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錫蘭Ariyadhamma長老簡介


1、生於1939年,1959年受比丘戒。



2、曾經被封為業處阿闍黎(大禪師)。


 


英譯:Ariyananda法師


中譯:聖法法師



                 聖法長老開示安般念1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 SamBuddhassa(三稱)


 


佛陀找到了禪定的修持法門,能夠朝往開悟的修持法門,所以我們不應該再浪費時間去追逐其他方面的修持,我們應該跟隨佛陀的教誡、所教育的法、所教育的修持去培養我們的戒、定、慧。那麼我們要通過佛陀的指示,跟據佛陀的指示去修習禪定。


佛陀在《大念處經》裡,有談到二十一種修習禪定的業處,禪修的業處,那麼在這二十一種禪修的業處裡,其中一種是ânàpànassati就是入出息念,現在我們將會講這入出息念。


一個要修行入出息念的修行者,首先他應該找一個空曠的地、寧靜的地方或者是到樹下裡去修習禪定、修習入出息念。只有在一個空曠,或者是寧靜,或者在樹下,能夠沒有外來干擾的地方,他才能夠好好的修持入出息念。


要修習入出息念,首先我們的身體應該挺直,如果我們的身體不挺直的話,那在修習禪定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不必要的苦痛。因為我們要得到定力,那麼我們要修習入出息念,連續的修持,大概兩個小時或者是一個小時半,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所以如果我們在這段相當長的坐禪時間裡,身體不挺直的話,會產生許多不必要的苦痛。


要在修禪中免除不需要的苦痛以及能夠觀照、能夠專注得好,那麼我們身體就需要挺直。首先通過保持挺直的身體,我們可以克服背痛,第二我們通過身體的挺直,能夠讓我們的血液很順暢的流到我們的腦,流到我們的細胞裡頭,所以使我們能夠保持清醒。第三通過當我們的入出息念的呼吸越來越微細時,如果我們的身體挺直、自在,我們能夠更醒覺到這種很微細的呼吸。


我們要讓我們身體挺直,眼簾要下垂,或者閉上眼睛,同時雙腳要盤起來,然後不要東張西望,不要去看別處,要把所有的注意力專注在鼻息上。在做入出息念的時候,我們要讓我們的身體平靜,不要有身體的動作。我們應該以很自然的方式去觀入息和出息,而不要用壓力或者是控制它,不要用壓力去觀入息和出息,要以自然的方式去觀照出入息。


在修習入出息念時,應當懷著正念去專注在呼吸上,有時也會聽到一些聲音或者是想到一些別的東西,那你不應該去聽也不應該去想,應該把你的注意力全神貫注去注意在入息和出息上。


對於初學者來說,要專注在呼吸上,是不容易的、是困難的,於是佛陀以及佛陀的弟子們,就建議數息的方法。在《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以及《無礙解道Pañisambhidhàmagga》裡,都有講解到數息的方法,有不同的方式來數息。那麼Pha - Auk禪師所教育的數息,是一個比較容易的數息方法。


入息生起的時候,那你就要觀入息一、一、一……,然後觀到整個入息完成,你算是完成了一個觀、一個默念、一個數息了;然後接著出息的時候,你也要觀出息一、一、一……,那麼當你這樣子觀,完成了之後,你就完成一個出息。這樣子一個入息和一個出息,你就這麼數,數到八個呼吸。


你會發現到有時你的呼吸比較長,時間比較長,有時呼吸時間比較短,如果是長時間,那呼吸用的時間比較長,你就觀長,呼吸長,然後你可以繼續的數,盡可能長時間不要混亂、心不要散亂,長時間專注的數下去。那麼你就會瞭解到有些時候呼吸是短的,有些時候呼吸是長的。


