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學習《阿毗達摩》的意義

 

因為《阿毗達摩》非常系統的組合、分析、整理了佛陀的教法,我們學習《阿毗達摩》,就可以達到了解佛陀教法的意義。接著我們就來探討我們學習《阿毗達摩》究竟有什麼意義呢?學《阿毗達摩》有什麼用呢?學習《阿毗達摩》可以系統的、完整的了解佛陀的教法,在這裡我可以給大家一個保證,只要大家很認真的聽完整個課程,到我們把整個《阿毗達摩》的課程學完了,你會對佛陀的任何教法會很有系統、很完整的把握。當你學習完《阿毗達摩》之後,你看任何的典,你就發現佛陀的整個經典;如果你使用已經有了很整體的概念、次第、嚴密的那種思惟方式去接受的話。你看經典你會覺得很容易,你不會覺得經典中的這種名相,那種名相,你不會給很多名相給搞混淆。在《阿毗達摩》裡面會把佛典中的很多種不同的名相進行整理,同時我們了解佛陀的教法。如果我們先學了《阿毗達摩》之後,我們用佛陀教法的眼光,或者說我們用佛法的眼光,那會發現其實佛陀的一切教法,其實超越一切學科。我再講一個故事,不久前我和一位醫生討論基因的問題;發現基因只不過是一百多年的事情,而最近二十年,基因才發展得很快,就是基因這一們學科的研究,發現根據基因學,我們的很多那些病,其實在基因理面是可以發現的。例如好像有些人會得骨疾、會得肺癌等等這些,如果從以前的傳統醫學來看,會說是我們吃了一些不好的東西或一些生活環境、心理因素等等。但若由基因學上來說,其實基因它已經潛伏了有得這種病的因素在裡面了。或者有些人他的基因甚至可以活得很長壽也是因為基因的關係。當這些醫師在討論這些基因的時候,我想在《阿毗達摩》裡面,就是這個業生色。因為根據《阿毗達摩》在色法裡面,色法的成因有四種,由現在的人,或者我們看到一切有生命的、我們這個身體,其實都是由業所造成的,我們才會投生為這個人。成為我們現在的身體有四種原因:

 

第一種:是屬於業所造成的色法。

 

第二種:心造成的。

 

第三種:時節因素造成的。

 

第四種:食素,是我們食物的營養造成的,稱為食生素色。

 

其中的業生色,它基本上可以決定我們的長壽,我們的短命、我們得什麼病、甚至說有時候一個人會發生意外,比如說車禍,在我們往生、投生的那一剎那,其實已經決定了;你會發現到偶而的事件導致他斷命。他的生命中斷了。如果用傳統的科學來說,會說這個是不能解釋的,會說因緣果報是迷信。但是在基因發現的現代,就可以證明佛陀在2500年前就已經說過,這只不過是業生色。還有在百年來,佛洛依德學說中夢分析,人的潛意識。現代的心理學、心理的治療、催眠等等,其實在《阿毗達摩》裡面,已經有答案了。那些心理學家,那些臨床的什麼疾病,拼命的研究研究,當他研究出來結果,正是支持《阿毗達摩》的看法,或者說他們只是用現在的語言與方式來解釋《阿毗達摩》而已。還有講到很多那些臨終經驗學,就是很多人死了又活了過來,他們在一些臨終的境界都有提到。但是我們當學習《阿毗達摩》,在我們離心路過程的那一部份,一個人臨終的時候,遇到了那些景相,那些境相,所看到的那些東西,佛陀其實是早已解釋了。只不過現在那些醫學根據他們的臨床的實例統計下來而已。無論從物理學、從心理學、從科學,或者現代的人體科學,這些都最近一百年才發展出來的科學,但是我們佛教的這門學科已經有二千五百年了。同時我們也可以說那些科學家研究的,只不過是由現象上所得的一些科學所得的一些結論。但是佛陀是直接指向,我們的身心現象,分析到最基本的單位,分析到不能再分析。你會發現世間的那些世間的學科所分析的不過在表層裡面。不相信的話,你可以先持保留的狀態,等你學了《阿毗達摩》後,然後你們再觀察,你得出的結果,是或不是,到時你們自己心中就有答案。無論世間科學怎樣,其實它是轉過來證明佛學,但是佛教並不用依賴這些東西。無論世俗的科學、心理學或者說種種的科學、種種的醫學等等,它們都是圍繞這些物質,或者是圍繞這些在身心表相上作工夫。而我們學習《阿毗達摩》的目的,不是為了多一份知識,不是為了世智辯聰,不是讓自己變得很聰明。佛陀教導《阿毗達摩》的意義,要知道只有一個意義,即讓我們超越自己的身心,能減苦,能斷除煩惱,這個才是我們學習《阿毗達摩》的意義。所以不可以因為,我們現在學很多知識,就跟這個辯,跟那個辯,不可以這樣。因此我們可以說《阿毗達摩》超越了一切的生命學科,不只從知識的層面,或最終的目標上都超越。   

