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0218.JPG

蕭式球譯

四十一.五種怖畏與怨對之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一)
  這時候,給孤獨長者居士去到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給孤獨長者說:
  “居士,當一位聖弟子五種怖畏和怨對平息下來,具有四預流支,以智慧善見、善察聖道時,可以為自己授記: ‘我已盡除地獄、畜生、餓鬼等惡道;我是須陀洹,不會墮落惡道,肯定會得到覺悟。’
  “什麼是五種怖畏和怨對平息下來呢?居士,殺生是怖畏和怨對。以殺生為條件,會為現生帶來怖畏和怨對,會為來生帶來怖畏和怨對,也使自己領受內心的苦惱。不殺生便會使這種怖畏和怨對平息下來。
  “居士,偷盜……
  “居士,邪淫……
  “居士,妄語……
  “居士,飲酒是怖畏和怨對。以飲酒為條件,會為現生帶來怖畏和怨對,會為來生帶來怖畏和怨對,也使自己領受內心的苦惱。不飲酒便會使這種怖畏和怨對平息下來。這就是五種怖畏和怨對平息下來了。
(二)
  “什麼是具有四預流支呢?居士,一位聖弟子對佛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 ‘這位世尊是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
  “一位聖弟子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 ‘法是由世尊開示出來的,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
  “一位聖弟子對僧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 ‘世尊的弟子僧善巧地進入正道,正直地進入正道,方法正確地進入正道,方向正確地進入正道,是四雙八輩的聖者;世尊的弟子僧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一位聖弟子具有聖者所推崇的戒,不破、不穿、沒有污垢、沒有污點、清淨、受智者稱讚、不取著、帶來定。這就是具有四預流支了。
  “什麼是以智慧善見、善察聖道呢?居士,一位聖弟子能對緣起正確地如理思維: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就是以無明為條件而有行,以行為條件而有識……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無明的無餘、無欲、息滅,可帶來行的息滅,行的息滅帶來識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這就是以智慧善見、善察聖道了。
  “居士,當一位聖弟子的五種怖畏和怨對平息下來,具有這四預流支,以這智慧善見、善察聖道時,可以為自己授記: ‘我已盡除地獄、畜生、餓鬼等惡道;我是須陀洹,不會墮落惡道,肯定會得到覺悟。’ ”
  
四十二.五種怖畏與怨對之二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一些比丘去到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那些比丘說:
  “比丘們,當一位聖弟子五種怖畏和怨對平息下來,具有四預流支,以智慧善見、善察聖道時,可以為自己授記: ‘我已盡除地獄、畜生、餓鬼等惡道;我是須陀洹,不會墮落惡道,肯定會得到覺悟。’
  “什麼是五種怖畏和怨對平息下來呢?比丘們,殺生是怖畏和怨對。以殺生為條件,會為現生帶來怖畏和怨對,會為來生帶來怖畏和怨對,也使自己領受內心的苦惱。不殺生便會使這種怖畏和怨對平息下來。
  “比丘們,偷盜……
  “比丘們,邪淫……
  “比丘們,妄語……
  “比丘們,飲酒是怖畏和怨對。以飲酒為條件,會為現生帶來怖畏和怨對,會為來生帶來怖畏和怨對,也使自己領受內心的苦惱。不飲酒便會使這種怖畏和怨對平息下來。這就是五種怖畏和怨對平息下來了。
  “什麼是具有四預流支呢?比丘們,一位聖弟子對佛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 ‘這位世尊是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
  “一位聖弟子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 ‘法是由世尊開示出來的,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
  “一位聖弟子對僧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 ‘世尊的弟子僧善巧地進入正道,正直地進入正道,方法正確地進入正道,方向正確地進入正道,是四雙八輩的聖者;世尊的弟子僧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一位聖弟子具有聖者所推崇的戒,不破、不穿、沒有污垢、沒有污點、清淨、受智者稱讚、不取著、帶來定。這就是具有四預流支了。
  “什麼是以智慧善見、善察聖道呢?比丘們,一位聖弟子能對緣起正確地如理思維: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就是以無明為條件而有行,以行為條件而有識……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無明的無餘、無欲、息滅,可帶來行的息滅,行的息滅帶來識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這就是以智慧善見、善察聖道了。
  “比丘們,當一位聖弟子的五種怖畏和怨對平息下來,具有這四預流支,以這智慧善見、善察聖道時,可以為自己授記: ‘我已盡除地獄、畜生、餓鬼等惡道;我是須陀洹,不會墮落惡道,肯定會得到覺悟。’ ”

四十三.苦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苦的集起和苦的滅除。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一)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苦的集起呢?以眼和色為條件而有眼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比丘們,這就是苦的集起了。
  “以耳和聲為條件……
  “以鼻和香為條件……
  “以舌和味為條件……
  “以身和觸為條件……
  “以意和法為條件而有意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比丘們,這就是苦的集起了。
(二)
