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322.JPG

問:在這裡,經常有些僧眾好像沒有在修行,他們看起來懈怠,沒有正念,這干擾到我。

答:看到其他僧侶表現非常糟,你因此氣惱和受不必要的苦,認為:「他沒有我精進、嚴格,他們不像我們一樣認真禪修,他們不是好的出家人。」想讓每個人的行為如你所願,只會讓你受苦。無人能幫你修行,你也不能幫任何人修行。看別人的缺點對你的修行沒有幫助,也無法增長智慧,對你而言,卻是大的煩惱。

不要比較,不要分別。分別是危險的,像一條有急轉彎的路一樣。若我們認為別人比我們糟,比我們好,或是跟我們一樣,我們就走岔路了。若我們去分別,我們只會受苦,這不是要你去判斷是否別人持戒持得不好,或是他們是好的僧侶。出家人的戒律是做為你們禪修的基礎,而非做為批評或找別人缺失的武器。放下你的意見,觀察自己,這是我們的法,若你被惹惱,觀察你心中的氣惱。你自己的言行要有正念,只觀察自己和你的感受,那麼,你會了解,這是修行的方法。

問:我非常小心的守護根門,我總是讓我的眼睛往下看,對每個小細節,我都保持正念。例如︰吃飯時,我花很長的時間,努力去觀察每個步驟,嚼、吞嚥等等,我從容不迫和仔細的做每一個步驟,我的修行正確嗎?

答:守護根門是正確的修行,我們應該整天保持正念,但是不要過度。自然的走,吃和行動,然後自然的培養正念。若強迫自己禪修,或強迫自己進入不熟練的狀況也是另一種貪的形式。忍耐和忍辱是必要的,若你的行為自然不造作,而且有正念,智慧自然會生起

問:您對初學者有何建議?

答:和舊的修行者一樣,要堅持下去。

問:我能觀察嗔心,也能對治貪心,要如何才能觀察癡?

答:你在騎一匹馬,卻問:「馬在哪裡?」要專注。

問:有關睡眠,我該睡多久?

答:別問我,我無法告訴你。重要的是你要觀察和認識自己。若你睡眠不足,身體會感到不舒服,而且很難保持正念;若睡太久,會導致遲鈍和掉舉。為你自己找出自然的平衡,仔細觀察身心,並且衡量所需要的睡眠時間,直到你找到最適合的睡眠時間。醒來後又打瞌睡也是煩惱,只要你的眼睛是張開的,就要保持正念。

至於昏昏欲睡,有許多對治方法,若你坐在暗處,就移到光亮的地方,張開你的眼睛,站起來,去洗臉或洗澡。若你想睡,改變姿勢,走久一點,向後走,害怕撞到東西會讓你保持清醒。若這個行不通,就靜靜的站著,讓心清明,並想像現在是大白天;或坐在高的懸崖或深井的邊緣,你會不敢睡﹗若全部沒效,那麼就去睡吧。慢慢的躺下,並且試著保持覺知,直到你入睡。當你醒來時,立刻起床。

問:有關吃呢?適當的食量是多少?

答:吃與睡相同,你必須了解自己。食量必須滿足身體的需要,視你的食物為藥,你吃太多,飯後會昏沉,會變得越來越胖,試著吃少一點。

觀察自己的身心,若再五湯匙就飽了,停止進食,喝點水直到剛好飽了。去打坐,觀察你的昏沉和飢餓,你必須學習吃得均衡,當你深入禪修時,你自然會感到精力更充沛,也會吃得較少,但你必須自己調整。

問:坐很久是必要的嗎?

答:不是!沒有必要連續坐好幾個小時。有些人認為你能坐越久,你一定越聰明。我看過雞連續好幾天坐在它們的巢上,卻無法增長智慧。智慧來自於能在所有姿勢中保持正念,早晨,你一醒來就應該開始修行,直到你入睡。不要擔心你能坐多久,重要的是,你能保持密切的觀察,無論你是走,是坐,還是去浴室。

每個人有他自己的自然步伐,有些人會在五十歲的時候去世,有些人是六十五歲去世,有些人則活到九十歲。因此,你們的修行也不會相同。不要去想或擔心,試著保持正念,讓事情順其自然。那麼,在任何情況下,你的心會變得寧靜,像一潭清澈的森林水池一樣,各種動物會來水池喝水;而你會清楚的看到所有事物的本質,你會看到許多奇怪和令人驚嘆的事物的生滅,而你會很平靜,這是覺者的喜悅。

問:我仍然有許多念頭,即使我努力保持正念,我的心仍到處跑,怎麼辦?

