由二條組成的,前面那一條就是不去觀聽歌舞,那些所有娛樂的東西要遠離,還有另外一個部份就是不化粧,不打扮,不使用那些化粧品,那些有香味的東西,這個是第七條;第八條不坐臥高大的床座,現在來說我們反而比較少,除了那些使用綿的?可能會犯此條戒,一般的彈簧床就不會犯了這條戒。在這八戒當中,在《增支部》裡面就提到了;《增支部》的第九集《獅子吼品》的第八經裡面提到,如果一位居士在守持了八戒之後,在持續不斷的散發慈愛,那他就變成了守持九分戒。這第九條學處的意思就是,我已伴隨著慈愛的心,安住於對一切的有情充滿慈愛,這個是屬於第九條戒。也就是他在持八戒的時候,同時也散發慈愛,就成為九分戒。因此傳統上不把第九條稱為學處,只是散發慈愛而已。至於前面那八條,你去遵守那就稱為八戒。

 

問三:過去世是以什樣的業力,而成為男性跟女性?

答:如果一個有情,他過去經常造了女性的業,比如說,一個人愛妒忌或者很感性化,他的心,他的行為,他的所造的業就傾向於女性。如果一個人比較好鬥,比較好強,他的自主性比較強,那麼由於他的心,他的行為,他的傾向就是屬於男性。而一般比較傳統的說法是,女人由於過去造了一些淫業,也會促使她成為女性。

 

問四:請尊者以《阿毗達摩》的角度來說明一些植物,因為有些邪說認為植物是有生命的,有感受的。

答:如果以《阿毗達摩》的角度來說,植物其實並沒有生命。為什麼說沒有生命呢?我們所說的生命跟植物學所說的是不同的,生物學所說的它還會生長,這個稱為有生命的,但是《阿毗達摩》有沒有生命是以命根為主,這個才叫生命。因為有命根,它必須要由業才能產生,他會造業,會造作了業以後才能有這個命根。有了命根的這種物體,這種色法,它必定伴隨著心識,因此人家去觸傷到他的命根的色法的時候,他會感覺到痛,他會有害怕,有驚慌的這種情緒。但,植物在《阿毗達摩》來說,它只是時節生色;植物的生長,只不過是它的色法不斷的產生,不斷的產生,新的一代在那裡在那擴大而已。所以我們說植物它是屬於時節生色,我們去砍它、去剁它、去拔它,它並不會感覺到痛。但是我們比丘、比丘尼不能夠去砍樹,是為了保護住在樹中的眾生。我們都相信一些比較大的樹,都有一些眾生依在樹中住。我們是出於慈愛,佛陀也是因為這樣而制定這一條學處的。

 

問五:屍體的指甲和頭髮,於有情命根斷了之後,依然會生長,也是與植物一樣的原理嗎?

答:是的。有些人死了之後他的頭髮與指甲還會生長,這有二種原因:一種是因肌肉收縮,然後感覺到指甲更凸出來;另外可能裡面的時節生色還不斷的在那邊起作用。時節生色可以長出許多東西,比如說霉菌或者有些沒有生命的東西它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大。

 

25.2.2008

問一:北傳的淨土法門,強調只要念佛的名號就可以證得禪那,最終將能投生到佛的淨土,並且最終都能夠成為佛陀。如果是這樣的話,是不是能夠把淨土法門與《阿毗達摩》佛陀的教導之間取得一個連繫?或者說有關連呢?是否我們可以只是念誦佛號?