  “比丘們,什麼是苦的滅除呢?以眼和色為條件而有眼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這種愛的無餘、無欲、息滅,可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比丘們,這就是苦的滅除了。
  “以耳和聲為條件……
  “以鼻和香為條件……
  “以舌和味為條件……
  “以身和觸為條件……
  “以意和法為條件而有意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這種愛的無餘、無欲、息滅,可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比丘們,這就是苦的滅除了。”
  
四十四.世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世間的集起和世間的滅除。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一)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世間的集起呢?以眼和色為條件而有眼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比丘們,這就是世間的集起了。
  “以耳和聲為條件……
  “以鼻和香為條件……
  “以舌和味為條件……
  “以身和觸為條件……
  “以意和法為條件而有意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比丘們,這就是世間的集起了。
(二)
  “比丘們,什麼是世間的滅除呢?以眼和色為條件而有眼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這種愛的無餘、無欲、息滅,可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比丘們,這就是世間的滅除了。
  “以耳和聲為條件……
  “以鼻和香為條件……
  “以舌和味為條件……
  “以身和觸為條件……
  “以意和法為條件而有意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這種愛的無餘、無欲、息滅,可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比丘們,這就是世間的滅除了。”
  
四十五.那提迦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那提迦的磚屋。
(一)
  世尊在靜處之中說這法義:
  “以眼和色為條件而有眼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以耳和聲為條件……
  “以鼻和香為條件……
  “以舌和味為條件……
  “以身和觸為條件……
  “以意和法為條件而有意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以眼和色為條件而有眼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這種愛的無餘、無欲、息滅,可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以耳和聲為條件……
  “以鼻和香為條件……
  “以舌和味為條件……
  “以身和觸為條件……
  “以意和法為條件而有意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這種愛的無餘、無欲、息滅,可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二)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站在能聽到世尊說話的附近。世尊看見他站在那裏,便對這位比丘說: “比丘,你剛才聽到我說的法義嗎?”
  “大德,是的。”
  “比丘,你要學習這法義,你要銘記這法義。這法義帶來利益,這法義是梵行的根本。”

四十六.一位婆羅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有一位婆羅門去到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那位婆羅門對世尊說:
  “喬答摩賢者,作者和受者都是同一人嗎?”
  “婆羅門, ‘作者和受者都是同一人’ 是一邊。”
  “喬答摩賢者,那麼,作者是一人,受者是另一人嗎?”
  “婆羅門, ‘作者是一人,受者是另一人’ 是另一邊。
  “婆羅門,如來不落入這兩邊,以中道來說法:以無明為條件而有行,以行為條件而有識……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無明的無餘、無欲、息滅,可帶來行的息滅,行的息滅帶來識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那位婆羅門對他說: “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極了!世尊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四十七.吒奴蘇尼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吒奴蘇尼婆羅門去到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吒奴蘇尼婆羅門對世尊說:
  “喬答摩賢者,事物真實存在嗎?”
  “婆羅門, ‘事物真實存在’ 是一邊。”
  “喬答摩賢者,那麼,事物不存在嗎?”
  “婆羅門, ‘事物不存在’ 是另一邊。
  “婆羅門,如來不落入這兩邊,以中道來說法:以無明為條件而有行,以行為條件而有識……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無明的無餘、無欲、息滅,可帶來行的息滅,行的息滅帶來識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吒奴蘇尼婆羅門對他說: “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世尊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四十八.順世婆羅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一位順世學派的婆羅門去到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順世婆羅門對世尊說:
  “喬答摩賢者,所有事物真實存在嗎?”
  “婆羅門, ‘所有事物真實存在’ 是順世學派的固有論點。”
  “喬答摩賢者,那麼,所有事物不存在嗎?”
  “婆羅門, ‘所有事物不存在’ 是順世學派的第二種論點。”
  “喬答摩賢者,所有事物歸於一本嗎?”
  “婆羅門, ‘所有事物歸於一本’ 是順世學派的第三種論點。”
  “喬答摩賢者,那麼,所有事物各別萬殊嗎?”