我們觀照呼吸要好像一個守門員一樣,守門員他看著倒底是誰在進來了?又誰在出去了?所以我們應當如此的觀照,把心專注在鼻息上,而不要去看身體內在的現像,也不需要把注意力移向身體以外的東西,應該把心只是專注在鼻息上,就好比那個守門員一樣。正如一個守門員一樣,我們修習入出息念,也要像守門員一樣的保持醒覺,完完全全的、清清醒醒的去注意入息和出息,那麼入息我們從頭到尾要跟著它、觀著它,而出息也是要從頭到尾去注意它。對於初開始修禪的人來說,首先的二十分鐘或三十分鐘,他們發現到那是不容易專注的,因為有著種種干擾的緣故,心裡會很散亂,但是也不應該去憂慮,要一而再的連續修持下去,一而再的連續專注在鼻息上。當你如此的專注時,過了一陣子,開始有某一些像光一樣的狀態就會出現,那麼它出現,開始是Parikamma nimitta,就是遍作相,它有時好像一團煙一樣,這是在初學者初步所體驗到的修禪的相。


當出現Parikamma-nimitta,這個初步最初所現起的禪定的相時,修行者不應該去專注它,他應該繼續的專注在呼吸上,而不去看這個所出現的這些光。當他連續的這樣子專注一個小時或者是兩個小時的時候,而這個修禪的相,這個nimitta,這個相就會變得更加的清楚、更加的明亮,然後有時像棉花一樣,有時像一團雲一樣,那麼這種相稱為Uggaha-nimitta,就是比較強的相了。但即使在這個階段,修行者也不應該把心去注意這團光,或者我們稱為修禪的相。


當你連續修禪超過一個小時的時候,可能你的痛會生起,或者是背痛會生起,這時你不應該起身,你應該繼續的修下去。但是如果痛連續的生起還很強的話,那你可以換姿態而不要起身,換姿態然後繼續的培育定力。


當你繼續懷著正念去修行入出息念時,慢慢的,定力越來越深,這時呼吸也變得越來越微細。而當你如此的專注在這微細的呼吸上時,似相或者我們巴利文說Patibhaga-nimitta,似相將會變得非常的明亮,也就是修禪的目標,就是我們鼻息的那個像、那團光變得非常的明亮。這時定力已經相當的強,而五蓋也就不再生起。當你俱備禪定的似相時,就是Pañibhàganimitta似相,這時如果你去注意它,那它可能突然間就消失了,所以在這個階段,當似相剛剛生起的時候,你應該只是對呼吸保持正念,繼續的專注在呼吸上。那麼當你如此繼續專注在呼吸上的時候,似相也就是Pañibhàganimitta將會越來越穩定。


當似相Pañibhàganimitta剛剛生起的時候,那麼它可能在一分鐘或者幾分鐘內就消失。這時你不應該感到憂慮,不要因為似相消失而感到憂慮,你應該繼續的把心專注在呼吸上,對這個呼吸保持正念和醒覺。當你如此的專注在呼吸上的時候,似相又會再次出現,那麼慢慢的,似相維持的時間將會增長到五分鐘、十分鐘,然後逐漸趨向於穩定。


當定力越來越加深,而似相慢慢趨向於穩定和明亮的時候,這時修行者來到了近行定,就是Upacara-samadhi近行定。當近行定生起的時候,修禪者會發現到他的五蓋不再生起,五蓋會消失,這時他體驗到喜悅、體驗到快樂、體驗到輕安,體驗到一境性,全身都感到很自在和喜悅。


在過去世裡有修持過這門禪定的修行人,他可以很快的得到定力,有時就在一個坐禪的練習裡就培養了定力,但是有些時候如果不俱備這種波羅蜜卻不能夠這麼快。但是修行者不應該憂慮這個定力來得快或者是來得慢,如果他持續的修行下去,最終似相將會產生,他將會獲取定力。當似相Pañibhàganimitta生起,開始它不穩定,那麼通過持續的修持,慢慢它能夠維持五分鐘了,能夠維持十分鐘了。當繼續修,繼續的專注,一直到似相能夠維持一個小時,這時你可以下決心,下決心要俱備這個禪定,就是入初禪。比如說要入初禪,所以這時的工作基本上就是把心專注在這個Pañibhàganimitta似相上,當你這樣子專注,你可以下決心:希望我、願我能夠得到初禪。


