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337.JPG

修習佛法(一九七一年新年開示)

阿姜查尊者:我時常提到,佛陀每每問他的弟子們:「諸比丘!是日已過,所做已辦?」我自己也一再地問各位同樣的問題,在座有些人甚至已被數度問及,有些人早已感到厭倦,而且想知道我為何要反覆地問這個問題。「為什麼阿姜 查不談些別的呢?」你們會這麼問。如果你要聽新的佛法,請容我反問你:「你對佛法已透徹明了了嗎?你在修行嗎?你對成果感到滿意嗎?簡單地說:就是你善盡職責了嗎?」依佛陀的教法來說,最為重要的職責就是修行。你完全實踐了嗎?如果在座各位要我代為回答的話,我敢說一定沒有,仍未做到,對不對?「是的!還沒,阿姜。」一位聽眾回答,「您所問的重要職責,我還沒有完全實踐。」

阿姜 查尊者:你看!這裡有個人接受我的說法,他仍未完成他重要的修行。「職責」|在佛法裡意指修習佛法的責任。在法的語言裡,我們稱呼那些修習佛法卻仍未完成,或仍未證得最高果位的人為「習法者」,他們要學習及修行,以解脫這充滿苦痛的生死輪回。現在,各位應能了解,為何要在此再三地詢問佛陀所提出的問題。

是日已過,所做已辦?對心而言,這是一個好的座右銘。我們必須清楚要去修行,而且必須去實踐。「時光飛逝」有其含意,也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我們在分秒的逝去中轉老,每一個人也都朝著生命終結的旅途上走去,正因為如此,每一分鐘對我們而言,都是意義非凡的,所以,別讓時間荒廢地過去,否則,我們會被稱做是「不踏實的人」。佛陀就是如此地形容一個不為自身和社會做點善事的人,所以我們不該如此。除此之外,也不該忽視世尊佛陀時而的提醒,要修行不要浪費時光,一旦這麼做的話,自能利益自己、家人和團體。

今日的世界,一切似乎都進步了,有好的房子、便捷的交通、品質優良的道路、安全的飲用水、電力及豐盛的食物,環境愈是改進,我們愈是舒適。身為優秀的佛教徒,也應該增進我們的心新穎的科技可使我們的生活更舒適,但卻無法帶給我們生活平靜。我們都喜歡現代化及好的產品,來使我們感到便利,可是,我們卻忘了,有進步就有破壞,例如:在一個村落裡,有造路、設電力和供水等工程,這都是便利上的進步,舒適的生活加上更多金錢對我們而言已是非常誘人,更何況是小偷。有金錢和舒適的地方,就有小偷,如今,他們無所不在。可是,我們只會去看快樂的那一面,就好像當我們去寺院時,僧侶們會給予祝福,大家都很歡喜,因為事後會很高興;可是,快樂確實是會造成我們只看見一面,而忽略了繼快樂之後而來的不快樂(苦)。我總是說:有快樂,就一定也有痛苦,因為,它們就如銅板,一體兩面同時存在。若有智慧,就能明了這點,你可以同時看見兩面:善惡、冷熱、苦樂這些相對的一體。此外,若你能看見苦,就應該也能看見解脫苦的方法,這麼一來,你就是一位有智慧的佛教徒了。「佛陀」意指「覺者」-覺知自然一切萬物皆為一體的真理,我們由此學習,便能放下許許多多我們所擁有的事物,因為,它們不僅帶來快樂,也造成我們痛苦。我們若能如此認為,即表示我們內心已有了進步,同時也有助於保持社會的平衡|不論是物質或精神上的。

我們跟佛陀的法一起成長,一位跟佛陀一樣有智慧的人,絕不會墮入惡道,怎麼說呢?因為有佛法並依佛陀教法修行的人,會變得更加正念,正念於是成為他們的護法,如果你的正念增長得宜,就會有佛法。身為一個佛教徒,我們不應該忽略佛法與正念的修行,若持續地修行,我們將會看到生命中一切活動的生滅,從樂到苦,由好至壞,沒有一樣是恆常的,一切存在的事物終歸腐壞,存在界無一是恆常不變的。萬物終歸一致,沒有特例,原因在於無常、苦和無我這自然的法則,萬物皆是依這自然法則而和合的。能徹見一切事物皆由無常、苦和無我所和合的佛教徒,便是成就了佛法的修習。

