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982957_m.jpg

一零四.安穩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安穩的法義。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安穩的法義呢?
  “比丘們,眼能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如來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這些東西,也對人宣說捨棄這些東西的修習,因此如來稱為一位安穩的人。
  “耳……聲……
  “鼻……香……
  “舌……味……
  “身……觸……
  “意能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如來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這些東西,也對人宣說捨棄這些東西的修習,因此如來稱為一位安穩的人。
  “比丘們,這就是安穩的法義了。”

一零五.取

  “比丘們,有什麼東西出現,對什麼東西執取,會令人內在生起樂和苦呢?”
  “大德,世尊是法的根本、法的領導、法的依處。大德,最好由世尊來說這個義理,我們聽了之後,受持世尊的說話。”
  “比丘們,既然這樣,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有眼出現,對眼執取,會令人內在生起樂和苦;有耳出現,對耳執取,會令人內在生起樂和苦;有鼻出現,對鼻執取,會令人內在生起樂和苦;有舌出現,對舌執取,會令人內在生起樂和苦;有身出現,對身執取,會令人內在生起樂和苦;有意出現,對意執取,會令人內在生起樂和苦。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眼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不執取無常、苦、變壞法的眼,會不會令人內在生起樂和苦呢?”
  “大德,不會。”
  ……耳……
  ……鼻……
  ……舌……
  ……身……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意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不執取無常、苦、變壞法的意,會不會令人內在生起樂和苦呢?”
  “大德,不會。”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一零六.苦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苦的集起和苦的滅除。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苦的集起呢?以眼和色為條件而有眼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比丘們,這就是苦的集起了。
  “以耳和聲為條件而有耳識的生起……
  “以鼻和香為條件而有鼻識的生起……
  “以舌和味為條件而有舌識的生起……
  “以身和觸為條件而有身識的生起……
  “以意和法為條件而有意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比丘們,這就是苦的集起了。
  “比丘們,什麼是苦的滅除呢?以眼和色為條件而有眼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這種愛的無餘、無欲、息滅,可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比丘們,這就是苦的滅除了。
  “以耳和聲為條件而有耳識的生起……
  “以鼻和香為條件而有鼻識的生起……
  “以舌和味為條件而有舌識的生起……
  “以身和觸為條件而有身識的生起……
  “以意和法為條件而有意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這種愛的無餘、無欲、息滅,可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比丘們,這就是苦的滅除了。”

一零七.世間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世間的集起和世間的滅除。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世間的集起呢?以眼和色為條件而有眼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比丘們,這就是世間的集起了。
  “以耳和聲為條件而有耳識的生起……
  “以鼻和香為條件而有鼻識的生起……
  “以舌和味為條件而有舌識的生起……
  “以身和觸為條件而有身識的生起……
  “以意和法為條件而有意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比丘們,這就是世間的集起了。
  “比丘們,什麼是世間的滅除呢?以眼和色為條件而有眼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這種愛的無餘、無欲、息滅,可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比丘們,這就是世間的滅除了。
  “以耳和聲為條件而有耳識的生起……
  “以鼻和香為條件而有鼻識的生起……
  “以舌和味為條件而有舌識的生起……
  “以身和觸為條件而有身識的生起……
  “以意和法為條件而有意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這種愛的無餘、無欲、息滅,可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比丘們,這就是世間的滅除了。”