  “婆羅門, ‘所有事物各別萬殊’ 是順世學派的第四種論點。
  “婆羅門,如來不落入兩邊,以中道來說法:以無明為條件而有行,以行為條件而有識……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無明的無餘、無欲、息滅,可帶來行的息滅,行的息滅帶來識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順世婆羅門對他說: “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世尊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四十九.聖弟子之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不會不知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道理;不會不知道有什麼東西便會有名色,不會不知道有什麼東西便會有六入,不會不知道有什麼東西便會有觸,不會不知道有什麼東西便會有受,不會不知道有什麼東西便會有愛,不會不知道有什麼東西便會有取,不會不知道有什麼東西便會有有,不會不知道有什麼東西便會有生,不會不知道有什麼東西便會有老死。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自己有智,不用依賴他人,知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道理;知道有識便會有名色,有名色便會有六入,有六入便會有觸,有觸便會有受,有受便會有愛,有愛便會有取,有取便會有有,有有便會有生,有生便會有老死;知道這就是世間的起。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不會不知道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道理;不會不知道沒有什麼東西便會沒有名色,不會不知道沒有什麼東西便會沒有六入,不會不知道沒有什麼東西便會沒有觸,不會不知道沒有什麼東西便會沒有受,不會不知道沒有什麼東西便會沒有愛,不會不知道沒有什麼東西便會沒有取,不會不知道沒有什麼東西便會沒有有,不會不知道沒有什麼東西便會沒有生,不會不知道沒有什麼東西便會沒有老死。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自己有智,不用依賴他人,知道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道理;知道沒有識便沒有名色,沒有名色便沒有六入,沒有六入便沒有觸,沒有觸便沒有受,沒有受便沒有愛,沒有愛便沒有取,沒有取便沒有有,沒有有便沒有生,沒有生便沒有老死;知道這就是世間的滅除。
  “比丘們,如果一位聖弟子能如實知道世間的集起和滅除,便可稱為一位具有正見、具有直見、入正法、見正法、具有學智、具有學明、進入法流、具洞察智慧、觸摸到甘露門的聖弟子。”

五十.聖弟子之二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不會不知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道理;不會不知道有什麼東西便會有行,不會不知道有什麼東西便會有識,不會不知道有什麼東西便會有名色,不會不知道有什麼東西便會有六入,不會不知道有什麼東西便會有觸,不會不知道有什麼東西便會有受,不會不知道有什麼東西便會有愛,不會不知道有什麼東西便會有取,不會不知道有什麼東西便會有有,不會不知道有什麼東西便會有生,不會不知道有什麼東西便會有老死。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自己有智,不用依賴他人,知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道理;知道有無明便會有行,有行便會有識,有識便會有名色,有名色便會有六入,有六入便會有觸,有觸便會有受,有受便會有愛,有愛便會有取,有取便會有有,有有便會有生,有生便會有老死;知道這就是世間的集起。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不會不知道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道理;不會不知道沒有什麼東西便會沒有行,不會不知道沒有什麼東西便會沒有識,不會不知道沒有什麼東西便會沒有名色,不會不知道沒有什麼東西便會沒有六入,不會不知道沒有什麼東西便會沒有觸,不會不知道沒有什麼東西便會沒有受,不會不知道沒有什麼東西便會沒有愛,不會不知道沒有什麼東西便會沒有取,不會不知道沒有什麼東西便會沒有有,不會不知道沒有什麼東西便會沒有生,不會不知道沒有什麼東西便會沒有老死。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自己有智,不用依賴他人,知道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道理;知道沒有無明便沒有行,沒有行便沒有識,沒有識便沒有名色,沒有名色便沒有六入,沒有六入便沒有觸,沒有觸便沒有受,沒有受便沒有愛,沒有愛便沒有取,沒有取便沒有有,沒有有便沒有生,沒有生便沒有老死;知道這就是世間的滅除。
  “比丘們,如果一位聖弟子能如實知道世間的集起和滅除,便可稱為一位具有正見、具有直見、入正法、見正法、具有學智、具有學明、進入法流、具洞察智慧、觸摸到甘露門的聖弟子。”
  
  第五居士品完


五十一.觀察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一位比丘要觀察什麼東西,才可將苦徹底終結呢?”
