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6750642-3466500065.jpg

上篇.您認識佛教嗎?
 
一談到佛教,許多人會聯想到:去寺廟遊玩,據說燒炷大香可保佑財源廣進、官運亨通;到廟裡點長明燈、萬佛燈,據說可以保佑升官發財、福慧增長;唸唸經、拜拜懺、打打齋,據說可以消災延壽、拔除業障;甚至見到街頭流竄著“和尚”打扮的騙子,拿著化緣簿或護身符攔著向行人要錢,或者拿著八卦、籤筒幫人算命、看相……很大一部分社會人士認為這就是佛教。

這些到底是不是佛教呢?

聰明的讀者,當您看完這本書之後,心中自有分曉。
 
 
第一章 什麼是佛教
 
有人說:佛教是宗教;
也有人說:佛教是文化;
又有人說:佛教是科學;
另有人說:佛教是哲學;
還有人說:佛教是教育……

到底什麼是佛教呢?

佛教,巴利語為Buddha-sàsana。

Buddha即佛陀,這是古印度語的音譯,現在讀音近似為“布特”,意思是覺者,即覺悟了世間、人生真理的人。sàsana意思是教導、教法、教誨。因此,“佛教”的意思是佛陀的教導,或者說是覺悟者的教導。

既然佛教是佛陀的教導,那誰是佛陀呢?他教導的又是什麼呢?
 
第一節 佛陀

首先,我們應該肯定地說:佛陀不是神!佛陀是人,是一位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偉人。

公元前624年陽曆5月的月圓日,位於古印度喜馬拉雅山南麓釋迦國(Sakya)的王都咖畢喇瓦土城(Kapilavatthu,迦毗羅衛)的城主淨飯王(Suddhodana)和王后馬雅夫人(Mahàmàyà devã)生了一位高貴的太子。

太子出生不久,相師們預言他長大後將會出家成為一位偉大的覺悟者,並取名為悉達多(Siddhattha),意為“一切義成就”。淨飯王希望太子長大後成為統一世界的君王,為此,從小就讓他接受良好的貴族教育,學習各種文化與武術。

菩薩<菩薩:梵語bodhisattva的簡稱,巴利語為bodhisatta,直譯為覺有情。一個人得到一位活著的佛陀的授記之後,在漫長的生死輪迴當中致力於圓滿諸巴拉密,以求成就佛果的有情,稱為菩薩。在這裡是指成就佛果前的悉達多太子。>16歲那年,與美麗的堂妹亞壽塔拉(Yasodharà,耶輸陀羅)結婚,後來生了個兒子,名叫拉胡喇(Ràhula)。

菩薩29歲那年,感悟到人生存在著衰老、疾病、死亡等種種不圓滿的現實,為了尋求解脫的真理,他放棄了將要繼承的王位,離開了對自己寄以厚望的國家和人民,離開了深愛著自己的父王、妻兒,開始過著身無分文、居無定所、毫無牽掛的出家修行生活。

他先追隨當時的禪定大師阿臘拉‧咖喇馬(âëàra Kàlàma)和伍達咖‧拉馬子(Udaka Ràmaputta)學習禪定,證得了世間最高的禪定境界。但他仍不滿意這種殊勝微妙的境界,於是到伍盧韋喇(Uruvela)苦行林,採取閉氣、斷食等方法折磨自己,企圖通過苦行來獲得解脫。

經過六年極端的苦行生活,菩薩發現這種野蠻的自我折磨只是徒勞無益,並不能導向解脫,於是放棄苦行,接受並食用了簡單的食物。待恢復體力後,菩薩來到嘎亞(Gayà)<嘎亞︰後來稱“布特嘎亞” (Buddhagayà)>的菩提樹下,通過專注呼吸證得了禪那<禪那:巴利語jhàna的音譯。心高度集中、專注、平靜的狀態。>。從禪那出定後,菩薩轉修觀,培育智慧,並在當天的凌晨時分證悟了無上佛果。這一天,是公元前589年陽曆5月的月圓日。

從那時開始,我們的菩薩就成了佛陀。由於他的家姓為果德瑪<果德瑪:巴利語Gotama的音譯。佛陀的家姓,通常用來指稱佛陀。我們現在的教法時期是果德瑪佛陀的教法時期。北傳佛教依梵語Gautama音譯為喬答摩、瞿曇等。>,在經典中通常稱為果德瑪佛陀。有時也可依其族姓稱為釋迦牟尼(Sakyamuni),意即釋迦族的聖賢。

菩薩成佛後不久,即開始弘法利生、說法度人。他先來到巴拉納西(Bàràõasã)仙人落處的鹿野苑,為苦行時的五位同修開示《轉法輪經》。五位同修通過聞法,先後證悟了聖道果,並請求出家成為比庫。從此有了佛法僧三寶,佛教正式成立。

隨後,佛陀繼續在古印度恒河流域一帶說法,教化眾生長達四十五年。公元前544年,年屆80歲的佛陀來到古西那拉(Kusinàra)的沙喇樹林中,以右側作獅子臥而般涅槃(parinibbàna, 圓寂)。
 
 
第二節 佛陀教導的是什麼?
 
