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法長老開示安般念2


11. 長老,請問如何斷除對異性的歡喜與貪欲或者是愛欲?


   要克服對異性的貪欲或者是愛欲,我們能夠通過修持不淨觀來克服,那麼長老就有說到,曾經有一回有一位比丘Vaïgisa比丘,他和阿難陀尊者在一起走著時,在村裡遇到一位異性。這位Vaïgisa比丘他生起了很強的欲望,這時他就向阿難尊者求教,阿難尊者也就告訴他如何克服欲望的方法,教導這位Vaïgisa比丘修asubha不淨觀,以觀照不淨,通過不淨觀來克服他的愛欲。


於是這位Vaïgisa比丘就跟循著阿難尊者的指示去觀,做不淨觀,而最終克服了欲望、愛欲,同樣的我們也可以以同樣的方式,修習不淨觀來克服愛欲或者是貪欲。此外我們也可以觀,去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死的,死了之後身體都腐爛了,腐爛了最終也是歸入土裡,而我們所追求的異性,同樣的也是如此,他們也會死,也會腐爛,也會最終還是要歸入土裡,所以當我們這樣子想時,通過死的觀想、死的返照,能夠使我們克服對異性的愛欲。


 


二○○○年開示


                                                                                                                                                                                                22/11/2000  7:00pm


 


如果我們跟隨一位有經驗的禪師修習安般念,可以證得四種禪定,帕奧禪師教導修行者必須要先習安般念,再由此逐一地進入四種禪定,接下來修習觀照身體的三十二相,再以白遍修到四禪,然後修慈、悲、喜直到三禪,修捨直到四禪,再以佛隨念,然後再以不淨觀到初禪,之後再修習死隨念。


帕奧禪師教導修習四大以便修習觀智,任何人若想修習定禪,帕奧禪師會繼續教導十遍、四禪八定。若想進入觀智,最好是修習白遍直到四禪,屆時無限光明遍照一切。


如果家中的環境並不太適合修行,至少在早上或晚上時,持續地靜坐。其他時間,你可以修持四種護衛禪之中的任何一種,即佛隨念、慈心觀、不淨觀、死隨念。如果你修其中任何的一種方法,很容易地便能夠達到禪定,而不會輕易地受到五蓋的干擾。


當一個人學習靜坐時,他應該找一個良好又有經驗的禪師,從中接受正確的指導。同時跟隨禪師的教導與指示,他應該在業處上保持信心,並且開展精進力、正念與智慧。開始時,他應該讓自己的戒行清淨,再做一個短暫的佛隨念、對身體的不淨觀、死隨念和慈心觀,再以生命供養佛、法、僧伽。這裏的意思是說我們唯有依止佛陀、依止佛法、依止僧伽和依止我們的老師,同時跟隨老師的指示,即使定力生起也應該繼續靜坐的業處。


要使心得清淨,正念是重要的,因此我們要先培養正念。如果我們具有足夠的正念,它即可以幫助我們控制心、抑制我們的邪念,同時使我們的戒行清淨。它也有助於培養定跟慧,透過學習安般念,正念會順利地培養、增長。如果一個人學習安般念,他可以培養上述的四十種業處;佛陀靜坐的業處也就是從安般念開始的。要修習安般念,我們應該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讓身體保持清淨,同時戒行清淨;雙腿結跏趺坐、身體挺直,最好面向東方。身體保持挺直,有助於我們專注在業處上、延續精進力和正念,而得到正定和智慧。靜坐時把我們的左手放在右手上,拇指相扣。首先把我們的注意力放在鼻間,保持輕鬆,並且閉上眼,這樣便可以在一段長時間中,專注你的注意力。我們不應該用力呼吸,讓它自然地呼吸即可。當你覺知入息與出息時,專注於它,而不需要去專注觸的感受,只要專注在出息和入息上即可;以堅定的意志力專注於呼吸。當吸氣時,平靜地知道我們吸氣;同樣地,呼氣時覺知呼氣、呼氣。


如果妄念很多,行者可以用數息的方法,吸氣時就吸氣:一、一……;呼氣時就呼氣:一、一……然後就二、三、四到八或者十。如果可以的話,就專注十五分鐘到二十分鐘在出入息上,你會覺察有長的呼吸和短的呼吸,同時從開始到結束,我們可以把心專注在呼吸上,然後你就可以看到微弱的呼吸。