  “大德,世尊是法的根本、法的領導、法的依處。大德,最好由世尊來說這個義理,我們聽了之後,受持世尊的說話。”
  “比丘們,既然這樣,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一位比丘時常觀察:世間有各種不同的苦,苦的各種分別;老死這種苦以什麼為因緣,以什麼而集起,以什麼而生,以什麼為源頭;有什麼東西便會有老死,沒有什麼東西才會沒有老死。
  “當他這樣觀察時,便會了解,世間有各種不同的苦,苦的各種分別;便會知道,老死以生為因緣,以生而集起,以生而生,以生為源頭;便會知道,有生便會有老死,沒有生才會沒有老死。
  “他知道什麼是老死,知道什麼是老死集,知道什麼是老死滅,知道什麼是滅除老死的各種道路。他因此而進入了修行的道路,依法而行。
  “比丘們,這位比丘進入了能將各種苦徹底終結、能將老死滅除的道路。
  ……生……
  ……有……
  ……取……
  ……愛……
  ……受……
  ……觸……
  ……六入……
  ……名色……
  ……識……
  “比丘們,一位比丘時常觀察:世間有各種不同的苦,苦的各種分別;行這種苦以什麼為因緣,以什麼而集起,以什麼而生,以什麼為源頭;有什麼東西便會有行,沒有什麼東西才會沒有行。
  “當他這樣觀察時,便會了解,世間有各種不同的苦,苦的各種分別;便會知道,行以無明為因緣,以無明而集起,以無明而生,以無明為源頭;便會知道,有無明便會有行,沒有無明才會沒有行。
  “他知道什麼是行,知道什麼是行集,知道什麼是行滅,知道什麼是滅除行的各種道路。他因此而進入了修行的道路,依法而行。
  “比丘們,這位比丘進入了能將各種苦徹底終結、能將行滅除的道路。
  “比丘們,一個有無明的人,如果造福行的話,他的福行便會去到識之中;如果造非福行的話,他的非福行便會去到識之中;如果造不動行的話,他的不動行便會去到識之中。
  “比丘們,一位比丘斷除了無明,生起了明,他因為對無明無欲,生起了明,所以不會造福行,不會造非福行,不會造不動行。
  “他不造福行、非福行、不動行,對福行、非福行、不動行沒有願欲。他在世間上沒有任何執取,沒有執取便不會動搖,不動搖便自證湼槃,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如果他感受一個樂受時,知道那個樂受是無常的,知道自己對此沒有依附、沒有愛喜。如果他感受一個苦受時,知道那個苦受是無常的,知道自己對此沒有依附、沒有愛喜。如果他感受一個不苦不樂受時,知道那個不苦不樂受是無常的,知道自己對此沒有依附、沒有愛喜。
  “如果他感受一個樂受時,他感受那個樂受而不受束縛;如果他感受一個苦受時,他感受那個苦受而不受束縛;如果他感受一個不苦不樂受時,他感受那個不苦不樂受而不受束縛。
  “他在感受一個從身體方面所帶來的感受時,知道那是一個從身體方面所帶來的感受;他在感受一個從命14方面所帶來的感受時,知道那是一個從命方面所帶來的感受。他知道當身壞命終、壽命完結後,對它們沒有愛喜的各種感受都會平息下來,所剩下的只有一副遺骸。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人從陶窰裏拿出燒熱的陶器放在平地上,之後陶器的熱力會逐漸減退,而陶器在使用一段時間後,最終只有碎片留下。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比丘在感受一個從身體方面所帶來的感受時,知道那是一個從身體方面所帶來的感受;他在感受一個從命方面所帶來的感受時,知道那是一個從命方面所帶來的感受。他知道當身壞命終、壽命完結後,對它們沒有愛喜的各種感受都會平息下來,所剩下的只有一副遺骸。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一位漏盡比丘會不會造福行、非福行或不動行呢?”
  “大德,不會。”
  “當沒有任何行、息滅所有行的時候,會不會有識出現呢?”
  “大德,不會。”
  “當沒有任何識、息滅所有識的時候,會不會有名色出現呢?”
  “大德,不會。”
  “當沒有任何名色、息滅所有名色的時候,會不會有六入出現呢?”
  “大德,不會。”
  “當沒有任何六入、息滅所有六入的時候,會不會有觸出現呢?”
  “大德,不會。”
  “當沒有任何觸、息滅所有觸的時候,會不會有受出現呢?”
  “大德,不會。”
  “當沒有任何受、息滅所有受的時候,會不會有愛出現呢?”
  “大德,不會。”
  “當沒有任何愛、息滅所有愛的時候,會不會有取出現呢?”
  “大德,不會。”
  “當沒有任何取、息滅所有取的時候,會不會有有出現呢?”
  “大德,不會。”
  “當沒有任何有、息滅所有有的時候,會不會有生出現呢?”
  “大德,不會。”
  “當沒有任何生、息滅所有生的時候,會不會有老死出現呢?”