 

八、明辨

 

同時,當我們學習《阿毗達摩》之後,我們會很自然能夠明辨善惡、明辨是非、明辨正邪。前不久有一位北傳的法師也學《阿毗達摩》,很認真的學而且學得很不錯,是中國的一位住持。他跟我說,他聽到一位非常有名的大法師說:「所謂的善惡業並沒有標準,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方,衡量善惡的標準也不同,所以善惡是沒有標準的。」聽起來好像真的有道理,然而當你學了《阿毗達摩》之後,你會很清楚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阿毗達摩》很清楚的把善跟惡的標準告訴你。不會似是而非。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不善就是不善,善就是善,惡就是惡,很清楚。而且,當你學了《阿毗達摩》之後,你可以自己檢查自己,你會覺得真正的業果法則,就是因果律,因果法則,不會因為情況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方而有改變,你造下的業善就是善,惡就是惡。不會在這裡是善,到那邊又是不善,是正是邪也是很清楚。同樣的,當你學了《阿毗達摩》之後,你會很容易辨別那些是邪門外道?那些是旁門左道;它是佛陀的教導或不是佛陀的教導,你也很清楚。《阿毗達摩》是直接、系統化的,而且也是一步到位的去研究諸法跟統合跟佛陀的教法。所以當一個人向你說:這個是什麼、這個是某某大師,或者是某某上師傳的什麼法;你已學《阿毗達摩》了,它給你一把尺了,你自己去量是與非。《阿毗達摩》並不會說某種法就是正法,某一種法是邪法;《阿毗達摩》不會;《阿毗達摩》只是給你一把尺,你去衡量。為什麼?《阿毗達摩》它直接導向我們深入身心的,像一把利刀,直接去捅你自己的煩惱,而且一捅就捅到煩惱的最深處,然後那些法跟非法,正與邪,你一目了然,清清楚楚。如果我們要明辨善惡,明辨是非,要分清正邪,學《阿毗達摩》是一個很簡單,又直接扼要的方法。

 

但可能會有很多人會認為《阿毗達摩》有很多名相,很多名詞,應該會學得很頭痛。不過,當我們學了《阿毗達摩》之後,我們會發現到《阿毗達摩》其實是拿來用的,一旦我們學到心法,學到八大種善心的時候,我們可以直接用。現在緬甸有一位禪師,他寫了一系列《阿毗達摩》的書,這些《阿毗達摩》的書,就算一般非佛教徒或者說只要能看得懂緬文,就可以學《阿毗達摩》。它有專門普及性的,只要你認得出字,你就可以看,那麼那些《阿毗達摩》的學論你就可以懂得。同時對剛剛出家的那些小沙彌,他們入門的書也有,還有想要提高的也有,他也寫了這樣的書。還有那些專門在寺院裡要攻讀,要考《阿毗達摩》的,這方面的書他們也寫了,這是很高深的。在緬甸,對於《阿毗達摩》的學習已經非常普遍了,這是他們的傳統。在我要來新加坡之前,我到仰光要坐飛機的前一天,大概下午四點多,我到世界和平塔去禮佛。世界和平塔對面就是國際上座部佛教大學,由那棟建築物,我看到很多年青人,還有幾個出家人出來。但主要是那些年青人,像是上班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天,很多人手裡拿著書,從一棟建築裡面走出來;我就問導遊說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原來他們是在學《阿毗達摩》課。在緬甸《阿毗達摩》的學習是非常普及的,有適應不同層次,不同階層的人的這種學習班。然後我跟導遊聊了起來,他是一位在家人,他說他也參加了好幾期的《阿毗達摩》的課程。又有一次,我去帕奧禪林的時候,我到一位長老的寮房裡面去用餐;那時候就有幾位居士,他們拿著食物到寮房裡面作供養,作供養之後,一般上座部的作法,他們給他隨喜,隨喜他們的功德,簡單作一些開示。等他講完了之後,我就請問那幾個 居士一些問題;那時候那位長老就拿了幾片帕奧禪師的開示CD,給 那些 居士們。我們都知道帕奧禪師他講經都用很多的術語,《阿毗達摩》的這些名詞,因為都是直接導向禪修的。那時候我就問這些居士們說:帕奧禪師的這些開示,你聽得懂嗎?對方都是女的跟大家一樣。她們說:「聽得懂。」我感到很驚訝。我再問:「你聽得懂!這些都是講《阿毗達摩》的!」她說:「我聽得懂。」從這個例子來看,在緬甸上座部佛教的國家,《阿毗達摩》的知識已經很普及了。 

