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452.JPG

六十四.貪著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有四種食能令已投生的眾生得到持續,能幫助將要投生的眾生得到投生。這四種食是什麼呢?第一種是粗幼摶食,第二種是觸食,第三種是意思食,第四種是識食。比丘們,這四種食能令已投生的眾生得到持續,能幫助將要投生的眾生得到投生。
  “比丘們,如果對粗幼摶食有貪著、有愛喜、有渴愛的話,識便會有一個攀緣的地方和增長;當識有一個攀緣的地方和增長的時候,名色便會出現;當名色出現的時候,行便會增長;當行增長的時候,便會有將來的後有;當有將來的後有的時候,便會有將來的生和老死;當有將來的生和老死的時候,我說,最終便會帶來憂傷、惶恐、悲哀。
  “比丘們,如果對觸食……
  “比丘們,如果對意思食……
  “比丘們,如果對識食有貪著、有愛喜、有渴愛的話,識便會有一個攀緣的地方和增長;當識有一個攀緣的地方和增長的時候,名色便會出現;當名色出現的時候,行便會增長;當行增長的時候,便會有將來的後有;當有將來的後有的時候,便會有將來的生和老死;當有將來的生和老死的時候,我說,最終便會帶來憂傷、惶恐、悲哀。
  “比丘們,就正如一位畫工或畫師,有了深紅色、黃色、藍色、淺紅色的顏料,有了木板、牆壁、畫布,便能畫出女士、男士及他們的肢節。
  “比丘們,同樣地,如果對粗幼摶食有貪著、有愛喜、有渴愛的話,識便會有一個攀緣的地方和增長;當識有一個攀緣的地方和增長的時候,名色便會出現;當名色出現的時候,行便會增長;當行增長的時候,便會有將來的後有;當有將來的後有的時候,便會有將來的生和老死;當有將來的生和老死的時候,我說,最終便會帶來憂傷、惶恐、悲哀。
  “比丘們,如果對觸食……
  “比丘們,如果對意思食……
  “比丘們,如果對識食有貪著、有愛喜、有渴愛的話,識便會有一個攀緣的地方和增長;當識有一個攀緣的地方和增長的時候,名色便會出現;當名色出現的時候,行便會增長;當行增長的時候,便會有將來的後有;當有將來的後有的時候,便會有將來的生和老死;當有將來的生和老死的時候,我說,最終便會帶來憂傷、惶恐、悲哀。
  “比丘們,如果對粗幼摶食沒有貪著、沒有愛喜、沒有渴愛的話,識便沒有一個攀緣的地方和不會增長;當識沒有一個攀緣的地方和不增長的時候,名色便不會出現;當名色不出現的時候,行便不會增長;當行不增長的時候,便沒有將來的後有;當沒有將來的後有的時候,便沒有將來的生和老死;當沒有將來的生和老死的時候,我說,最終便沒有憂傷、沒有惶恐、沒有悲哀。
  “比丘們,如果對觸食……
  “比丘們,如果對意思食……
  “比丘們,如果對識食沒有貪著、沒有愛喜、沒有渴愛的話,識便沒有一個攀緣的地方和不會增長;當識沒有一個攀緣的地方和不增長的時候,名色便不會出現;當名色不出現的時候,行便不會增長;當行不增長的時候,便沒有將來的後有;當沒有將來的後有的時候,便沒有將來的生和老死;當沒有將來的生和老死的時候,我說,最終便沒有憂傷、沒有惶恐、沒有悲哀。
  “比丘們,就正如一間東面、南面、北面都有窗戶的尖頂屋或尖頂堂,當日出的時候,陽光穿過窗戶後會攀緣在哪裏呢?”
  “大德,在西面的牆壁。”
  “比丘們,如果沒有西面的牆壁,陽光會攀緣在哪裏呢?”
  “大德,在地上。”
  “比丘們,如果沒有土地,陽光會攀緣在哪裏呢?”
  “大德,在水上。”
  “比丘們,如果沒有水,陽光會攀緣在哪裏呢?”
  “大德,無所攀緣。”
  “比丘們,同樣地,如果對粗幼摶食沒有貪著、沒有愛喜、沒有渴愛的話,識便沒有一個攀緣的地方和不會增長;當識沒有一個攀緣的地方和不增長的時候,名色便不會出現;當名色不出現的時候,行便不會增長;當行不增長的時候,便沒有將來的後有;當沒有將來的後有的時候,便沒有將來的生和老死;當沒有將來的生和老死的時候,我說,最終便沒有憂傷、沒有惶恐、沒有悲哀。
  “比丘們,如果對觸食……
  “比丘們,如果對意思食……
  “比丘們,如果對識食沒有貪著、沒有愛喜、沒有渴愛的話,識便沒有一個攀緣的地方和不會增長,當識沒有一個攀緣的地方和不增長的時候,名色便不會出現;當名色不出現的時候,行便不會增長;當行不增長的時候,便沒有將來的後有;當沒有將來的後有的時候,便沒有將來的生和老死;當沒有將來的生和老死的時候,我說,最終便沒有憂傷、沒有惶恐、沒有悲哀。”
  
