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772.JPG

“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這就是確當根除一切我想的方法了。”
  
  第三一切品完

三十三.生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生法。什麼是一切事物是生法呢?
  “比丘們,眼是生法,色是生法,眼識是生法,眼觸是生法,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生法。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意是生法,法是生法,意識是生法,意觸是生法,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生法。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色厭離,對眼識厭離,對眼觸厭離,對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耳厭離,對聲厭離,對耳識厭離,對耳觸厭離,對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鼻厭離,對香厭離,對鼻識厭離,對鼻觸厭離,對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舌厭離,對味厭離,對舌識厭離,對舌觸厭離,對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身厭離,對觸厭離,對身識厭離,對身觸厭離,對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意厭離,對法厭離,對意識厭離,對意觸厭離,對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三十四.老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老法……(除了 “生法” 改作 “老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三十五.病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病法……(除了 “生法” 改作 “病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三十六.死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死法……(除了 “生法” 改作 “死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三十七.憂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憂法……(除了 “生法” 改作 “憂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三十八.污染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污染法……(除了 “生法” 改作 “污染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三十九.壞滅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壞滅法……(除了 “生法” 改作 “壞滅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四十.衰敗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衰敗法……(除了 “生法” 改作 “衰敗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四十一.集起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集起法……(除了 “生法” 改作 “集起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四十二.息滅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息滅法……(除了 “生法” 改作 “息滅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第四生法品完
四十三.無常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無常法……(除了 “生法” 改作 “無常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四十四.苦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苦法……(除了 “生法” 改作 “苦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四十五.無我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無我法……(除了 “生法” 改作 “無我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四十六.應知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應知法……(除了 “生法” 改作 “應知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四十七.應遍知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應遍知法……(除了 “生法” 改作 “應遍知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四十八.應捨棄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應捨棄法……(除了 “生法” 改作 “應捨棄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四十九.應證悟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應證悟法……(除了 “生法” 改作 “應證悟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五十.應知與遍知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應知與遍知法……(除了 “生法” 改作 “應知與遍知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五十一.熱惱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熱惱法……(除了 “生法” 改作 “熱惱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五十二.苦迫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苦迫法……(除了 “生法” 改作 “苦迫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第五無常品完

五十三.無明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要有什麼樣的知,什麼樣的見,才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呢?”
  “比丘,知眼無常,見眼無常的人,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色無常,見色無常的人,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眼識無常,見眼識無常的人,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眼觸無常,見眼觸無常的人,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見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的人,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知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知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知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知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知意無常,見意無常的人,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法無常,見法無常的人,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意識無常,見意識無常的人,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意觸無常,見意觸無常的人,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見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的人,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比丘,要有這樣的知,這樣的見,才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五十四.結縛之一

  ……比丘,知眼無常,見眼無常的人,能斷除結縛……(除了 “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改作 “斷除結縛” 之外,其餘部份跟五十三經相同)……

五十五.結縛之二

  ……比丘,知眼無常,見眼無常的人,能根除結縛……(除了 “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改作 “根除結縛” 之外,其餘部份跟五十三經相同)……

五十六.漏之一

  ……比丘,知眼無常,見眼無常的人,能斷除漏……(除了 “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改作 “斷除漏” 之外,其餘部份跟五十三經相同)……

五十七.漏之二

  ……比丘,知眼無常,見眼無常的人,能根除漏……(除了 “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改作 “根除漏” 之外,其餘部份跟五十三經相同)……

五十八.性向之一

  ……比丘,知眼無常,見眼無常的人,能斷除性向……(除了 “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改作 “斷除性向” 之外,其餘部份跟五十三經相同)……

五十九.性向之二

  ……比丘,知眼無常,見眼無常的人,能根除性向……(除了 “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改作 “根除性向” 之外,其餘部份跟五十三經相同)……