當修禪者繼續修的時候,慢慢呼吸變得越來越微細,這時由於他的心,似相Pañibhàganimitta已經生起,所以即使是呼吸很微細,他都能夠很清楚的專注到。這時當那個似相很穩定的時候,他可以把心專注在這個光、似相上。當如此的把注意力專注在那穩定的似相上時,他能夠得到安止定,當他得到安止定以及禪那的時候,在定中出現了五個禪支。這五個禪支也就是尋Vitakka、伺Vicàra、喜Pãti、樂sukha以及一境性Ekaggatà


在開始的階段,我們不能夠長時間的維持這種定力,這是因為我們的定力還不是很好、還不穩定,那麼有時這個相一分鐘就消失了,有時幾分鐘就消失了,但是你不應該感到憂慮,應該下決心專注。比如說你可以下決心專注,讓這個相維持一分鐘或者是兩分鐘,或者是這樣子延續,慢慢延長專注的時間,延長到五分鐘、十分鐘、十五分鐘乃至三十分鐘。


修行者當他得到安止定的時候,那他要連續的繼續練習,練習安止定也是禪那的訓練。那麼在一個坐禪裡,他應當嘗試一而再的記錄這個禪那,然後儘量的延長紀錄禪那的時間,儘量把定,專注的時間延長。那麼當他能夠這麼做,他應該訓練自己五種的自在,訓練自己如何的把心導向那個âvajjana,其實就是把心導向似相,然後把心傾向於禪那,然後能夠決心、下決意。


âvajjana就是要決意、要維持禪那的時間,控制時間,這是決意的自在。然後接下來他也要訓練自己能夠熟練地去觀察禪定的五禪支,五種禪支。所以通過這種不斷的訓練,請你自己熟悉的、很善巧的掌握禪定,入禪、出禪和維持禪定,以及觀察禪定的禪支。


我們應當訓練自己熟練的進入初禪,入禪要自在,要能夠很熟練的入禪,那麼最重要讓自己能夠控制維持在禪那的時間,從五分鐘然後慢慢的延長,然後一旦掌握能夠安住在禪那的時間之後,能夠入禪,在禪定中得自在,能夠控制入禪的時間之後,進一步的要訓練自己去觀禪支。


接著一旦他能夠熟練的掌握禪定之後,他要學習觀禪支,那麼修行者應該再入禪,入禪之後出來,然後觀察他的心所依處,心所依處的禪支,一個一個去檢查禪支。心所依處的禪支有五個,那他可以觀尋就是Vitakka、伺Vicàra、喜Pãti、樂Sukha以及一境性Ekaggatà


返照那五禪支,這種我們叫作觀察,對觀察的自在,那當一個修行者,他還不能很熟練的掌握初禪時,他不應當提昇自己到二禪,他應該繼續的練習他的初禪,練習到很輕易的、隨時隨地都能夠進入初禪一個心時,或兩個心時等等。


一旦這修行者已經熟練掌握初禪過後,他想要進入二禪,他就要觀察,觀察知道這個尋Vitakka和這個伺Vicàra的內容缺欠。知道如果沒有這個尋和伺,心會比較平靜,是不是屬於比較好的?所以他要觀察知道二禪比初禪還要好,因為在二禪裡沒有尋和伺,所以他想通過這樣子瞭解,他就要捨掉尋和伺,這時他繼續的把心專注在似相,這個安般念的似相上,這時他就能夠進入二禪了。