六十五.都城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當我還是菩薩,未取得正覺的時候,我這樣想: ‘這個世間充滿憂苦,有生、有老、有死,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然而,人們卻不知道從老死之苦出離的方法。要到什麼時候,才知道從老死之苦出離的方法呢!’
  “比丘們,於是,我這樣想: ‘什麼東西帶來老死,以什麼東西為條件而有老死呢?’ 於是,我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生帶來老死,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
  “……生……
  “……有……
  “……取……
  “……愛……
  “……受……
  “……觸……
  “……六入……
  “比丘們,我這樣想: ‘什麼東西帶來名色,以什麼東西為條件而有名色呢?’於是,我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識帶來名色,以識為條件而有名色。’
  “比丘們,我這樣想: ‘什麼東西帶來識,以什麼東西為條件而有識呢?’ 於是,我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名色帶來識,以名色為條件而有識。’
  “比丘們,我這樣想: ‘觀察到名色帶來識這裏便轉回頭了。這是屬於有生、有老、有死,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的範疇,這就是以名色為條件而有識,以識為條件而有名色,以名色為條件而有六入,以六入為條件而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 ‘集起,集起!’ 比丘們,我之前從沒有聽過這些法義,之後,在這些法義之中,眼生出來了,智生出來了,慧生出來了,明生出來了,光生出來了。
  “比丘們,我這樣想: ‘沒有什麼東西才會沒有老死,什麼東西息滅才會帶來老死的息滅呢?’ 於是,我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沒有生便沒有老死,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
  “……生……
  “……有……
  “……取……
  “……愛……
  “……受……
  “……觸……
  “……六入……
  “比丘們,我這樣想: ‘沒有什麼東西才會沒有名色,什麼東西息滅才會帶來名色的息滅呢?’ 於是,我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沒有識便沒有名色,識的息滅帶來名色的息滅。’
  “比丘們,我這樣想: ‘沒有什麼東西才會沒有識,什麼東西息滅才會帶來識的息滅呢?’ 於是,我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沒有名色便沒有識,名色的息滅帶來識的息滅。’
  “比丘們,我這樣想: ‘我已得到覺悟的道路了!這就是名色的息滅帶來識的息滅,識的息滅帶來名色的息滅,名色的息滅帶來六入的息滅,六入的息滅帶來觸的息滅,觸的息滅帶來受的息滅,受的息滅帶來愛的息滅,愛的息滅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 ‘息滅,息滅!’ 比丘們,我之前從沒有聽過這些法義,之後,在這些法義之中,眼生出來了,智生出來了,慧生出來了,明生出來了,光生出來了。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在密林裏行走的人,發現一條古人行走的道路,他跟隨那條古道而行,看見一個古人所居住的古國及一座古都城,當中有花園、叢林、蓮池、城牆,十分怡人。
  “比丘們,於是他通知國王和大臣: ‘大王,太好了!你要知道,我在密林裏行走,發現一條古人行走的道路,我跟隨那條古道而行,看見一個古人所居住的古國及一座古都城,當中有花園、叢林、蓮池、城牆,十分怡人。大王,請你重建那座都城吧。’
  “比丘們,於是,國王和大臣重建那座都城。之後,那座都城富庶、繁盛、人口眾多、財富增長。
  “比丘們,同樣地,我發現一條古等正覺行走的道路。
  “比丘們,什麼是古等正覺行走的道路呢?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就是古等正覺行走的道路。
  “我跟隨這條古道而行,行踐這條古道使我證知老死、證知老死集、證知老死滅、證知老死滅之道。
  “……生……
  “……有……
  “……取……
  “……愛……
  “……受……
  “……觸……
  “……六入……
  “……名色……
  “……識……
  “我跟隨這條古道而行,行踐這條古道使我證知行、證知行集、證知行滅、證知行滅之道。
  “比丘們,我以無比智證知這梵行,然後對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解釋,使梵行流行、興盛、廣泛流傳、遍及眾人,使梵行有人宣說。”