答:在上座部佛教的傳統裡面,我們就沒有淨土這種觀念,但是上座部佛教也有念佛的法門。念佛的法門,就是持續的憶念,我們叫佛隨念。佛隨念的修行方法,是培育定力的其中一種方法,佛陀也有教導。北傳的《阿含經》裡面也有講到修佛隨念,特別是六隨念;六隨念是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捨隨念跟天隨念這六種。佛陀在世的時候經常教導這六隨念,特別是對在家人的教導。佛隨念的方法是取佛陀的功德為所緣,為禪修的目標,持續的把心投入於佛陀的功德,然後使心能夠平靜,使心能夠持續的保留並朝向佛陀的功德。比如說佛陀有九種德號,一位禪修者如果要修佛隨念的話,他可以持續的取其中一種德號,就憶念著他;但是,不是只是憶念佛陀的名號,而要知道他的功德,比如說佛陀,他代表的意思是什麼?佛陀是自己已經覺悟了完全應當覺悟之法;佛陀他沒有任何一位 老師,自己覺悟了四聖諦之法,同時他還有能力也教導他人也覺悟,所以稱為佛陀。佛陀的意思是覺悟者的意思。所以我們要知道這種意思,專心的念佛陀,佛陀,佛陀,當他的心能夠很平靜,能夠專注到,達到心一境性,達到一心不亂,那麼他就可以維持這種定力一個小時、二個小時,持續達到心只有佛陀的功德,他的面前呈現很明亮。有些禪修者,如果他過去生曾經見過佛陀的話,真的可以看到佛陀的影像,這個都說不定。不過,在《清淨道論》裡面說到佛陀的功德屬於究竟法,因此修佛隨念最多只能夠達到近行定;近行定屬於欲界定。作為一位禪修者,是一個在家人或出家人也好,若平時他經常修佛隨念,臨終時如果也能夠修佛隨念,取佛陀的功德為目標的話,他將來會投生到欲界天;這也是符合因果關係的。所以,唯一跟《阿毗達摩》有連繫的,我想應該是這麼樣,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確實憶念佛陀的功德,取佛陀的功德為名號,是可以提升定力,可以達到近行定。假如說,佛陀的功德為目標,培育近行定,在這種定力的基礎上,再轉修毗婆舍那,轉修觀念佛的心是無常、苦、無我的話,他也可以培育觀智,然後他再徹底的觀照名法,觀照色法,再修行緣起,然後再依次的培育各種觀智,那麼他可以證入。如果說只是取佛陀的功德為目標,最多只能達近行定,他還必須再反觀這種近行定的心,在觀心的心所依處,再次第的修名色法,然後再觀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他才有可能證入,這是跟據上座部佛教的傳承說法的。

 

問二:你說火界創造自然萬物,業創造有情,那麼萬物與有情之間有什麼連繫?可否理解為萬物的色法生滅及撞擊產生了業力,以至業力而生有情。

答:如果講到一樣東西的生起,我們不能單項理解,如果要這麼樣的話,我們要由緣起來說,因為一個世間法存在,它必定有它的緣起。我們說到為什麼會有有情?有有情是因為有情會造業,為什麼會有業呢?我們可以回到我們所說的,這一個業果生,在緣起支裡面生老病死這個過程,為什麼會有老病死,因為它有業有。為什麼會有業有?因為有執取。為什麼會有執取?因為有愛有貪愛。為什麼有貪愛?因為有受。為什麼有受?因為有六觸。因為我們說到的業創造有情。

 

我們剛才用反向,現在用順向來說它;因為我們的根門會接觸到外境,眼睛看到顏色,耳朵聽到聲音,有了這些接觸之後,我們自然就會有反應,好的我們有樂受,不好的我們有憂的受、苦的受,所以觸跟受是這樣來的。觸跟受之後對凡夫來說,好的受他生起的是貪愛,不好的受他生起的是瞋。如果對好的受,對於生命、對於欲樂,他生起的受,是有樂受;有樂受他會有貪愛,這種貪愛加強,就是一種執取、執著,由於有喜歡的、有好的、有不好的,好的他就會有追求。有追求,就是造業。因為造業,在因緣成熟之下就會有果報。所以我們說有情是這麼樣來的。但是,做為萬物,他是我們面對的一個所緣。好比說我們看到的顏色這個外境,這個是屬於六觸當中的外六觸,色、聲、香、味、觸跟一部份的法所緣,這是我們平時接觸到的。我們所說的自然界,自然萬物其實就是這些,他跟我們造業,他也是有連繫的。但是造業。不造業關鍵在我們自己,如果我們黏著這些自然萬物,認為自然界這些就是我的,我所擁有的,或者我要追求的,因此們的心起貪愛,就會造業,因為有造業就會有果報,它們之間的連結是這樣的。所以我們看一樣東西。我們不能只是由單項,佛陀的解釋也不會說這是什麼原因,只是往往他會由緣起的角度來講。

 

問三:個別的色法有生滅數代,乃至十多代的色法,生滅代數的多寡是否具有一些的意義?