一個已經成功的成就二禪的修行者,他應該熟練的繼續的練習,練習使自己能夠熟練的掌握二禪,要能夠維持五分鐘、十分鐘,然後慢慢的增強到三十分鐘,然後繼續的堅持使自己能夠專注一個小時,在一個小時維持在這二禪裡,那麼這時他算是比較能夠掌握了這二禪。接著如果他熟練的掌握二禪之後,他可以進一步的培育三禪,那麼一個要培育三禪的修行者,他應當如此的觀察,去想知道這個三禪,二禪裡所俱備的Pãti喜是很粗的。


如果沒有喜,沒有這種粗的狀態,心進入更微細的狀態,那是更好的,所以從這樣的觀察、這樣子的相,而瞭解到三禪裡沒有喜。沒有喜的三禪是更好的,所以通過如此的瞭解之後,他把心專注在Pañibhàga-nimitta似相上,當他瞭解了這一點之後,


如此返照之後,專注在似相上,他將能夠證得三禪。


在三禪裡有兩個禪支,也就是sukha樂以及ekaggatà一境性,所以有樂的禪支和一境性的禪支,而所以這個禪修者,他應該訓練自己維持三禪五分鐘、十分鐘、三十分鐘乃至一個小時,那麼當他能夠很熟練的掌握三禪的時候,他可以進一步朝向培育這個四禪了。


這時他應該這麼想,三禪是接近二禪的,是不好的,而且這個三禪裡所有的樂的禪支是粗的,而不如這個捨禪支和一境性禪支那麼好,而四禪裡所俱備的捨禪支和一境性禪支,比三禪裡所俱備的樂禪支和一境性禪支更優秀、更細、更平靜。所以當他這樣想的時候,他把心專注在安般念的似相,就是安般念的Pañibhàga-nimitta裡頭,所以當他如此專注在似相的時候,他將能夠成就四禪。


當修行者進入四禪的時候,呼吸停止了,沒有了呼吸,在從初禪開始,他的呼吸就逐漸的微細,進入二禪、三禪的時候,他的呼吸也是一步一步的更加微細。所以一旦他成就四禪的時候,所有的呼吸都停止了,這時他的定力非常的強,而一境性也就是定,專注的狀態,非常的強。


佛陀在菩提樹下得到了定,而他所得到的不只是禪定而已,而且也通過對身體的不淨的現像培育定,就是得到了修不淨觀的定。從此之外,佛陀也成就了所有的遍處定,Kasiõa遍處定,就在菩提樹下,他成就了這些定。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像佛陀的修行一樣,學習佛陀的道路來培育這個修持,那麼通過入出息念,我們可以修到四禪,進一步我們可以修三十二分身,修到初禪,那麼接下來修白遍,然後也可以進一步的修慈禪、悲禪、喜禪和捨禪,就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禪定修持,進一步也可以修佛隨念,回想佛陀的素質等等,所以這些各種的禪定修持,我們可以一步一步的修。


當修行者他成就了四禪之後,他可以進一步的修習這個智慧禪,也就是觀禪,但是有些修行者也許他們想要成就更深的禪定,那麼他可以修十種遍處定,就是Kasiõa。但是如果他想要修無色定,想要成就八定的話,那他可以借用九種Kasiõa,九種遍處定來成就八定,就是進一步的修習四種無色定,除了空遍處。除了空遍之外,其他九種的遍處定,都能夠幫助他培養四種無色定,那麼通過一旦他成就了八定之後,就是四個禪定再加四種有色界的定再加上四種的無色定之後,然後他可以通過八定的修持為基礎,進一步的修行智慧禪。


一個修習安般念或者是入出息念到四禪的人,他能夠基於這個基礎進一步的修持其他種禪定。佛陀在《相應部》裡,安那般那雙喻道裡,《相應部》部裡講解到安般念的修持時,佛陀說一個修行者一旦他在於入出息念培養到四禪的時候,他可以進一步的培養其他的遍處定而得到其他種類的禪定或者是禪那。所以通過安般念的四禪,他可以成就其他方面的禪那。