六十.遍知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遍知一切取的法義。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遍知一切取的法義呢?
  “比丘們,以眼和色為緣,生起眼識,三者1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色厭離、對眼識厭離、對眼觸厭離、對受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知道自己遍知一切取。
  “以耳和聲為緣,生起耳識……
  “以鼻和香為緣,生起鼻識……
  “以舌和味為緣,生起舌識……
  “以身和觸為緣,生起身識……
  “以意和法為緣,生起意識,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意厭離、對法厭離、對意識厭離、對意觸厭離、對受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知道自己遍知一切取。
  “比丘們,這就是遍知一切取的法義了。”

六十一.清除之一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清除一切取的法義……(除了 “遍知一切取” 改作 “清除一切取” 之外,其餘部份跟六十經相同)……

六十二.清除之二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清除一切取的法義。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清除一切取的法義呢?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眼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視為 ‘我擁有眼’ 、 ‘我是眼’ 、 ‘眼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色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色,視為 ‘我擁有色’ 、 ‘我是色’ 、 ‘色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眼識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識,視為 ‘我擁有眼識’ 、 ‘我是眼識’ 、 ‘眼識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眼觸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觸,視為 ‘我擁有眼觸’ 、 ‘我是眼觸’ 、 ‘眼觸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視為 ‘我擁有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 ‘我是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 ‘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意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視為 ‘我擁有意’ 、 ‘我是意’ 、 ‘意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法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法,視為 ‘我擁有法’ 、 ‘我是法’ 、 ‘法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意識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識,視為 ‘我擁有意識’ 、 ‘我是意識’ 、 ‘意識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意觸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觸,視為 ‘我擁有意觸’ 、 ‘我是意觸’ 、 ‘意觸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視為 ‘我擁有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 ‘我是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 ‘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色厭離,對眼識厭離,對眼觸厭離,對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耳厭離,對聲厭離,對耳識厭離,對耳觸厭離,對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鼻厭離,對香厭離,對鼻識厭離,對鼻觸厭離,對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舌厭離,對味厭離,對舌識厭離,對舌觸厭離,對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身厭離,對觸厭離,對身識厭離,對身觸厭離,對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意厭離,對法厭離,對意識厭離,對意觸厭離,對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這就是清除一切取的法義了。”

第六無明品完

六十三.鹿網之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鹿網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人們說 ‘獨住,獨住’ 。獨住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結伴而住所包含的內容又是什麼呢?”
  “鹿網,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如果一個比丘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的話,便會生起愛喜;當有愛喜時便會有貪著;當有貪著時便會有結縛。鹿網,一個被愛喜的結縛所束縛的比丘,便稱為一個結伴而住的人。
  “鹿網,當耳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聲……
  “鹿網,當鼻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香……
  “鹿網,當舌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味……
  “鹿網,當身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觸……
  “鹿網,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如果一個比丘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的話,便會生起愛喜;當有愛喜時便會有貪著;當有貪著時便會有結縛。鹿網,一個被愛喜的結縛所束縛的比丘,便稱為一個結伴而住的人。
  “鹿網,這樣的比丘,即使居住在沒有聲音、沒有人煙、適合靜修、偏僻的森林或樹林,也稱為一個結伴而住的人。這是什麼原因呢?渴愛才是他的伴侶。因他沒有斷除渴愛,所以稱為一個結伴而住的人。
  “鹿網,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如果一位比丘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的話,愛喜便會息滅;當沒有愛喜時便不會有貪著;當沒有貪著時便不會有結縛。鹿網,一位解除了愛喜的結縛的比丘,便稱為一位獨住的人。
  “鹿網,當耳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聲……
  “鹿網,當鼻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香……
  “鹿網,當舌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味……
  “鹿網,當身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觸……
  “鹿網,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如果一位比丘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的話,愛喜便會息滅;當沒有愛喜時便不會有貪著;當沒有貪著時便不會有結縛。鹿網,一位解除了愛喜的結縛的比丘,便稱為一位獨住的人。
  “鹿網,這樣的比丘,即使居住在村落附近,周圍有很多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外道、外道的弟子,也稱為一位獨住的人。這是什麼原因呢?渴愛才是他的伴侶。因他斷除了渴愛,所以稱為一位獨住的人。”