佛陀教導的是什麼?

佛陀所教導的就是他在菩提樹下所覺悟到的。

佛陀覺悟了什麼?

佛陀覺悟了法!

什麼是法?

法,巴利語dhamma,它是關於生命的真理,佛教叫做聖諦(ariyasacca)。聖,意為神聖的、尊貴的、聖者的;諦,意為真諦、真理、真實。

有四種聖諦:一、苦聖諦,二、集聖諦,三、滅聖諦,四、道聖諦。簡稱“苦集滅道”。

1. 苦聖諦—關於生命具有不圓滿性質的真理;
2. 集聖諦—關於導致生命之因的真理;
3. 滅聖諦—關於煩惱的完全斷除、生命的徹底解脫的真理;
4. 道聖諦—關於導致斷除煩惱、解脫生死的方法的真理。
 
如果用治病來比喻,那麼,苦聖諦好比是疾病,集聖諦好比是病因,滅聖諦好比是病癒,道聖諦則好比是治療疾病的方法。
 
這就是佛陀所覺悟到的法,也是佛陀所教導的內容。佛陀在四十五年的教化生涯中,所教導的方法雖然多種多樣,但都不外乎這四聖諦。四聖諦是佛陀教法的根本,如果一個人把握了四聖諦,他就把握了佛教的精髓!

從四聖諦可以看出,佛陀的教導是以生命為本,特別是以人生為根本的。佛陀揭示了世間的真相以及生命的本質,同時也指出了一條通往生命超越、導向人生解脫的大道。

由於菩薩首先覺悟了四聖諦,所以他就成了佛陀。佛陀的意思是:無需老師的指導而自己覺悟了四聖諦,也能夠教導其他眾生覺悟的人。

佛陀覺悟了四聖諦以後,把他所覺悟到的真理去教導其他人。許多人聽了佛陀的教導之後,依照教導去禪修、實踐,結果也覺悟了四聖諦,這些人就成為聖者,也成為佛陀的弟子。不管是誰,人類也好,天人也好,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只要覺悟了四聖諦,他就是一位聖者,一位佛陀真正的弟子。
 
 
第三節 佛教的實質
 
由此可見,佛教即是覺悟者的教導,以及能令人導向覺悟的教導。從這個意義上說,佛教也可以稱為“佛法”。
 
然而,若把佛教作為一種信仰與實踐的體系,則由以下三個部分構成,即:

1. 佛陀(Buddha)—覺悟者;

2. 佛法(Dhamma)—覺悟者的教導;

3. 僧團(Saïgha)—追隨覺悟者修行的弟子。
 
又或者說:

1. 佛—覺悟者;

2. 法—導向覺悟的教導;

3. 僧—已經覺悟及致力於覺悟的弟子。

對於這三者的關系,若把佛陀比作老師,則佛法是文化知識,僧團是學生。佛陀好比是醫生,佛法是醫藥,僧團是病人。佛陀好比是嚮導,佛法是道路,僧團是趕路人。佛陀好比是船師,佛法好比是船,僧團好比是渡河人。

有篇名叫《算術師摩嘎藍經》的經文記載:有一天,一個姓摩嘎藍的算術師(數學老師)前來拜訪世尊<世尊:巴利語bhagavà,佛陀的德號之一,意為“擁有種種祥瑞者”。在經典中,通常用“世尊”來尊稱佛陀。>。互相禮貌地問候、寒喧之後,算術師摩嘎藍問世尊說:“朋友果德瑪,就像建造這間殿堂時必須一層一層地蓋上去,又像世間的各種學問都有循序漸進的教學程序,我們這些從事算數教學的算術師也一樣,從簡單到複雜一步一步地教學生。朋友果德瑪,在您的教法中,是否也是循序漸進、次第修學的呢?”

