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9b6f06d5bbf2cc1d8c231f812153f8

第三節 走在正道上

    要確定我們修習佛法的目標是培養自己的覺性。

    我們應該遵循佛陀所教導的,由基本做起,逐步前進。如果不如此,練習將毫無進展。

基礎練習

  對初學者而言,練習規律的手部動作要比往返經行好。初學者做手部動作時,手臂移動的速度要慢一點,練習的時間要久一些,要緩慢地、柔和地、輕輕地移動手臂。當它動時,要覺知它;當它停時,也要覺知它。無論是動還是停都要覺知。如果手臂動得太快,由於我們的覺性還不夠強,便無法跟上身體的動作。

應該持續地練習,別怕累。如果認為累了就應該稍作休息,那麼持續的環鏈就中斷了。

初學時要知道什麼是“身心”,要真正地知道。當我們有所領悟時,那是或多或少地知道了什麼是身,什麼是心。此時要多經行。

當念頭生起時,不要阻止它,讓它自然地生起,自然地滅去。

有時,喜悅會生起,使我們失去對“身心”的覺知,陷入到法喜中。如若長時間沒有覺知“身心”,心便漸漸地變得黯然混濁。

    念頭生起時,讓它自然地生起滅去。要繼續不斷地覺知身、覺知心。按此方法來練習,任由念頭生起滅去,不要阻止它們,也不要壓抑它們。若念頭不能自由地生起滅去,是極其危險的,會導致眩暈、胸悶。讓念頭自然地生起滅去。我們要儘量使自己放輕鬆,別擔心你是否覺知。

這時,我們要知道什麼是身、什麼是心;這是身、這是心;這是身動、這是心動。心要安住在這些所緣上,不斷地反復地覺知、知道。不要迷,不要忘,直到將它深植於心。

    當念頭生起時,有時我們會受其牽引,導致經行或手部規律動作的速度加快。此時應該努力地去覺知,速度就會慢下來。然後有時又會迷失到念頭裏,速度再次加快,我們應再次放慢速度去覺知。不管花多長時間都要這樣做。

看見念頭,看見心

在知道了“身心”(即名色)之後,應該用覺性去看念頭而不是去看“身心”。當我們知道了“身心”以後,將規律的手部動作加快,將經行的速度加快。(但不要加快得像跑一樣)

念頭生起要馬上知道,知道了就扔掉,不要跟著念頭跑。

念頭生起時,不管是快樂,還是悲傷,只要馬上覺知肢體的動作,念頭便會立即停止。

就在此處看,不要打壓念頭,輕鬆地練習,輕鬆地看念頭。

開始我們不熟練,沒有經驗,會先跟著(念頭)跑,就像貓捉老鼠一樣。此時老鼠(念頭)很大,貓(覺性)很小,叫做我們的覺知力太小。覺知力太小就是那樣的。當老鼠出來的時候,小貓從沒有怕過,便本能地會去捉它。老鼠因為害怕就跑來跑去,小貓就緊追其後,就是這樣。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當小貓累了,它自己就把老鼠放下了。念頭會成千上萬地生起,也將漸漸地自動停止。這時我們給貓餵食,叫做養貓。對於實際的修行來講,這叫做培養覺性。讓我們勤奮地來培養覺性,念頭一起,有覺性的心就不會跟隨,念頭就立刻停止了。

如果念頭來得兇猛,我們必須用力握拳、用力握拳、用力握拳。或者用其他的方法,一定要用力。如果動作夠強夠重,念頭便自動停止。

要多多練習,常常練習。當念頭一起,就能馬上知道。正如我常告訴你們的那樣,有一把椅子和兩個人,其中的一個人坐到了椅子上,另一個人就坐不上去了。就是這樣,當覺性快過念頭時,念頭就“坐”不上去了。現在我們努力地堅持不懈地訓練、培養“覺性”,“不知道”就會逐漸減少。

任由念頭生起。念頭越多,我們知道的也就越多。念頭生起得越多,我們就越要覺知,逐漸便能趕上念頭。

假定有一百個念頭生起,最開始我們只能覺知到一個;接下來有一百個念頭,我們能覺知到十個;再接下來有一百個念頭,我們能覺知二十個,剩下八十個。我們繼續練習,當我們能覺知到八十個時候,就剩下二十個了。此時我們要精進用功,能覺知到九十個的時候,就剩下十個了;能覺知到九十五個的時候,念頭一起就能及時知道;九十五個就剩下五個了。此時我們真的要竭盡全力地用功,不要灰心,不要懈怠。白天不要睡覺,要努力做到這一點。晚上一定要睡覺。 