六十四.鹿網之二

  這時候,鹿網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如果世尊為我簡略地說法就好了。當我聽了那些法義後,便會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來修習。”
  “鹿網,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如果一個比丘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的話,便會生起愛喜。鹿網,我說,愛喜的集起帶來苦的集起。
  “鹿網,當耳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聲……
  “鹿網,當鼻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香……
  “鹿網,當舌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味……
  “鹿網,當身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觸……
  “鹿網,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如果一個比丘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的話,便會生起愛喜。鹿網,我說,愛喜的集起帶來苦的集起。
  “鹿網,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如果一位比丘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的話,愛喜便會息滅。鹿網,我說,愛喜的息滅帶來苦的息滅。
  “鹿網,當耳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聲……
  “鹿網,當鼻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香……
  “鹿網,當舌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味……
  “鹿網,當身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觸……
  “鹿網,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如果一位比丘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的話,愛喜便會息滅。鹿網,我說,愛喜的息滅帶來苦的息滅。”
  鹿網尊者對世尊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高興,之後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鹿網尊者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不久便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義理,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在現生之中完滿梵行,達成這個無上的目標。他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鹿網尊者成為另一位阿羅漢。

六十五.沙彌提之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竹園松鼠飼餵處。
  這時候,沙彌提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人們說 ‘魔羅,魔羅’ 。魔羅或魔羅的展示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沙彌提,哪裏有眼、有色、有眼識、有眼識所識別的事物,那裏就有魔羅或魔羅的展示。
  “哪裏有耳、有聲、有耳識、有耳識所識別的事物……
  “哪裏有鼻、有香、有鼻識、有鼻識所識別的事物……
  “哪裏有舌、有味、有舌識、有舌識所識別的事物……
  “哪裏有身、有觸、有身識、有身識所識別的事物……
  “哪裏有意、有法、有意識、有意識所識別的事物,那裏就有魔羅或魔羅的展示。
  “沙彌提,沒有眼、沒有色、沒有眼識、沒有眼識所識別的事物,就沒有魔羅或魔羅的展示。
  “沒有耳、沒有聲、沒有耳識、沒有耳識所識別的事物……
  “沒有鼻、沒有香、沒有鼻識、沒有鼻識所識別的事物……
  “沒有舌、沒有味、沒有舌識、沒有舌識所識別的事物……
  “沒有身、沒有觸、沒有身識、沒有身識所識別的事物……
  “沒有意、沒有法、沒有意識、沒有意識所識別的事物,就沒有魔羅或魔羅的展示。”

六十六.沙彌提之二

  ……大德,人們說 ‘眾生,眾生’ 。眾生或眾生的展示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除了 “魔羅” 改作 “眾生” 之外,其餘部份跟六十五經相同)……

六十七.沙彌提之三

  ……大德,人們說 ‘苦,苦’ 。苦或苦的展示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除了 “魔羅” 改作 “苦” 之外,其餘部份跟六十五經相同)……

六十八.沙彌提之四

  ……大德,人們說 ‘世間,世間’ 。世間或世間的展示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除了 “魔羅” 改作 “世間” 之外,其餘部份跟六十五經相同)……