  “大德,不會。”
  “比丘們,十分好,十分好!比丘們,正是這樣,不會不是這樣。你們對我有敬信,把這義理放在心上,清除搖擺、清除疑惑,這能帶來苦的終結。”

五十二.取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對取法常常隨順味這方面來觀察的人,愛會不斷增長。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比丘們,就正如有十車柴薪、二十車柴薪、三十車柴薪或四十車柴薪所燃起的大火,一個人在大火上不斷加上乾草,不斷加上乾牛糞,不斷加上乾柴。比丘們,如果這樣的話,那大火不斷得到燃料,便能長久燃燒下去。
  “比丘們,同樣地,對取法常常隨順味這方面來觀察的人,愛會不斷增長。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比丘們,對取法常常隨順患這方面來觀察的人,愛會得到息滅。愛的息滅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比丘們,就正如有十車柴薪、二十車柴薪、三十車柴薪或四十車柴薪所燃起的大火,一個人在大火上不再加上乾草,不再加上乾牛糞,不再加上乾柴。比丘們,如果這樣的話,那大火只能燃燒舊有的燃料,因為沒有新燃料補充而很快便會息滅下來。
  “比丘們,同樣地,對取法常常隨順患這方面來觀察的人,愛會得到息滅。愛的息滅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五十三.結之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對結法常常隨順味這方面來觀察的人,愛會不斷增長。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比丘們,就正如以油和燈芯為條件,油燈便能燃點。一個人不斷為油燈加油和調整燈芯,那油燈不斷得到燃料,便能長久燃點下去。
  “比丘們,同樣地,對結法常常隨順味這方面來觀察的人,愛會不斷增長。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比丘們,對結法常常隨順患這方面來觀察的人,愛會得到息滅。愛的息滅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比丘們,就正如以油和燈芯為條件,油燈便能燃點。一個人不再為油燈加油和調整燈芯,那油燈只能燃點舊有的燃料,因為沒有新燃料補充而很快便會息滅下來。
  “比丘們,同樣地,對結法常常隨順患這方面來觀察的人,愛會得到息滅。愛的息滅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五十四.結之二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就正如以油和燈芯為條件,油燈便能燃點。一個人不斷為油燈加油和調整燈芯,那油燈不斷得到燃料,便能長久燃點下去。
  “比丘們,同樣地,對結法常常隨順味這方面來觀察的人,愛會不斷增長。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比丘們,就正如以油和燈芯為條件,油燈便能燃點。一個人不再為油燈加油和調整燈芯,那油燈只能燃點舊有的燃料,因為沒有新燃料補充而很快便會息滅下來。
  “比丘們,同樣地,對結法常常隨順患這方面來觀察的人,愛會得到息滅。愛的息滅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五十五.大樹之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對取法常常隨順味這方面來觀察的人,愛會不斷增長。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比丘們,就正如一棵大樹,它的根向下和向橫生長,將所有養料帶上來供應整棵樹。那棵樹不斷得到養料,便能長久生長下去。
  “比丘們,同樣地,對取法常常隨順味這方面來觀察的人,愛會不斷增長。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比丘們,對取法常常隨順患這方面來觀察的人,愛會得到息滅。愛的息滅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比丘們,就正如有一棵大樹,一個人拿著鋤頭和籮走來,他截斷那棵樹的樹根,把那棵樹連根拔起,然後去除所有樹幹上的幼根;他再將大樹斬成碎塊,將碎塊斬成木屑,將木屑風乾和曬乾;他將風乾和曬乾的木屑燒成灰燼,然後再讓大風吹散那些灰燼或把灰燼投下急流。這棵大樹被截斷了樹根、被連根拔起,它在將來沒法再生長下去。
  “比丘們,同樣地,對取法常常隨順患這方面來觀察的人,愛會得到息滅。愛的息滅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五十六.大樹之二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就正如一棵大樹,它的根向下和向橫生長,將所有養料帶上來供應整棵樹。那棵樹不斷得到養料,便能長久生長下去。
  “比丘們,同樣地,對取法常常隨順味這方面來觀察的人,愛會不斷增長。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比丘們,就正如有一棵大樹,一個人拿著鋤頭和籮走來,他截斷那棵樹的樹根,把那棵樹連根拔起,然後去除所有樹幹上的幼根;他再將大樹斬成碎塊,將碎塊斬成木屑,將木屑風乾和曬乾;他將風乾和曬乾的木屑燒成灰燼,然後再讓大風吹散那些灰燼或把灰燼投下急流。這棵大樹被截斷了樹根、被連根拔起,它在將來沒法再生長下去。
  “比丘們,同樣地,對取法常常隨順患這方面來觀察的人,愛會得到息滅。愛的息滅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五十七.小樹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對結法常常隨順味這方面來觀察的人,愛會不斷增長。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比丘們,就正如有一棵小樹,一個人時常為它清理樹根,時常為它施肥,時常為它澆水。這棵小樹不斷得到養料,便能生長、壯大、長得茂盛。