答:對於業生色來說,一般都是四到五代。對於心生色來說,心生色它就會有強弱的關係,如果平時我們這欲界的心,都是二到三代。它的時節生色跟食生色都是這樣。但是,如果我們的心生色法很強,比如說修止觀的心,這種心非常強而有力,那麼它的時節生色跟食生色也是會很強。我們平時所吃的食物,它一般能夠生十到二十代,而且它能夠維持七天,如果天界的食物又不只了,比如說我們的菩薩在苦行林的時候,他的身體已經非常弱了,那時候天人想從他毛孔注入天界的食物給他,但是我們的菩薩拒絕了。如果天界的食物注入一個人的身體,他可以維持一個月的時間,或到二個月的時間,因此說為什麼會維持那麼久?因為這個生的代數跟生的強度很強。那麼,他們有沒有一些意呢?業生色一般是固定的;但是,心生色跟食節生色他們會依照強度而有不同。

 

問四:近年來有科學研究發現,不但植物有感情,連水也有。實驗以二杯同樣的水,一杯被人不斷被讚美,一杯不斷的被斥責,二杯水拿去冰凍,受讚美的水結出美麗的結晶,被斥責的水結出扭屈醜陋的結晶,若以《阿毗達摩》的教導,這樣的學說,可以得到認同嗎?

答:我們上次有講到禪修的光是如何產生。當一個人有很好的心,我們生起的心是很好的話,那麼這種殊勝的心,它可以產生很多殊勝的心生色法,遍佈我們全我們全身。這些殊勝的心生色法,又可以產生時節生色可以散播到我們的體外。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有時候可以感受到一個人很善良的心,或者可以感受到一個人的慈愛,就是這樣的關係。所以並不是他的心直接放射到這裡,而是說他的心生色產生的時節生色,感受到這樣。如果一個人是發怒的話,或者剛發完怒,我們都可以感覺到很沉重的氣氛;因為發怒的心,是一種殺傷力很強的心,這種心所產生的心生色法,可以重傷我們的身心,然後由這種生色法產生的時節生色散播到體外。所以,當我們感受到這種氣氛很沉重,很恐怖,甚至我們進入到一個地方陰森森的,其實是那裡的時節生色。這種時節生色可以散播到體外,那麼如果他對水產生作用的話,其實也是這樣的道理,這屬於時節生色,而不是它們的感覺。

 

問五:七覺支在《清淨道論》有;尋、伺、喜、樂、心一境性。那麼悅、憂、捨、是什麼心所,請尊者為我們解答。

答:這裡所說到的尋、伺、喜、樂、心一境性是五個心所。悅、憂、捨只是一個心所,就是受心所。

 

問六:思與尋跟五蘊當中的行,有何不同?

答:五蘊當中的行有二種意思,第一種是以思心所為主,所以我們稱思心所為行;而另外一種就是包括五十種心所。五十種心所怎樣來理解呢?五蘊當中後面有四種名蘊,即受、想、行、識,其中的識屬於心,是一種究竟法,受蘊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受心所,然後想蘊是屬於想心所。而行蘊是屬於其餘的所有的五十種心所,所以如果從造業的角度上來說,是以思心所為主。但是,依普通的意思來說,它包括了五十種心所,有貪、嗔、癡、尋、伺等等都在這裡。如果我們在修緣起的時候,是要觀照五蘊,觀照五蘊中我們要用二種方法來觀心,一種是以思心所為主觀行蘊,另外是以五十種心所來觀行蘊。而我們說:佛陀在教導受想行的行有二種方法,無論是由第一種方法也好,或者是由第二種方法也好,雖採第一種是以思心所為主,但是其它心所也不能忽視,因為心生是一起生的。如果是以第二種方法來解說,共五十種心所,但還是以思心所造業最強;兩個是不同點,但是還是一樣的關係;還是說不同的法,但是一樣角度,一個是以造業為主,一個是從所有的心所一起運作來說。

 

問七:請問尊者一個人記憶力好不好,是否與正念的強弱有關,正念越強是否在加強想心所的運作?