六十九.優波舍那

  這是我所聽見的:
  這時候,舍利弗尊者和優波舍那尊者住在王舍城尸陀林的蛇頭山坡。
  在那裏,優波舍那尊者中了蛇毒。於是,優波舍那尊者對比丘說: “賢友們,來吧,在我的身體像碎土那樣散壞之前扶我起床,把我抬出外邊吧。”
  優波舍那尊者說了這番話後,舍利弗尊者對他說: “我們看不到你的身體有任何異樣或你的根門有任何改變。然而,優波舍那尊者為什麼叫我們把你抬出外邊呢?”
  優波舍那尊者再說: “賢友們,來吧,在我的身體像碎土那樣散壞之前扶我起床,把我抬出外邊吧。
   “舍利弗賢友,一個有 ‘我是眼,我擁有眼’ 、 ‘我是耳,我擁有耳’ 、 ‘我是鼻,我擁有鼻’ 、 ‘我是舌,我擁有舌’ 、 ‘我是身,我擁有身’ 或 ‘我是意,我擁有意’ 這些想法的人,他的身體才會有異樣,他的根門才會有改變。舍利弗賢友,我沒有 ‘我是眼,我擁有眼’ 、 ‘我是耳,我擁有耳’ 、 ‘我是鼻,我擁有鼻’ 、 ‘我是舌,我擁有舌’ 、 ‘我是身,我擁有身’ 或 ‘我是意,我擁有意’ 這些想法,我的身體又怎會有異樣,我的根門又怎會有改變呢。”
  “優波舍那尊者一定是長久以來清除了我、我所、我慢的性向,所以你沒有 ‘我是眼,我擁有眼’ 、 ‘我是耳,我擁有耳’ 、 ‘我是鼻,我擁有鼻’ 、 ‘我是舌,我擁有舌’ 、 ‘我是身,我擁有身’ 或 ‘我是意,我擁有意’ 這些想法。”
  於是,比丘扶優波舍那尊者起床,把他抬出外邊。這時候,優波舍那尊者的身體就在那裏像碎土那樣散壞。

七十.優波婆那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優波婆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人們說 ‘現生體證,現生體證’ 。 大德, ‘法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 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優波婆那,一位比丘眼看到色,體驗到色和對色有貪著──當內裏對色有貪著時,知道自己內裏對色有貪著。優波婆那,就是這樣,法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
  “優波婆那,再者,一位比丘耳聽到聲……
  “優波婆那,再者,一位比丘鼻嗅到香……
  “優波婆那,再者,一位比丘舌嚐到味……
  “優波婆那,再者,一位比丘身感到觸……
  “優波婆那,再者,一位比丘意想到法,體驗到法和對法有貪著──當內裏對法有貪著時,知道自己內裏對法有貪著。優波婆那,就是這樣,法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
  “優波婆那,一位比丘眼看到色,體驗到色和對色沒有貪著──當內裏對色沒有貪著時,知道自己內裏對色沒有貪著。優波婆那,就是這樣,法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
  “優波婆那,再者,一位比丘耳聽到聲……
  “優波婆那,再者,一位比丘鼻嗅到香……
  “優波婆那,再者,一位比丘舌嚐到味……
  “優波婆那,再者,一位比丘身感到觸……
  “優波婆那,再者,一位比丘意想到法,體驗到法和對法沒有貪著──當內裏對法沒有貪著時,知道自己內裏對法沒有貪著。優波婆那,就是這樣,法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

七十一.六觸入處之一

  “比丘們,不能如實知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的比丘,不能生活在梵行之中,遠離這裏的法和律。”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有一位比丘對他說: “大德,我感到惶恐。大德,我不能如實知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
  “比丘,你認為怎樣,你會不會視眼為 ‘我擁有眼’ 、 ‘我是眼’ 、 ‘眼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比丘,十分好。比丘, ‘沒有我擁有眼這回事’ 、 ‘沒有我是眼這回事’ 、 ‘沒有眼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眼,你將會達到苦的盡頭。
  ……耳……
  ……鼻……
  ……舌……
  ……身……
  “比丘,你認為怎樣,你會不會視意為 ‘我擁有意’ 、 ‘我是意’ 、 ‘意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比丘,十分好。比丘, ‘沒有我擁有意這回事’ 、 ‘沒有我是意這回事’ 、 ‘沒有意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意,你將會達到苦的盡頭。”