通過入出息念的定,我們能夠進一步的修行智慧禪,那麼當在智慧禪這方面,有更詳細的解釋,這是比較詳細的修持。那麼我們不應該想這是漫長道路,以為我們不能修,我們不應該這樣子想。我們應該嘗試去俱備禪定,而通過禪定培養智慧禪的內觀智慧,如果我們不能,真的沒有怎麼樣的成就,我們通過這一世的修持,也能夠幫助我們在未來世裡,能夠得到更高的成就,就是說在內觀智慧方面,通過我們這一世的努力。如果我們是可以成就,如果沒有的話,我們也會通過這基礎,在未來裡得到內觀智慧。


修持samatha止禪,會得到五種利益,一就是我們的身體會健康,帶給我們身心健康和快樂、第二通過這個定,止禪的定,我們能夠以它為基礎進而修持觀禪也就是Vipassanà,就是智慧禪或者是觀禪、第三也是通過止禪的定,我們能夠培育神通,就是Abhi¤¤a神通、那麼通過止禪的定,第四個好處就是我們未來世裡,能夠誕生到梵天界裡去。那麼第五種好處就是一旦我們成就了道和果之後,我們能夠進一步的培育滅盡定,也就是Niroda-samapatti


在這裡教禪的Ven.Jagara法師和開恩法師,他們在這方面能夠很好的引導大家修禪,這兩位法師曾經跟隨Pak Auk禪師修行這門修持法門,所以對於這門修持,這個禪定修持,他們都擁有很好的掌握,能夠引導你們在這方面,有次序的、有系統的修持,所以希望你們好好的把握。那麼我們祝福大家,希望你們能夠擁有很好的禪定修持,能夠長壽、快樂、健康,也願你們的崇高的心願得到圓滿、成就,而也希望你們達到最高的目的,也就是願你們成就涅槃。


關係到這個佛學講座,如果你們有什麼問題,或者是關係到禪定的修持,如果你們有什麼問題的話,你們可以發問。


                                                                                                         


                                                                          26/11/1999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 SamBuddhassa(三稱)


 


        ßânàpànassati yassa, paripuõõà subhàvità;


       Anupubba§ paricità, yathà buddhena desità.


       So ima§ loka§ pabhàseti, abbhà muttova candimàûti. (pañi. ma. 1.160).


 


   各位佛友們,剛才大師所誦的一個偈子,是在舍衛城的Jetavana祇陀林裡,佛陀所念的一個偈。佛陀所念的這個偈被歸納入巴利經典裡的《無礙道解Pañisambhidàmagga》,佛陀所教育的這個偈子的意思,基本上是如此,任何人如果他培育入出息念,也就是ânàpànassati,那麼他將會自然的散發出光芒。


在昨晚的佛學講座裡,我們談到入出息念,今天我們將會進一步的談入其他的修持法門。佛陀在《安般念經ânàpànassati Sutta》或者是《入出息念經》裡提到,任何人如果他修持入出息念,他可以培育四種的念處,也就是四念處satipatthàna,同時也會進一步的培育七覺支,然後進一步的能夠成就道和果。


通過修持入出息念,修行者將得到七種利益,第一他能夠平靜內心、第二他能夠消除瞋恨、第三他能夠減輕以及克服憂愁、第四他能夠消除身體的苦痛、第五他能夠消除精神上的苦痛、第六他能夠使到修行者成就道和果、第七修行者將會通過入出息念的修行成就涅槃。


佛陀進一步的解釋初禪五禪支,能夠讓我們的身心都得以平靜,也能夠消除五蓋。通過修習入出息念,一個修行者的生命也會變得更舒適、更有次序。通過生命的這種規則,他通過修行,能夠讓他獲得快樂,而這修持也能夠讓修行者減輕他的煩惱和雜染。


跟據《入出息念經》或者是《安般念經》裡,我們知道任何一個人修持入出息念,必然也有能力修持其他有關的禪法,而羅睺羅尊者就跟據佛陀的指示修持了七種相關的禪定修持,其中包括入出息念。進一步以這些為基礎,羅睺羅尊者起觀照,修持觀禪,所以羅睺羅尊者所做的修持是除了入出息念以外,也包括其他方面的法門,例如慈禪、悲禪、喜禪和捨禪。


 


1. 沒有禪相可以入定嗎?


