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他 交 換 法


 


一、前言


二、自他交換法


三、經典依據及佛法義理


四、行者經驗分享(本經對修行及生活應用的啟發)


五、臨床的運用


六、結語


 


慈悲是不會損傷人們的,


它像自天而降溫煦的雨,


落在地面上。它是雙倍的祝福,


祝福施予的人,也祝福接受的人。


       -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Merchant of Venice


 

一.前言


在《慈悲三昧水懺》裡有一段經文:「如來往昔無量劫中,捨頭目髓腦、支節手足、國城妻子、象馬七珍,為我等故修諸苦行」這部水懺常住在十幾年前就定期在讀誦,我覺得這種事很難在人間真正發生,在這個凡事為己的俗世裡,不要說切除自己的肢體器官救活他人,只為了一點很小的意見不同、沒有得到的利益,就可以爭的你死我活,老死不相往來。所以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實踐慈悲、長養慈悲?這是一個對行者非常實際的問題。末學自覺自己是一個慈愛不夠寬廣的人,希望藉著修習自他交換來長養自己的愛心和耐心,藉著修這個法門來滋養自己貧瘠的心田,讓自己充滿勇氣、信心、能量、熱忱和無懼,期許在大乘的菩薩道路上,能夠漸漸地與菩提相隨。另外在臨床上希望能透過這個法門的學習引導病人轉化受苦的心念,提昇受苦的意義。


本文首先介紹自他交換法的修習方法,接著探討其經典依據及佛法義理,再來舉實際修行此法門行者的分享及個人心得,並思考應用於臨床的可行性。


二、自他交換法


1.傳承


「自他交換法」又稱「施受法」,它是在藏傳佛教系統中流傳了好幾世紀的一個修法,西藏音為tonglen,意思是「給予和接受」。在西藏的系統裡,是由文殊菩薩傳授給寂天菩薩,之後再傳金洲大師,又傳給阿底峽尊者,但阿底峽尊者並未將它廣為留傳,而只以秘密傳授的方式交給後代。從宗喀巴大師後,此法繼續於格魯派內流傳。


2.修習方法


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提及:「彼修自他換易之理,次第云何?言自他交換,或說以自為他以他為自者,非是於他強念為我,於他眼等念為我所而修其心。乃是改換愛著自己,棄舍他人二心地位,應當發心愛他如自,棄自如他。故說改換自樂他苦,應知亦是於我愛執視如怨敵,滅除愛重我之安樂;於他愛執見為功德,滅除棄舍他人痛苦,於除他苦殷重修習,總當不顧自樂而除他苦。                     


另外在《西藏生死書》中也提到修習自他交換法的內容與方法:


步驟一:在開始修這個法門之前,先靜靜地坐下來,讓心回到當下。


步驟二:想像一位正在受苦的人在我們的面前,試著想像他的痛苦和悲傷,越仔細越好。然後,當自己的心對他產生慈悲時,想像他的一切痛苦完全呈現,聚集成一大股灼熱、污穢的黑煙。


步驟三:當自己吸氣時,觀想這股黑煙在心中的我執核心中消
散了。在那兒,它完全摧毀了我愛的一切痕跡,並因而淨化自
己的一切惡業。
步驟四:當我們的我愛被摧毀之後,想像自己的菩提心充分顯
露出來。然後在呼氣時,想像自己用一種明亮而冷靜的光送出
菩提心的安詳、喜悦、快樂和最高幸福,給那位在痛苦中的人
,讓這個光芒淨化他的惡業。
步驟五:想像自己的菩提心的光流向那位受苦的朋友身上,而
且要有非常強烈的信念,那位受苦者的惡業都消失和淨化了,
同時也因為解脫了痛苦而獲得深度、持久的喜悦。 

以上的五個步驟都在穩定的吸氣和呼氣中持續著。在這整個過程中,我們透過慈悲來承擔一切眾生的各種身心痛苦,不管是他們的恐懼、挫折、傷害、憤怒、罪惡和怨氣,同時,透過愛心把我們的快樂、幸福、安詳和滿足給予他們。