七十二.六觸入處之二

  “比丘們,不能如實知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的比丘,不能生活在梵行之中,遠離這裏的法和律。”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有一位比丘對他說: “大德,我感到惶恐。大德,我不能如實知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
  “比丘,你認為怎樣,你視眼為 ‘沒有我擁有眼這回事’ 、 ‘沒有我是眼這回事’ 、 ‘沒有眼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嗎?”
  “大德,是的。”
  “比丘,十分好。比丘, ‘沒有我擁有眼這回事’ 、 ‘沒有我是眼這回事’ 、 ‘沒有眼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眼,你將會捨棄第一個觸入處,因而沒有將來的後有。
  ……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耳,你將會捨棄第二個觸入處……
  ……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鼻,你將會捨棄第三個觸入處……
  ……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舌,你將會捨棄第四個觸入處……
  ……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身,你將會捨棄第五個觸入處……
  “比丘,你認為怎樣,你視意為 ‘沒有我擁有意這回事’ 、 ‘沒有我是意這回事’ 、 ‘沒有意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嗎?”
  “大德,是的。”
  “比丘,十分好。比丘, ‘沒有我擁有意這回事’ 、 ‘沒有我是意這回事’ 、 ‘沒有意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意,你將會捨棄第六個觸入處,因而沒有將來的後有。”

七十三.六觸入處之三

  “比丘們,不能如實知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的比丘,不能生活在梵行之中,遠離這裏的法和律。”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有一位比丘對他說: “大德,我感到惶恐。大德,我不能如實知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
  “比丘,你認為怎樣,眼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視為 ‘我擁有眼’ 、 ‘我是眼’ 、 ‘眼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耳……
  ……鼻……
  ……舌……
  ……身……
  “比丘,你認為怎樣,意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視為 ‘我擁有意’ 、 ‘我是意’ 、 ‘意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比丘,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第七鹿網品完

七十四.病之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有間寺院一位新出家、智慧不足的比丘生了病,病得很重。如果世尊悲憫,前往那位比丘那裏就好了。”
  世尊聽到那是一位新出家、患病、智慧不足的比丘,於是前往那位比丘那裏。
  那位比丘從遠處看見世尊前來,便想起床。於是世尊對那位比丘說: “比丘,你不用起床了。這裏有為我預備好的座位,我坐在那裏便行了。”
  世尊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那位比丘說: “比丘,你怎麼樣,病痛有沒有消退,有沒有感到好轉呢?”
  “大德,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
  “比丘,你有沒有任何悔疚,有沒有任何遺憾呢?”
  “大德,我有不少悔疚,不少遺憾。”
  “比丘,你自身的戒有沒有受譴責的地方呢?”
  “大德,沒有。”
  “比丘,聽你所說,如果你自身的戒沒有受譴責的地方,那麼,悔疚和遺憾從哪裏來呢?”
  “大德,我知道世尊說法的目的不僅是戒清淨。”
  “比丘,聽你所說,如果我說法的目的不僅是戒清淨,那麼,據你所知,我說法的目的是什麼呢?”
  “大德,我知道世尊說法的目的是無欲。”
  “比丘,十分好,十分好!你能知道我說法的目的是無欲。無欲,這就是我說法的目的。
  “比丘,你認為怎樣,眼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視為 ‘我擁有眼’ 、 ‘我是眼’ 、 ‘眼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耳……
  ……鼻……
  ……舌……
  ……身……
  “比丘,你認為怎樣,意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視為 ‘我擁有意’ 、 ‘我是意’ 、 ‘意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比丘,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那位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他在這段解說中沒有塵埃,沒有污垢,生起了法眼,明白到: “所有集起法,都是息滅法。”