  當念頭一生起,我們要立刻覺知。念頭一生起就及時知道,一生起就知道。如此一來,念頭便無法繼續繁衍下去了,我們的心在此開始變化。“聖者”之質在此產生,這裏就是涅槃的起點。

  從前,心在黑暗中,不認識“正道”。當我們能及時知道念頭時,心將會變得光明。這光並不是肉眼可見的外界之光。心將變得越來越光明,越來越輕鬆自在。它稱之為“慧眼”,也就是“毗婆舍那”智慧的生起。

  我們應繼續練習手部動作或者經行,可以速度快一些,也可以慢一些,以任何與我們相應的速度來練習。

  繼續勤奮地用功,讓智慧進入並知道“所緣(念頭)”。不再需要求教於老師或經典。

當智慧進入並知道“所緣(念頭)”時,心將知道第一禪那,那是用智慧知道的。接著就會次第地知道第二禪那、第三禪那、第四禪那及第五禪那(見附錄四最後)。

用“毗婆舍那智慧”去知道、去看見,叫做“真正的智慧”。這種智慧就像車、船等交通工具一樣,運載著我們輕鬆地有次第地抵達這些層次。

一旦抵達最後層次時,智慧自然會生起。當我到達這境界時,領悟了“世尊只剃一次髮”的真正含義。我“看見”了,“知道”了,“證悟”了,“擁有”了。(注:當悉達多太子決定出家時,他離開了王宮,在河邊換衣服並剃發。據說他那時的頭髮大約兩吋,剃發後就未再長。)

只有在“證悟”了以後,才能知道。不要在事前知道。如果你能事前知道,那只是知識、思維,那是自己想出來的,而不是真正的掌握和知道。

當我看見、知道、明白“此”時,領會到“哦!世尊只剃一次 ”。並非指真正的剃頭發,而是指“此”,是指“此”已經被割斷而分離了。就如同我們身體內的每一滴血會全部回流;就像(在兩柱間)緊繃的一根繩子,如果在中間截斷它,它將完全彈回兩邊的柱子上,回歸到本來。就是如此。

當我們領悟、見證到這種狀態的“改變”時,身心會變得輕安、柔軟,就像是毫無重量一樣。這就是終點。當它結束時,智慧會現前,而你將體證“苦滅”。

薦言

  有兩種念頭。第一種是剎那生滅的妄念,它帶來的是貪、瞋、癡。第二種是我們作主的念頭,它不會引生貪、瞋、癡,因為是帶著覺性和智慧去想的。

    練習這種方法,不要試圖壓抑念頭。讓念頭自然地出現,念頭越多,覺性會愈強。有些人討厭妄念,怕妄念使他們無法平靜。那是種誤解。妄念來了是好事,因為念頭出現的越多,就越能覺知。繼續用功覺知,但不要專注。

當念頭生起時,不要壓抑它們,而要以覺知身體的動作來離開念頭。“覺知”將取代“不知道”。

看念頭是很重要的,是被大多數人所忽略的事情。念頭一起,我們便開始批判或評論它。這表示我們“陷入”妄念裏而非“斷”妄念。雖然我們知道,但還是“陷入”了妄念,而不知道要“觀照”妄念。當我們陷入妄念,就造作出有模有樣的事物,這造作就叫做“有為法”。

如果我們靜坐而沒有任何身體的動作,妄念一起就很容易陷進去。雖然知道它是妄念,但還是無法從妄念中出離。我們可以借助覺知身體的動作來從妄念中出離。因此,身體要一直動,並且要以覺性來覺知身體的動作。這樣一旦念頭生起,我們就能看見、知道。

  這方法不會看見什麼,看見鬼、看見神、看見佛像、看見水晶球,乃至看見佛陀都是不正確的。那是因為我們的心游離出去的結果。因為我們看不清念頭,因此心在造作,念頭一直在繁衍。之所以心一直在造作,那是因為我們沒有看見“念頭的源頭”。

  我們這顆心極快,看不見念頭的生起。念頭一起,心就出去了,它會顯現出鬼、顏色、光亮、天神、地獄、天堂。無論出現什麼東西,我們都要如實地看見和知道它們。這些都是心的幻象,稱之為心的把戲。