 一旦修行者的入出息念能夠修得很好的時候,似相是必然會產生的。


 沒有Pañibhàganimitta似相,是不可能證入Jhàna禪那的。


跟據Aññhakathà這本著作的導師,就是說經典的論著的那些導師們,他們也是如此的支持這一個論點。即是說當你的入出息念修得很好的時候,似相是必然會產生,而通過這個似相證入禪那,而沒有似相Pañibhàganimitta,是不會證入禪那 的。但是通過良好的修持,似相必然會產生,但也說到似相產生和出現的狀態有很多種,不是一種,也就是說有很多種方式會出現似相。  


 


2. 第四禪的呼吸沒有了,是否是指禪修者已經沒有了呼吸?


在達到四禪時,呼吸的確是停止的,沒有了呼吸的,也就是不再有入息和出息,即是說修行者不再有呼吸。不只是入出息念的四禪是如此,其他的遍處定或者是其他業處的四禪也是如此,呼吸都是停止的,這時定力是很深,呼吸停止之後,四禪定力是很深的。但是修禪者不應該因為呼吸停止而感到害怕,這是不需要害怕的。


 


3. 我們是應該注意我們的呼吸,但是我經常都是在拉我的呼吸,以便能夠看 到我的入息,這是否是正確的修持方式?


      我們應該只是專注在自然的呼吸上,而不是刻意的去呼吸,不是刻意的去控制或者是拉呼吸,應該自然的呼吸。那麼當我們專注在自然的呼吸上時,我們的呼吸將會慢慢的平靜、慢慢的微細,那麼我們的定力原來也就會隨著更微細、更平靜的呼吸,我們的定力將會越來越深。


 


4. 在一次的坐禪中,因為身體坐得不好,而且很不自在,但是那個時候卻出現了佛相。第一次我不以為意,第二次我看見了佛的自在安詳,我反觀自己,剎那間我進入了不知什麼樣的定,像被一個很大的氣層包了起來,這是定嗎?是什麼定?為什麼在剎那之間會進入呢?


    這位修行者,當你在修行的時候,有時一般上看到佛相或者是聽到某些聲音,有時這些情況都會出現的。但是你不應該注意修禪中所出現的這些現像,為什麼呢?因為這時我們的心的目標是入出息,就是ànàpàna,只是專注在呼吸上而不去理會其他的目標。有時修行者在修持、修禪的過程中,培養起很強的信仰、信心,這時也可以因為這種信仰關係,導致他看到佛像,或者是聽到、看到出家人的像等等。


但是修行者不應該去注意這些,而因為如果我們這樣子注意的話,我們已經不再是修入出息念了,而可能已經跑入了去修佛隨念Buddhanussati,所以我們要瞭解我們現在要修的是入出息念,就應該專注在入出息念的目標,就是呼吸。所以這位修行者,你也許在這種體驗,表示說你擁有一些定力,進入了某一些定的狀態,但是還不屬於禪那。


 


5. 請問要如何加強與培養禪修的興趣、信心?


要對禪定修持培養興趣和信仰、信心,我們可以返照,回想起我們的佛陀他所作出的奮鬥,也回想起佛弟子們所作出的奮鬥,同時我們也要觀我們這個身體是無常的。通過這樣子的思考或者是掌握,我們能夠激發自己對佛法這一類的思考,能夠激發自己對於這個禪定修持,擁有更強的興趣和信心。


 


6. 關閉五根,開啟意門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到有許多不好的意念出現,要如何的去處理?