 

 

 

九、何謂法

 

如果我們學了《阿毗達摩》,即使我們不是用在禪修,我們只要掌握它後,在我們平時所作的任何事情,乃至在工作當中,都可以運用,因為《阿毗達摩》教我們要如理作意,因為《阿毗達摩》教導我們的心是如何產生的。你為什麼會有貪心?你為什麼會生氣?然後生氣跟不再生氣,貪跟不起貪,它是在那一個地方轉折的,《阿毗達摩》會告訴你,然後你直接去找它的根源,可以轉的!我們知道斷除煩惱要修行,但是學《阿毗達摩》之後,你可以轉自己的心、你可以很快就將心轉開,因為根據《阿毗達摩》,善跟不善,在如理作意跟不如理作意,也就是在確定心裡面的作意心所轉的。比如遇到一個十字路口,你的方向盤是擺左還是擺右,擺左是善,擺右是不善,你一學了你就會很明白自己的心是擺左還是擺右。在生活上我們學習了《阿毗達摩》,我們可以直接運用,然後讓我們的心更加清涼、讓我們的心更加平靜、能夠讓我們心更能集聚善法。然後去除那些不好的種種情緒,那些不好的心理因素等等,這個是直接可以用的。然而《阿毗達摩》它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要斷除一切的煩惱,要滅除一切的苦。要怎麼滅除苦呢?根據《阿毗達摩》,唯有通過道智,就是聖道才能夠斷除煩惱,要斷除煩惱必須要修行,修毗婆舍那,修觀,培育觀智。什麼是觀呢?就是去觀照一切名法跟色法是無常、苦、無我這些本質的智慧,這稱為觀。因為《阿毗達摩》裡面講到的不外乎是講心法、心所法跟色法。這些屬於分析法,但是他們的本質是什麼?因為它們都是有為法,它們都是行法,它們的本質是無常的、苦的、無我的。佛陀教我們《阿毗達摩》,講名法、講心法、講心所法、講色法,不是讓我們懂,而是讓我們去觀照它;佛陀把賊指出來了,要教我們去把賊抓起來。怎麼樣抓賊?要用智慧的繩子,把它綁起來。因此《阿毗達摩》是直接教導我們修觀的,那《阿毗達摩》與觀智又有何關係呢?

 

我們回到上一節課,我們所講的三藏。三藏其實直接是一部禪修的指導。佛陀講經說法,不會沒有意義的。佛陀當時對優婆離尊者曾經說過,當時優婆離尊者就來到了佛陀的地方,他禮敬了佛陀之後,他就跟佛陀說:「尊者!請您簡單的跟我說法,說一些法要,我聽了之後,我將很認真的去實行」。於是佛陀跟他說:「優婆離,如果你知道有一種法或者有一個人來跟你說,這個是法,這個是律,這個是導師的言教,那麼當你知道這種法,是完全導向厭離、導向離貪、導向滅、導向正智、導向正覺、導向寂靜、導向涅槃。」那麼你可以說:『這是法、這是律、這是導師的教導。』假如有一個人來說;這個是法、這個是律、這個是導師的教導。但它並不能夠導向完全的厭離、導向離貪、導向滅、導向寂止、導向正智、導向正覺、導向涅槃。」那麼你可以肯定的說:『這不是法、這不是律、不是導師的言教。』什麼意思呢?我們用現代簡單的意思說:「如果這個是法,那麼看它是否能斷除煩惱,可以滅苦;如果不能的話,它不是佛陀的教導;如果它可以滅苦,可以斷除煩惱的話,這個就是佛陀的教導。佛陀是這樣的意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