答:別擔心,請試著讓你的心保持在當下,無論什麼在心中生起,只要觀察它,把它放下,甚至不要想去除念頭。那麼,心就會回到它的自然狀態。不要去分別好壞、冷熱、快慢。沒有我,也沒有你,根本沒有自我。當你行走時,不必做任何特別的事,只是走和觀察腳的移動,

毋須執著單獨或離群獨居。無論你在那裡,透過不造作和觀察來了解自己。若疑惑生起,觀察他們的生滅。這非常簡單,什麼也不執著。

這好像你正在路上往下走,你會遇到一些障礙,當煩惱生起時,觀察它們,和透過放下來對治它們。不要想你已經通過了多少障礙,不要擔心你尚未看到的障礙,把握當下。不要擔心道路或目的地的長度,一切事物都在改變。無論你經過什麼地方,不要執著它,因為所有的事物都會生滅,最後,心會自然平衡,此時修行是自動自發的。

問:對於特別困難的障礙要如何對治?例如︰在修行時,我們如何對治情慾?有時,我覺得我好像是情慾的奴隸。

答:情慾應該以不淨觀來對治,執著色身是一種極端,我們應該不要執著色身。觀察身體為屍體及觀察腐壞的過程;或觀想身體的部分,例如︰肺、脾臟、脂肪、糞便等,記得這些東西和觀想身體的不淨,會讓你從情慾中解脫。

問:關於嗔怒,當我發現嗔心生起時,該如何對治?

答:你可以把它放下,要不然就修習慈心。當忿怒強烈生起時,透過培養慈心來平衡它們。若有人做壞事或生氣,你自己不要生氣;若你生氣,你比他們更愚痴,要理智,要滿懷慈悲,因為那個人正在受苦。對他滿懷慈悲,好像他是你親愛的兄弟。把他當做修習慈心禪的所緣境,把你的慈心擴大到世界上的所有生靈。只有慈心才能對治嗔恨。

問:為什麼我們必須經常頂禮?

答:頂禮是非常重要的外在形式,我們應該正確的頂禮,把額頭接觸到地板,手肘離膝蓋約三英寸,你的身體慢慢的、很有正念的拜下去,這是治療我們的輕慢心的好方法,我們應該經常禮佛,當你頂禮三次時,你會記住佛、法、僧的特質,那就是清淨、光明和平靜。

我們利用外在形式來訓練自己,以便使身心協調。不要犯「看別人如何頂禮」的錯誤,若年輕的沙彌是輕率的,而年老的僧侶似乎沒有正念,這都不是由你來判斷。有些人難於訓練,有些人學得比較快,但是其他人則慢慢的學,評斷他人只會增長你的驕傲,改為觀察自己。經常頂禮可以去除你的驕傲。那些深受法益的人,遠遠超越這種外在形式,因他們已經超越自私,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一種頂禮的方式,走路時,他們頂禮;吃飯時,他們頂禮;如廁時,他們頂禮。

問:讓你的新弟子頭痛的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答:看法。有關各種事情和關於他們自己,關於修行,關於佛陀的教導的意見和想法。大部分來這裡的人在社會上都有高的地位,他們是富商、大學畢業生、教師、政府官員。他們的心充滿對事情的看法,而且他們太聰明,因而無法聽別人的。那些太聰明的人,在停留短暫的時間後便離開,他們什麼也沒學到。你必須去掉你的聰明。一個裝滿髒的、不新鮮的水的杯子是沒有用處的;只有當舊的水被倒掉後,這個杯子才有用。你必須清空你的成見,然後你才會了解佛法。我們的修行是超越聰明和魯鈍的。若你認為:「我很聰明,我很富有,我很重要,我了解所有的佛法。」你障蔽了無我的真諦,你所看到的全是自我、我、我的。佛教是要我們放下自我、空、涅槃,若你認為你比其他人好,你只會受苦。

問:像貪、嗔等煩惱只是虛幻的呢?還是真實的?

答:他們既是虛幻也是真實的。我們所謂的貪、嗔、癡等煩惱,只是外在的稱呼,正如我們叫一個缽大的,小的,或漂亮的一樣。若我們想要一個大的缽,我們稱這個是小的。由於我們的慾望,我們創造了這些概念。慾望使我們去分別,當事實只是「是什麼」時,以這種方法觀察它。你是一個人嗎?是嗎?這是事物的外表,事實上,你只是某些元素的組合,或是不斷改變的五蘊的結合。若心是解脫的,它不會分別,沒有大小之別,沒有你我之分,什麼也沒有。我們說無我,但是最後,既沒有我,也沒有「無我」。

問:有關業(karma)你能解釋更多嗎?

答:業是行為,業是執著。當我們有所執取時,身、語、意(mind)都是業。我們養成一些讓我們將來受苦的習慣,這是我們執著的結果,是我們過去的煩惱的結果。

當我們年輕時,我們的父母會經常生氣和管教我們,因為他們想幫助我們。當父母師長批評我們時,我們會難過,但是過後,我們會了解為什麼,這就像業。假如在你出家前,你是個小偷,你偷東西,讓別人(包括你的父母)不悅。現在你是個僧侶,但是當你想到你如何使別人不高興時,即使現在,你仍會感到難過、痛苦。或者若你過去做了一些好事,今天你仍記得,你會很愉快,而這種愉快的心是過去的業的結果。