一零八.高於人

  “比丘們,有什麼東西出現,對什麼東西執取,受什麼東西困窘,便會有 ‘我高於人’ 、 ‘我跟人相等’ 、 ‘我低於人’ 這些想法出現呢?”
  “大德,世尊是法的根本、法的領導、法的依處。大德,最好由世尊來說這個義理,我們聽了之後,受持世尊的說話。”
  “比丘們,既然這樣,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有眼出現,對眼執取,受眼困窘,便會有 ‘我高於人’ 、 ‘我跟人相等’ 、 ‘我低於人’ 這些想法出現;有耳出現,對耳執取,受耳困窘,便會有 ‘我高於人’ 、 ‘我跟人相等’ 、 ‘我低於人’ 這些想法出現;有鼻出現,對鼻執取,受鼻困窘,便會有 ‘我高於人’ 、 ‘我跟人相等’ 、 ‘我低於人’ 這些想法出現;有舌出現,對舌執取,受舌困窘,便會有 ‘我高於人’ 、 ‘我跟人相等’ 、 ‘我低於人’ 這些想法出現;有身出現,對身執取,受身困窘,便會有 ‘我高於人’ 、 ‘我跟人相等’ 、 ‘我低於人’ 這些想法出現;有意出現,對意執取,受意困窘,便會有 ‘我高於人’ 、 ‘我跟人相等’ 、 ‘我低於人’ 這些想法出現。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眼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不執取無常、苦、變壞法的眼,會不會有 ‘我高於人’ 、 ‘我跟人相等’ 、 ‘我低於人’ 這些想法出現呢?”
  “大德,不會。”
  ……耳……
  ……鼻……
  ……舌……
  ……身……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意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不執取無常、苦、變壞法的意,會不會有 ‘我高於人’ 、 ‘我跟人相等’ 、 ‘我低於人’ 這些想法出現呢?”
  “大德,不會。”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一零九.結縛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結法和結縛。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結法?什麼是結縛呢?
  “比丘們,眼是一種結法,在那裏有愛著便會有結縛。
  “耳……
  “鼻……
  “舌……
  “身……
  “意是一種結法,在那裏有愛著便會有結縛。
  “比丘們,一種稱為結法,一種稱為結縛。”

一一零.執取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取法和執取。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取法?什麼是執取呢?
  “比丘們,眼是一種取法,在那裏有愛著便會有執取。
  “耳……
  “鼻……
  “舌……
  “身……
  “意是一種取法,在那裏有愛著便會有執取。
  “比丘們,一種稱為取法,一種稱為執取。”

一一一.知之一

  “比丘們,不知眼、不遍知眼、貪著眼、不捨棄眼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不知耳……
  “不知鼻……
  “不知舌……
  “不知身……
  “不知意、不遍知意、貪著意、不捨棄意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知眼、遍知眼、不貪著眼、捨棄眼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知耳……
  “知鼻……
  “知舌……
  “知身……
  “知意、遍知意、不貪著意、捨棄意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一一二.知之二

  “比丘們,不知色、不遍知色、貪著色、不捨棄色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不知聲……
  “不知香……
  “不知味……
  “不知觸……
  “不知法、不遍知法、貪著法、不捨棄法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知色、遍知色、不貪著色、捨棄色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知聲……
  “知香……
  “知味……
  “知觸……
  “知法、遍知法、不貪著法、捨棄法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一一三.近聽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那提迦的磚屋。
  世尊在靜處之中說這法義:
  “以眼和色為條件而有眼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以耳和聲為條件而有耳識的生起……
  “以鼻和香為條件而有鼻識的生起……
  “以舌和味為條件而有舌識的生起……
  “以身和觸為條件而有身識的生起……
  “以意和法為條件而有意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以眼和色為條件而有眼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這種愛的無餘、無欲、息滅,可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以耳和聲為條件而有耳識的生起……
  “以鼻和香為條件而有鼻識的生起……
  “以舌和味為條件而有舌識的生起……
  “以身和觸為條件而有身識的生起……
  “以意和法為條件而有意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這種愛的無餘、無欲、息滅,可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站在能聽到世尊說話的附近。世尊看見他站在那裏,便對這位比丘說: “比丘,你剛才聽到我說的法義嗎?”
  “大德,是的。”
  “比丘,你要學習這法義,你要銘記這法義。這法義帶來利益,這法義是梵行的根本。”

第十一安穩品完

一一四.魔網之一

  “比丘們,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如果一個比丘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的話,他可稱為一個走進魔羅住處、走進魔羅範圍的比丘,他被魔網束縛,受邪惡者魔羅隨意控制。
  “當耳……聲……
  “當鼻……香……
  “當舌……味……
  “當身……觸……
  “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如果一個比丘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的話,他可稱為一個走進魔羅住處、走進魔羅範圍的比丘,他被魔網束縛,受邪惡者魔羅隨意控制。
  “比丘們,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如果一位比丘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的話,他可稱為一位不走進魔羅住處、不走進魔羅範圍的比丘,他解除魔網的束縛,不受邪惡者魔羅隨意控制。
  “當耳……聲……
  “當鼻……香……
  “當舌……味……
  “當身……觸……
  “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如果一位比丘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的話,他可稱為一位不走進魔羅住處、不走進魔羅範圍的比丘,他解除魔網的束縛,不受邪惡者魔羅隨意控制。”