六十六.反思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俱盧國劍磨瑟曇鎮。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你們有沒有作向內的反思呢?”
  當世尊說了這番話後,一位比丘對他說: “大德,我有作向內的反思。”
  “比丘,你是怎樣作向內的反思的呢?”
  當那位比丘作出解釋後,世尊對他的解釋感到不滿意。於是阿難尊者對世尊說: “世尊,現在是時候了,善逝,現在是時候了,請世尊演說向內的反思。當比丘聽了之後,便會受持世尊的說話。”
  “阿難,既然這樣,你們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一位比丘常常作向內的反思:反思世間上,老死帶來許多苦;反思苦以什麼為因緣,以什麼而集起,以什麼而生,以什麼為源頭;反思有什麼東西便會有老死,沒有什麼東西才會沒有老死。
  “當他這樣反思時,便會知道世間上,老死帶來許多苦;便會知道苦以依18為因緣,以依而集起,以依而生,以依為源頭;便會知道有依便會有老死,沒有依才會沒有老死。他知道什麼是老死,知道什麼是老死集,知道什麼是老死滅,知道什麼是滅除老死的各種道路。他因此而進入了修行的道路,依法而行。這位比丘進入了能將各種苦徹底終結、能將老死滅除的道路。
  “他再進一步作向內的反思:反思依以什麼為因緣,以什麼而集起,以什麼而生,以什麼為源頭;反思有什麼東西便會有依,沒有什麼東西才會沒有依。
  “當他這樣反思時,便會知道依以渴愛為因緣,以渴愛而集起,以渴愛而生,以渴愛為源頭;便會知道有渴愛便會有依,沒有渴愛才會沒有依。他知道什麼是依,知道什麼是依集,知道什麼是依滅,知道什麼是滅除依的各種道路。他因此而進入了修行的道路,依法而行。這位比丘進入了能將各種苦徹底終結、能將依滅除的道路。
  “他再進一步作向內的反思:反思渴愛在哪裏生起、在哪裏紮根。
  “當他這樣反思時,便會知道世上哪裏有令人喜愛的事物、令人愉悅的事物,渴愛就在那裏生起、就在那裏紮根。
  “世上有什麼事物令人喜愛、令人愉悅呢?世上的眼令人喜愛、令人愉悅,渴愛就在那裏生起、就在那裏紮根。世上的耳……鼻……舌……身……意令人喜愛、令人愉悅,渴愛就在那裏生起、就在那裏紮根。
  “比丘們,過去任何沙門或婆羅門,若把令人喜愛、令人愉悅的東西視為常、視為樂、視為我、視為健全、視為安穩的話,他的渴愛便會增長。當渴愛增長的時候,依便會增長;當依增長的時候,苦便會增長;當苦增長的時候,便不能從生、老、死、憂、悲、苦、惱、哀之中解脫出來。我說,他不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將來任何沙門或婆羅門……
  “比丘們,現在任何沙門或婆羅門,若把令人喜愛、令人愉悅的東西視為常、視為樂、視為我、視為健全、視為安穩的話,他的渴愛便會增長。當渴愛增長的時候,依便會增長;當依增長的時候,苦便會增長;當苦增長的時候,便不能從生、老、死、憂、悲、苦、惱、哀之中解脫出來。我說,他不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就正如有一壺色、香、味俱全但是混合了毒藥的酒。一個受暑熱天氣影響、十分疲倦、十分口渴的人走來,人們對他說: ‘喂,這是一壺色、香、味俱全但是混合了毒藥的酒,如果你喜歡的話,可以飲了它。當飲下它的時候,可以從品嚐它的色、香、味之中得到悅樂,但也會因此而帶來死亡或接近死亡之苦。’ 那人不經計量、不放捨那壺酒,立刻便把它飲下,因此而帶來死亡或接近死亡之苦。
  “比丘們,同樣地,過去任何沙門或婆羅門,若把令人喜愛、令人愉悅的東西視為常、視為樂、視為我、視為健全、視為安穩的話,他的渴愛便會增長。當渴愛增長的時候,依便會增長;當依增長的時候,苦便會增長;當苦增長的時候,便不能從生、老、死、憂、悲、苦、惱、哀之中解脫出來。我說,他不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將來任何沙門或婆羅門……
  “比丘們,現在任何沙門或婆羅門,若把令人喜愛、令人愉悅的東西視為常、視為樂、視為我、視為健全、視為安穩的話,他的渴愛便會增長。當渴愛增長的時候,依便會增長;當依增長的時候,苦便會增長;當苦增長的時候,便不能從生、老、死、憂、悲、苦、惱、哀之中解脫出來。我說,他不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過去任何沙門或婆羅門,若把令人喜愛、令人愉悅的東西視為無常、視為苦、視為無我、視為病、視為恐懼之處的話,他的渴愛便會斷除。當渴愛斷除的時候,依便會斷除;當依斷除的時候,苦便會斷除;當苦斷除的時候,便能從生、老、死、憂、悲、苦、惱、哀之中解脫出來。我說,他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將來任何沙門或婆羅門……
  “比丘們,現在任何沙門或婆羅門,若把令人喜愛、令人愉悅的東西視為無常、視為苦、視為無我、視為病、視為恐懼之處的話,他的渴愛便會斷除。當渴愛斷除的時候,依便會斷除;當依斷除的時候,苦便會斷除;當苦斷除的時候,便能從生、老、死、憂、悲、苦、惱、哀之中解脫出來。我說,他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就正如有一壺色、香、味俱全但是混合了毒藥的酒。一個受暑熱天氣影響、十分疲倦、十分口渴的人走來,人們對他說: ‘喂,這是一壺色、香、味俱全但是混合了毒藥的酒,如果你喜歡的話,可以飲了它。當飲下它的時候,可以從品嚐它的色、香、味之中得到悅樂,但也會因此而帶來死亡或接近死亡之苦。’ 那人心想: ‘我可以飲水、飲乳漿、飲果汁或飲鹹酸粥來解渴,絕對不會飲為我長期帶來不利和苦惱的東西。’ 他對那壺酒作出計量,放捨那壺酒,不飲那壺酒,因此而不會帶來死亡或接近死亡之苦。
  “比丘們,同樣地,過去任何沙門或婆羅門,若把令人喜愛、令人愉悅的東西視為無常、視為苦、視為無我、視為病、視為恐懼之處的話,他的渴愛便會斷除。當渴愛斷除的時候,依便會斷除;當依斷除的時候,苦便會斷除;當苦斷除的時候,便能從生、老、死、憂、悲、苦、惱、哀之中解脫出來。我說,他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將來任何沙門或婆羅門……
  “比丘們,現在任何沙門或婆羅門,若把令人喜愛、令人愉悅的東西視為無常、視為苦、視為無我、視為病、視為恐懼之處的話,他的渴愛便會斷除。當渴愛斷除的時候,依便會斷除;當依斷除的時候,苦便會斷除;當苦斷除的時候,便能從生、老、死、憂、悲、苦、惱、哀之中解脫出來。我說,他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六十七.蘆束相依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和大拘絺羅尊者住在波羅奈的仙人住處鹿野苑。
  這時候,大拘絺羅尊者在黃昏離開靜處去舍利弗尊者那裏,和舍利弗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舍利弗尊者說:
  “舍利弗賢友,老死由自己造成;還是由他人造成;還是由自己和他人造成;還是既不是由自己造成,又不是由他人造成,是無緣無故而生起的呢?”
  “拘絺羅賢友,老死不是由自己造成,不是由他人造成,不是由自己和他人造成,不是 ‘既不是由自己造成,又不是由他人造成,是無緣無故而生起的’ ,而是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
  ……生……
  ……有……
  ……取……
  ……愛……
  ……受……
  ……觸……
  ……六入……
  “舍利弗賢友,名色由自己造成;還是由他人造成;還是由自己和他人造成;還是既不是由自己造成,又不是由他人造成,是無緣無故而生起的呢?”
  “拘絺羅賢友,名色不是由自己造成,不是由他人造成,不是由自己和他人造成,不是 ‘既不是由自己造成,又不是由他人造成,是無緣無故而生起的’ ,而是以識為條件而有名色。”
  “舍利弗賢友,識由自己造成;還是由他人造成;還是由自己和他人造成;還是既不是由自己造成,又不是由他人造成,是無緣無故而生起的呢?”
  “拘絺羅賢友,識不是由自己造成,不是由他人造成,不是由自己和他人造成,不是 ‘既不是由自己造成,又不是由他人造成,是無緣無故而生起的’ ,而是以名色為條件而有識。”
  “現在我聽到舍利弗尊者這樣說: ‘以識為條件而有名色。’ 現在我也聽到舍利弗尊者這樣說: ‘以名色為條件而有識。’ 我怎樣理解當中的義理呢?”
  “賢友,我將說出一個譬喻,有智慧的人可從譬喻知道這個義理。賢友,就正如兩束蘆葦互相依傍而互相都能豎立。同樣地,以名色為條件而有識,以識為條件而有名色,以名色為條件而有六入,以六入為條件而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賢友,如果取去第一束蘆葦,另一束蘆葦便會倒下;如果取去另一束蘆葦,第一束蘆葦便會倒下。同樣地,名色的息滅帶來識的息滅,識的息滅帶來名色的息滅,名色的息滅帶來六入的息滅,六入的息滅帶來觸的息滅,觸的息滅帶來受的息滅,受的息滅帶來愛的息滅,愛的息滅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舍利弗賢友,真是罕見!真是少有!舍利弗尊者能這樣善說法義。我對舍利弗所說的三十六個地方20感到高興。
  “賢友,如果一位比丘說對老死厭離、無欲、息滅的法,他可配稱為一位說法的比丘。
  “賢友,如果一位比丘跟隨對老死厭離、無欲、息滅的法,他可配稱為一位法隨法行的比丘。
  “賢友,如果一位比丘因對老死厭離、無欲、息滅,對老死沒有執取而得解脫,他可配稱為現生得到湼槃的比丘。
  “……生……
  “……有……
  “……取……
  “……愛……
  “……受……
  “……觸……
  “……六入……
  “……名色……
  “……識……
  “……行……
  “賢友,如果一位比丘說對無明厭離、無欲、息滅的法,他可配稱為一位說法的比丘。
  “賢友,如果一位比丘跟隨對無明厭離、無欲、息滅的法,他可配稱為一位法隨法行的比丘。
  “賢友,如果一位比丘因對無明厭離、無欲、息滅,對無明沒有執取而得解脫,他可配稱為現生得到湼槃的比丘。”
  