  “比丘們,同樣地,對結法常常隨順味這方面來觀察的人,愛會不斷增長。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比丘們,對結法常常隨順患這方面來觀察的人,愛會得到息滅。愛的息滅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比丘們,就正如有一棵小樹,一個人拿著鋤頭和籮走來,他截斷那棵樹的樹根,把那棵樹連根拔起,然後去除所有樹幹上的幼根;他再將小樹斬成碎塊,將碎塊斬成木屑,將木屑風乾和曬乾;他將風乾和曬乾的木屑燒成灰燼,然後再讓大風吹散那些灰燼或把灰燼投下急流。這棵小樹被截斷了樹根、被連根拔起,它在將來沒法再生長下去。
  “比丘們,同樣地,對結法常常隨順患這方面來觀察的人,愛會得到息滅。愛的息滅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五十八.名色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對結法常常隨順味這方面來觀察的人,會帶來名色的出現。以名色為條件而有六入,以六入為條件而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比丘們,就正如一棵大樹,它的根向下和向橫生長,將所有養料帶上來供應整棵樹。那棵樹不斷得到養料,便能長久生長下去。
  “比丘們,同樣地,對結法常常隨順味這方面來觀察的人,會帶來名色的出現。以名色為條件而有六入,以六入為條件而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比丘們,對結法常常隨順患這方面來觀察的人,不會帶來名色的出現。名色的息滅帶來六入的息滅,六入的息滅帶來觸的息滅,觸的息滅帶來受的息滅,受的息滅帶來愛的息滅,愛的息滅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比丘們,就正如有一棵大樹,一個人拿著鋤頭和籮走來,他截斷那棵樹的樹根,把那棵樹連根拔起,然後去除所有樹幹上的幼根;他再將大樹斬成碎塊,將碎塊斬成木屑,將木屑風乾和曬乾;他將風乾和曬乾的木屑燒成灰燼,然後再讓大風吹散那些灰燼或把灰燼投下急流。這棵大樹被截斷了樹根、被連根拔起,它在將來沒法再生長下去。
  “比丘們,同樣地,對結法常常隨順患這方面來觀察的人,不會帶來名色的出現。名色的息滅帶來六入的息滅,六入的息滅帶來觸的息滅,觸的息滅帶來受的息滅,受的息滅帶來愛的息滅,愛的息滅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五十九.識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對結法常常隨順味這方面來觀察的人,會帶來識的出現。以識為條件而有名色,以名色為條件而有六入,以六入為條件而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比丘們,就正如一棵大樹,它的根向下和向橫生長,將所有養料帶上來供應整棵樹。那棵樹不斷得到養料,便能長久生長下去。
  “比丘們,同樣地,對結法常常隨順味這方面來觀察的人,會帶來識的出現。以識為條件而有名色,以名色為條件而有六入,以六入為條件而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比丘們,對結法常常隨順患這方面來觀察的人,不會帶來識的出現。識的息滅帶來名色的息滅,名色的息滅帶來六入的息滅,六入的息滅帶來觸的息滅,觸的息滅帶來受的息滅,受的息滅帶來愛的息滅,愛的息滅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比丘們,就正如有一棵大樹,一個人拿著鋤頭和籮走來,他截斷那棵樹的樹根,把那棵樹連根拔起,然後去除所有樹幹上的幼根;他再將大樹斬成碎塊,將碎塊斬成木屑,將木屑風乾和曬乾;他將風乾和曬乾的木屑燒成灰燼,然後再讓大風吹散那些灰燼或把灰燼投下急流。這棵大樹被截斷了樹根、被連根拔起,它在將來沒法再生長下去。
  “比丘們,同樣地,對結法常常隨順患這方面來觀察的人,不會帶來識的出現。識的息滅帶來名色的息滅,名色的息滅帶來六入的息滅,六入的息滅帶來觸的息滅,觸的息滅帶來受的息滅,受的息滅帶來愛的息滅,愛的息滅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六十.因緣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俱盧國劍磨瑟曇鎮。
  這時候,阿難尊者去到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阿難尊者對世尊說: “大德,真是罕見,真是少有!緣起的表面和內涵那樣深,但在我看來卻是那樣淺。”
  “阿難,不要這樣說,不要這樣說。阿難,緣起的表面和內涵都是很深的。眾生因為不知道、不覺悟、不洞悉這個法義,就像一個打結的繩球、一個鳥巢、一堆纏繞的蘆葦草那樣在世間糾纏不清,因此不能超脫輪迴,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阿難,對取法常常隨順味這方面來觀察的人,愛會不斷增長。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阿難,就正如一棵大樹,它的根向下和向橫生長,將所有養料帶上來供應整棵樹。那棵樹不斷得到養料,便能長久生長下去。
  “阿難,同樣地,對取法常常隨順味這方面來觀察的人,愛會不斷增長。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阿難,對取法常常隨順患這方面來觀察的人,愛會得到息滅。愛的息滅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阿難,就正如有一棵大樹,一個人拿著鋤頭和籮走來,他截斷那棵樹的樹根,把那棵樹連根拔起,然後去除所有樹幹上的幼根;他再將大樹斬成碎塊,將碎塊斬成木屑,將木屑風乾和曬乾;他將風乾和曬乾的木屑燒成灰燼,然後再讓大風吹散那些灰燼或把灰燼投下急流。這棵大樹被截斷了樹根、被連根拔起,它在將來沒法再生長下去。