在《西藏生死書》中也提到行者為臨終者而修的施受法的內容:


「現在想像以臨終者來代替你受苦的朋友。修習的五個階段完全與主要的施受法相同。在第三個階段的觀想時,想像臨終者的每一種痛苦和恐懼者聚集成灼熱、污穢的黑煙,然後把它吸進來,像前面所說的,也想像你正在摧毀你的我執和我愛,並淨化你的一切惡業。現在,像前面所說的,在你呼氣時,想像你的覺悟心的光正在以它的安詳和幸福注滿臨終者,並淨化他的一切惡業。在生命中的每一時刻,我們都需要慈悲,但有哪一個時刻能夠比臨終還迫切需要呢?讓臨終者曉得你正在為他們祈禱,正在透過修行承擔他們的痛苦和淨化他們的惡業,還有什麼比這個更美妙更慰藉的禮物可以送給他呢?即使他們不知道你正在為他們而修行,你也是在幫助他們,反過來他們也是在幫助你。他們正在積極地幫助你發展你的慈悲心,因而是在淨化和治療你自己。」


因此,行者也可以臨終者為對象而修習此法,關於施受法應用於臨床的部份,將在下文「臨床的運用」處再討論。


三、經典依據及佛法義理


1.經典依據


雖然在佛經裡,末學尚未發現所依的明確經文,但覺得「自他交換法」似乎與「四無量心」有密切的關係,同樣是長養眾生慈悲、智慧的法門。所以自他交換法或許可以看成是藏傳佛教系統中,另一具體修習「四無量心」長養慈悲、智慧的法門。在藏傳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入行論》這兩部論著裡,也都很清楚的記載著修習「自他交換法」的內容。


《中阿含》卷三說︰


阿難!我本為汝說四無量。比丘者!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
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
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
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阿難!此四無量,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此四無量
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梵行。  
在《入行論》云:「若有欲速疾,救護自及他,彼應自他換,密勝應受行
。」又云:「盡世所有樂,悉從利他生,盡世所有苦,皆從自利起。此何
須繁說,凡愚作自利,能仁行利他,觀此二差別。若不能真換,自樂及他
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 
2.佛法義理

a.緣起的觀點                                                                       


緣起相的相關性說:世間的一切──物質、心識、生命,都不是獨
立的,是相依相成的緣起法。在依託種種因緣和合而成為現實的存在中,
表現為個體的、獨立的活動,這猶如結成的網結一樣,實在是關係的存在
。眾生、人類,也同樣的如此。所以從這樣的緣起事實,而做為人生觀,
即是無我的人生觀、互助的人生觀、知恩報恩的人生觀,也就是慈悲為本
的人生觀。(引自印順導師之《學佛三要》)
    再從緣起性的平等性來說:緣起法是重重關係,無限的差別。這些差
別的現象,都不是獨立的、實體的存在。所以從緣起法而深入到底裡,即
通達一切法的無自性,而體現平等一如的法性。這一味平等的法性,不是
神,不是屬此屬彼,是一一緣起法的本性。從這法性一如去了達緣起法時
,不再單是相依相成的關切,而是進一步的無二無別的平等(引自印順導
師之《學佛三要》)。這樣的緣起相(慈悲)、緣起性(平等智),是需要實修
實證現觀的,修自他交換法即是從中漸漸地從慈悲入門體證自他平等的法
性,也就是說從悲入智、從相入性,體證自他不二的法性。
b.慈悲與智慧的相依性