七十五.病之二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有間寺院一位新出家、智慧不足的比丘生了病,病得很重。如果世尊悲憫,前往那位比丘那裏就好了。”
  世尊聽到那是一位新出家、患病、智慧不足的比丘,於是前往那位比丘那裏。
  那位比丘從遠處看見世尊前來,便想起床。於是世尊對那位比丘說: “比丘,你不用起床了。這裏有為我預備好的座位,我坐在那裏便行了。”
  世尊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那位比丘說: “比丘,你怎麼樣,病痛有沒有消退,有沒有感到好轉呢?”
  “大德,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
  “比丘,你有沒有任何悔疚,有沒有任何遺憾呢?”
  “大德,我有不少悔疚,不少遺憾。”
  “比丘,你自身的戒有沒有受譴責的地方呢?”
  “大德,沒有。”
  “比丘,聽你所說,如果你自身的戒沒有受譴責的地方,那麼,悔疚和遺憾從哪裏來呢?”
  “大德,我知道世尊說法的目的不僅是戒清淨。”
  “比丘,聽你所說,如果我說法的目的不僅是戒清淨,那麼,據你所知,我說法的目的是什麼呢?”
  “大德,我知道世尊說法的目的是無取湼槃。”
  “比丘,十分好,十分好!你能知道我說法的目的是無取湼槃。無取湼槃,這就是我說法的目的。
  “比丘,你認為怎樣,眼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視為 ‘我擁有眼’ 、 ‘我是眼’ 、 ‘眼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耳……
  ……鼻……
  ……舌……
  ……身……
  “比丘,你認為怎樣,意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視為 ‘我擁有意’ 、 ‘我是意’ 、 ‘意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比丘,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那位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他在這段解說中內心沒有執取,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

七十六.羅陀之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羅陀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如果世尊為我簡略地說法就好了。當我聽了世尊的法義後,便會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來修習。”
  “羅陀,凡是無常的東西,你都要捨棄對它的愛欲與貪著。
  “什麼是無常的東西呢?
  “羅陀,眼是無常的東西,你要捨棄對它的愛欲與貪著;色是無常的東西,你要捨棄對它的愛欲與貪著;眼識是無常的東西,你要捨棄對它的愛欲與貪著;眼觸是無常的東西,你要捨棄對它的愛欲與貪著;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無常的東西,你要捨棄對它的愛欲與貪著。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意是無常的東西,你要捨棄對它的愛欲與貪著;法是無常的東西,你要捨棄對它的愛欲與貪著;意識是無常的東西,你要捨棄對它的愛欲與貪著;意觸是無常的東西,你要捨棄對它的愛欲與貪著;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無常的東西,你要捨棄對它的愛欲與貪著。
  “羅陀,凡是無常的東西,你都要捨棄對它的愛欲與貪著。”

七十七.羅陀之二

  ……羅陀,凡是苦的東西,你都要捨棄對它的愛欲與貪著……(除了 “無常” 改作 “苦” 之外,其餘部份跟七十六經相同)……

七十八.羅陀之三

  ……羅陀,凡是無我的東西,你都要捨棄對它的愛欲與貪著……(除了 “無常” 改作 “無我” 之外,其餘部份跟七十六經相同)……

七十九.無明之一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有沒有一法,當比丘捨棄它之後,能夠斷除無明而生起明呢?”
  “比丘,是有的。”
  “大德,這一法是什麼呢?”
  “比丘,這一法就是無明了。當比丘捨棄它之後,能夠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大德,一位比丘要有什麼樣的知,什麼樣的見,才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呢?”
  “比丘,一位比丘知眼無常,見眼無常,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色無常,見色無常,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眼識無常,見眼識無常,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眼觸無常,見眼觸無常,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見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一位比丘知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一位比丘知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一位比丘知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一位比丘知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一位比丘知意無常,見意無常,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法無常,見法無常,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意識無常,見意識無常,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意觸無常,見意觸無常,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見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比丘,一位比丘要有這樣的知,這樣的見,才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八十.無明之二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有沒有一法,當比丘捨棄它之後,能夠斷除無明而生起明呢?”
  “比丘,是有的。”
  “大德,這一法是什麼呢?”
  “比丘,這一法就是無明了。當比丘捨棄它之後,能夠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大德,一位比丘要有什麼樣的知,什麼樣的見,才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呢?”
  “比丘,當一位比丘聽了 ‘不被一切事物所困窘’ 的法義時,便會正確認知一切事物;當對一切事物有正確認知時,便會遍知一切事物;當對一切事物有遍知時,便會有別於凡夫地視一切事相:
  “有別於凡夫地視眼,色,眼識,眼觸,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有別於凡夫地視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有別於凡夫地視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有別於凡夫地視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有別於凡夫地視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有別於凡夫地視意,法,意識,意觸,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一位比丘要有這樣的知,這樣的見,才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八十一.比丘