答:我們的記憶力好不好與業有關,有的人先天記憶就很好,有的人記憶力就不好;有些過目不忘,有些人過目即忘,所以這個跟業有關。但是記憶力好不好,我們還是可通過訓練;訓練其實就是培育我們的正念。因此,我們說一個人記憶力好不好,可以分為先天與後天,先天來說就是他的業決定,好比緬甸有很多位能夠背三藏,且一字不漏的背三藏,好像第一位通過三藏考試的是明坤禪師,他可以背誦三藏。當時他的考試是這樣的。任何一位三藏考官,隨意抽一本書,翻任何一頁,他們讀一段,他就立刻接下去背誦,你們說,他的記憶力好不好?所以,有史以來,他是第一位通過三藏考試,古代還有很多。在上座部佛教的傳統裡面,唯有能背三藏的人在,他才有資格舉行三藏的結集,沒有人背三藏就沒有人有資格舉行結集。所以結集必定是背的,不是拿三藏來讀。為什麼這樣?因為緬甸在1956年舉行了第六次三藏聖典的結集,當時在緬甸剛獨立的時候,就發出了要結集的通知,斯里蘭卡就批評他說:「你們沒有背三藏的長老,你們為什麼有資格舉行結集?」結果1953年明坤禪師就通過三藏考試,結果1956年緬甸就有資格舉行三藏的結集。據說後來緬甸又出了九位的背三藏的大長老,現在還有五位在世。明坤禪師不僅僅能背誦三藏,而且他還能夠把三藏寫出來,用巴利不是用緬文。所以這個其實跟業有關係,我們羨慕不來的。不過,即使一個人的業,記憶力再強,如果他沒有經過訓鍊,也是不行的。佛陀在世的時候很多人背三藏,好像阿難尊者一樣。他就是能夠把它背出來,他的記憶就是這麼樣的好。所以跟業有關係,跟後天的訓練與正念的培育也有關係。

 

26.2.2008

問一:昨天你提到念佛淨土法門,請問是否有阿彌陀佛呢?

答:我想我們先了解一下佛陀之後,我們可能就知道這個答案?怎麼樣才稱為佛陀呢?佛陀就是覺悟者。覺悟什麼?覺悟四聖諦。第一個聖諦是什麼是苦。第二是集。第三是滅。第四是道。在《相應部》裡面有一部經,佛陀這樣說:「假如世間沒有老、病、死此三法的話,諸佛如來不會出現於世間。假如世間有老、病、死此三法的話,諸佛如來才有可能出現於世間。」佛陀是大醫王,因為眾生有病,有煩惱的病,有心的病,所以佛陀才會因病施藥,因材施教。我們為什麼要修行?因為我們有煩惱。我們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斷除煩惱,是為了滅盡一切的苦。那麼,我們要依照誰的教導來滅苦?當然是依照佛陀的教導。佛陀是已經滅苦的人,是完全滅苦的人,自然有資格來教導我們;那麼我們也依照佛陀的教導修行禪修,培育戒定慧,培育八聖道。這樣的話,只要我們方法正確,我們付出足夠的精進,我們也可以達到實踐佛陀的教導,證入佛陀的教導。如果我們瞭解佛陀的意思,最重要的是,有一些東西我們不要去追究有沒有?最重要的是我們是否真正瞭解佛陀的意思,是否有真正的依循佛陀的教法去實踐呢?這個才是重點;至於其他東西,我們不要去追究有沒有,我們不要讓一些表相給迷惑了,不要去糾纏這些東西。

 

問二:胎教真的能起到作用嗎?

答:是可以的。因為從《阿毗達摩》教導的角度來說,一個生命有是在受精的那一剎那,他就已經叫結生了;我們說一個生命的第一個心識是在結生。因此一個小孩在母胎裡面待九個月,那個時候他都是有生命;在很小的時候,也許外在聲音,他聽不到,但當他有耳根之後,他還是可以聽到外界的聲音。同時他也可以感受到母親的情緒,就好像小孩子一樣,如果母親生氣,小孩子會怕。如果母親高興,小孩子也是會高興,其實他很小就是這麼樣。所以作母親的跟小孩更加密切。胎教是可以起作用的。

 

問三:是什麼影響小孩的性格特徵?像家族中的某些人的性格?