六十八.拘睒彌
  有一次,茂師羅尊者、殊勝尊者、那羅尊者和阿難尊者住在拘睒彌的瞿尸多園。
(一)
  這時候,殊勝尊者對茂師羅尊者說: “茂師羅賢友,不以敬信、不以願欲、不以傳統、不以推想、不以所受持的見,你能親身證知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嗎?”
  “殊勝賢友,不以敬信、不以願欲、不以傳統、不以推想、不以所受持的見,我有這種知、我有這種見: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
  ……以有為條件而有生……
  ……以取為條件而有有……
  ……以愛為條件而有取……
  ……以受為條件而有愛……
  ……以觸為條件而有受……
  ……以六入為條件而有觸……
  ……以名色為條件而有六入……
  ……以識為條件而有名色……
  ……以行為條件而有識……
  “茂師羅賢友,不以敬信、不以願欲、不以傳統、不以推想、不以所受持的見,你能親身證知以無明為條件而有行嗎?”
  “殊勝賢友,不以敬信、不以願欲、不以傳統、不以推想、不以所受持的見,我有這種知、我有這種見:以無明為條件而有行。”
  “茂師羅賢友,不以敬信、不以願欲、不以傳統、不以推想、不以所受持的見,你能親身證知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嗎?”
  “殊勝賢友,不以敬信、不以願欲、不以傳統、不以推想、不以所受持的見,我有這種知、我有這種見: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
  ……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
  ……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
  ……愛的息滅帶來取的息滅……
  ……受的息滅帶來愛的息滅……
  ……觸的息滅帶來受的息滅……
  ……六入的息滅帶來觸的息滅……
  ……名色的息滅帶來六入的息滅……
  ……識的息滅帶來名色的息滅……
  ……行的息滅帶來識的息滅……
  “茂師羅賢友,不以敬信、不以願欲、不以傳統、不以推想、不以所受持的見,你能親身證知無明的息滅帶來行的息滅嗎?”
  “殊勝賢友,不以敬信、不以願欲、不以傳統、不以推想、不以所受持的見,我有這種知、我有這種見:無明的息滅帶來行的息滅。”
  “茂師羅賢友,不以敬信、不以願欲、不以傳統、不以推想、不以所受持的見,你能親身證知有的息滅就是湼槃嗎?”
  “殊勝賢友,不以敬信、不以願欲、不以傳統、不以推想、不以所受持的見,我有這種知、我有這種見:有的息滅就是湼槃。”
  “既然這樣,茂師羅賢友是一位盡除了所有漏的阿羅漢了。”
  當殊勝尊者說了這番話後,茂師羅尊者沈默不語21。
(二)
  這時候,那羅尊者對殊勝尊者說: “殊勝尊者,如果你問我這些問題就好了。請你問我這些問題,我會給你作出解釋。”
  “那羅尊者,我要問你那些問題了,請你為我作出解釋。那羅賢友,不以敬信、不以願欲、不以傳統、不以推想、不以所受持的見,你能親身證知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嗎?”
  “殊勝賢友,不以敬信、不以願欲、不以傳統、不以推想、不以所受持的見,我有這種知、我有這種見: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
  ……
  “那羅賢友,不以敬信、不以願欲、不以傳統、不以推想、不以所受持的見,你能親身證知無明的息滅帶來行的息滅嗎?”
  “殊勝賢友,不以敬信、不以願欲、不以傳統、不以推想、不以所受持的見,我有這種知、我有這種見:無明的息滅帶來行的息滅。”
  “那羅賢友,不以敬信、不以願欲、不以傳統、不以推想、不以所受持的見,你能親身證知有的息滅就是湼槃嗎?”
  “殊勝賢友,不以敬信、不以願欲、不以傳統、不以推想、不以所受持的見,我有這種知、我有這種見:有的息滅就是湼槃。”
  “既然這樣,那羅賢友是一位盡除了所有漏的阿羅漢了。”
  “賢友,我雖然能以正慧如實善見有的息滅就是湼槃,但我仍不是一位盡除了所有漏的阿羅漢。
  “賢友,就正如在荒野中有一口井,那裏沒有繩也沒有桶,一個受暑熱天氣影響、十分疲倦、十分口渴的人走來。他看到那口井,知道井裏有水,但不能親身接觸到水。
  “賢友,同樣地,我雖然能以正慧如實善見有的息滅就是湼槃,但我仍不是一位盡除了所有漏的阿羅漢。”
(三)
  當那羅尊者說了這番話後,阿難尊者對殊勝尊者說: “殊勝賢友,那羅尊者這樣說,你認為怎麼樣呢?”
  “阿難賢友,除了美和善之外,我找不到其他語句來形容那羅尊者的說話了!”