大乘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培養慈悲心,這並不是一種理論,而是要透過實修讓我們的心中真正的慈悲心開展出來。修這個法門能夠深刻地去除主、客的二元對立,它一方面去除了驕傲與自尊,另一方面也斬斷了恐懼與嫉妬,也就是漸漸地讓智慧顯現。再則若從「生緣慈」、「法緣慈」、「無緣慈」三種慈悲的層次來看,我們也可以看到慈悲與智慧的緊密關連性。三種慈悲的分判法即以行者對般若的實證深淺度而分別的。


j生緣慈:這是一般凡情的慈愛。不明我法二空,以為實有眾生,見眾生的有苦有樂,而生起慈悲的同情。這樣的慈愛,無論是大仁、博愛,總究是生死中事。


k法緣慈:這是悟解得眾生的無我性,但根性下劣,不能徹底的了達一切法空,這是聲聞、緣覺的二乘聖者的心境。見到生死的惑、業、苦──果鉤鎖,眾生老是在流轉中不得解脫,從此而引起慈悲。法緣慈,不是不緣眾生相,是通達無我而緣依法和合的眾生。


l無緣慈:這不像二乘那樣的但悟眾生空,以為諸法實有;佛菩薩是徹證一切法空的。但這不是說偏證無所緣的空性,而是於徹證一切法空時,當下顯了假名的眾生。緣起的假名眾生即畢竟空,「畢竟空中不礙眾生」。


智慧與慈悲,也可說智慧即慈悲的現證中,流露真切而憫苦的悲心。佛菩薩的實證,如但證空性,怎麼能起慈悲?所以慈悲的激發,流露,是必緣眾生相的。但初是執著眾生有實性的;次是不執實有眾生,而取法為實有的;唯有大乘的無緣慈,是通達我法畢竟空,而僅有如幻假名我法的。(引自印順導師之學佛三要)


所以從以上佛法義理的探討,我們知道修習慈悲法門對於大乘行者的智慧成就是非常重要且必須的,也是悲智雙運的展現。是故《維摩詰經》說菩薩的心情是:「眾生病故我病」。






四、行者經驗分享(本經對修行及生活應用的啟發)



1.印順導師提到,古代聖者傳授長養慈悲心,有二個法門,一個是自他互易觀,設身處地,把對方看成是自己,把自己看成是對方,人沒有不愛自己、不為自己盡心的,他人也一樣,如以自己的自愛推度他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把他人看做自己去著想,慈悲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會生起來。另一是親怨平等觀,可從親而疏次第的擴充。



2.達賴喇嘛:「自他相換」首先先將自他二者視為「平等」,平等」是指無論是自己或者是他人,一切的有情都有離苦得樂的基本思想、觀念,我們都有基本的權利、能力,我們都有成佛的種性。以這一角度而言完全相同,你會平等捨、自他平等。之後思惟我愛我執的過患,以及思惟愛他心的功德。透過這種勝利、過患的觀察而去做自他愛心的交換,這之後修取、捨。由慈心而取,由悲心而捨。之後再修學強而有力的清淨意樂,而生起菩提心。在瞭解我愛、我執的過患,以及愛他心的功德之後,以悲心捨自己的善業於他人,以慈心取他人的痛苦於自己,之後生起增上意樂而觀修菩提心。(達賴喇嘛全集)



3.創巴仁波切的女弟子佩瑪丘卓說:雖然專注禪定的目的,也是要幫助我們以精準溫柔的態度覺知痛苦與快樂,但能夠使我們立即進入狀況的卻是自他交換;我發現以前一直沒得到禪定要領。做自他交換需要很的的勇氣,起初你可能只有極小的勇氣和極大的渴望,想要敞開心胸去利益自己與別人。自他交換就是為了覺醒或培養菩提心而設計的。這就像是在種子上澆水,讓它長成盛開的花朵一般。你也許覺得自己只有一丁點兒的勇氣,甚至一絲一毫的勇氣都沒有,即便是這樣,佛陀仍然說:「不要說無意義的話,每個人都有菩提心!」因此,即使你只有芝蔴點大的菩提心,如果能練習自他交換,就會像替種子澆水一般;菩提心自然會成長、茁壯、其實真相只是所有潛藏的東西都被揭露了出來。自他交換能掃除那些障蔽住內心珍寶的塵埃。


 