答:影響小孩性格特徵的原因有二種,第一種我們稱為先天性的,其實就是他的過去世;一個人的性格很大因素是決定在他的過去世。有時我們很難解釋為什麼有些在父母沒有的習氣,但在小孩身上卻會有,這其實跟他過去世有關。有些人如果過去世是動物的話,他今生還是會有動物的習性。有些人如果過去世是天人的話,他今生還是會有天人的習性、行為在那邊。如果一個人過去世是餓鬼道的眾生,他今生他還是會有一些習氣在那邊。這些習性、這些行為模式,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性格。什麼是性格呢?他是由若干的行為,經常造作,經常造作,逐漸形成了一種習慣。我們說他若干的行為、習慣、愛好、興趣等等,造成了他的性格。而這些習慣、愛好等,促使他經常去造某樣的業去作某樣的東西,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性格。一個人如果過去生是天人的話,他的愛好可能都很高級的,有時候會很喜歡那些很漂亮的東西;對於欲樂的追求,他很容易黏著。如果是惡道的眾生,或鬼道的眾生,他會很貪,他對這個東西也貪,對那個東西也貪;而且貪那些很下賤很骯髒的東西有時候,他會很害怕,很容易感到恐懼、怕黑等等。這種性格,這種反應,都是跟過去世也有關。

 

還有另外一種原因是後天的,譬如有些孩子,可能他都有很好的過去世,但是今生如果沒有人培育、沒有好的因緣的話,他也會墮落。我就見到有一位北傳的法師,他有非常好的性格,從來不管其它的事情,而且他的記憶力很好,他在各方面的行為、性格都非常好。他現在是二十來歲,他從小都不會貪戀家人,不會有男女欲望的追求。不會在那邊鬥來鬥去、整來整去;但很可惜,他迷上了電腦遊戲,一天到晚,都在那邊迷電腦遊戲。所以本來他已經有很好的先天素質,可惜今世沒有人造就,如果假如他因緣成熟的話,他會是一個很好的僧材。他迷上電腦,是他今生造成的,因為他二十來歲,而二十多年前應該是沒有電腦,今世由於他沒有其它的欲樂目標,他生活覺得很無聊,除了早晚課之外,他沒有其它的事情,所以他就躲在房間玩那些很高級的電腦。他的愛好,他的性格,他也很內向,跟他今生環境有關。特別是一個老人,如果他年輕作某樣職業,而今已老了或上了年紀了,你也可以看到他職業的影子,這個也是屬於後天影響的。 

 

問四: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的差別?

答:有餘的餘是剩下、剩餘。它的全稱是有餘依,有餘依涅槃。有餘依涅槃就是還剩下一堆五蘊,一堆色受想行識,或者說還有身心,但是他的心已經完全沒有煩惱了,這個稱為有餘依涅槃。有餘依涅槃,也叫作煩惱的涅槃。

 

另外一種稱為無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是什麼也沒有剩下了?他的五蘊,五蘊也沒有剩下了。也就是一位像佛陀,或像一切的阿羅漢,當他們這個生命已經完全去世了,命根斷絕了。之後他的五蘊就離散了,就不會再重組,因為他們沒有煩惱跟業力,所以沒有力量再重組,就不會再投胎,這個就稱為無餘依涅槃,就是他的五蘊已經完全沒有了。這種稱為蘊的涅槃,就是身心的完全消滅。涅槃巴利叫nibbāna,梵語叫nirvāavāa就是渴愛,nir是沒有、斷盡之意。或者說,火給吹滅了。因此巴利語叫nibbāna,梵語叫nirvāa就是貪瞋痴的完全熄滅。

 