六十九.水漲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大海潮漲的時候,會使大河水漲;大河水漲的時候,會使小河水漲;小河水漲的時候,會使大池水漲;大池水漲的時候,會使小池水漲。
  “比丘們,同樣地,無明上漲的時候,會使行上漲;行上漲的時候,會使識上漲;識上漲的時候,會使名色上漲;名色上漲的時候,會使六入上漲;六入上漲的時候,會使觸上漲;觸上漲的時候,會使受上漲;受上漲的時候,會使愛上漲;愛上漲的時候,會使取上漲;取上漲的時候,會使有上漲;有上漲的時候,會使生上漲;生上漲的時候,會使老死上漲。”
  世尊說: “比丘們,大海潮退的時候,會使大河水退;大河水退的時候,會使小河水退;小河水退的時候,會使大池水退;大池水退的時候,會使小池水退。
  “比丘們,同樣地,無明退卻的時候,會使行退卻;行退卻的時候,會使識退卻;識退卻的時候,會使名色退卻;名色退卻的時候,會使六入退卻;六入退卻的時候,會使觸退卻;觸退卻的時候,會使受退卻;受退卻的時候,會使愛退卻;愛退卻的時候,會使取退卻;取退卻的時候,會使有退卻;有退卻的時候,會使生退卻;生退卻的時候,會使老死退卻。”
  