一一五.魔網之二

  “比丘們,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如果一個比丘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的話,他可稱為一個受眼識別色所束縛的比丘,他走進魔羅的住處、走進魔羅的範圍,受邪惡者魔羅隨意控制。
  “當耳……聲……
  “當鼻……香……
  “當舌……味……
  “當身……觸……
  “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如果一個比丘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的話,他可稱為一個受意識別法所束縛的比丘,他走進魔羅的住處、走進魔羅的範圍,受邪惡者魔羅隨意控制。
  “比丘們,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如果一位比丘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的話,他可稱為一位解除眼識別色的束縛的比丘,他不走進魔羅的住處、不走進魔羅的範圍,不受邪惡者魔羅隨意控制。
  “當耳……聲……
  “當鼻……香……
  “當舌……味……
  “當身……觸……
  “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如果一位比丘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的話,他可稱為一位解除意識別法的束縛的比丘,他不走進魔羅的住處、不走進魔羅的範圍,不受邪惡者魔羅隨意控制。”

一一六.世間

  “比丘們,我不說,用走動的方式能夠知道、看見、抵達世間的盡頭。比丘們,我也不說,不走到世間盡頭,苦便不能盡除。”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便起座進入住所。
  世尊離去不久,那些比丘心想: “世尊簡略向我們指出這個義理,沒有詳細解說便起座進入住所了。誰可詳細解說這個義理呢?” 那些比丘再心想: “阿難尊者受導師所稱讚,受有智慧的同修所尊崇,他能夠詳細解說這個義理。讓我們前往阿難尊者那裏,再問他這個義理吧。”
  於是,那些比丘前往阿難尊者那裏,和阿難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把世尊略說義理便起座進入住所的事情告訴他,及請他詳細解說那個義理。
  “賢友們,就正如一個需要實木、尋求實木、到處尋找實木的人,越過大樹幹,卻想在樹枝、樹葉當中尋找實木。尊者也是這樣,跟導師.世尊面對面而越過他,卻想找我來問這個義理。賢友們,世尊知所應知、見所應見、是眼、是智、是法、是梵、講解修行、帶來真義、帶來甘露、是法主、是如來。你們應在那時候再問世尊,當他為你們解說時,你們便受持這個義理。”
  “阿難賢友,世尊當然是知所應知、見所應見、是眼、是智、是法、是梵、講解修行、帶來真義、帶來甘露、是法主、是如來。我們當然是應在那時候再問世尊,當他為我們解說時,我們便受持這個義理。但是,阿難尊者同樣受導師所稱讚,受有智慧的同修所尊崇;阿難尊者能夠詳細解說這個義理,願阿難尊者慈愍我們,為我們解說這個義理。”
  “賢友們,既然這樣,你們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那些比丘回答阿難尊者: “賢友,是的。”
  阿難尊者說: “賢友們,世尊簡略指出的義理,我知道它詳細的意義。
  “賢友們,在聖者的律之中,在世間之中所生起的世間想和世間自我計量,這都稱為世間。賢友們,在世間之中是怎樣生起世間想和世間自我計量的呢?
  “賢友們,通過眼,能在世間之中生起世間想和世間自我計量。
  “……耳……
  “……鼻……
  “……舌……
  “……身……
  “賢友們,通過意,能在世間之中生起世間想和世間自我計量。
  “賢友們,在聖者的律之中,在世間之中所生起的世間想和世間自我計量,這都稱為世間。2

  “賢友們,世尊簡略指出的義理,我知道它詳細的意義。如果你們喜歡的話,前往世尊那裏再問他,當他為你們解說時,你們便受持這個義理。”
  比丘對阿難尊者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愉快。他們起座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找阿難尊者詳細解說義理的事情告訴他: “大德,阿難尊者以這樣的方式,以這樣的文字,以這樣的詞句來詳細解說這個義理。”
  “比丘們,阿難是一位智者,阿難有大智慧。比丘們,如果你們再問我這個義理,我的解釋也會像阿難所解釋的那樣,你們應受持這個義理。”