然而,文字有時卻會欺騙我們,使我們不這麼認為。我們利用文字來定義許多不同的事物,以便於了解和認識,不過,我們卻也很自然地去執著這些定義,最好的例子就是新年,我們稱它是「新年」,於是去年便被認定成過去,從現在開始,我們正在過新年。這是種習俗,是我們慣用的習俗之一,是我們訂立的習俗,事實上,既沒有舊年也沒有新年,一切都只是時間自然不斷地流逝。若你們認為有舊年和新年,那只是我們對時間認定上的一種風俗而已,不是自然的真理,因為在真理當中,時間,是無法認定的,根本沒有所謂的舊和新的時間,有的只是不斷的變異。

萬物皆會變遷,而其不變的即是「法」。「法」不曾變遷,因為它就是真理。無常、苦和無我是「法」,「法」的定義是「自然法則」,無常、苦和無我是真理,當佛陀證悟這真理時,他開悟了。世間萬物,不論物質或非物質,都是依循這自然的法則。真理是永恆存在的,因為它便是自然,永不會改變。人及社會所明定的法律在不為人們所接受時,便可以修制,可是,法律絕不是自然法則,它不會永久長存,因為它們不同於自然法則。

我們都認識自然法則中的因果法則,為善得到善果,如果為惡,則導致惡果。在座當中可能有人認為我又在舊調重彈了:「老師又在談基礎的佛法了!」你會這麼抱怨。我也不喜歡浪費各位的時間,老談論善惡之事,因為這是件多麼簡單的道理,就如同小孩吃香蕉一般,可是人們卻無法好好守持這個「法」,以致於我們的世間如此混亂。各位知道為什麼會有殺戮與戰爭的存在嗎?你知道為何人可以視他人的生命如子彈般不值錢嗎?因為人們以為這個因果的法則,這個善惡之法太容易遵循了,因而不去修習,這因果法則對他們而言,實在太容易了。

然而,關於善惡的自然定律是不容改變的,任時光流逝,真理仍是真理。新年與舊年的道理也是一樣的,是不會改變的,做善事的人,會得善果,做惡事的人,會導致惡報,這就是依循自然法則的因果定律,問題在於我們對善惡竟懵懂無知。就讓我給各位一個好例子。例如:在販賣各種水果的市場裡,你想吃波羅蜜,所以選了一顆,付了錢,然後就將整顆波羅蜜放進籃子裡。我的問題是:你要吃水果的哪一部份?毫無疑問的,當然是先吃果肉,然後再將籽煮熟來吃,對不對?可是我們卻不吃皮,那你為什麼將皮也帶回去呢?你為何不將它留在市場呢?

關於善惡的道理是非常相似的,可將它比喻為波羅蜜的果皮和果肉。各位若沒有基本的智慧,就無法認知果肉和果皮,有些人甚至吃皮不吃肉。對為惡的人而言,這是個恰當的譬喻,因為他們認為為惡能帶來善報,而且還會不斷從事導致自己和他人痛苦與不快樂的惡事,就如同只吃波羅蜜的皮一樣,並不值得你付錢。相反地,有智慧的人總是知道哪個是皮、哪個是肉及哪部份該去除,哪部份該留。知道什麼才是該保留的人,便擁有了得自於修行的智慧,他們知道為善為惡的結果,因此,人人都須對佛法有信心和感到快樂,且不斷地修行。

 

:人們遵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觀念,也懂得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為何在生活中仍然感到苦?就像現在,我沒有做壞事,且試著去為善,儘可能的幫助他人,但卻仍覺得苦,為什麼?