七十.須深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竹園松鼠飼餵處。
(一)
  這時候,世尊受到照料、恭敬、尊重、供養、尊崇,取得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比丘僧團受到照料、恭敬、尊重、供養、尊崇,取得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外道遊方者不受照料、恭敬、尊重、供養、尊崇,不能取得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
(二)
  這時候,須深遊方者和遊方者大眾一起住在王舍城。大眾對須深遊方者說: “須深賢友,來吧,你去喬答摩沙門那裏修梵行,學會了法義之後便回來教我們。當我們學會了法義之後便對在家人說法,這樣我們也會受到照料、恭敬、尊重、供養、尊崇,也會取得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了。”
  “賢友們,好的。” 須深遊方者回答大眾之後,便前往阿難尊者那裏,和阿難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些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
(三)
  須深遊方者對阿難尊者這樣說: “阿難賢友,我想在這裏的法和律之中修習梵行。”
  於是,阿難尊者便帶須深遊方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阿難尊者對世尊說:“大德,這位須深遊方者說,想在這裏的法和律之中修習梵行。”
  “阿難,既然這樣,幫他剃度出家吧。”
  須深遊方者在世尊座下出家,受具足戒。
  這時候,一些比丘在世尊跟前宣稱得到究竟智,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四)
  須深聽到一些比丘得到究竟智的消息,便前往那些比丘那裏,和那些比丘互相問候,作了一些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須深遊方者對那些比丘這樣說: “聽說尊者們在世尊跟前宣稱得到究竟智,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這是真的嗎?”
  “賢友,是的。”
  “尊者們有這樣的知、這樣的見,能否具有無數的神變,能由一人化身多人,由多人化身一人;能隨意顯現,隨意隱沒;穿越圍欄、牆壁、大山有如穿越空間那樣沒有阻礙;從大地進出有如在水中進出那樣;在水上行走有如走在地上那樣不會沈沒;能盤腿而坐,有如鳥兒那樣飛上天空;手掌能觸摸宏偉的日月;身體能走到梵世間呢?”
  “賢友,不能。”
  “尊者們有這樣的知、這樣的見,能否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耳,聽到天和人兩種聲音,聽到遠處和近處的聲音呢?”
  “賢友,不能。”
  “尊者們有這樣的知、這樣的見,能否清楚知道其他人、其他眾生的心,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有貪欲的心,沒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沒有貪欲的心;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有瞋恚的心,沒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沒有瞋恚的心;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有愚癡的心,沒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沒有愚癡的心;集中的心知道是集中的心,不集中的心知道是不集中的心;廣大的心知道是廣大的心,不廣大的心知道是不廣大的心;高尚的心知道是高尚的心,不高尚的心知道是不高尚的心;有定的心知道是有定的心,沒有定的心知道是沒有定的心;解脫的心知道是解脫的心,不解脫的心知道是不解脫的心呢?”
  “賢友,不能。”
  “尊者們有這樣的知、這樣的見,能否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的成劫、無數的壞劫、無數的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呢?能否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呢?”
  “賢友,不能。”
  “尊者們有這樣的知、這樣的見,能否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眾生怎樣死後再次投生呢?能否知道不同的業使眾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種姓或低種姓、善趣或惡趣的地方投生──這些眾生由於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責難聖者,懷有邪見,做出由邪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眾生由於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稱讚聖者,懷有正見,做出由正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呢?”
  “賢友,不能。”
  “尊者們有這樣的知、這樣的見,能否超越色界的定境,親身體驗寂靜的無色界解脫呢?”
  “賢友,不能。”
  “現在尊者們宣稱不能得到以上的法。這是什麼原因呢?” 21
  “須深賢友,我們是慧解脫的人。”
  “尊者們這樣簡略地說,我不能明白當中的道理。如果尊者們為我詳細地說,使我明白當中的道理就好了。”
  “須深賢友,不管你明白與不明白也好。我們是慧解脫的人。”

