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a000119a89e4f0e84.jpg

三十五.六處相應
蕭式球譯

一.內無常之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眼是無常的,是無常的就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 ‘沒有我擁有眼這回事’ 、 ‘沒有我是眼這回事’ 、 ‘沒有眼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眼。
  “耳……
  “鼻……
  “舌……
  “身……
  “意是無常的,是無常的就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 ‘沒有我擁有意這回事’ 、 ‘沒有我是意這回事’ 、 ‘沒有意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意。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二.內苦之一

  “比丘們,眼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 ‘沒有我擁有眼這回事’ 、 ‘沒有我是眼這回事’ 、 ‘沒有眼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眼。
  “耳……
  “鼻……
  “舌……
  “身……
  “意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 ‘沒有我擁有意這回事’ 、 ‘沒有我是意這回事’ 、 ‘沒有意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意。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三.內無我之一

  “比丘們,眼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 ‘沒有我擁有眼這回事’ 、 ‘沒有我是眼這回事’ 、 ‘沒有眼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眼。
  “耳……
  “鼻……
  “舌……
  “身……
  “意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 ‘沒有我擁有意這回事’ 、 ‘沒有我是意這回事’ 、 ‘沒有意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意。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四.外無常之一

  “比丘們,色是無常的,是無常的就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 ‘沒有我擁有色這回事’ 、 ‘沒有我是色這回事’ 、 ‘沒有色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色。
  “聲……
  “香……
  “味……
  “觸……
  “法是無常的,是無常的就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 ‘沒有我擁有法這回事’ 、 ‘沒有我是法這回事’ 、 ‘沒有法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法。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色厭離、對聲厭離、對香厭離、對味厭離、對觸厭離、對法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五.外苦之一

  “比丘們,色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 ‘沒有我擁有色這回事’ 、 ‘沒有我是色這回事’ 、 ‘沒有色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色。
  “聲……
  “香……
  “味……
  “觸……
  “法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 ‘沒有我擁有法這回事’ 、 ‘沒有我是法這回事’ 、 ‘沒有法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法。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色厭離、對聲厭離、對香厭離、對味厭離、對觸厭離、對法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六.外無我之一

  “比丘們,色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 ‘沒有我擁有色這回事’ 、 ‘沒有我是色這回事’ 、 ‘沒有色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色。
  “聲……
  “香……
  “味……
  “觸……
  “法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 ‘沒有我擁有法這回事’ 、 ‘沒有我是法這回事’ 、 ‘沒有法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法。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色厭離、對聲厭離、對香厭離、對味厭離、對觸厭離、對法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七.內無常之二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眼無常,更遑論現在的眼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眼沒有戀棧,對未來的眼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眼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耳……
  ……鼻……
  ……舌……
  ……身……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意無常,更遑論現在的意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意沒有戀棧,對未來的意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意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八.內苦之二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眼苦,更遑論現在的眼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眼沒有戀棧,對未來的眼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眼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耳……
  ……鼻……
  ……舌……
  ……身……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意苦,更遑論現在的意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意沒有戀棧,對未來的意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意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九.內無我之二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眼無我,更遑論現在的眼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眼沒有戀棧,對未來的眼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眼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耳……
  ……鼻……
  ……舌……
  ……身……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意無我,更遑論現在的意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意沒有戀棧,對未來的意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意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十.外無常之二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色無常,更遑論現在的色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色沒有戀棧,對未來的色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色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聲……
  ……香……
  ……味……
  ……觸……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法無常,更遑論現在的法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法沒有戀棧,對未來的法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法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十一.外苦之二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色苦,更遑論現在的色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色沒有戀棧,對未來的色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色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聲……
  ……香……
  ……味……
  ……觸……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法苦,更遑論現在的法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法沒有戀棧,對未來的法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法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十二.外無我之二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色無我,更遑論現在的色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色沒有戀棧,對未來的色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色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聲……
  ……香……
  ……味……
  ……觸……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法無我,更遑論現在的法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法沒有戀棧,對未來的法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法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第一無常品完