尊者阿姜 查:那只是剛開始,開始和結束並不相同。你所提到的只是開始,畢竟不是終點。幫助他人和嚴持戒律是好事,但卻不是解除苦的方法;我向你保證-絕對不是。你現在所做的仍只是最基本的修行,它只能防止你不受到傷害而已。另外,再從不與鄰居、人們起爭執當中減輕痛苦,這階段也仍只是基本的去苦方法而已,它仍很脆弱,所以必須訓練心。我們仍會有欲望想得到更多,想貪圖他人之財物,但是,因為持戒的緣故,所以不會去偷竊,不過心卻仍會想要擁有。因此,持戒只能防範你去偷竊罷了。你不偷,就不被判刑,但這並不能讓你免於受苦,因為你的欲望仍未止息,然而,令人受苦的正是這欲望。欲望有三種類型:一、是感官上的欲望,如:想聽、想聞、想吃等;二、是想擁有某物和想成為某人;三、是欲求沒有的事物或無法成為的人物。要去除這些欲望,我們需要更深入佛法。

去苦有三階段,首先是去掉生理和語言上犯錯所導致的苦。持戒就可以解脫第一階段的苦:第二則是培養正念。這是個可以讓心從一切欲望中獲得平靜的階段,升起的貪欲、嗔欲將會消失,這時,心的狀態猶如一株空心樹,裡頭住了一尾毒蛇,其他的動物皆不敢進入;或像是一人份的椅子,若另有人想坐是行不通的。此階段的心相當專注,這種定有很多修行法門,心只安住於一個點上,是無求無欲的,就好比是被壓在石頭下的小草,無法生長,卻並未死亡,只是暫時停止生長。定的力量便是如此,它並不能阻礙欲念的升起,有一刻沒保持正念,欲望便馬上使你陷入痛苦中,就像移開石頭以後,小草會再長高一樣。持戒和修定仍不足以除去苦,持戒是會使別人停止責備我們,而修定則猶如從世界逃脫一般,獨自躲在森林裡,以致不會聽到或見到任何不必要的事。

最後一個去苦的階段,我們稱它為智慧,也就是了悟。正確的了悟是去苦的唯一工貝。心會擁有智慧來了解從開始到結束的因果循環,而且清淨無瑕,沒有執著,沒有小草被壓在石頭下,苦已完全被摧毀了,所有的污染都將被智慧去除。不論是誰,只要擁有智慧,就能面對一切,任何污染再也無法危害這等的人。佛陀就是教導弟子們如何獲得這智慧,並使各位如實了解智慧不是只靠持戒即可獲得,那還差一大截呢!假使你想滅苦,就必須藉由修行來通過這三個階段。你了解了嗎?

 

:只用「智慧」便能除去苦嗎?

尊者阿姜 查戒、定、慧是一起作用、缺一不可的:事實上,三者是一體、相等的。剛開始修行,行為和言語必須先受到規範,為達於此,你必須持戒,這麼一來,因破戒所引起的苦將不會出現。你不破戒就不致受到懲罰,這便已帶給你平靜的心了,從平靜中才能進一步得定,當心在定中,心自然會產生智慧;若心一直在定的狀態中,就會持續地得到智慧,直到心中不再有苦。因此,持戒是為定做準備,而定則幫助心獲得智慧,猶如階梯彼此連接著一般,若你要上樓,不能光選擇其中一階,而是整座階梯。重要的是:須正確地觀照自己的身心,之後戒、定、慧就會逐漸產生。正確的修行,永遠會帶來好的結果。

 

:談論到「正確」,我對修行有些疑問,有很多的禪坐中心或寺院主張素食,有些不是,而素食者常責怪葷食者,但葷食者卻表示戒律裡並沒有反對吃肉。老師!那何者為正確的呢?