(五)
  於是,須深尊者起座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跟比丘對話的事情全部告訴世尊。
  “須深,首先要有法住智,然後便會有湼槃智。”
  “世尊這樣簡略地說,我不能明白當中的道理。如果世尊為我詳細地說,使我明白當中的道理就好了。”
  “須深,不管你明白與不明白也好。首先要有法住智,然後便會有湼槃智。
  “須深,你認為怎樣,色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色,視為 ‘我擁有色’ 、 ‘我是色’ 、 ‘色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受……
  ……想……
  ……行……
  “須深,你認為怎樣,識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識,視為 ‘我擁有識’ 、 ‘我是識’ 、 ‘識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須深,因此,對於各種色,不論是過去的、未來的、現在的、內在的、外在的、粗大的、細微的、低等的、高等的、遠處的、近處的色,都應以正慧如實視之為沒有 ‘我擁有色’ 、 ‘我是色’ 、 ‘色是一個實我’ 這回事。
  “對於各種受……
  “對於各種想……
  “對於各種行……
  “對於各種識,不論是過去的、未來的、現在的、內在的、外在的、粗大的、細微的、低等的、高等的、遠處的、近處的識,都應以正慧如實視之為沒有 ‘我擁有識’ 、 ‘我是識’ 、 ‘識是一個實我’ 這回事。
  “須深,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他會對色厭離、對受厭離、對想厭離、對行厭離、對識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須深,你明白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這個道理嗎?”
  “大德,是的。”
  “須深,你明白以有為條件而有生這個道理嗎?”
  “大德,是的。”
  “須深,你明白以取為條件而有有這個道理嗎?”
  “大德,是的。”
  “須深,你明白以愛為條件而有取這個道理嗎?”
  “大德,是的。”
  “須深,你明白以受為條件而有愛這個道理嗎?”
  “大德,是的。”
  “須深,你明白以觸為條件而有受這個道理嗎?”
  “大德,是的。”
  “須深,你明白以六入為條件而有觸這個道理嗎?”
  “大德,是的。”
  “須深,你明白以名色為條件而有六入這個道理嗎?”
  “大德,是的。”
  “須深,你明白以識為條件而有名色這個道理嗎?”
  “大德,是的。”
  “須深,你明白以行為條件而有識這個道理嗎?”
  “大德,是的。”
  “須深,你明白以無明為條件而有行這個道理嗎?”
  “大德,是的。”
  “須深,你明白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這個道理嗎?”
  “大德,是的。”
  “須深,你明白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這個道理嗎?”
  “大德,是的。”
  “須深,你明白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這個道理嗎?”
  “大德,是的。”
  “須深,你明白愛的息滅帶來取的息滅這個道理嗎?”
  “大德,是的。”
  “須深,你明白受的息滅帶來愛的息滅這個道理嗎?”
  “大德,是的。”
  “須深,你明白觸的息滅帶來受的息滅這個道理嗎?”
  “大德,是的。”
  “須深,你明白六入的息滅帶來觸的息滅這個道理嗎?”
  “大德,是的。”
  “須深,你明白名色的息滅帶來六入的息滅這個道理嗎?”
  “大德,是的。”
  “須深,你明白識的息滅帶來名色的息滅這個道理嗎?”
  “大德,是的。”
  “須深,你明白行的息滅帶來識的息滅這個道理嗎?”
  “大德,是的。”
  “須深,你明白無明的息滅帶來行的息滅這個道理嗎?”
  “大德,是的。”
  “須深,你有這樣的知、這樣的見,能否具有無數的神變,能由一人化身多人,由多人化身一人;能隨意顯現,隨意隱沒;穿越圍欄、牆壁、大山有如穿越空間那樣沒有阻礙;從大地進出有如在水中進出那樣;在水上行走有如走在地上那樣不會沈沒;能盤腿而坐,有如鳥兒那樣飛上天空;手掌能觸摸宏偉的日月;身體能走到梵世間呢?”
  “大德,不能。”
  “須深,你有這樣的知、這樣的見,能否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耳,聽到天和人兩種聲音,聽到遠處和近處的聲音呢?”
  “大德,不能。”
  “須深,你有這樣的知、這樣的見,能否清楚知道其他人、其他眾生的心,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有貪欲的心,沒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沒有貪欲的心;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有瞋恚的心,沒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沒有瞋恚的心;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有愚癡的心,沒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沒有愚癡的心;集中的心知道是集中的心,不集中的心知道是不集中的心;廣大的心知道是廣大的心,不廣大的心知道是不廣大的心;高尚的心知道是高尚的心,不高尚的心知道是不高尚的心;有定的心知道是有定的心,沒有定的心知道是沒有定的心;解脫的心知道是解脫的心,不解脫的心知道是不解脫的心呢?”
  “大德,不能。”
  “須深,你有這樣的知、這樣的見,能否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的成劫、無數的壞劫、無數的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呢?能否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呢?”
  “大德,不能。”
  “須深,你有這樣的知、這樣的見,能否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眾生怎樣死後再次投生呢?能否知道不同的業使眾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種姓或低種姓、善趣或惡趣的地方投生──這些眾生由於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責難聖者,懷有邪見,做出由邪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眾生由於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稱讚聖者,懷有正見,做出由正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呢?”
  “大德,不能。”
  “須深,你有這樣的知、這樣的見,能否超越色界的定境,親身體驗寂靜的無色界解脫呢?”
  “大德,不能。”
  “須深,現在你宣稱不能得到以上的法。這是什麼原因呢?”

(六)
  這時候,須深以頭頂禮世尊雙足,說: “大德,我犯了罪!我這麼糊塗、這麼愚癡、這麼不善,我竟然在法和律之中出家來盜取法義!大德,願世尊接納我的悔過,好讓我將來約束自己。”
  “須深,你確實是犯了罪。你確實是這麼糊塗、這麼愚癡、這麼不善,竟然在法和律之中出家來盜取法義。
  “須深,就正如一個衙差捉了一個盜賊罪犯後押到國王面前。
  “ ‘大王,這是一個盜賊罪犯,請你對他作出判罰吧。’
  “國王這樣說: ‘你拿粗繩綁著這個人,雙手反綁在背後,剃光他的頭,然後作出駭人的聲音,敲打鼓鈸,押他遊街示眾,之後推出南城門斬首。’
  “於是,那個衙差拿粗繩綁著那個盜賊,雙手反綁在背後,剃光他的頭,然後作出駭人的聲音,敲打鼓鈸,押他遊街示眾,之後推出南城門斬首。
  “須深,你認為怎樣,那個盜賊會不會因此而帶來苦惱呢?”
  “大德,會的。”
  “須深,那個盜賊會因此而帶來苦惱,但在法和律之中出家來盜取法義會帶來更重的苦報、更大的苦果,還會帶來投生地獄的果報。
  “須深,我接納你的悔過,你明白這是罪之後便會依法改善。須深,一個明白什麼是罪的人便會依法改善,會在將來約束自己,能在聖者的律之中成長。”
  
  第七大品完
七十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如果沙門或婆羅門不知什麼是老死,不知什麼是老死集,不知什麼是老死滅,不知什麼是老死滅之道的話,我不認為他是沙門或婆羅門,這位賢友不能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沙門或婆羅門的意義。
  “比丘們,如果沙門或婆羅門知道什麼是老死,知道什麼是老死集,知道什麼是老死滅,知道什麼是老死滅之道的話,我認為他是沙門或婆羅門,這位賢友能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沙門或婆羅門的意義。”
  