  這時候,一些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一些外道遊方者這樣問我們: ‘賢友們,在喬答摩沙門座下修習梵行有什麼得益呢?’
  “大德,當他們這樣問的時候,我們這樣解說: ‘賢友們,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苦。’
  “大德,如果有人這樣問我們,當我們解說這個問題時,怎樣才是正確表達世尊的解說,怎樣才不會變成誹謗世尊呢?怎樣才是跟隨法義的解說,不會受到同門的責難呢?”
  “比丘們,你們的解說是正確的。這樣說就是正確表達我的解說,不會變成誹謗我;這樣說就是跟隨法義的解說,不會受到同門的責難了。
  “比丘們,在我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苦。
  “比丘們,如果外道遊方者這樣問你們: ‘賢友們,怎樣在喬答摩沙門座下修習梵行來遍知苦呢?’
  “比丘們,當他們這樣問的時候,你們這樣解說: ‘賢友們,眼是苦的,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這種苦;色是苦的,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這種苦;眼識是苦的,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這種苦;眼觸是苦的,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這種苦;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苦的,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這種苦。
  “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 ‘意是苦的,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這種苦;法是苦的,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這種苦;意識是苦的,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這種苦;意觸是苦的,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這種苦;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苦的,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這種苦。’
  “比丘們,當外道遊方者這樣問你們的時候,你們便這樣來解說。”

八十二.世間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人們說 ‘世間,世間’ 。世間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比丘,因為會壞滅,所以這稱為世間。
  “比丘,眼會壞滅,色會壞滅,眼識會壞滅,眼觸會壞滅,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會壞滅。
  “耳會壞滅,聲會壞滅,耳識會壞滅,耳觸會壞滅,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會壞滅。
  “鼻會壞滅,香會壞滅,鼻識會壞滅,鼻觸會壞滅,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會壞滅。
  “舌會壞滅,味會壞滅,舌識會壞滅,舌觸會壞滅,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會壞滅。
  “身會壞滅,觸會壞滅,身識會壞滅,身觸會壞滅,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會壞滅。
  “意會壞滅,法會壞滅,意識會壞滅,意觸會壞滅,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會壞滅。
  “比丘,因為會壞滅,所以這稱為世間。”

八十三.頗求那

  這時候,頗求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過去的佛陀已經入滅,他們斷除戲論、斷除邪途、止息輪轉、超越眾苦,現在能否用眼來接觸他們,用耳來接觸他們,用鼻來接觸他們,用舌來接觸他們,用身來接觸他們,用意來接觸他們呢?”
  “頗求那,過去的佛陀已經入滅,他們斷除戲論、斷除邪途、止息輪轉、超越眾苦,現在不能用眼來接觸他們,用耳來接觸他們,用鼻來接觸他們,用舌來接觸他們,用身來接觸他們,用意來接觸他們。”

第八病品完

------------------------------------------------------------

1 “三者” 是指根(眼、耳、鼻、舌、身、意)、境(色、聲、香、味、觸、法)、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三個地方。當這三個地方在一起時便會有 “觸” (感覺官能的體驗)的產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