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慧岳94.9 

 

正在慶幸自己即將結束辛苦的軍旅生涯時,遙遠的家鄉傳來父親病危的消息。當時好想馬上飛回父親的床邊,趕得上見父親最後一面。但是因為公文呈請流程費時,等到上級回覆準假時,可能差不多就是退伍的日子了,所以母親要我不必請假,等退伍時再回來就好了。軍旅中最後的幾天我度日如年,心急難捱,擔心見不到父親最後一面,虔誠地祈求所有的神、佛…大能力者能幫助我達成這個願望……」,三十年前在軍旅中如坐針氈的兒子這樣祈禱著。

「正高興著即將大學畢業,把握正式就業前的最後一個暑假到美國遊學增廣見聞,卻在預定回台前二天,來自台灣的越洋電話告知父親病危。好想馬上能夠飛回父親的床邊,能趕得上見父親的最後一面。但是飛機班次的後補位子無法預知,在改劃班次座位時的心情是如此的忐忑不安,『千萬要有位子才好』我如此的祈求著。在高興有位子時,隨之而來的是漫長的飛行航程,心急、痛苦難捱的心情煎熬著我,多麼盼望父親能等等我,並虔誠地祈求所有的神、佛…大能力者能幫助我達成這個願望……」。

 

不同的時空,兩人的心情卻如出一轍,更不可思議的是這兩人竟然是父女! 

在病房照顧病人,有一天醫療團隊告知法師:「某床的病人被家屬推至小佛堂過了一夜,可能因為連續二位鄰床病友往生,病人有很強的死亡恐懼,請法師多多關心」。

在小佛堂第一眼見到黃先生是沉默鬱抑的印象。病人口頭上表示,「對於隔壁床的往生不感到害怕,這是自然的,我已經看得很開了」,但是邊說邊流眼淚,在法師殷切關心之下,病人才說:「我心中有結,而這個心結可能要在我往生後才能解決」。起初病人提到退伍前來不及見到父親最後一面,是人生最大的遺憾,在法師給予安慰、同理之後,病人又提到不放心兩個女兒,覺得他們還小、不懂事、還不懂得保護自己(其實兩位女兒都已就讀大學四年級)

面對生命最終的旅程時,有些因素如果沒有得到較妥當的處理,會讓病人顯得憂鬱、感到無助、無望。這些因素可能包括:不知道病情、不能接受即將死亡、沒有死亡準備、有未完成的心願、對家屬放不下、覺得這一生沒有意義、死亡恐懼等等。看到黃 先生的憂鬱,作為第一線直接照顧的臨床法師,我曾努力的去瞭解原因,跟病人的太太、女兒、兄長都深談過,發現病人從幼年生活開始雖然承擔很大的責任、很辛苦,卻是父母心中的孝順兒子,一生白手起家,曾賺了不少錢,事業有成。從病人兄長處瞭解,病人也能夠坦然的談死亡,但是心情一直顯得沮喪,法師努力的要找出到底什麼原因讓他如此低落。

有一天,當法師談到病人是善良、盡責的人,又有兩個乖巧的女兒實在很值得安慰,病人卻拒絕安慰,說二個女兒沒有用,希望法師不必安慰他。生氣的對太太說,「沒有用啦!妳們(太太與女兒)是一夥的,妳總是護著她們」。幾經周旋,最後才知道他掛心二女兒還在美國未回之事。太太堅持讓女兒依著原訂的行程回國就好,她說:「我說沒事就是沒事,你不要想那麼多」。病人雖然很虛弱,但還是憤怒地說:「都已經是第二次了,到時候會後悔、來不及」。

太太沒聽懂病人所說「第二次」的意思,爭辯著說:「這是女兒第一次去美國,也是你答應的,哪是第二次!……」。對話中太太的強勢讓病人沒有表達想法的空間。法師看出原來病人把他可能見不到二女兒最後一面的心願連結到三十年前父親往生的情況,不希望女兒跟他一樣,背負沈重的心結,原來這是這段時間以來,讓病人一直不能安心的根源。

法師引導太太到旁邊談,說明病人堅持要女兒提早回國的著眼點,也瞭解 太太不願女兒提早回來是擔心女兒會搭錯班機或走失等等,而且「早也早不到那裏去」。最後在法師勸說:「先生可能很清楚自己的病情,知道自己時間不多了,希望你連絡你女兒早點回來,以免錯過了造成終身的遺憾」,太太聽法師細心勸說之後,最後終於答應連絡二女兒早點回來。

最後二女兒比原訂回台日提早了一天,在病人往生前一天清晨七點左右來到病房。病人輕輕的張眼看了二女兒,沒有太大的表情變化,隨即閉上眼睛。就是這麼平常的一眼、最後的一面,讓人感受到這曾是他人生最大的遺憾!這會兒不再有第二次了,而這第二次的完成或許有助於他對於第一次遺憾的彌補或「總是發生在我身上」的魔咒的解除。

女兒回國後,太太與兩個女兒圍繞在病床側,靜靜地流著眼淚,雖然捨不得但也告訴病人他們母女三人會互相照顧,請他放心。法師也在場引導家屬與病人互相感謝、祝福與道別。太太含淚溫柔地對病人說:「所有一切我都會處理,女兒我會照顧的」;大女兒流著眼淚握著父親的手:「爸爸,我們都已經長大了,你放心,我們會照顧自己的、也會照顧媽媽的」,病人只是閉著眼虛弱地聽著,偶而掙扎著稍微移動身體,沒有任何的回應。接著病人接受法師為其說明臨終時可能會有的身心狀況,並教導念佛法門。最後病人在全家人陪伴下安詳念佛往生。

(摘自蓮花基金會生命雙月刊第78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