貪瞋痴的完全熄滅,分成二個階段。我們舉佛陀為例子,當我們的菩薩在菩提樹下,證得無上全智覺,證得無上佛果的那一剎那,他的煩惱一切都斷盡了,所以那個時候稱為有餘依涅槃。因為我們還見到佛陀這個身心還在。一直到了四十五年之後,也就是在佛陀八十歲那一年,佛陀在拘尸那城外的娑羅雙樹之下,那時候他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於是當他的生命、命根完全斷絕之後,那個時候稱為無餘依涅槃,因為他這個身心,這個五蘊已經沒有再殘留了。因此這個是有餘依涅槃跟無餘依涅槃的差別。

 

問五:您在課堂上提到,只要有正確的方法,精進被視為是獲得一切成就的根本,請問禪師,精進重要,還是波羅密更重要?

答:修行中精進重要,波羅密也很重要。它們之間的關係,我們打一個比喻,大家比較好理解。如果我們要投資一個項目,比如要投資五十萬,但是我們現在手頭只有三十萬,那麼,如果你要投資,你現在的本錢重要,還是你繼續去賺足夠的本錢重要?我說兩樣都重要。因為有了本錢,自己不下去工作,或者說給你投資成功,後來卻又把它荒廢掉。那麼你所投資的東西,會越來越衰敗。就是你想得到的成就,你最後得不到,或者你得到成就但將會衰敗。我們說到的資本,投資的本錢,就是我們的波羅密。波羅密是我們以前過去生所積累,包括我們現在之前那一刻的積累,只要所有是為了證入涅槃所作的奮鬥、所作的精進、所修行的那些付出,都是屬於我們的波羅密。波羅密就是我們所說的覺悟的資糧、解脫的資糧、解脫的本錢。我們現在的精進可以成為我們未來的波羅密,但最怕是自己有了本錢,自己卻自暴自棄,或停滯不前這樣的話,以前的那些積累只怕會消耗殆盡,那麼意欲獲得一切成就而領受的正確方法也將起不了作用,結果還可以得到的得不到,不能得到的就永遠不要癡心妄想。所以那一樣重要?都非常重要!明白嗎?如果自己現在本錢少,更須要修行,更須要精進。如果自已有很充足的本錢,那麼我們也要精進,爭取在今生更能夠斷除煩惱,在今生證得聖果。

 

問六:請問靜坐是不是修學過程中的程序?

答:修行有四種威儀,行住坐臥都是。因此,姿式只是我們修行的一種方式。不過,在行走、站立、坐著、躺臥當中,坐姿是最好的,因為他最能夠持久。一般上座部佛教的修行方法當中,鼓勵用二種姿式,第一種就是行走,我們叫作經行;第二種我們叫作禪坐,或者叫作靜坐。為什麼呢?因為經行它既是一種調節也是一種禪修的方法,從這一條路走到那邊,慢慢地走,不同的修行業處,它有不同的要求。而禪坐也是,特別是禪坐;如果一個人他要入定四個小時的話,如果行走四個小時它很難入定。他唯有坐著才能培育很強、很有力、很穩固的定力。站立也是可以,但是,一般你站立站一個小時,腳就開始酸了。躺臥,如果是對於那些功夫很強的人才可以,但是一般人躺臥不到半個小時,可能就睡著了。

 

問七:在靜坐之前須要具備修學次第的基本條件?比如調身或調心。

答:可以。打一個比喻,就是說如果禪修的時候,最好就是你能夠持續的禪修,經行、禪坐結合起來,那麼你坐下來,你的身心已經處於那種修行的狀態,那你就不用這些,你的心容易進入狀態。

 

但是如果你不行的話,譬如你剛作完一件事情,放下之後,你要坐你的心還會惦記著那一件事情,還想著那些事情;這個時候,你可以讓自己的身體坐著舒服一點,放鬆,然後心下一個決心--自己的心不要再攀緣,剛才的事情不要再想,心在讓它放鬆下來,讓它平靜下來,等你的身心覺得已經舒適了之後,你再專注自己的禪修業處。我們可以作這些,好比說我們如果開車的話,你一進入駕駛坐,你不是立刻就踩油門或離合器;而是要先看一看後照鏡、綁一綁安全帶,調整一下座位。你坐好了之後,我們才開鎖,發動油門。

 