一一七.世間五欲

  “比丘們,當我還是菩薩,未取得正覺的時候,我這樣想: ‘我過去內心曾接觸過的五欲已經成為過去、消失、壞滅,然而,我內心追逐的五欲大部分是這些五欲,小部分是現在或將來的五欲。’
  “比丘們,我再這樣想: ‘我過去內心曾接觸過的五欲已經成為過去、消失、壞滅,為了自身的利益,我要不放逸,內心有念,保護內心。’
  “比丘們,你們過去內心曾接觸過的五欲已經成為過去、消失、壞滅,然而,你們內心追逐的五欲大部分是這些五欲,小部分是現在或將來的五欲。
  “比丘們,你們過去內心曾接觸過的五欲已經成為過去、消失、壞滅,為了自身的利益,你們要不放逸,內心有念,保護內心。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要知六處:當眼息滅時,要對色想無欲,這處應要知;當耳息滅時,要對聲想無欲,這處應要知;當鼻息滅時,要對香想無欲,這處應要知;當舌息滅時,要對味想無欲,這處應要知;當身息滅時,要對觸想無欲,這處應要知;當意息滅時,要對法想無欲,這處應要知。”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便起座進入住所。
  世尊離去不久,那些比丘心想: “世尊簡略向我們指出這個義理,沒有詳細解說便起座進入住所了。誰可詳細解說這個義理呢?” 那些比丘再心想: “阿難尊者受導師所稱讚,受有智慧的同修所尊崇,他能夠詳細解說這個義理。讓我們前往阿難尊者那裏,再問他這個義理吧。”
  於是,那些比丘前往阿難尊者那裏,和阿難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把世尊略說義理便起座進入住所的事情告訴他,及請他詳細解說那個義理。
  “賢友們,就正如一個需要實木、尋求實木、到處尋找實木的人,越過大樹幹,卻想在樹枝、樹葉當中尋找實木。尊者也是這樣,跟導師.世尊面對面而越過他,卻想找我來問這個義理。賢友們,世尊知所應知、見所應見、是眼、是智、是法、是梵、講解修行、帶來真義、帶來甘露、是法主、是如來。你們應在那時候再問世尊,當他為你們解說時,你們便受持這個義理。”
  “阿難賢友,世尊當然是知所應知、見所應見、是眼、是智、是法、是梵、講解修行、帶來真義、帶來甘露、是法主、是如來。我們當然是應在那時候再問世尊,當他為我們解說時,我們便受持這個義理。但是,阿難尊者同樣受導師所稱讚,受有智慧的同修所尊崇;阿難尊者能夠詳細解說這個義理,願阿難尊者慈愍我們,為我們解說這個義理。”
  “賢友們,既然這樣,你們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那些比丘回答阿難尊者: “賢友,是的。”
  阿難尊者說: “賢友們,世尊簡略指出的義理,我知道它詳細的意義。
  “賢友們,世尊說: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要知六處:當眼息滅時,要對色想無欲,這處應要知;當耳息滅時,要對聲想無欲,這處應要知;當鼻息滅時,要對香想無欲,這處應要知;當舌息滅時,要對味想無欲,這處應要知;當身息滅時,要對觸想無欲,這處應要知;當意息滅時,要對法想無欲,這處應要知。’ 賢友們,世尊這裏是說六處的息滅。
  “賢友們,世尊簡略指出的義理,我知道它詳細的意義。如果你們喜歡的話,前往世尊那裏再問他,當他為你們解說時,你們便受持這個義理。”
  比丘對阿難尊者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愉快。他們起座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找阿難尊者詳細解說義理的事情告訴他: “大德,阿難尊者以這樣的方式,以這樣的文字,以這樣的詞句來詳細解說這個義理。”
  “比丘們,阿難是一位智者,阿難有大智慧。比丘們,如果你們再問我這個義理,我的解釋也會像阿難所解釋的那樣,你們應受持這個義理。”