十三.等正覺之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當我還是菩薩,未取得正覺的時候,我這樣想: ‘什麼是眼的味、患、離呢?什麼是耳的味、患、離呢?什麼是鼻的味、患、離呢?什麼是舌的味、患、離呢?什麼是身的味、患、離呢?什麼是意的味、患、離呢?’
  “比丘們,我再這樣想: ‘以眼為條件所生起的快樂與喜悅,這就是眼的味;眼是無常的、是苦的、是變壞法,這就是眼的患;清除對眼的愛著,捨棄對眼的愛著,這就是眼的離。
  “ ‘以耳……
  “ ‘以鼻……
  “ ‘以舌……
  “ ‘以身……
  “ ‘以意為條件所生起的快樂與喜悅,這就是意的味;意是無常的、是苦的、是變壞法,這就是意的患;清除對意的愛著,捨棄對意的愛著,這就是意的離。’
  “比丘們,如果我不能如實知道內六處的味、患、離的話,便不會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
  “比丘們,由於我如實知道內六處的味、患、離,所以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我的智和見生出來了,我有不動搖的心解脫。這是我最後的一生,從此不再受後有。”

十四.等正覺之二

  “比丘們,當我還是菩薩,未取得正覺的時候,我這樣想: ‘什麼是色的味、患、離呢?什麼是聲的味、患、離呢?什麼是香的味、患、離呢?什麼是味的味、患、離呢?什麼是觸的味、患、離呢?什麼是法的味、患、離呢?’
  “比丘們,我再這樣想: ‘以色為條件所生起的快樂與喜悅,這就是色的味;色是無常的、是苦的、是變壞法,這就是色的患;清除對色的愛著,捨棄對色的愛著,這就是色的離。
  “ ‘以聲……
  “ ‘以香……
  “ ‘以味……
  “ ‘以觸……
  “ ‘以法為條件所生起的快樂與喜悅,這就是法的味;法是無常的、是苦的、是變壞法,這就是法的患;清除對法的愛著,捨棄對法的愛著,這就是法的離。’
  “比丘們,如果我不能如實知道外六處的味、患、離的話,便不會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
  “比丘們,由於我如實知道外六處的味、患、離,所以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我的智和見生出來了,我有不動搖的心解脫。這是我最後的一生,從此不再受後有。”

十五.味之一

  “比丘們,我曾經作出修行:了解眼的味,領會眼的味,以智慧善見各種眼的味;了解眼的患,領會眼的患,以智慧善見各種眼的患;了解眼的離,領會眼的離,以智慧善見各種眼的離。
  “……耳……
  “……鼻……
  “……舌……
  “……身……
  “比丘們,我曾經作出修行:了解意的味,領會意的味,以智慧善見各種意的味;了解意的患,領會意的患,以智慧善見各種意的患;了解意的離,領會意的離,以智慧善見各種意的離。
  “比丘們,如果我不能如實知道內六處的味、患、離的話,便不會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
  “比丘們,由於我如實知道內六處的味、患、離,所以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我的智和見生出來了,我有不動搖的心解脫。這是我最後的一生,從此不再受後有。”

十六.味之二

  “比丘們,我曾經作出修行:了解色的味,領會色的味,以智慧善見各種色的味;了解色的患,領會色的患,以智慧善見各種色的患;了解色的離,領會色的離,以智慧善見各種色的離。
  “……聲……
  “……香……
  “……味……
  “……觸……
  “比丘們,我曾經作出修行:了解法的味,領會法的味,以智慧善見各種法的味;了解法的患,領會法的患,以智慧善見各種法的患;了解法的離,領會法的離,以智慧善見各種法的離。
  “比丘們,如果我不能如實知道外六處的味、患、離的話,便不會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
  “比丘們,由於我如實知道外六處的味、患、離,所以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我的智和見生出來了,我有不動搖的心解脫。這是我最後的一生,從此不再受後有。”

十七.如果沒有之一

  “比丘們,如果眼沒有味,眾生是不會對眼貪染的;因為眼有味,所以眾生會對眼貪染。
  “比丘們,如果眼沒有患,眾生是不應對眼厭離的;因為眼有患,所以眾生應對眼厭離。
  “比丘們,如果眼沒有離,眾生是不應從眼出離的;因為眼有離,所以眾生應從眼出離。
  ……耳……
  ……鼻……
  ……舌……
  ……身……
  “比丘們,如果意沒有味,眾生是不會對意貪染的;因為意有味,所以眾生會對意貪染。
  “比丘們,如果意沒有患,眾生是不應對意厭離的;因為意有患,所以眾生應對意厭離。
  “比丘們,如果意沒有離,眾生是不應從意出離的;因為意有離,所以眾生應從意出離。
  “比丘們,眾生──不論在天世間的天神、魔羅、梵天,在人世間的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一旦不能以究竟智如實知道什麼是內六處的味、患、離,便不能出離、斷結、解脫,內心便不能得到自在。
  “比丘們,眾生──不論在天世間的天神、魔羅、梵天,在人世間的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一旦能夠以究竟智如實知道什麼是內六處的味、患、離,便能夠出離、斷結、解脫,內心便能夠得到自在。”

