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身心輕快性

 

第二對是身輕快性(kāya -lahutā)與心輕快性(citta-lahutā)。kāya是身體,lahutā是輕,tā是表示那種狀態,也是身體處於很輕快的狀態。心輕快性,是心處於很輕快的那種狀態。它的特點是去除心所與心的沉重。作用是破除心所與心的沉重。現起就表現為心所與心不沉重。這裡所說到的輕快呢?我們也可以用現代的話來解釋,就是我們的身心很靈活、很靈敏而不會遲鈍。由於遲鈍所以心顯得沉重,如果我們心在面對所緣的時候,能很靈活,很靈敏,其實這就是心很輕快的生起;不會很沉滯,不會說有人在叫你,或教你做一件事情,你很久才反應過來。

 

阿毗達摩講要(50)--- 美心所-身心柔軟性/適業性/練達性/正直性

 

十三、身心柔軟性、適業性、練達性、正直性

 

下面一組是身柔軟性(kāya-mudutā)與心柔軟性(citta -mudutā)。mudutā的意思是柔軟、柔和、軟的意思。tā是狀態的意思。它的特點是能夠去除心所與心的僵硬。作用是破除心所與心的僵硬。現起是心所與心,對對象不會對抗。怎麼樣就稱為心的僵硬呢?或者說身心的僵硬呢?其實我們一般來說,是身心的緊張、繃緊、或者說用力。當我們感覺到身心緊張、繃緊、用力的時候,我們要去放鬆,讓自己的身心柔軟,放下那種使我們心能夠緊張的所緣,嘗試去體會一下身心的那種柔軟。

 

如果身心有了柔軟性,他必定會有下面的一對心所,是身的適業性(kāya-kammaññatā)與心的適業性(citta-kammaññatā)。kammañña就是適合工作,tā是狀態。怎麼樣才是我們身心適合去工作?也就是説我們的身心聽話、好用,我們叫它做什麼,它就能夠做什麼!而不會說不聽使喚。我們是心的主人,而不是心的奴隸。它的特點是去除心所與心的不適業性,就是你想要它做什麼,它卻不能夠做什麼;你想要心平靜下來,它不能平靜;你想要認真聽課,但聽不到一分鐘,心又胡思亂想;想要看書,又沒有辦法專心看書;要作什麼事情,心又沒辦法平靜下來,為什麼?心不平靜、心不聽話;心不適業,不適合工作,沒有適業這種狀態。所以適業性的特點是破除心所與心的不適業性,及不適合去工作。現起是心所與心能夠成功的取得所緣。

 

接著我們看下面的一組,是身練達性(kāya- paguaññatā)與心練達性(citta - paguññatā)。練達(paguñña)是什麼意思呢?tā是指性質狀態,paguñña是很熟知、很熟悉的一樣東西,就是心對所緣的那種熟悉狀態,不會感到陌生,不會感到礙手礙腳。同時身心的練達性,也就是身心的健全,沒有缺陷,是呈現出一種建康的身心狀態。所以他的特相是心所與心的健全。作用是破除心所與心的疾病。表現為心所與心的沒有殘缺。身心的練達性,可以對治心所與心的不健全,例如不相信、猶豫不前,那種身心不健康的狀態,可以去除。

 

還有下面一組是身正直性(kāyujjukatā)與心正直性(cittujjukatā)。tā是指性質狀態。ujjuka是正直,正不會歪邪,直不會彎曲,是身心正直的狀態。這裡的正直是直,對治心的那種虛偽,心的矯詐、奸詐。特相是心所與心的正直性。作用是破除心所與心的欺騙性。它現起為心所與心的不會矯詐、奸詐,不會虛偽,能夠很正直很正當。它可以對治心所與心的不正直、虛偽、欺詐等等。

 

我們再講一下這六對十二個心所。這些心所是屬於遍一切美心的心所;遍一切美心的心所就是一切的善心;一切那些好的心當中,都會有這些心所。因此我們平時也可以去培育這十六種心所。這十六種心所,雖然在我們的善心裡面它會生起。但是有時候,它所起到的作用不一定很強;所以我們可以培育它們。好像我們專注在一個業處、一個所緣的時候,我們的心還是有欲、會飄浮,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培育自己的定力,就是培育心一境性。當心一境性可以強到很強,終就我們會達到禪那。因此這些心,這六對十二個心所,其實是我們可以培育,可以開發的心的素質。現代的人往往缺乏這些,所以心會很僵硬,有時候心容易緊張,導致自己煩躁焦慮,其實就是這些內心的素直本身,沒有把它培育起來。好像慈愛一樣,如果我們經常培育慈愛,慈愛很容易生起。這些心所也是,如果我們能夠好好的去培育,這些心態也很容易生起。例如身心的輕安,它可以去除身心的煩燥、不安、焦慮。還有身心的輕快性、柔軟性、適業性也一樣。我們不要去培育那種頑固、強情、自以為是;而是應當去培育身心柔軟。因為一旦我們的身心柔軟的話,自然就可以讓我們要做什麼事就作什麼事。

 