尊者阿姜 查:比如說:青蛙和蟾蜍,你認為它們相同嗎?它們哪裡相同?哪又不同?是青蛙比蟾蜍好呢?還是蟾蜍比青蛙好?不吃肉比吃肉好嗎?答案與正確的修行有密切的關係。根據佛陀所謂正確的修行,是不論素或葷,一概不吃,這點你了解嗎?事實上,佛陀和他的弟子們所強調的是內在(精神上)的修為,不要執著任何事情,保持中立。佛陀不鼓勵人們吃素或吃肉只教導我們要遵循戒律及修習佛法,他教我們不要執著善的或惡的事物,不去執著快樂或不快樂,他教我們要保持單純,對已擁有的和自我要感到滿足,他教的是,淡化一切事物。「正見」是修行的心髓,有了正見便不會執著了,所以修行者能去掉煩惱。假使沒有正見,便會擇取善的事物,就像青蛙;相反地,抓取惡的事物,就像蟾蜍,然而,擁有正見的修行人卻不會如此。正見能使我們不執著善惡,所以你既不是青蛙,也不是蟾蜍。苦來自於煩惱,唯有內在的智慧可以除去苦。因此,我們要小心謹慎,否則不是變成青蛙,就要變成蟾蜍。正確的修行是不執著一切,若你要吃素,就去吃素;若為了生存要吃葷,也沒什麼好覺得罪惡的。無論你撿擇什麼,都保持正念而不執著。假使你要吃肉,不要因美味而吃,而要為了修行所需的體力而吃;若吃素對你合適,就吃吧!但千萬別指責那些食肉者,也別以為你比他們好,假使你這麼認為的話,你可比那些食肉者愚癡。你自己要認清楚,也要認知心,重點就是不執著任何事物。註:佛陀不鼓勵吃素或葷,因南傳佛教採托缽乞食之方式,故有此說。而在大乘佛法中梵網經[菩薩戒經]四十八輕之第三戒,言明:不得食眾生肉…)

要認清自己很難。曾經有個外國的僧侶跟我住在一起,他是個謹慎、飽讀書籍、曾經精研經典,也很懂戒律的人,但當他和其他出家人一起修行時,卻不能夠專注在自己的修行上,因為他總是在檢閱別人的錯誤:有些人吃太快,有些則太慢;有些人一次舀太多,有些則太少,所以一點也無法保持正念,在他的眼裡,沒有人是對的,錯全在別人,他幾乎快瘋了。這就是認清自己有多難的地方,但認清自己仍是必要的。無論如何,吃素也好,不吃素也罷,都不要執著。所以,繼續修行,讓心在正道上接受訓練,如此一來,「正確的」會尾隨而來。因為有了正見的正確修行,苦會逐漸地減輕。

 

:我的問題是,我常看到出家人、沙彌或修行者,無憂無慮地安住在寺院裡,但像我們這些在家居士,卻有很多的苦,因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要解決。如最基本的:擔心糧食不足、小孩生病無足夠的錢付醫藥費、教育費的問題、工作;在辦公室裡亦有問題產生,有時和同事或鄰居起爭執。有時這些問題一起發生,結果帶來的是沮喪和壓力,真是太痛苦了。什麼樣的佛法是最適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依循的?

尊者阿姜 查:這就是我們所謂的世間,一個充滿了障礙和痛苦的世界,假使世間充滿平靜,沒有身心的苦痛,這世間豈不就是涅槃,而非人類的世界?就因為是人類的世界,所以會有目前所面對的痛苦與不快樂,也因此佛陀教導我們要如實地觀照這世間。他曾說:「大家都來看這猶如彩飾拉車的世間,愚笨的人會佇足觀看,智者卻不然。」他將世界和裝飾過的拉車相比擬,外表看似漂亮極了,而且人人都想看,沒智慧的人會待在那裡,被它的美所吸引,被美麗的幻象所迷,只有智者能洞察世界本身所帶來的痛苦,他們徹見了快樂與不快樂、美麗與醜惡,對他們而言,已沒有什麼是值得一看的了,就寧可不浪費時間。所有這些經驗,佛陀和他的弟子們都曾經歷過。佛陀所見到的世間疾苦,就如你說的:「哦!是的,世間有多苦啊!」

不知道如何從內心找尋答案來解決問題的人,他們沒有依皈,他們易怒,而且有一大堆欲望,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沒有皈依處!