十八.如果沒有之二

  “比丘們,如果色沒有味,眾生是不會對色貪染的;因為色有味,所以眾生會對色貪染。
  “比丘們,如果色沒有患,眾生是不應對色厭離的;因為色有患,所以眾生應對色厭離。
  “比丘們,如果色沒有離,眾生是不應從色出離的;因為色有離,所以眾生應從色出離。
  ……聲……
  ……香……
  ……味……
  ……觸……
  “比丘們,如果法沒有味,眾生是不會對法貪染的;因為法有味,所以眾生會對法貪染。
  “比丘們,如果法沒有患,眾生是不應對法厭離的;因為法有患,所以眾生應對法厭離。
  “比丘們,如果法沒有離,眾生是不應從法出離的;因為法有離,所以眾生應從法出離。
  “比丘們,眾生──不論在天世間的天神、魔羅、梵天,在人世間的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一旦不能以究竟智如實知道什麼是外六處的味、患、離,便不能出離、斷結、解脫,內心便不能得到自在。
  “比丘們,眾生──不論在天世間的天神、魔羅、梵天,在人世間的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一旦能夠以究竟智如實知道什麼是外六處的味、患、離,便能夠出離、斷結、解脫,內心便能夠得到自在。”

十九.愛喜之一

  “比丘們,愛喜眼的人就是愛喜苦;愛喜苦的人,我說,他不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愛喜耳……
  “愛喜鼻……
  “愛喜舌……
  “愛喜身……
  “愛喜意的人就是愛喜苦;愛喜苦的人,我說,他不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不愛喜眼的人就是不愛喜苦;不愛喜苦的人,我說,他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不愛喜耳……
  “不愛喜鼻……
  “不愛喜舌……
  “不愛喜身……
  “不愛喜意的人就是不愛喜苦;不愛喜苦的人,我說,他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二十.愛喜之二

  “比丘們,愛喜色的人就是愛喜苦;愛喜苦的人,我說,他不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愛喜聲……
  “愛喜香……
  “愛喜味……
  “愛喜觸……
  “愛喜法的人就是愛喜苦;愛喜苦的人,我說,他不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不愛喜色的人就是不愛喜苦;不愛喜苦的人,我說,他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不愛喜聲……
  “不愛喜香……
  “不愛喜味……
  “不愛喜觸……
  “不愛喜法的人就是不愛喜苦;不愛喜苦的人,我說,他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二十一.生起之一

  “比丘們,眼的生起、持續、產生、出現就是苦的生起,病的持續,老死的出現。
  “耳……
  “鼻……
  “舌……
  “身……
  “意的生起、持續、產生、出現就是苦的生起,病的持續,老死的出現。
  “比丘們,眼的息滅、平息、滅除就是苦的息滅,病的平息,老死的滅除。
  “耳……
  “鼻……
  “舌……
  “身……
  “意的息滅、平息、滅除就是苦的息滅,病的平息,老死的滅除。”

二十二.生起之二

  “比丘們,色的生起、持續、產生、出現就是苦的生起,病的持續,老死的出現。
  “聲……
  “香……
  “味……
  “觸……
  “法的生起、持續、產生、出現就是苦的生起,病的持續,老死的出現。
  “比丘們,色的息滅、平息、滅除就是苦的息滅,病的平息,老死的滅除。
  “聲……
  “香……
  “味……
  “觸……
  “法的息滅、平息、滅除就是苦的息滅,病的平息,老死的滅除。”
  
  第二雙品完

二十三.一切事物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什麼是一切事物。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一切事物呢?
  “眼和色,耳和聲,鼻和香,舌和味,身和觸,意和法。這就是稱為一切事物了。
  “比丘們,若有人說這十二處不是一切事物,他要宣說另一種一切事物的話,他只是空說而已。如果問他所說的是什麼,他將沒有辦法解答,還有,他將陷入困惱之中。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個道理不是他的範圍。”