用煉金來比喻,(我們上次講到色柔軟性一樣,這裡我們所講到的是心與心所的柔軟性。)當我們的身心很柔軟的時候,具有那種柔軟的狀態,柔軟的性質,柔軟的素質的時候,我們要做什麼事情都可以。如果心已經硬梆梆,我們學東西也難,我們要做東西也難,我們要禪修更難。因此我們在平時生活當中也好,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也好,我們要禪修也好,身心那種輕安、柔軟、自然,那種正直、健康、建全,要把這些素質培育起來。而且這些素質只要一個培育起來,是全部一起生起的。例如我們去培育心中的輕快性,使身心很靈活;很靈活它自然就會有柔軟性;有柔軟性它自然就會有適業性;一適業它自然就會健全,他就不會扭扭曲曲。

 

例如好像我們去培育柔軟性一樣,就是讓我們的身心柔和,讓我們的身心不會頑固、固執。當我們培育身心的柔軟性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的心很聽話,就有如我們做麵包一樣。或者是像一個雕塑家,它要塑一尊佛像,如果他所面對的是一團很硬梆梆的泥團,它可不可以塑出佛像?它可不可以塑出人像?不要說什麼,他自己怎麼去掐那塊泥團,那塊泥團都不聽使喚?那應當怎樣呢?加水,然後去掐,讓那塊泥變得很柔軟,當泥很柔軟的時候,他要塑佛像就塑佛像,塑人像就塑人像等,這塊泥就可以隨心所欲的,隨那位雕塑家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如果我們的心自以為是,我們的心很頑固、很固執,這個時候我們想要讓它做什麼東西都很難。因為,自以為是之後呢?你就變成自己沒辦法使喚自己的心。

 

我們修行,其實就是要培育一顆柔軟的心。不是越修行越頑固,應該是越修行內心越柔軟;越修行,心越能夠包容;表現在臉上,是越修行越慈眼善眉,不會越修行修得越兇。因此如果我們能夠開發這些內心的好的素質,屬於善心的素質,屬於美心所的素質;這些素質我們都能開發的,只要我們稍為注意一下。例如:有時候,當我們感覺到緊張的時候,我們先讓自己放鬆下來。內心煩燥的時候,我們去體驗身心的那種輕安。當心感覺僵硬,感覺硬梆梆的時候,我們就去體驗身心的柔軟性。心不聽使喚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去培育身心的適業性,適合工作。當身心感覺到不健康、有缺陷,這個時候我們培育身心的練達性。如果感覺到心有一點虛偽,這個時候我們就去培育身心的正直性。這些其實都是對抗那些不好的心態、不好的情緒。好讓我們的身心,擁有一種健全、健康、良好、美好的這種素質。因此正直也好,柔軟也好,健康也好,誠實也好,這些都是內心好的素質,這些好的素質,我們可以通過內心的培育、造就,而把它開發出來;只要我們知道方法,我們就可以把它培育起來。猶如我們去培育慈心一樣;如果我們不培育慈心,當我們生起善心,也是有無瞋,但是這種無瞋不能夠叫作慈。唯有你的心面向一切的眾生,毫無差別平等的對一切的眾生散播那種慈心,祝願他們快樂,這個才叫作慈。如果不是的話,那叫作做無瞋。好像中捨性也是一樣,你的身心處於一種平常,這叫作中捨性。但是唯你對一切的眾生,你不會感到過度,不會感到不足,都是起業報觀,這個時候才叫作捨無量心。如果平時你在做善事這些也是有,但是不明顯。我們任何的心都有一境性,但是唯有我們心持續的專注在一個目標的時候,足以達到一定的數量跟質量的時候,才叫這個為定力。要不然它只是心的一境性。不然我們在生氣的時候,我們在胡思亂想的時候,心也有一境性,但是這種一境性是很弱的。為什麼?因為你沒有把這種素質提升起來。這些也是我們在做一切善事的時候,我們生起善心的時候,這六對十二心所都在,不過,不強!我們要讓它強化,要讓它成為我們內心的素質,你就可以去培育這些。這些可以讓我們的心很柔軟,很柔和,很正直,很誠實,就是這幾種心。當我們把這些心所培育起來的時候,你會發現到,你的性格一直在變。你在對人、對事,不再有衝動、煩燥、偏激,那種頑固,那種強情,或者偽詐;而是那種誠懇柔軟。如果你把這些素質用在禪修上,你很快就覺得容易成功。因為你的內心已經有了這些素質,而這些素質是跟我們禪修相應的。我們禪修就是要培育我們內心的那種平靜,把內心的智慧培育出來。如果你擁有了這些素質的話,禪修就很容易了,因為你的心已經相應了,跟禪修要求的那種心所是相應的,很自然的,這些心的素質,很快的與禪修要求的素質相應起來,很快接軌。同時你也知道,如果我們的心有適業性的話,你讓它專注,它就可以專注。專注其實就是定力。我們可以專注一定的時間,一定的質,那麼定力就培育起來。定力培育起來,自然這些素質全部都有,身輕安、心輕安,身柔軟、心柔軟,身適業性、心適業性,身練達性、心練達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都一起出來。這些我們在禪修的時候,對於有心的禪修者,這些都應當要培育的。即使不禪修,你學到了這些東西,你在生活當中好好的運用它,它就可以去除你的煩躁、不安、焦慮、緊張、頑固、偽詐等,這些有去除內心不好的素質,有去除內心不好跟負面情緒的作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