當妄念沒有了、痛也沒有了,身體輕安時,你會從心裏看到禪相,開始時就像霧像煙,一點點的光將會在你面前出現,這光稱為禪相。這時不該想這些點點的光,而應該繼續專注在呼吸上,此時光會變成類似一堆棉花或者是白色的雲狀,這叫作取像。此時我們不應該想著光,應該繼續專注在呼吸上。


這時,專注在呼吸上的正念會加強,同時精進力和智慧也會增強,此時五蓋被抑制,近行定就會生起,喜悅、快樂、輕安和專注一心就會增強。那時一種平靜、光亮的光就會在你面前出現,這稱為似相。有一些修行者會執取禪相,禪相就會消失,當禪相消失時,你應該繼續專注你的呼吸,直到禪相重新出現。禪修者應該要嘗試加強定力達到更長時間,然後藉由禪相的光而進入安止定,即禪那。


有些修行者會玩弄禪相的光,但是此時不應該如此,他應該繼續遵守老師的指示,開展靜坐,不應該因此受到五蓋所支配。一整天都要覺知你的呼吸,直到能夠完全地掌握它,要不然也可以利用佛隨念、慈心觀和死隨念,或者是不淨觀。


在此信心指的是對靜坐的信心;精進力指的是持續不懈怠地靜坐;正念指的是持續不間斷地專注呼吸;正定指的是收攝心念、專注一心。


在得到安般似相之後,我們應該練習對安般似相長時間的專注,以便使它穩定。最初的階段,似相可能只停留短時間,然後就消失了。禪修者不必去在意它,只需要保持不動的姿勢,持續地專注於呼吸。如果能持續專注於呼吸,禪相就會再出現,那時你會感覺就像是看到了它一樣,然後它可能會再度消失。如果你不去理會禪相,而只是一心專注於呼吸,禪相就會漸漸地穩定下來。於是它會持續存在五分鐘,然後延長到十分鐘,然後十五分鐘、二十五分鐘、三十分鐘、四十五分鐘乃至於一個小時。


在這個階段,你應當專注於呼吸,雖然你同時也知道光的存在,但是不要執著禪相的光,也不要執著你的定力,禪相能夠穩定地存在一小時的時候,你就可以專注於禪相。若能持續專注於禪相一小時,這時的定力稱為近行定,這時五禪支一定存在;五禪支就是尋、伺、喜、樂及一境性。如果這些禪支的力量夠強,你就能夠進入初禪。


如果禪修者能夠持續專注於安般似相很久,但是卻一直停留在近行定的階段,無法進入安止定,那麼他應該檢查下列的因素:


    住所是否適當?


    常去之處是否適當?


    言談是否適當?


    交往之人是否適當?


    食物是否適當?


    氣候是否適當?


    修行所採用的姿勢是否適當?


如果發現有不適當的因素,就應該設法避免而選擇適當的,如此你的禪修會更進步。尤其重要的是經常與能夠幫助我們禪修進步的善知識交往,以及只講有助於禪修的適當言論。若能如此避免不適當的情況,而選擇適當的情況,你將能夠專注於似相而進入安止定。萬一仍然無法進入安止定,你可以在禪坐開始之前發願:「願我持續專注於似相,並且進入安止定。」然後一心專注於似相,就會發現有時你的心融入似相之中,那就是安止。


剛開始的安止定,持續的時間不長,但是你會發現這時的五禪支,已經比之前更強而有力了。你應當一再地專注於這似相,使心融在這似相當中,如此你的定力就會越來越強。當你能夠在每一次靜坐的時候,都一心地入於安止定當中,至少一、兩個小時以上,就可以開始檢查禪支。


首先你必須進入安止定當中至少一個小時,出定之後注意心臟裏的部位,就能夠見到心臟裏有如明鏡一般的有分心。當安般似相在有分心中出現的時,就逐一地檢查五個禪支:


第一個:尋,將心投入似相的心理現象。


第二個:伺,使心持續停留在似相的心理現象。


第三個:喜,對似相感到歡喜的心理現象。


第四個:樂,對似相生起快樂感受的心理現象。


第五個:一境性,使心與似相合而為一的心理現象。


能夠逐一地覺察了五禪支之後,你應當嘗試在同時檢查它們,確定檢查到了五禪支,意味著你已經達到了初禪。接著你應當練習初禪的五自在:


一、轉相自在:想要似相生起;而專注於呼吸時,似相就能夠迅速地生起。


二、入定自在:想要入定時就能夠迅速地入定。


三、住定自在:想要住在定中多久就能夠自在地住定多久。


四、出定自在:能夠在事先預定的時間自在地出定。


五、察自在:出定後想要檢查禪支就能夠自在地檢查禪支。


若能夠熟練這五自在,你就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場所、任何姿勢下進入初禪。對初禪的修行感到滿意之後,如果想進一步達到第二禪,你應該從初禪出定,並且檢查了五禪支以後,思惟尋與伺這兩個禪支是粗劣的,它們接近五蓋,因而使初禪不如第二禪寧靜。並且思惟第二禪沒有尋與伺,它的喜、樂、一境性這三個禪支比初禪的禪支更強而有力,因此第二禪的定力比初禪更強。如此思惟初禪的缺點與第二禪的優點之後,存著想要去除尋與伺的心而專注於似相,如此你就能夠進入比初禪更強、更平靜、更穩定的安止定。


在這樣的安止定當中,喜、樂與一境性這三個禪支比之前的更強,住在定中一、兩個小時以上,出定後就注意心臟裏的部位,試著檢查有分心與禪支,若能確定清楚地檢查到喜、樂與一境性這三禪支,這表示你已經達到第二禪。接著你應當以在初禪時同樣的方法,來訓練第二禪的五自在。直到精通第二禪的五自在,那時你可以很輕易地進入比初禪更安穩的第二禪,並且入定的時間更久,然後就可以進一步地修行第三禪。


首先進入初禪,出定之後檢查初禪的五個禪支,接著進入第二禪,出定後檢查第二禪的三個禪支,然後思惟第二禪的喜禪支接近五蓋,它是粗劣的;第三禪沒有喜,因此比第二禪寧靜,如此思惟第二禪的缺點與第三禪的優點之後,存著想要去除喜禪支的心理而專注於似相,將心融入似相中,你將能進入比第二禪更深、更強、更平靜的安止定。住在安止定中一、兩個小時以上之後,出定後檢查禪支,就像在初禪及第二禪時那樣地訓練第三禪的五自在。熟練五自在之後,你就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場所、任何姿勢下進入第三禪。


對第三禪的修行感到滿意之後,可以進一步地修行第四禪,你可以從第三禪出定之後,思惟第三禪的缺點及第四禪的優點。第三禪的樂禪支接近喜,而喜接近五蓋,因而使第三禪不如第四禪寧靜;第四禪的定境比第三禪更深而且強。如此思惟之後,存著只要去除樂禪支的心而專注於似相,你就能夠進入非常深、非常平靜、呼吸完全停止的第四禪。然後你應當訓練第四禪的五自在,以便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場所、任何姿勢下都能夠自在地進入第四禪。


達到安般念第四禪之後,要轉修其他種禪那是非常容易的,你可以修行三十二身分、白遍及其他遍處、四梵住、佛隨念、不淨觀、死隨念、四無色定,然後你可以經由四大分別觀而修行觀禪,有次第地修行,直到證悟涅槃。祝願大家都能夠修行此法門直到證悟涅槃。


 


22/11/2000  7:00pm


   


1.     請問怎樣克服五蓋?


我們禪修時,經常保持正念,專注在禪修的法門上,這樣我們就能夠漸漸地克服五蓋。譬如說修行安般念時,如果你保持正念,經常專注呼吸,當正念、定力變強,五禪支出現時,就能夠克服五蓋。


佛陀在經典上也談到個別克服五蓋的方法,比如說修行不淨觀,像三十二身分或者屍體的不淨觀,就可以克服貪慾蓋;修行慈心觀,可以降服瞋恨蓋;修行光明想,就能夠降服睡眠、昏沉蓋。如果不管修行什麼法門,你都能夠很專注你的業處,就可以克服掉舉、追悔蓋,尤其是安般念,修習安般念可以降服掉舉、追悔蓋。修習佛隨念可以降服疑蓋。


 


2.     在定裏是否還有雜念或妄想?


