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5160209-1014464175_n.jpg

智慧的開發:聞慧、思慧、修慧

[德加尼亞]


覺知的時候,我們必需要運用已經聽聞過的佛法(聞慧)配合覺知,這就是思慧。在修行時也得用上正思惟--思慧。我們聽聞、閱讀來的佛法,跟我們去思考佛法,這兩個都要跟著覺知一起用。簡單來說,修行的時候,必須帶著智慧去覺知。

心一直都在用覺知搜集資料。資料具足時,心明白的東西便會增長。之後資料再多一點的時候,了解又會增加一點,智慧又多一點。根據自身體驗而得到的智慧就是修慧。

智慧的取向
智慧看事物不會只看一面,會看兩面、四面、八面,而且能從很多不同的角度來看同一件事。有一位禪修者問,我們常常談及智慧,智慧到底是什麼?我告訴他,有一個數字「9」,在這邊看來是「9」,另外一個人從他那邊看卻是「6」。我們一般理所應當地認為它就是「9」,我們不能理解明明是「9」,為什麼另一個人偏偏說是「6」,還和那個人爭吵起來。智慧就是能夠改換角度,明白在這邊看來沒錯是「9」,但也明白從另外一邊看是「6」。智慧會從多方面、多角度去看,去明白。

如果心明白什麼是錯的,那麼也會明白什麼是對的,兩面都能看見就是智慧。如果明白什麼是有益處的、利益在哪裡;那麼也會明白其反面,什麼是沒有益處,什麼是有過患的。

聰明人、有智慧的人,既知道黑也知道白。

如果我們認為事物只是單單一面的,心就會執著,想把它抓住。其實並不是這樣,事物有兩面、四面、八面。把心打開,就可以明白多一些。

因此,由智慧引發出的思惟,會想:什麼因緣造成這種現象?怎樣成就這個因緣?這就是智慧導向的思惟。貪心想得到結果,智慧也會有目標,兩者的分別在哪裡?當貪心得不到想要的結果時,瞋心就會生起,但當智慧得不到想要的結果時,它不會生氣,它會想為什麼沒有達到結果,是什麼因緣條件不足,並盡力改善不足之處。智慧著重因,煩惱著重果,這就是兩者的分別。

以智慧來認知
一般人一直以無明來看待一切。但當禪修者的智慧生起時,看待事物的角度可能會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例如數字「9」,沒有智慧時,我們一直理所應當地認為它就是「9」,但當智慧生起時,心會改換角度,「9」不一定是「9」,也可以是「6」。除非我們親身體驗到這種強大的覺知和智慧,否則永遠無法想像這一切的奇妙,整個世界在我們眼中都會變得不同。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別人吃飯的時候,心有貪,吃得很快。看到這幕景象,有些人會產生嗔心,有些人則會認為這是法的呈現,是貪心,以此提醒自己不要這樣;看到了別人的貪,增加了自己的知見。如果我們不提高警覺,則會被不善法控制。

講個故事,我的嫂子也是一個禪修者,有一天,她在屋後的園子看到芒果樹上有三個芒果,之後當她走到花園的另外一個角落回望那芒果樹時,結果看到四個芒果,有一個小芒果被其他芒果遮住了,是之前看不到的。她是一個有智慧的禪修者,她就醒悟到:「我剛才站在前面看,只看到三個芒果,如果有一個人知道真相,對我說那裡有四個芒果的話,我一定會跟他爭執,明明只有三個,不是四個。」因為心的無明,沒有看到全相卻執取自己的見、自己的認知,認為那是對的,一定會與別人爭執,不過當她能從另一個角度看時,她就改變了。因為這件事,我的嫂子對心的認知能力有保留,覺得心是不可靠的,因為想蘊、認知、意向都可能會出錯,會迷惑我們,不可全然相信。

一個所緣、一個經驗,或者說一個現象,我們都要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重複觀察,讓見解成熟。這樣,無論是什麼現象,在任何的面向、層次、深度、廣度,心都能有全面的知見。我們就是這樣去培育智慧的。

大家應記住,自己明白了解的知識也好、智慧也好,就只是這麼ㄧ點點而已,不要以為自己一定對,我們只知道這麼一點點而已。

剛開始學習時,我們知道了一點就很興奮,抓住自己知道的,便覺得自己已經知道得很多。但是當我們繼續去培育智慧,智慧越成熟時,就會知道自己雖然知道了一些,但不知道的更多。我知道一樣東西,肯定還有九十九樣東西不知道,我現在知道兩樣東西,肯定還有九十八樣不知道的東西。這樣就不會讓自滿心生起。

每個人都會做錯事,造不好的業。無始以來我們在輪迴中打滾,能做的錯事可能都做過了,所以我們現在、未來才會承受業果;好的業我們也做過,但唯一最好的業卻還沒有做到,就是我們還沒有到涅槃。對過去已經做的惡業,即使心懷恐懼或後悔,時機成熟時果報依然會呈現。我們甚至難以想像自己以前做過什麼惡業,現在能做的就是保持覺知和智慧,當惡報來了,我們能以平和的心準備好去接受和面對。

佛陀在世時也經歷過世間的「八風」,只是他沒有被影響。目犍連尊者雖然已是阿羅漢,但也無法避免惡報,只是在果報成熟時,他的心可以接受,在那個當下沒有再造新的惡業。只有智慧能在那個時候做出最好的選擇。如果我們要怕,這恐懼其實也是瞋心,是不接受的心。有些禪修者很不切實際地希望通過禪修讓生活中一切都變得美好,不會再有任何問題發生,那是不可能的。

(取自<從覺知當下的心出發>梅斯清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