 問八:尊者曾提到,當我們起了惡念,惡業已形成,但有的說法是意念雖形成,但行為未造作,業並為形成。

答:我們要知道業分為三種,或是由三門造作的,它是身語意三業。意業造也是屬於不善業,不過下面有一個說法,是說意念生起,但行為未造作,所以業未形成。我認為應該改為,如果有了意念,但還沒有行為,那麼他的戒還不算破,如果他是一個持戒者的話。因為持戒它只是戒我們的身跟語,意念是沒有戒的,意念是靠定,戒是戒身語,所以一個人他有了意念,他還沒有身體的行為,這不算是犯戒,它是這麼樣。所以我們說業跟戒,它們是二回事。業包括身語意,戒的話包括身的犯跟語的犯。當然也要有意業才能造作,如果沒有意業的話,只有身體的行為也不算犯。所以我們說,有意念的生起但行為沒有造作,業已經形成了,只是不構成破戒而已,不犯戒而已。

 

27.2.2008

問一:一般都說到南傳只證到我空法有,北傳是證到我空法空,對這樣的評語不知道禪師有怎麼樣的見解?

答:這個問題問的很好!怎麼個好法呢?我想在這裡簡單的說一下;怎麼樣證得我空呢?因為根據北傳說:「小乘佛教只是破人無我,沒有破法無我」。而大乘佛教「既破人我,也破法無我,而證得我空法空」。那麼大家學了《阿毗達摩》之後呢?我想問大家一句話:「想要修人無我可以嗎?」我是屬於什麼?或者人是屬於什麼?是屬於概念法。既是概念法,我們可不可以說它是無我還是有我?不能。當然,我不知道這個北傳說一切有部它們的說法是怎麼樣?也許這個是針對北傳說一切有部,但是南傳上座部的佛教,你用這些來套是套不行的。因為在我們修毗婆舍那修觀的階段,如果我們還是用概念法來修,就不是真正的毗婆舍那,如果你還念念有個人,有個我,那麼,你在修的話,那只是概念法。我們講到概念法時已經知道:所謂的人,在實際意義上是不能稱為有個實體的人。我們要觀照的是什麼?觀照的是五蘊,觀照的是名法、色法,這些名法色法,我們都不能夠稱為人,人是概念,概念法你修一輩子,你都還沒有培育到觀智。因此我們要觀的我,只是屬於名法色法的我。而且佛陀說過一句話:「一切諸法無我」。不管是屬於有為法、無為法,都是無我的,從究竟意義上沒有一個本體的我。所以我們不能夠說法有,因為我們說的法包括世間法跟出世間法。世間法是什麼?名法、色法,或者說心法、心所法跟色法,這些都是我們要觀照,觀照它是無我的對象,觀照它究竟空我的對象。之後涅槃也是無我的,我們不能執著涅槃是屬於有個什麼東西存在,涅槃也是屬於空的,是屬於無我的,所以,究竟意義上並沒有什麼「我空法有」。這在南傳應該是很難解釋的,因為我們要觀照的就是,要取究竟法來觀,然後觀它的無我,無我其實也是空的一個名字。如果我們現在學《阿毗達摩》,特別是現在有毗婆舍那的實修經驗的話,你會覺得人家說修觀人無我,人根本是個概念法,我們不能夠說:「人是無常,是苦的,是無我的」。這個只是概念法,概念法它本來就是離了所謂的常跟無常,它是沒有實體的。我們要觀的就是這些法剎那剎那的生滅,因為剎那剎那的生滅,所以它是屬於無常的,它沒有一個永恆的。因為它一直都受到生滅的逼迫,所以它是苦的。因為在苦當中,它並沒有一個稱為實體的我、本體的我、自性的我,一個實質的我,連一個實質的我都找不到,怎麼可以說它是我呢?所以我們觀這些法的無我,最終究竟證得法的空。那麼人跟法,人只是一個虛無的概念。如果要分析它,它只是五蘊而已,它只是名色法而已,實體上並沒有所謂的人,因此我們不能夠說:「南傳只證到我空但還是法有」。幸好我還懂得一點北傳,要不然你去問那些純南傳的禪師,他們會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