七十二
  ……生……
  
七十三
  ……有……
  
七十四
  ……取……
  
七十五
  ……愛……
  
七十六
  ……受……
  
七十七
  ……觸……
  
七十八
  ……六入……
  
七十九
  ……名色……
  
八十
  ……識……
  
八十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如果沙門或婆羅門不知什麼是行,不知什麼是行集,不知什麼是行滅,不知什麼是行滅之道的話,我不認為他是沙門或婆羅門,這位賢友不能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沙門或婆羅門的意義。
  “比丘們,如果沙門或婆羅門知道什麼是行,知道什麼是行集,知道什麼是行滅,知道什麼是行滅之道的話,我認為他是沙門或婆羅門,這位賢友能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沙門或婆羅門的意義。” 22
  
  第八沙門婆羅門品完


八十二.導師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如果一個人不能如實知見什麼是老死的話,他應為了得到老死的如實智而訪尋導師;如果一個人不能如實知見什麼是老死集的話,他應為了得到老死集的如實智而訪尋導師;如果一個人不能如實知見什麼是老死滅的話,他應為了得到老死滅的如實智而訪尋導師;如果一個人不能如實知見什麼是老死滅之道的話,他應為了得到老死滅之道的如實智而訪尋導師。
  “……生……
  “……有……
  “……取……
  “……愛……
  “……受……
  “……觸……
  “……六入……
  “……名色……
  “……識……
  “比丘們,如果一個人不能如實知見什麼是行的話,他應為了得到行的如實智而訪尋導師;如果一個人不能如實知見什麼是行集的話,他應為了得到行集的如實智而訪尋導師;如果一個人不能如實知見什麼是行滅的話,他應為了得到行滅的如實智而訪尋導師;如果一個人不能如實知見什麼是行滅之道的話,他應為了得到行滅之道的如實智而訪尋導師。”

八十三.修學
  ……為了得到老死的如實智而修學……
  
八十四.修習
  ……為了得到老死的如實智而修習……
  
八十五.欲求
  ……為了得到老死的如實智而生起欲求……
  
八十六.上進
  ……為了得到老死的如實智而上進……
  
八十七.奮發
  ……為了得到老死的如實智而奮發……
  
八十八.勤奮
  ……為了得到老死的如實智而勤奮……
  
八十九.精進
  ……為了得到老死的如實智而精進……
  
九十.堅忍
  ……為了得到老死的如實智而堅忍……
  
九十一.念
  ……為了得到老死的如實智而有念……
  
九十二.覺知
  ……為了得到老死的如實智而有覺知……
  
九十三.不放逸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如果一個人不能如實知見什麼是老死的話,他應為了得到老死的如實智而不放逸;如果一個人不能如實知見什麼是老死集的話,他應為了得到老死集的如實智而不放逸;如果一個人不能如實知見什麼是老死滅的話,他應為了得到老死滅的如實智而不放逸;如果一個人不能如實知見什麼是老死滅之道的話,他應為了得到老死滅之道的如實智而不放逸。
  “……生……
  “……有……
  “……取……
  “……愛……
  “……受……
  “……觸……
  “……六入……
  “……名色……
  “……識……
  “比丘們,如果一個人不能如實知見什麼是行的話,他應為了得到行的如實智而不放逸;如果一個人不能如實知見什麼是行集的話,他應為了得到行集的如實智而不放逸;如果一個人不能如實知見什麼是行滅的話,他應為了得到行滅的如實智而不放逸;如果一個人不能如實知見什麼是行滅之道的話,他應為了得到行滅之道的如實智而不放逸。”
  
  第九重複品完
--------------------------------------------------------------
14 “命” (jīvita)一般是 “身命” 、 “壽命” 、 “謀生活命的方式” 等意思,但在這裏是指與 “身” 相對的 “心” 。
15 如果對粗幼摶食及其餘三食愛著,生命便會不斷延續及不斷投生,因此不能解脫生死,所以佛陀用子肉及其餘三個譬喻,勸勉比丘正確看待四食,使比丘明白四食的本質及對四食不起愛著。
16 即得到三果。
17 即得到四果。
18 “依” (upadhi)又譯作 “億波提” 或 “優波提” ,它指 “貪欲” 、 “五蘊” 、 “污染” 或 “行” 等東西。當生命有了 “貪欲” 、 “五蘊” 、 “污染” 或 “行” 等作為依靠,便可以得到投生與延續。
19 三十六個地方可能是指無明至老死十二個地方乘以說法的比丘、法隨法行的比丘、現生得到湼槃的比丘三種層次的比丘合共成為三十六;也有可能是指無明至老死十二個地方乘以厭離、無欲、息滅三種質素合共成為三十六。
20 註釋說茂師羅尊者是三果聖者。茂師羅尊者因為高於初果,所以不是以敬信、願欲、傳統、推想、所受持的見等來明白緣起的道理,而是對緣起已有深入的體悟,但當被問到是否阿羅漢時,他沈默不語以表示不是阿羅漢。
21 須深這樣問,是以為得到究竟智的阿羅漢必定擁有神變智、天耳智、他心智、宿命智、天眼智,必定取得無色界的定境。但是,那些比丘是慧解脫的阿羅漢,只有漏盡智而沒有以上的體證。
22 在七十一至八十一經十一篇經文之中,除了由老死至行十一個緣起的環節外,其餘內容全部相同。在巴利文本之中,這十一篇經文都沒有經名,只有《第八沙門婆羅門品》的品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