二十四.捨棄之一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 ‘捨棄一切事物’ 的法義。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 ‘捨棄一切事物’ 的法義呢?
  “比丘們,應要捨棄眼,應要捨棄色,應要捨棄眼識,應要捨棄眼觸,應要捨棄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應要捨棄耳,應要捨棄聲,應要捨棄耳識,應要捨棄耳觸,應要捨棄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應要捨棄鼻,應要捨棄香,應要捨棄鼻識,應要捨棄鼻觸,應要捨棄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應要捨棄舌,應要捨棄味,應要捨棄舌識,應要捨棄舌觸,應要捨棄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應要捨棄身,應要捨棄觸,應要捨棄身識,應要捨棄身觸,應要捨棄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應要捨棄意,應要捨棄法,應要捨棄意識,應要捨棄意觸,應要捨棄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這就是 ‘捨棄一切事物’ 的法義了。”

二十五.捨棄之二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 ‘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一切事物’ 的法義。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 ‘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一切事物’ 的法義呢?
  “比丘們,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眼,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色,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眼識,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眼觸,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耳,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聲,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耳識,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耳觸,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鼻,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香,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鼻識,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鼻觸,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舌,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味,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舌識,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舌觸,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身,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觸,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身識,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身觸,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意,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法,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意識,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意觸,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這就是 ‘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一切事物’ 的法義了。”

二十六.遍知之一

  “比丘們,不知一切事物、不遍知一切事物、貪著一切事物、不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什麼是不知一切事物、不遍知一切事物、貪著一切事物、不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呢?
  “比丘們,不知眼、不遍知眼、貪著眼、不捨棄眼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不知色、不遍知色、貪著色、不捨棄色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不知眼識、不遍知眼識、貪著眼識、不捨棄眼識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不知眼觸、不遍知眼觸、貪著眼觸、不捨棄眼觸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不知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不遍知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貪著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不捨棄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不知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不知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不知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不知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不知意、不遍知意、貪著意、不捨棄意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不知法、不遍知法、貪著法、不捨棄法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不知意識、不遍知意識、貪著意識、不捨棄意識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不知意觸、不遍知意觸、貪著意觸、不捨棄意觸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不知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不遍知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貪著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不捨棄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不知一切事物、不遍知一切事物、貪著一切事物、不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知一切事物、遍知一切事物、不貪著一切事物、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什麼是知一切事物、遍知一切事物、不貪著一切事物、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有能力盡除苦呢?
  “比丘們,知眼、遍知眼、不貪著眼、捨棄眼的人,有能力盡除苦;知色、遍知色、不貪著色、捨棄色的人,有能力盡除苦;知眼識、遍知眼識、不貪著眼識、捨棄眼識的人,有能力盡除苦;知眼觸、遍知眼觸、不貪著眼觸、捨棄眼觸的人,有能力盡除苦;知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遍知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不貪著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捨棄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知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知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知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知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知意、遍知意、不貪著意、捨棄意的人,有能力盡除苦;知法、遍知法、不貪著法、捨棄法的人,有能力盡除苦;知意識、遍知意識、不貪著意識、捨棄意識的人,有能力盡除苦;知意觸、遍知意觸、不貪著意觸、捨棄意觸的人,有能力盡除苦;知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遍知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不貪著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捨棄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知一切事物、遍知一切事物、不貪著一切事物、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二十七.遍知之二

  “比丘們,不知一切事物、不遍知一切事物、貪著一切事物、不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什麼是不知一切事物、不遍知一切事物、貪著一切事物、不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呢?
  “於眼、色、眼識、眼識所識別的事物不知、不遍知、貪著、不捨棄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於耳、聲、耳識、耳識所識別的事物不知、不遍知、貪著、不捨棄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於鼻、香、鼻識、鼻識所識別的事物不知、不遍知、貪著、不捨棄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於舌、味、舌識、舌識所識別的事物不知、不遍知、貪著、不捨棄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於身、觸、身識、身識所識別的事物不知、不遍知、貪著、不捨棄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於意、法、意識、意識所識別的事物不知、不遍知、貪著、不捨棄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不知一切事物、不遍知一切事物、貪著一切事物、不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知一切事物、遍知一切事物、不貪著一切事物、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什麼是知一切事物、遍知一切事物、不貪著一切事物、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有能力盡除苦呢?
  “於眼、色、眼識、眼識所識別的事物知、遍知、不貪著、捨棄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於耳、聲、耳識、耳識所識別的事物知、遍知、不貪著、捨棄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於鼻、香、鼻識、鼻識所識別的事物知、遍知、不貪著、捨棄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於舌、味、舌識、舌識所識別的事物知、遍知、不貪著、捨棄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於身、觸、身識、身識所識別的事物知、遍知、不貪著、捨棄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於意、法、意識、意識所識別的事物知、遍知、不貪著、捨棄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知一切事物、遍知一切事物、不貪著一切事物、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二十八.燃燒