人們剛結婚時可以相處得很好,可是五十歲以後或要不了多久,便互不了解了,不管老婆說什麼,先生總覺得難以忍受:只要老公說話,太太便聽不進去,兩人互不相讓。好好仔細地思考。若你還沒結婚,未來可能會,有些經驗者,已經到了某種極限,有些人則快無法忍受了:「我該留下來,還是離開?」在巴蓬寺裡有七十到八十座茅蓬,當茅蓬快住滿時,我會請負責的比丘保留幾間空著,以備有人和他們的配偶吵架時之用。沒多久,果然有一個婦人哭哭啼啼地提著袋子來到寺裡,說:「師父!我想出家。」過後,先生也來了,也說他受夠了,想剃髮為僧。可是才在寺院住了兩三天,對世間的厭離心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他們說他們已厭倦了,可是那只是在欺騙自己,當他們獨自一人在茅蓬靜坐,才一會兒,念頭便升起:「我老婆哪時才會來請我回家?」他們搞不清楚狀況,他們所謂的「厭世」到底是什麼!他們只不過對某件事感到不愉快,就跑到寺院裡來。在家裡,什麼都看不順眼先生不對、老婆不對,不過三天安靜地思慮:「嗯!其實老婆是對的,我做錯了。」、「老公是對的,我不應該這麼生氣。」他們反覆不定,事情就是這樣,這便是我不把世事看得太重的緣故。如果你對世間感到厭離,那很好,但必須確定,這不只是短暫的厭離感罷了,我們常會讓這種情況發生,這是無法解脫痛苦的。佛陀曾說:若想解脫這世間,就必須真正厭離它,視一切萬物是苦,並且畏懼這世間,方才是步上正道及修習證入解脫苦的正確態度。

其實,有很多人都看得到這世間的苦,可是同時卻也熱愛著它的美麗,依然執著生活中美麗的事物,而無法放下,並感到惋惜。事實上,即使我們知道下個月就將死去,都還會對必須割捨的事物感到惋惜。曾有人來拜訪我,他也有同樣的問題,他說他還不能出家,因為他仍然對世間諸多美好的事物有所渴求,然而就在一個月之後,那個人過世了。

你們看!不論你有多愛這世間,執取也好,嗔惡也罷,最終都必須跟這個世間訣別,沒有一樣是屬於你的。曾經有位老比丘一直都這麼教導他的沙彌:「沙彌!到我放在茅蓬的罐頭裡,將人為之而死的錢拿來,好嗎?」他總是這麼提醒他的弟子,任何被認為是我們所擁有的事物,一旦我們死去,都必須放下捨去,不論金錢、房子、任何財產,沒有人在他們死去時,還能帶走任何一件東西。老比丘正是在教導他的弟子,於剎那中觀照死亡。

世間萬物的價值是這樣的:起初很美、味道很好或美妙,可是到最後,我們都會死,而且實在什麼也得不到。如果我們可以這麼想,心便不會逃避身體,而能安住於當下。心不受幻想所取悅,我們也將不會為金錢及物質所奴役。若能如此訓練心,我們將能堅定地去面對生命中諸多的困頓與苦楚,而且能更加勇敢地去面對與挑戰。因此,儘管我們居住在這世間,我們也不會把世間的問題扛在肩上,即使這世間的問題是如此的沈重巨大,我們也不會感到重負,因為我們不曾把心放在那兒,更不扛這個重負,這麼一來,我們會因擁有較少的貪婪而感到快樂。如果有家庭要養育和照顧,我們去做,因那是我們的責任,若這個人能同時修習佛法,他可以把家庭照顧得更好。

當你在世間生活及工作的同時,教導提醒自己,有一天我們終將死去,沒有人可以逃避。法將會協助我們保持正念及平靜,不論我們想什麼,都將不再和情緒混淆。我們愈修行,就會愈少煩惱。佛法是給在家眾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的,我會為各位簡單說明。每個人都應該這樣覆頌:「如此而已」,這就足以讓你解除苦痛。無論生命中有諸多種種,我們終究會死去-不論美或醜,這便是世間,我們都一無所有,這終是不辯即明的事實,因為我們都會死亡。不要去執著,而要放下,對你自己或家庭盡應盡的責任,要做得恰到好處。賺多、賺少乃至一無所獲,都要感到滿足,但是,要順應自然,將心看好,然後在下一次試著做得更好,繼續持念:「如此而已」

就將這段開示作為一九七一年的新年獻禮,願一切眾生快樂安詳。我希望各位在遭遇苦難時,能堅忍不拔。當你痛苦時,試著去增長你已擁有的快樂,而當你快樂時,也回想一下痛苦。請保持正念,並不要忘記持念「如此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