世尊回答說:“佛陀的教法也是循序漸進、次第修學的。猶如一名有經驗的馴馬師,會按步驟慢慢地馴服一匹良種之馬。當佛陀要調教一個人時,會按照這樣的程序進行訓練:先讓他成為持戒者,持戒清淨後應守護感官、飲食要知道節量,然後實行警寤、日夜禪修,並保持正念正知;要前往偏僻的地方禪坐,培育定力,捨離內心的障礙之後,證得禪那等。”

摩嘎藍又問:“是否每個弟子在受到這樣的教導之後,都能證悟修行的最終目標—涅槃<涅槃:巴利語nibbàna的音譯,意為貪愛的滅盡。涅槃超越一切因緣造作之法,是煩惱的完全滅盡、苦的徹底終結。涅槃屬於苦滅聖諦,證悟涅槃是佛教修學的最終目標。唯有聖者才能體驗涅槃。>呢?”

世尊回答說:“只有一些人能證悟修行的最終目標—涅槃,有一些人卻不能。”

摩嘎藍奇怪地問:“朋友果德瑪,涅槃存在,通往涅槃的道路也存在,也有您作為指導者,為什麼您的弟子在受到這樣的教導之後,只有一些人能證悟涅槃,有一些人卻不能呢?”

世尊說:“好,那我反問你,你是否清楚通往王舍城的道路呢?”
 
“是的,朋友,我清楚。”

“假如有個想去王舍城的人前來向你問路,你詳細地告訴他方向路線,他在得到指示後卻朝反方向走錯誤的道路。另一個人也來向你問路,他得到指示後順利地到達王舍城。我問你,王舍城存在,通往王舍城的道路存在,也有你作為指路人,為什麼一個人會朝反方向走錯誤的道路,另一個人卻能順利地到達王舍城呢?”

“朋友果德瑪,對此我能做什麼呢?我只是指路人而已。”

世尊也說:“同樣的,涅槃存在,通往涅槃的道路也存在,也有我作為指導者,但是我的弟子在受到這樣的教導後,只有一些人能證悟涅槃,有一些人卻不能。對此我能做什麼呢?我如來<如來:巴利語tathàgata。如,即如實,真理。由如實而來,或如實地覺悟,故稱“如來”。佛陀通常自稱“如來”。>只是指路人而已。”

通過上面這篇經文,我們很清楚知道佛陀在佛教中的地位—他只是指示通往涅槃之道的指路人而已,至於是否能夠真正依教奉行,則取決於禪修者個人。

佛陀在《法句》第276偈也說到:

“你們應自己努力,如來只是指路人;
  勤修行的禪修者,將能解脫魔繫縛。”
 
佛陀的教法沒有神秘、麻醉的成分,也無需摻雜他力、救世的信仰。佛陀不是主宰人們吉凶禍福、幫人消災赦罪、滿足私欲貪求的神靈,更不是創造美好世界、信他得永生(往生)的上帝。佛陀雖然是一位具足智慧與慈悲的偉大導師,但他卻不喜歡人們對他進行盲目的崇拜。
 
這裡再講一個故事。佛陀在世時,有一個名叫瓦咖離(Vakkali)的青年,一天在街上遇見了佛陀,被佛陀那俊偉的外表、莊嚴的威儀所吸引。為了經常能見到佛陀,他出家成為比庫。出家之後,他既不學習經教,也不禪修,只知道一天到晚緊跟著佛陀,但佛陀從來就不跟他說一句話。

有一天,佛陀瞭解到他的智慧將要成熟了,就呵斥他說:“瓦咖離,你一天到晚盯著我這副腐臭的身體幹什麼?凡見到法者,即見到我;凡見到我者,即見到法!”但他仍然無法離開佛陀。佛陀知道不逼逼他是不會覺悟的,於是毫不客氣地把他趕走。瓦咖離被趕走之後,感到非常絕望,甚至爬上山頂準備跳崖自殺。這時佛陀出現在他面前,向他說法,使他最終獲得覺悟。

佛陀在臨般涅槃前曾經說過:“並非用香、花等來對如來表示恭敬、尊重、禮敬、敬奉、尊敬。若弟子們能夠依法次第地修行,遵循法正當地修行,這才是真正的恭敬、尊重、禮敬、敬奉、尊敬如來,這才是至上的敬奉!”
 
並不是跟在老師後面,一味奉承老師,不斷給老師送禮的才是好學生。唯有勤奮好學、刻苦耐勞、品學兼優的學生才算是好學生,也唯有這樣的學生才能真正掌握文化知識。佛陀的教法強調的是親自實踐和親身體驗。智慧和覺悟不是靠向他人祈求乞憐得來的,斷除煩惱更是別人所代替不了的!

正如《法句》第165偈說:

“作惡確實由自己,污染也是由自己;
 自己才能不作惡,自己才能得清淨;
 清不清淨靠自己,沒人能清淨他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