  “阿難,同樣地,對取法常常隨順患這方面來觀察的人,愛會得到息滅。愛的息滅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第六樹品完

六十一.不聞法義者之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一個不聽聞法義的凡夫對由四大組成的身體可能會有厭離,可能會有無欲,可能會從中解脫出來。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可以看見這個由四大組成的身體有成長、有衰退、有生、有死,因此不聽聞法義的凡夫對此可能會有厭離,可能會有無欲,可能會從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一個不聽聞法義的凡夫對這些稱為心、意、識的東西不可能厭離,不可能無欲,不可能從中解脫出來。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長時間對此依附、取著、執取為我所,視此為 ‘我擁有心、意、識’ 、 ‘我是心、意、識’ 、 ‘心、意、識是一個實我’ ,因此不聽聞法義的凡夫對此不可能厭離,不可能無欲,不可能從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不聽聞法義的凡夫視身體為我也比視心為我還好。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我們可看見這個由四大組成的身體有一年、數年、十年、數十年、百年甚至百多年的持續,但這些稱為心、意、識的東西,日日夜夜都在即生即滅。
  “比丘們,就正如猴子在森林到處走盪,這一刻抓著一枝樹枝,另一刻便抓著另一枝樹枝。同樣地,這些稱為心、意、識的東西,日日夜夜都在即生即滅。
  “比丘們,多聞法義的聖弟子能對緣起正確地如理思維: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就是以無明為條件而有行,以行為條件而有識,以識為條件而有名色,以名色為條件而有六入,以六入為條件而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 ‘無明的無餘、無欲、息滅,可帶來行的息滅,行的息滅帶來識的息滅,識的息滅帶來名色的息滅,名色的息滅帶來六入的息滅,六入的息滅帶來觸的息滅,觸的息滅帶來受的息滅,受的息滅帶來愛的息滅,愛的息滅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他會對色厭離、對受厭離、對想厭離、對行厭離、對識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六十二.不聞法義者之二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一個不聽聞法義的凡夫對由四大組成的身體可能會有厭離,可能會有無欲,可能會從中解脫出來。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可以看見這個由四大組成的身體有成長、有衰退、有生、有死,因此不聽聞法義的凡夫對此可能會有厭離,可能會有無欲,可能會從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一個不聽聞法義的凡夫對這些稱為心、意、識的東西不可能厭離,不可能無欲,不可能從中解脫出來。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長時間對此依附、取著、執取為我所,視此為 ‘我擁有心、意、識’ 、 ‘我是心、意、識’ 、 ‘心、意、識是一個實我’ ,因此不聽聞法義的凡夫對此不可能厭離,不可能無欲,不可能從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不聽聞法義的凡夫視身體為我也比視心為我還好。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我們可看見這個由四大組成的身體有一年、數年、十年、數十年、百年甚至百多年的持續,但這些稱為心、意、識的東西,日日夜夜都在即生即滅。
  “比丘們,多聞法義的聖弟子能對緣起正確地如理思維: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當遇到一個樂境的時候,以觸為緣而生起一個樂受;當這個樂境滅去時,以此為緣所生的樂受便會息滅,平息下來。當遇到一個苦境的時候,以觸為緣而生起一個苦受;當這個苦境滅去時,以此為緣所生的苦受便會息滅,平息下來。當遇到一個不苦不樂境的時候,以觸為緣而生起一個不苦不樂受;當這個不苦不樂境滅去時,以此為緣所生的不苦不樂受便會息滅,平息下來。’
  “比丘們,就正如把兩條木柴一起摩擦的時候,便會生起熱和火;當分開兩條木柴的時候,熱和火便會息滅,平息下來。
  “比丘們,同樣地,當遇到一個樂境的時候,以觸為緣而生起一個樂受;當這個樂境滅去時,以此為緣所生的樂受便會息滅,平息下來。當遇到一個苦境的時候,以觸為緣而生起一個苦受;當這個苦境滅去時,以此為緣所生的苦受便會息滅,平息下來。當遇到一個不苦不樂境的時候,以觸為緣而生起一個不苦不樂受;當這個不苦不樂境滅去時,以此為緣所生的不苦不樂受便會息滅,平息下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他會對觸厭離、對受厭離、對想厭離、對識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六十三.子肉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有四種食能令已投生的眾生得到持續,能幫助將要投生的眾生得到投生。這四種食是什麼呢?第一種是粗幼摶食,第二種是觸食,第三種是意思食,第四種是識食。比丘們,這四種食能令已投生的眾生得到持續,能幫助將要投生的眾生得到投生。
  “比丘們,應怎樣看待粗幼摶食呢?