       我們要對呼吸繼續保持正念,保持醒覺,通過對呼吸保持醒覺,我們可以克服那些不好的意念、不好的念頭,不好的念頭生起是因為五蓋,五蓋的關係使到我們不好的意念生起。如果我們通過對呼吸保持正念,我們專注在呼吸上,我們就能夠避免這五蓋生起,那麼就是說我們要在整個呼吸的開始到結束,連續的去注意到它。當我們能夠注意整個呼吸,那五蓋就能夠被避免,而不好的念頭也就不會生起了。


 


7. 當我在修禪時,我會覺得身體很舒適、很舒暢,這種舒暢的感覺使到我好像漸漸的要進入昏沉的狀態,請問要用什麼方法才不使昏沉侵入?


       許多修行者都會有這種情形,就是掉入昏沉和睡眠的狀態,那麼這時你要培育正念和精進力,增強你的正念和精進力,將能夠克服昏沉的狀態。


 


8. 修安般念的方法一定要將注意力放在一點上的呼吸嗎?如果只專注於呼吸的全長,也就是說注意力跟著呼吸走,跟著呼吸進去和出去,如此的觀照,可以出現禪相嗎?可以修至近行定和安止定嗎?


      如果當我們在修入出息念時,我們應該把心專注在鼻尖或者是鼻孔那邊的呼吸,那邊的入息和出息,我們的注意力不應該跟著呼吸跑到裡面去,不要去看身體裡,也不要看身體外,因為只有通過我們專注在一點,我們的禪相才會生起,當我們專注一點的時候,我們的禪相會生起,就是nimitta禪相會生起,這是佛陀所給與的指示。


就是說如果我們把注意力移向身體以外或者移向身體以,我們會遇到種種的干擾或者是注意力會散亂,而我們有時身體可能會波動,有時種種的雜聲也會闖進來,跑進我們的意門,我們會聽到,那麼我們的心會因此而變得紛亂。


但是如果我們只是專注在鼻間或者是人中之處,鼻孔那邊的入息和出息,專注在一點上,那我們的定力很容易培育起來,這是佛陀的教育。就是說我們要修入出息念,應該只是專注在一點,這樣我們才能夠成就修行。


 


9. 修專注的時候,如果妄想很多,應該如何改進?如何讓妄想止息?


當你的心生起很多雜念時,你可以用默念的方式來觀照,當然也有其他法子,你可以跟導師所給與的指示,不過目前當我們出現這種問題時,其中一個方法是說你以觀照、就是以默念的方式來觀照。你應該把心專注在呼吸上,然後當入息時,你就默念:入息、入息、入息……,那出息時,你就一邊觀照、一邊默念:出息、出息、出息……


如果雜念還生起的話,你可以默念得快一些,以更快的速度去念:入息、入息、入息……以及出息、出息、出息……,那麼通過這種正念,通過這種醒覺和默念,你能夠加強正念,當加強正念、增強定力的時候,雜念自然就會減少了。


 


10.      長老,我每次坐禪時總是坐得很穩、很直,可是不久身體、頭便會偏向一邊,但每次都是左邊,而且背部也很駝,這種情況發生在不論昏沉或清醒時,都會如此,請問這是什麼原因?我該如何克服?


 


在開始的階段,修禪者會遇到這些情況出現的,尤其是開始學禪的時候,也就是說最初的幾分鐘,他能夠使他的身體挺直,心也能夠專注,但是過了一陣子,由於修禪者失去了正念,那麼身體開始向前傾或者向後傾,或者是感到昏沉,或者是種種的情況,都會因為失去正念而出現,這些都是因為缺乏正念的緣故。


這時你要下決心,下決心在某一段時間裡不讓心散亂,比如說你可以下決心在這半小時裡,我不應該讓心溜走,不要讓心溜往別的目標,通過下決心,修禪者能夠克服這種因為失去正念所產生的種種狀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