在安止定即禪那裏面,是不可能有任何妄想或者雜念的,他只有一心專注在禪相而已。如果你在專注禪相時,有雜念生起,那表示你已經出定,已經不在定中了。舉安般念為例子,禪修者要入定的話,必須一心專注在安般似相,一心融入在似相裏面。除了似相以外,沒有其他念頭,百分之百完全只專注在安般似相。如果這時你有任何雜念或者妄想生起,表示你已經出定,已經不在定中了。


 


3.     在生活上怎樣去運作,才能使身、口、意清淨?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經常憶念佛法,覺知佛法的法益,這樣可以讓我們的身、口、意趣向清淨。然後我們應當照我們所了解的佛法,盡量去實行。譬如說我們應當守護我們的根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門,不要在接觸外界六塵時受到影響。然後在佛陀教導的四護衛禪,我們也可以運用。四護衛禪就是慈心觀、佛隨念、不淨觀和死隨念。當瞋心強時,可以修慈心觀;當信心退失時,可以修行佛隨念;當我們起貪慾,貪心強時修不淨觀;當我們懈怠、懶散時,可以修死隨念以提起警惕心、恐懼感。


當我們每天持續保持修行,就是每天要有早晚的時間坐禪,這樣我們心力就會越來越強,當心力越來越強時,我們的身、口也會跟著清淨。因此我們應當朝著這個方向,在日常生活中清淨我們的身、口、意。


 


4.     對一位平日隨息入體內外的安般念抑制呼吸的修行者,如是一在改變為不隨息入體內外時,是否呼吸的頻率較高?


在我們專注呼吸時,不應該去控制呼吸,我們應該保持自然的呼吸,然後將我們的心只注意在鼻孔出口處或者是上唇的地方,只注意這個地方的呼吸,而不要注意接觸的地方,比如說鼻孔或者上唇、或者人中。這就好比是一位守門的人,他不會去注意已經走進城裏或者走出城外的人,而只會注意正在經過城門的人。


同樣的道理,我們專注於呼吸時,只專注於經過鼻孔出口處或者上唇附近的呼吸,而不要隨著呼吸跑進體內或跑出體外。這樣我們先練習慣之後,就能夠固定地在這個地方覺察呼吸,而不會去控制呼吸,所以說我們應當是這樣,不要去控制呼吸,讓呼吸保持自然。


有時呼吸自然會變短、變快,這也沒有關係,只要它是自然的變化,我們就照著它的情況去專注,呼吸長就照著長的樣子專注它;呼吸短就照著短的樣子去專注它,一直這樣改變時,並不會使呼吸頻率變得較高。


 


5.     這種呼吸法亦適用於平日的作息嗎?意思就是不隨著息出入體內外這種呼吸法,是否適用於平日的作息?


       如果可以做得到將心安住在鼻孔和上唇之間的地方,這樣注意呼吸,這是最好的,就是在平日作息時,如果能這樣做到是最好,那你就這樣子全天都能夠把心安住在呼吸上。但有些人可能會很困難,他沒辦法把心安住在那邊觀照呼吸,那麼他就可以去注意其他的目標、其他種禪修的方法。


但在坐禪時,他還是要用安般念的方法,將心安住在鼻孔末端的呼吸。至於現在禪修營期間,大家應該是比較沒有問題,可以全天都這樣子去練習、這樣修行。


 


6.     如何向不信輪迴、涅槃的人介紹此法之利,也就是安般念的利益?


       對於不相信輪迴、涅槃的人,我們為他們介紹安般念時,不必跟他解釋這修行是為了脫離輪迴或者證悟涅槃。我們可以用另外一個方式,我們可以介紹說:「你若修行安般念,你能夠得到當下的快樂、能夠讓心專注、有定力,有定力之後,心可以得到安寧、可以產生快樂。」然後當他們逐步地修行,得到這樣的利益之後,進一步我們可以引導他修行接下來的方式。事實上他們如果逐步地修行,就能夠脫離輪迴而證悟涅槃。


 


22/11/2000  7:00p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