  有一次,世尊和一千位比丘一起住在伽耶城的伽耶尸沙山。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一切事物在燃燒。什麼是一切事物在燃燒呢?
  “比丘們,眼在燃燒,色在燃燒,眼識在燃燒,眼觸在燃燒,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在燃燒。以什麼來燃燒呢?我說,以貪欲之火、瞋恚之火、愚癡之火來燃燒,以生、老、死、憂、悲、苦、惱、哀來燃燒。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意在燃燒,法在燃燒,意識在燃燒,意觸在燃燒,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在燃燒。以什麼來燃燒呢?我說,以貪欲之火、瞋恚之火、愚癡之火來燃燒,以生、老、死、憂、悲、苦、惱、哀來燃燒。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色厭離,對眼識厭離,對眼觸厭離,對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耳厭離,對聲厭離,對耳識厭離,對耳觸厭離,對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鼻厭離,對香厭離,對鼻識厭離,對鼻觸厭離,對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舌厭離,對味厭離,對舌識厭離,對舌觸厭離,對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身厭離,對觸厭離,對身識厭離,對身觸厭離,對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意厭離,對法厭離,對意識厭離,對意觸厭離,對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一千位比丘在這段解說中內心沒有執取,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

二十九.帶來暗冥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竹園松鼠飼餵處。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一切事物帶來暗冥。什麼是一切事物帶來暗冥呢?
  “比丘們,眼帶來暗冥,色帶來暗冥,眼識帶來暗冥,眼觸帶來暗冥,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帶來暗冥。怎樣帶來暗冥呢?我說,以生、老、死、憂、悲、苦、惱、哀帶來暗冥。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意帶來暗冥,法帶來暗冥,意識帶來暗冥,意觸帶來暗冥,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帶來暗冥。怎樣帶來暗冥呢?我說,以生、老、死、憂、悲、苦、惱、哀帶來暗冥。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色厭離,對眼識厭離,對眼觸厭離,對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耳厭離,對聲厭離,對耳識厭離,對耳觸厭離,對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鼻厭離,對香厭離,對鼻識厭離,對鼻觸厭離,對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舌厭離,對味厭離,對舌識厭離,對舌觸厭離,對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身厭離,對觸厭離,對身識厭離,對身觸厭離,對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意厭離,對法厭離,對意識厭離,對意觸厭離,對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三十.正確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正確根除一切我想的方法。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正確根除一切我想的方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沒有 ‘我就是眼’ 、 ‘我在眼之中’ 、 ‘我在眼之外’ 、 ‘我擁有眼’ 這些想法。
  “沒有 ‘我就是色’ 、 ‘我在色之中’ 、 ‘我在色之外’ 、 ‘我擁有色’ 這些想法。
  “沒有 ‘我就是眼識’ 、 ‘我在眼識之中’ 、 ‘我在眼識之外’ 、 ‘我擁有眼識’ 這些想法。
  “沒有 ‘我就是眼觸’ 、 ‘我在眼觸之中’ 、 ‘我在眼觸之外’ 、 ‘我擁有眼觸’ 這些想法。
  “沒有 ‘我就是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 ‘我在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之中’ 、 ‘我在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之外’ 、 ‘我擁有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這些想法。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沒有 ‘我就是意’ 、 ‘我在意之中’ 、 ‘我在意之外’ 、 ‘我擁有意’ 這些想法。
  “沒有 ‘我就是法’ 、 ‘我在法之中’ 、 ‘我在法之外’ 、 ‘我擁有法’ 這些想法。
  “沒有 ‘我就是意識’ 、 ‘我在意識之中’ 、 ‘我在意識之外’ 、 ‘我擁有意識’ 這些想法。
  “沒有 ‘我就是意觸’ 、 ‘我在意觸之中’ 、 ‘我在意觸之外’ 、 ‘我擁有意觸’ 這些想法。
  “沒有 ‘我就是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 ‘我在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之中’ 、 ‘我在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之外’ 、 ‘我擁有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這些想法。
  “沒有 ‘我就是一切事物’ 、 ‘我在一切事物之中’ 、 ‘我在一切事物之外’ 、 ‘我擁有一切事物’ 這些想法。
  “一個這樣沒有我想的人,會對世間沒有任何執取,沒有執取便沒有掛慮;沒有掛慮便親身體證湼槃,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這就是正確根除一切我想的方法了。”

