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苦的佛法究竟義

                                 慧岳97.6.30.

 

           若從佛法無我解脫的究竟義來嚴格審視前文(受苦的意義<-點入)所述臨床所見七種類型的受苦意義的話,其中唯有「修行說」、「昇華說」中佛教的修行方法才有可能契入無我的解脫真理。陪伴病人尋找受苦的意義是運用心理學的“意義治療法”;對於受苦在佛法則是運用“忍辱法門” (忍辱法門的最高境界是無生法忍)。法師在臨床結合了二者,以意義治療法為基礎、忍辱法門為究竟。雖然“無我解脫”是佛說最究竟的法,但在臨床是依據病人的根機與需求而陪伴病人尋找其相應的受苦的意義,再視因緣漸進地引導入無我的解脫大道。

 

        人們為了價值、信念、意義,可以不計一切忍受外來的種種挑戰、誘惑、迫害、苦難,但這因為內心仍有所堅持的對象、內容,所以仍有相對立而有的忍耐感、壓抑感存在,此即意義治療法的層次、生法忍的層次(生存法則)。比意義治療更超越的是忍辱法門,忍辱最高的境界是“無辱可忍”、“不動”的無生法忍的境界,即是體證無我時所展現的寂靜相。例如中國古代文天祥的忍辱、從容赴義、不懼死亡的內在力量,乃來自其所堅持的信念--「立志做大丈夫,效法古代英烈,維護國家存亡匹夫有責」,這是他的人生價值觀,也是他的生存法則之一,是世間法的層次,也是意義治療的層次。反觀《金剛經》中的忍辱仙人體證的是慈悲大愛的無我層次,因為心中完全沒有“我相”,也沒有人我的分別,沒有瞋恨心、安住於寂靜之中,甚至在苦難中仍升起慈悲心要度化施加苦難的人。所舉文天祥與忍辱仙人二例的不同,即是意義治療法與忍辱法門的差別,一為方便、一為究竟。

 

        對於忍辱法門佛典中提到:「不可怨以怨,終已得休息,行忍得息忍,此名如來法」、「忍能守護令施、戒不毀。……求佛道、度眾生之利器,忍為眾妙」、「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辱乃可名為有力大人」、「瞋恚之人譬如毒蛇,人不喜見……復次能修忍辱,慈悲易得……復次修忍之人,雖不行布施、禪定,而常得微妙功德」。從以上,可以看到佛陀讚嘆忍的功德力及其重要性,忍是德行、力量,成道的利器,也就是說佛陀鼓勵眾生要難忍能忍,無忍之人壞了一切功德就無法再進一步修學如來解脫法,所以忍辱是為了更高遠的目標而忍,以承受苦而成就的忍力為基礎再向上修行,終因深觀緣起悟入空性而達到無生法忍的成就。經中說無生法忍是:「住五蘊如夢、如影、如焰、如幻、如化,具足無相」,面對苦已經是沒有壓抑感、忍耐感,是一種徹底從苦中解脫的境界。

 

        因此臨床佛學是將“意義治療”與“忍辱法門”結合,讓病人在原有的忍力成就、意義的肯定之後,給予其相應的法門修學,如念佛法門、數息法門、五蘊法門、觀音法門等等,引導病人因修行而深觀諸法無常、空、畢竟無所得,體悟一切法性平等而達到無礙解脫的涅槃境界,所以生病不儘止於尋找受苦的意義的層次而已,它的究竟意義就是還要修行,由生存法則轉換到涅槃法則。

 

 

註:關於受苦意義與忍辱法門結合的研究,請參閱〈癌末病人受苦的意義與靈性照顧〉一文,發表於《安寧療護雜誌》第12卷第1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