4.個人修學分享:剛練習時,內心也會擔心如果眾生具大的苦痛都讓我吸納進來,會不會換我要去承擔這些痛苦?你將會發現自己的不安、擔心(自私之心),後來反問自己,不是要幫他們減少痛苦嗎?難道我的心念是假的,於是一次又一次地練習,慢慢地覺得心漸漸打開了,也稍稍能體會菩薩們願代眾生受無量苦的心胸、和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偉大胸襟!修「自他交換法」的前提是先建立慈悲的力量和信心,要觀想承擔別人的苦,尤其是病人和臨終者的苦,有了力量和信心之後,才能轉化別人的痛苦。所以,在把愛和慈悲送給別人之前,先在自己身上練習、發掘、加深和強化,並減少自己的冷漠、挫折、瞋恨或恐懼


 


五、臨床的運用



1.幫助病人學習此法門



在《恩寵與勇氣》這本書中罹患乳癌的作者崔雅也曾運用這個法門,而有奇異的療效----自他交換法比其他任何練習更加深了崔雅的慈悲心。她說因為眾生都在受苦,她覺得自己與眾生深深相連。自他交換的練習救贖了她罹患癌症的苦難。一旦熟稔了自他交換的練習,每當你感到痛苦、焦慮或沮喪,吸氣時很自然便想到:「讓我把所有的苦難吸進來。」呼氣時再把它釋放出去,結果是你支持了自己的痛苦,你進入了其中。面對苦難時,你不再退縮,反而可以利用它與眾生的痛苦連。透過簡單而慈悲的自他交換練習,崔雅發現她大部分的苦難都被救贖了,還被賦予了意義、使她與眾生的血脈相連繫;讓她得以從「自己」孤立的愁苦中跳脫出來,進入眾生的體性中,不再感到孤獨。」(p299 張 老師文化)所以可以藉著自他交換法讓病人的苦轉化、提昇、修行。但是在臨床上,我們也會發現大部份的病人的反應是,本身已是處於極大的病苦的折磨之中了,又要發大心去承受更多他人的苦,這是很困難的,通常也會有懼怕的心理出現,因而障礙了修習此法門。此時可以引導病人從代替他最親愛的家人、子女受苦學習起,再漸漸地推廣由親而疏的次第。因為我們在臨床常常可以看到病人的一生所承受的種種磨難、奮鬥和掙扎等,通常都是為了最親愛的家人,所以此時若是觀想代替家人受苦,病人的接受度相對就會提高,所以這是引導病人修學此法門的善巧方法之一。



2.臨床工作者的應用 



身為臨床宗教師,經常面對的就是正在受著重大病苦、面臨死亡恐懼的眾生,如何讓每天的生活作息自然地與修行融入?「自他交換法」正是一實用的法門,在平時靜態的禪坐修持,可以臨床時所陪伴的病人為定中修自他交換時的所緣對象;在病床旁陪伴病人時,又可以將在禪坐所修習長養的慈悲力量支持著行者面對著眾多的苦難眾生而不心生疲厭。所以在這個法門上,定中修、動中修是互相輾轉增上的,修行和臨床服務可具體結合在一起,修行能運用在臨床服務,臨床服務也能帶動自己的修行。再者,其他臨床工作者也可以藉著這個法門的學習讓自己憐憫心、耐心持續不退。另外,這個法門在面對臨終者的時候,更是一個歷緣修心的絕佳機會,因為處於臨終階段的人,其實是身心正逢極度動盪不安的痛苦過程,此時若行者願為其護念,不僅能幫助對方,相對地也在成就自己的菩提心。所以從以上的實際運用的個案及討論來看,「自他交換法」不管是對病人、臨終者、宗教師,乃至其他臨床工作者而言它都是一個實用的法門。


 


六、結語



如何開啟自我慈悲之心,是有實際操作的方法和次第,讓我們在生活中落實修行,重點是應先對自己修慈,因為如果我們沒有先具備愛自己的能力,是無法去愛別人的,就像我們心中沒有愛,如何能把愛送給他人?「自他交換法」就是修慈悲的具體法門,不僅可拓展行者的慈悲喜捨,更可藉此對治深藏的我愛和我執,自他交換是對我執最究竟的當頭一棒。另外在臨床裡,「自他交換法」不管是對病人、臨終者、宗教師,乃至其他臨床工作者而言它都是一個實用的法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