三十一.確當之一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確當根除一切我想的方法。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確當根除一切我想的方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沒有 ‘我就是眼’ 、 ‘我在眼之中’ 、 ‘我在眼之外’ 、 ‘我擁有眼’ 這些想法。
  “沒有 ‘我就是色’ 、 ‘我在色之中’ 、 ‘我在色之外’ 、 ‘我擁有色’ 這些想法。
  “沒有 ‘我就是眼識’ 、 ‘我在眼識之中’ 、 ‘我在眼識之外’ 、 ‘我擁有眼識’ 這些想法。
  “沒有 ‘我就是眼觸’ 、 ‘我在眼觸之中’ 、 ‘我在眼觸之外’ 、 ‘我擁有眼觸’ 這些想法。
  “沒有 ‘我就是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 ‘我在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之中’ 、 ‘我在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之外’ 、 ‘我擁有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這些想法。
  “比丘們,這些東西是會改變的。世人視這些會改變的東西為 ‘我就是這些東西’ 、 ‘我在這些東西之中’ 、 ‘我在這些東西之外’ 、 ‘我擁有這些東西’ ,就是貪染會改變的有,對有生起愛喜。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沒有 ‘我就是意’ 、 ‘我在意之中’ 、 ‘我在意之外’ 、 ‘我擁有意’ 這些想法。
  “沒有 ‘我就是法’ 、 ‘我在法之中’ 、 ‘我在法之外’ 、 ‘我擁有法’ 這些想法。
  “沒有 ‘我就是意識’ 、 ‘我在意識之中’ 、 ‘我在意識之外’ 、 ‘我擁有意識’ 這些想法。
  “沒有 ‘我就是意觸’ 、 ‘我在意觸之中’ 、 ‘我在意觸之外’ 、 ‘我擁有意觸’ 這些想法。
  “沒有 ‘我就是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 ‘我在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之中’ 、 ‘我在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之外’ 、 ‘我擁有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這些想法。
  “比丘們,這些東西是會改變的。世人視這些會改變的東西為 ‘我就是這些東西’ 、 ‘我在這些東西之中’ 、 ‘我在這些東西之外’ 、 ‘我擁有這些東西’ ,就是貪染會改變的有,對有生起愛喜。
  “比丘們,一個人沒有 ‘我就是蘊、處、界’ 、 ‘我在蘊、處、界之中’ 、 ‘我在蘊、處、界之外’ 、 ‘我擁有蘊、處、界’ 這些想法,會對世間沒有任何執取,沒有執取便沒有掛慮;沒有掛慮便親身體證湼槃,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這就是確當根除一切我想的方法了。”

三十二.確當之二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確當根除一切我想的方法。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確當根除一切我想的方法呢?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眼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視為 ‘我擁有眼’ 、 ‘我是眼’ 、 ‘眼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色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色,視為 ‘我擁有色’ 、 ‘我是色’ 、 ‘色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眼識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識,視為 ‘我擁有眼識’ 、 ‘我是眼識’ 、 ‘眼識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眼觸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觸,視為 ‘我擁有眼觸’ 、 ‘我是眼觸’ 、 ‘眼觸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視為 ‘我擁有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 ‘我是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 ‘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意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視為 ‘我擁有意’ 、 ‘我是意’ 、 ‘意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法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法,視為 ‘我擁有法’ 、 ‘我是法’ 、 ‘法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意識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識,視為 ‘我擁有意識’ 、 ‘我是意識’ 、 ‘意識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意觸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觸,視為 ‘我擁有意觸’ 、 ‘我是意觸’ 、 ‘意觸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視為 ‘我擁有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 ‘我是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 ‘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色厭離,對眼識厭離,對眼觸厭離,對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耳厭離,對聲厭離,對耳識厭離,對耳觸厭離,對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鼻厭離,對香厭離,對鼻識厭離,對鼻觸厭離,對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舌厭離,對味厭離,對舌識厭離,對舌觸厭離,對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身厭離,對觸厭離,對身識厭離,對身觸厭離,對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意厭離,對法厭離,對意識厭離,對意觸厭離,對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