記住,不只是身業;口業和意業也會產生未來的果報。無論時間的長短,所有的事物都被因(cause)所限制。你不必想過去、現在或未來,只要觀察當下身心的生滅現象,若你觀察你的心,你可以知道你的業。透過修行,你會看得更清楚,在長期修行後,你會了解。把別人的業留給他們自己,不要執著他人或觀察他人;若我吸毒,是我受苦,你們不需要與我分擔痛苦。學習你師父的優點,那麼,你的心會像你師父的心一樣平靜。

問:自從成為一位僧侶後,有時,我的困難和痛苦似乎增加了。

答:我知道你們中的某些人,曾經過著舒適的物質生活和旅遊在外的自由。比較起來,現在你過著極簡樸的生活。在修行過程中,我經常要你們打坐和等好幾個鐘頭,而且食物和氣候和你的國家不同,但是為了學習,每人必須忍耐一點,這是導致「痛苦止息」所經歷的痛苦。

所有的弟子就像我的孩子,在我心裡,只有慈悲和關心,若我好像在讓你們受苦,這是為了你們好。當你生氣和為自己惋惜時,這是去了解自己的心的大好機會,佛陀說:「煩惱是吾師」。受很少教育和有很少知識的人較容易修行。我知道你們有些受過良好教育和非常有學問,這好像你們西方人有一棟非常大的房子要清掃,當你已經清掃房子,你會有一個大的生活空間。你必須忍耐,忍耐和忍辱對我們的修行是必要的。當我還是年輕的僧侶時,我沒有這種大房子,但是也和你們一樣艱辛,我懂某些語言,食用我國的食物,雖然如此,有時,我很失望,想要還俗,甚至想自殺。這種痛苦來自於錯誤的觀念,不過,當你了解真諦時,你會從觀念和看法中解脫出來,一切事物變得很平靜。

問:從禪修中,我的心已經變得非常平靜,我現在應該做什麼呢?

答:讓心平靜、專注及利用這種專注來觀察身心。當心不平靜時,你也應該觀察,然後你會知道真正的平靜。為什麼?因為你會看到無常,即使平靜也必須被視為無常。若你執著平靜的心,當你的心不再平靜時,你會痛苦。放下一切,包括平靜。

問:我聽說您怕非常勤勉的弟子,是嗎?

答:是的!我怕他們太認真,他們太苦,沒有智慧,把自己推進不必要的痛苦中。你們中的某些人已經變得比較開明,你們咬緊牙關,一直奮鬥。你們修得太辛苦了,你們應該看看別人,他們全都一樣,他們不知道事物的本質。所有的有為法、身心都是無常的,只要觀察,不要執著。

問:我已經禪修多年,幾乎在所有情況下,我的心是開闊的、平靜的。現在,我想修更高的禪定或安止定。

答:這種修行對心的鍛鍊是有益的,若你有智慧,你不會執著在定境上。想要長期打坐是好的訓練,但是修行真的與任何姿勢是分開的。直接觀心是智慧,當你已經觀察和了解心時,你會有智慧知道定和經典的局限。若你已經修行和了解不執著,那麼,你可以回到如甜點般的經典中,而且經典也能幫你去教導別人。或者你可以回去修安止定,有了智慧才不會執著任何事物。

問:請說更多有關如何與他人分享法?

答:以仁慈和友善的態度待人接物,是弘揚佛陀教導最基本的方法。做好事,去幫助別人,以惻隱之心和道德工作會帶來好結果,會給自己和別人帶來一顆清涼和愉快的心。

去教別人是一種最好和最重要的責任,正確的教法是去了解在教別人時,你必須總是在教你自己。你必須注意自己的修行和自己的清淨,只告訴別人「什麼是正確的」是不夠的。你必須與所教的一致,對你自己和別人務必非常誠實,知道什麼是清淨,什麼是不清淨。佛陀教導的本質是學習如實觀察事物,徹底而清楚。觀察事物的本質會讓我們解脫

問:請你評論一些我們討論的要點好嗎?

答:你必須觀察自己,知道你是誰。透過觀察來了解你的身心,在打坐時,在睡覺時,在用餐時,要知道自己的極限。要用智慧,修行不是想去獲得什麼成就。請保持正念,我們的禪修是直接觀察我們的心

你會看到痛苦、它的原因和結束,但是你必須很有耐心,慢慢的你會學習。佛陀教他的弟子要和他們的師父在一起至少五年。

修行不要太嚴,不要執著外在形式,只要不造作,一直觀察。出家人的戒律和寺院的規矩樹立了簡單、和諧的環境,我們要好好遵守。然而要記得,出家人的戒律的本質是觀察因地,觀察心,你必須要有智慧。

觀察別人是很不好的,不要分別。你會為森林裡的小樹不像其他樹那樣高大、挺直而苦惱嗎?不要評斷他人,世上有各種各樣的人,不需要去背負希望改變他們的擔子。你必須知道佈施和奉獻的價值,要忍耐,持戒,簡單而自然的過生活,觀察心,這種修行會讓你無私和平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