  有覺性地如實知道才是真實的。沒有覺性時,所見到的一切都是虛妄的。如果見到的是真理,那一定是可以幫我們離苦的。

  這是一條捷徑:當念頭生起時,立即覺知。規律地動作只是一種方便法(藉以幫助我們看見念頭),因為每個人的根器不同。根器好的人,念頭一起,馬上就能看見。這才是真正地修習佛法。

第四節 障礙及其解決之道

    在這個毗婆舍那的實修過程中會遇到一些障礙。我將向你們推薦一些方法來解決可能面對的障礙。

緊張、暈眩、胸悶

  剛開始練習時,會有專注的傾向。我們想知道、想看、想成為、想得到,這不是正確的態度。如果你追求這些,你就會變得緊張、暈眩或胸悶,這不是正確的練習。

當妄念太多時,我們不喜歡,便想阻止它,但這樣做反而會帶來麻煩。正確的方法是輕鬆地練習。目光看遠方,輕鬆地培養覺性。不要專注。帶著覺知輕鬆地、規律地做手部動作或經行。

昏沉

如果練習時覺得疲困,應該轉換另一種動作。例如,除草、洗臉、洗澡或洗衣。我們應該找個方法來避免昏沉成為障礙。

奢摩它的寧靜

沒有覺知的寧靜稱為止(Piti)。喜歡寧靜是修行的障礙。修習這個方法不是想要得到寧靜,而是要持之以恆地覺知動作。

觀障(Vipassanu)

  當知道“身心所緣”(見附錄一)後,可以說是完成了基礎部分的修習。有人就會很執著這些,以為他已得最高的佛法等等。在此階段,知識將會湧現不已,知道這個,知道那個,使我們因此而驕傲,以至於念頭生起時沒有看到它們而捲入念頭中。

執著於“觀障”的人話多而且傲慢,心不柔軟。

“觀障”的知識不久就會忘記,並且使人太自傲、目中無人,覺得自己最棒。這就是所謂的“觀障”。

解決的方法是輕鬆地做規律的動作。不要專注或期待成果,就只是輕鬆地做動作。當念頭生起時,要覺知肢體的動作。

喜障(Jintanana)

  當你知道“勝義諦所緣”(見附錄一)時,喜悅會現前,而且對所領悟到的知識感到欣喜。

  一般經典認為,喜悅是好的。但是,根據這個方法,喜悅變成了修行路上的障礙,障礙我們直達滅苦。

  喜悅生起時,練習者會執著它。我們應該精進並盡己所能地用力地移動肢體,使心由喜悅回到動作上來。而後慢慢地、規律地覺知。當覺性變強時,喜悅便漸漸消失,心將回到平常的狀態。

胸悶、昏沉或緊張可能會發生。我們應該輕鬆地去練習,目光要向遠看,動作要輕柔。不應該因這些障礙而中斷練習,而要繼續用功地練習。白天不要睡覺,晚上要休息。

顛倒障(Vipallasa)

  根據經文,“顛倒障”是把錯誤的當作正確的,把地獄當作天堂,把輪回當成蓮花。

    那只是文字。真正的“顛倒障”是當我們發現一個好東西時,我們以為是自己的了,便拋下覺性而執取它。就好像被小偷偷走了,我們就到處找,找不到,看不見。其實它是被掩蓋起來了,讓我們找不著。

    人不應離開覺性,不管有多苦。

    當我在顛倒障時,我沉浸在喜悅中,因為我從不曾這樣。我正來回地經行,感覺像在離地一、二公尺的空中漂浮。事實上,我正走在地上,我抓住這喜悅不放。可是,它沒有維持多久,我感到奇怪:“咦!為什麼如此?”

  我重複去觀照所緣(念頭)。在這階段,你應該重複去觀所緣,但不必去觀“身心”。

當反復觀所緣,就會見到所緣。明瞭所緣,喜悅會漸漸減少變淡,心就自然回到平常的狀態。

總結重點

  如果緊張、暈眩或窒悶,應該使動作輕柔,不要專注,要輕鬆地練習,目視前方。不適的感覺將自行消失。喜障的解決方法也是如此。

  觀障和喜障要以糾正修行方法來解決,不要反復觀照“毗婆舍那所緣”。

  至於顛倒障,我們一定要反復觀照“毗婆舍那所緣”。輕鬆地練習,所緣明顯時,壓力便會減少。

  任由念頭生起,不要壓抑它們。要覺知它們,看到它們,明瞭它們。

  當你練習時,必須要小心照顧好自己,不要期待老師來關照你。當有任何不正常的情形發生時,你一定要立刻停止練習。只要我們停了,那麼從內心生起的反常的境界就會自行漸漸消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