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5356281-3965602930_n.jpg

四十一.不死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你們內心要善安放在四念處之中,這樣便會得到不死。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們,你們內心要善安放在這四念處之中,這樣便會得到不死。”
  
四十二.集起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四念處的集起和滅除。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身的集起呢?食的集起,身便集起;食的息滅,身便滅除。
  “什麼是受的集起呢?觸的集起,受便集起;觸的息滅,受便滅除。
  “什麼是心的集起呢?名色的集起,心便集起;名色的息滅,心便滅除。
  “什麼是法的集起呢?作意的集起,法便集起;作意的息滅,法便滅除。”
  
四十三.道路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有一次,我住在優樓頻螺的尼連禪河岸邊,坐在一棵牧羊人的榕樹下。那時是我初覺悟的時候。
  “那時候,我在閒靜處,內心這樣反思: ‘這條唯一的道路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涅槃。這就是四念處。什麼是四念處呢?
  “ ‘一位比丘或是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是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是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是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 ‘這條唯一的道路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涅槃。這就是四念處。’ ”
  “比丘們,這時候,梵天.娑婆世界主知道我的心。像強壯的人在一伸臂或一屈臂的一瞬間,梵天.娑婆世界主在梵世間隱沒,在我跟前出現。之後他把大衣覆蓋一邊肩膊,向我合掌,然後對我說: ‘世尊,正是這樣。善逝,正是這樣!大德,這條唯一的道路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涅槃。這就是四念處。什麼是四念處呢?
  “ ‘大德,一位比丘或是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是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是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是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 ‘大德,這條唯一的道路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涅槃。這就是四念處。’
  “比丘們,梵天.娑婆世界主說了以上的話後,進一步再說:
  “ ‘能盡生死一乘道,
   見者知者得饒益,
   古今後人依此道,
   皆同橫越生死流。’ ”
  
四十四.念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比丘應該保持念,這是我給你們的教法。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有念的比丘呢?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比丘們,這就是一位有念的比丘了。
  “比丘們,比丘應該保持念,這是我給你們的教法。”
  
四十五.善聚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人們說 ‘一堆善的積聚’ 。如果這堆善的積聚是指四念處的話,這就是正確的講說了。比丘們,四念處全都是善的東西。
  “什麼是四念處呢?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們,人們說 ‘一堆善的積聚’ 。如果這堆善的積聚是指這四念處的話,這就是正確的講說了。”
  
四十六.波羅提木叉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如果世尊為我簡略地說法就好了。當我聽了世尊的法義後,便會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來修習。”
  “比丘,既然這樣,你要淨化善法的開首。什麼是善法的開首呢?
  “比丘,你要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波羅提木叉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比丘,有了波羅提木叉律儀,這樣你便可以以戒作為依靠,以戒作為基礎,然後修習四念處了。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你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有了波羅提木叉律儀,這樣你便可以以戒作為依靠,以戒作為基礎,然後這樣來修習四念處了。這樣的話,你的善法便會日以繼夜增長,不會衰退。”
  那位比丘對世尊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高興,之後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那位比丘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不久便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義理,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在現生之中完滿梵行,達成這個無上的目標。他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那位比丘成為另一位阿羅漢。

四十七.惡行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如果世尊為我簡略地說法就好了。當我聽了世尊的法義後,便會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來修習。”
  “比丘,既然這樣,你要淨化善法的開首。什麼是善法的開首呢?
  “比丘,你要捨棄身惡行,修習身善行;捨棄口惡行,修習口善行;捨棄意惡行,修習意善行。比丘,捨棄了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有了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這樣你便可以以戒作為依靠,以戒作為基礎,然後修習四念處了。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你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捨棄了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有了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這樣你便可以以戒作為依靠,以戒作為基礎,然後這樣來修習四念處了。這樣的話,你的善法便會日以繼夜增長,不會衰退。”
  那位比丘對世尊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高興,之後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那位比丘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不久便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義理,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在現生之中完滿梵行,達成這個無上的目標。他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那位比丘成為另一位阿羅漢。

四十八.朋友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一些你們悲憫的人和願意聆聽你們的說話的人,不論是朋友或親屬,都應教他們著手修習四念處,教他們安住在四念處之中,教他們建立四念處。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們,一些你們悲憫的人和願意聆聽你們的說話的人,不論是朋友或親屬,都應教他們著手修習這四念處,教他們安住在這四念處之中,教他們建立這四念處。”
  
四十九.受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有三種受。這三種受是什麼呢?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這就是三種受了。
  “比丘們,如果要遍知這三種受,便要修習四念處。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們,如果要遍知這三種受,便要修習這四念處。”
  
五十.漏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有三種漏。這三種漏是什麼呢?欲漏、有漏、無明漏。這就是三種漏了。
  “比丘們,如果要斷除這三種漏,便要修習四念處。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們,如果要斷除這三種漏,便要修習這四念處。”
  
第五不死品完

五十一至六十二
  (十二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九十一.東方之一至一零二.大海之六》十二篇經文一致,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四念處。)3

第六恆河品完

六十三至七十二
  (十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一三九.如來至一四八.布料》十篇經文一致,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四念處。)

第七不放逸品完

七十三至八十二
  (十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一四九.勞力工作至一五五.空中,及一五八.船至一六零.河》十篇經文大致相同,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四念處。)

  第八建設品完

八十三至九十三
  (十一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一六一.尋求至一七零.愛》十篇經文大致相同,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四念處。)

第九尋求品完

九十四至一零三
  (十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一七一.流至一八零.五上分結》十篇經文大致相同,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四念處。)

第十流品完

---------------------------------------------------

1 “淨信的相” (pasādaniya-nimitta)是指能帶來淨信的心境。有 “佛、法、僧、戒(自己的戒行)” 這四個地方。
2 繫念身(kāyagatāya etaṃ satiyā)的意思跟 “身念處” 同,而 “身、受、心、法” 四念處以 “身念處” 為根本,所以, “繫念身” 跟 “四念處” 意義相近。
3 第五十一至一零三經共五十三篇經文都是一些跟《道相應》中的經文重複的部分。巴利聖典協會所出版的巴利原典也沒有把這些重複部分刊出,只是給予經文的號數及少許經文概略。因為這五十三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中一些經文一致,讀者可在《道相應》之中找出這些經文,然後把 “八正道” 的內容轉為 “四念處” 的內容便行了。
  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這七科解脫道以八正道為中心,但七科亦可各自成為一條獨立的解脫道。修習八正道可使人得解脫,修習四念處、四正勤以至七覺支均可使人得解脫。因此,很多描述八正道的經文,它的內容同樣可以描述四念處、四正勤以至七覺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