  “比丘們,就正如有夫婦兩人帶著他們鍾愛的獨子,要穿過一個遼闊的荒野,只有很少資糧。但是,還沒有穿過荒野,他們的資糧已經用盡了,於是夫婦兩人心想: ‘我們的資糧用盡了,但仍沒有穿過荒野。為免我們三人都死掉,唯有殺了鍾愛的獨子,吃了他的肉,我們夫婦兩人才得以穿過這個荒野!’ 於是,夫婦兩人殺了他們鍾愛的獨子,吃了他的肉,才得以穿過那個荒野。他們在吃兒子的肉的時候,搥胸哭叫: ‘獨子,你在哪裏!獨子,你在哪裏!’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他們吃食物是為了享樂、為了滿足自我、為了得到美麗的身段、為了得到美麗的外貌嗎?”
  “大德,不是。”
  “比丘們,他們吃食物只是為了要穿過荒野嗎?”
  “大德,是的。”
  “比丘們,同樣地,我說,應這樣看待粗幼摶食15。比丘們,當一個人能遍知粗幼摶食時,他能遍知五欲的貪著;當一位聖弟子能遍知五欲的貪著時,便沒有結縛使他再次返回這個世間16。
  “比丘們,應怎樣看待觸食呢?
  “比丘們,就正如一隻破損了皮膚的牛,牠站起來把破損的部位緊靠牆壁時,在牆壁的小動物便會走來咬牠;牠站起來把破損的部位緊靠樹木時,在樹木的小動物便會走來咬牠;牠站在水裏把破損的部位浸在水中時,在水中的小動物便會游來咬牠;牠站起來把破損的部位暴露在空中時,在空中的小動物便會飛來咬牠;無論牠去到哪裏,那裏的小動物都會走來咬牠。
  “比丘們,同樣地,我說,應這樣看待觸食。比丘們,當一個人能遍知觸食時,他能遍知三受;當一位聖弟子能遍知三受時,我說,他沒有更高的修行工作需要做17。
  “比丘們,應怎樣看待意思食呢?
  “比丘們,就正如有個比人還深的火坑,當中堆滿燃燒著的火炭,沒有火焰、沒有煙;一個想生存不想死亡、想快樂不想痛苦的人走來,被兩個強壯的人捉著雙臂,想把他拖進那個火坑;那人將會生起遠避火坑的意向、期望、決心。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心想: ‘如果我掉進了火坑,便會因此而帶來死亡或接近死亡之苦。’
  “比丘們,同樣地,我說,應這樣看待意思食。比丘們,當一個人能遍知意思食時,他能遍知三愛;當一位聖弟子能遍知三愛時,我說,他沒有更高的修行工作需要做。
  “比丘們,應怎樣看待識食呢?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衙差捉了一個盜賊罪犯後押到國王面前。
  “ ‘大王,這是一個盜賊罪犯,請你對他作出判罰吧。’
  “國王這樣說: ‘你在早上用矛刺這個盜賊一百次吧!’ 於是,那個盜賊在早上被矛刺了一百次。
  “國王在中午的時候問: ‘那個盜賊怎麼樣?’
  “ ‘大王,他仍然活著。’
  “國王這樣說: ‘你在中午再用矛刺那個盜賊一百次吧!’ 於是,那個盜賊在中午再被矛刺了一百次。
  “國王在晚上的時候問: ‘那個盜賊怎麼樣?’
  “ ‘大王,他仍然活著。’
  “國王這樣說: ‘你在晚上再用矛刺那個盜賊一百次吧!’ 於是,那個盜賊在晚上再被矛刺了一百次。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那人在一天之內被矛刺了三百次,會不會因此而帶來苦惱呢?”
  “大德,即使被矛刺一次,也會因此而帶來苦惱,更遑論被矛刺三百次了。”
  “比丘們,同樣地,我說,應這樣看待識食。比丘們,當一個人能遍知識食時,他能遍知名色;當一位聖弟子能遍知名色時,我說,他沒有更高的修行工作需要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