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教龍華派

 


   


階 級


 台 北


 新 竹


 台 中


 台 南


 高 雄


花蓮港


 合 計


 


  ---


  ---


  ---


   1


  ---


  ---


   1


 


   3


   9


   4


  ---


  ---


  ---


  16


 


   8


  37


  19


   2


   1


   3


  65


 


   3


  47


  10


   2


  ---


  ---


  62


 


   1


  89


   9


   2


   1


  ---


 102


 


   1


  90


   1


   2


  ---


  ---


  94


 


   1


  69


  ---


   2


  ---


  ---


  72


 


  ---


 113


   2


   1


  ---


   3


 119


 


   1


 174


   9


  ---


  ---


  ---


 184


 


   4


  82


   2


   1


   4


  31


 124


 


  22


 705


  56


  13


   6


  37


 839

    以上的統計是稍早的統計,現在如何不得而知。依此參考,金幢派及先天派在台灣並非全階級(並非所有階級都有成員)。上級之人,不論是哪一派均與對岸一樣有人。如金幢派九品的階級中,僅存二、三階級而已。

九、佛教寺院、齋教齋堂之維持及其管理方法

 

    若根據清朝行政法寺觀必置住持,代表管理各寺觀,且監督其寺觀內之僧道。然而在台灣,寺廟、齋堂之住持及堂主,無有管理權,俗人之管理人掌握了一切。即管理人是寺廟齋堂的代表人、財產的管理人、廟祝顧廟的任免人、監督及有關寺廟一切事務的處理人。如此,寺廟住持僅止於其寺廟祭事之掌管。雖然沒有寺廟所屬財產之管理權利是本島的習慣,但是在未另設管理人之情形時,或設置管理人,而限其不親行職務時。可從常見的住持僧、兼掌管理人職務的事例來看,也是沒有完全禁止住持僧兼掌的慣例存在。而此等情況,以住持的資格,未行使管理行為,但以其兼管理人之資格在法律上是有效的。這曾有法院覆審的判決「若依明治三十八年府令第八十四號,寺廟所屬財產的處分之規定是,不以住持身份提出申請,而是應以管理人身份提出申請」。

 

    僧侶住持在在家管理人的支配監督下,因為只負責祭事,而僧侶本來的職務,如佈教傳道的宗教活動,便造成了不方便的結果。形成了固有佛教發展上的一大障礙,稍微就會變成萎縮的狀態。所以固有的衰頹,未必只歸於島人僧侶的怠惰,寺廟的管理制度是不可忽視的事實。

 

    所幸台灣五大寺院中,凌雲禪寺及靈泉寺是加入於內地佛教寺院之團體間,住職是頗有自由活動的權限的。其他的三寺,也幾乎全部是住持兼管理人,成為今日佛教的活動中心。齋堂也大致上是堂主兼管理人。因為相互之間缺乏聯絡又因指導者的學識教養貧乏,所以未能充分地發揮其所屬教派之教義、教理,所以似乎未能挽回頹勢。

 

    台灣的寺院、齋堂之維持,是依賴信施,又主要的收入是由其所屬之不動產,其次是納骨堂、祿位(牌位)的收入,再者是油香料及法事葬式的布施等。當然不用說,依於地方各自會有不同之處,但大體上是依於如前所述的收入來維持的。

 

十、結論

 

    總觀台灣固有佛教,內地佛教是趣向分裂,各宗各派各自獨立教團,在強固的組織下,發揮各自的天份;反之台灣固有佛教是趣向總合,不只是各宗而已,教理上也是一大總合的佛教。出家佛教也不只是對佛教綜合而已,將道儒二教與佛教總合之情形也有。再說,齋教是取材自中國固有的天地開闢說,佛、菩薩也是由天地未判之前的無極而有的太極所生,若借用彼等之語來說的話,也就是由無生父母所生,又佛陀之得道也不外是無極大道之範疇。雖然這根本是竹頭接木的觀點,但可見其相當努力於將佛教之總合統一。

 

    關於內地,村上專精博士曾著《佛教統一論》,說述著費盡生涯用心於內地佛教之統一,但終遂失敗。由此觀點來看的話,台灣固有佛教在教理上也好、在宗派上也好,遺憾的是自然狀態的統一,沒有堅固系統性的教團組織。

 

    是否是中國國情的影響?各寺院及齋堂對於個別個別獨立,沒有任何聯合組織的這種異樣感,並不是沒有。結果在內地中國所謂的五家七宗或十三宗的佛教並不相違。但至少中國所謂的宗派是不同於一種學派,感覺上並非如吾等(日本)所云之宗派。

 

    以上雖極為大略,但相信可把握台灣固有佛教之真相。

 

附註:原文為缺漏,以□表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