一一八.帝釋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靈鷲山。
  這時候,帝釋天.因陀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不能當下入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能當下入滅呢?”
  “因陀羅,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如果一個比丘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的話,他的心識便會對此有依賴和執取,因陀羅,有執取的比丘不能入滅。
  “當耳……聲……
  “當鼻……香……
  “當舌……味……
  “當身……觸……
  “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如果一個比丘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的話,他的心識便會對此有依賴和執取,因陀羅,有執取的比丘不能入滅。
  “因陀羅,就是這些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不能當下入滅。
  “因陀羅,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如果一位比丘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的話,他的心識便會對此沒有依賴和執取,因陀羅,沒有執取的比丘能夠入滅。
  “當耳……聲……
  “當鼻……香……
  “當舌……味……
  “當身……觸……
  “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如果一位比丘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的話,他的心識便會對此沒有依賴和執取,因陀羅,沒有執取的比丘能夠入滅。
  “因陀羅,就是這些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能當下入滅。”

一一九.五髻

  這時候,五髻.乾達婆子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不能當下入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能當下入滅呢?”
  ……(除了 “因陀羅” 改作 “五髻” 之外,其餘部份跟一一八經相同)……

一二零.舍利弗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和舍利弗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舍利弗尊者說: “舍利弗賢友,我有一個共住的比丘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
  “賢友,他是一個不守護根門、不飲食知量、不保持覺醒的人。一個不守護根門、不飲食知量、不保持覺醒的人,是沒有可能畢生行踐圓滿、清淨的梵行的。
  “賢友,一位守護根門、飲食知量、保持覺醒的比丘,才可能畢生行踐圓滿、清淨的梵行。
  “賢友,什麼是守護根門呢?
  “賢友,一位比丘在眼看到色之後,不執取形,不執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約束眼根的話,貪著、苦惱這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他約束眼根,守護眼根,修習眼根律儀。
  “他在耳聽到聲……
  “他在鼻嗅到香……
  “他在舌嚐到味……
  “他在身感到觸……
  “他在意想到法之後,不執取形,不執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約束意根的話,貪著、苦惱這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他約束意根,守護意根,修習意根律儀。
  “賢友,這就是守護根門了。
  “賢友,什麼是飲食知量呢?
  “賢友,一位比丘如理計量真正所需。他受用食物不是為了享樂、滿足自我、得到美麗的身段、得到美麗的外貌,而是為了使身體持續下去、平息身體的苦困,因此有助修習梵行。他受用食物是要驅除舊病和不讓新病生起,這樣他將沒有病痛,能安穩地生活。
  “賢友,這就是飲食知量了。
  “賢友,什麼是保持覺醒呢?

“賢友,一位比丘在白天的時候,以行禪和坐禪來淨化內心,清除內心的障蓋法;在初夜時分,以行禪和坐禪來淨化內心,清除內心的障蓋法;在中夜時分,右側睡獅子臥,一隻腳比另一隻腳高些,有念和覺知,心裏知道什麼時候要起來;在後夜時分起來後,又以行禪和坐禪來淨化內心,清除內心的障蓋法。
  “賢友,這就是保持覺醒了。
  “賢友,因此,你應這樣修學:守護根門、飲食知量、保持覺醒。賢友,你應這樣修學。”

一二一.羅睺邏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世尊在閒靜處生起這種想法: “羅睺邏的解脫質素成熟了,讓我進一步教他盡除各種漏吧。”
  在上午,世尊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舍衛城化食。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返回來,對羅睺邏尊者說: “羅睺邏,拿坐蓆,我們前往盲林午休吧。”
  羅睺邏尊者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之後拿起坐蓆,在後面跟隨世尊。
  這時候,有無數千計的天神跟隨世尊,他們心想: “今天世尊要進一步教羅睺邏尊者盡除各種漏了。”
  世尊進入盲林,然後坐在樹下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羅睺邏尊者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羅睺邏尊者說: “羅睺邏,你認為怎樣,眼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視為 ‘我擁有眼’ 、 ‘我是眼’ 、 ‘眼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羅睺邏,你認為怎樣,色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色,視為 ‘我擁有色’ 、 ‘我是色’ 、 ‘色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羅睺邏,你認為怎樣,眼識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識,視為 ‘我擁有眼識’ 、 ‘我是眼識’ 、 ‘眼識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羅睺邏,你認為怎樣,眼觸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觸,視為 ‘我擁有眼觸’ 、 ‘我是眼觸’ 、 ‘眼觸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羅睺邏,你認為怎樣,以眼觸為條件而生的受、想、行、識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受、想、行、識,視為 ‘我擁有受、想、行、識’ 、 ‘我是受、想、行、識’ 、 ‘受、想、行、識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耳……聲……耳識……耳觸……以耳觸為條件而生的受、想、行、識……
  ……鼻……香……鼻識……鼻觸……以鼻觸為條件而生的受、想、行、識……
  ……舌……味……舌識……舌觸……以舌觸為條件而生的受、想、行、識……
  ……身……觸……身識……身觸……以身觸為條件而生的受、想、行、識……
  “羅睺邏,你認為怎樣,意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視為 ‘我擁有意’ 、 ‘我是意’ 、 ‘意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羅睺邏,你認為怎樣,法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法,視為 ‘我擁有法’ 、 ‘我是法’ 、 ‘法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羅睺邏,你認為怎樣,意識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識,視為 ‘我擁有意識’ 、 ‘我是意識’ 、 ‘意識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羅睺邏,你認為怎樣,意觸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觸,視為 ‘我擁有意觸’ 、 ‘我是意觸’ 、 ‘意觸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羅睺邏,你認為怎樣,以意觸為條件而生的受、想、行、識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受、想、行、識,視為 ‘我擁有受、想、行、識’ 、 ‘我是受、想、行、識’ 、 ‘受、想、行、識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羅睺邏,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色厭離,對眼識厭離,對眼觸厭離,對以眼觸為條件而生的受、想、行、識厭離。
  “會對耳厭離,對聲厭離,對耳識厭離,對耳觸厭離,對以耳觸為條件而生的受、想、行、識厭離。
  “會對鼻厭離,對香厭離,對鼻識厭離,對鼻觸厭離,對以鼻觸為條件而生的受、想、行、識厭離。
  “會對舌厭離,對味厭離,對舌識厭離,對舌觸厭離,對以舌觸為條件而生的受、想、行、識厭離。
  “會對身厭離,對觸厭離,對身識厭離,對身觸厭離,對以身觸為條件而生的受、想、行、識厭離。
  “會對意厭離,對法厭離,對意識厭離,對意觸厭離,對以意觸為條件而生的受、想、行、識厭離。
  “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羅睺邏尊者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當世尊解說這段法義時,羅睺邏尊者內心沒有執取,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那無數千計的天神沒有塵埃,沒有污垢,生起了法眼,明白到: “所有集起法,都是息滅法。”

一二二.結縛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結法和結縛。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結法?什麼是結縛呢?
  “比丘們,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這稱為結法,在那裏有愛著便會有結縛。
  “當耳……
  “當鼻……
  “當舌……
  “當身……
  “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這稱為結法,在那裏有愛著便會有結縛。”

一二三.執取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取法和執取。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取法?什麼是執取呢?
  “比丘們,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這稱為取法,在那裏有愛著便會有執取。
  “當耳……
  “當鼻……
  “當舌……
  “當身……
  “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這稱為取法,在那裏有愛著便會有執取。”

第十二世間欲樂品完

--------------------------------------------------------------

1 這裏的原文沒有清楚說明所指的內容,可能是舍利弗尊者指車匿尊者過多地跟那些族人交往。
2 在跟這篇經文對應的漢譯本《雜阿含經.二三四經》之中,阿難尊者為比丘解說的法義比較清晰明確,而且還有一段偈頌,當中的經文是 “諦聽善思。今當為說。若世間。世間名。世間覺。世間言辭。世間語說。此等皆入世間數。諸尊。謂眼是世間。世間名。世間覺。世間言辭。世間語說。是等悉入世間數。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於六入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是名聖弟子。到世界邊。知世間。世間所重。度世間。爾時尊者阿難。復說偈言。非是遊步者。能到世界邊。不到世界邊。不能免眾苦。是故牟尼尊。名知世間者。能到世界邊。諸梵行已立。世界邊唯有。正智能諦了。覺慧達世間。故說度彼岸。” (《大正藏》第二冊五十六頁下至五十七頁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