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5152786-1405697948_n.jpg

三十一.簡說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有五根。什麼是五根呢?樂根、苦根、喜根、惱根、捨根。
  “比丘們,這就是五根了。”
  
三十二.流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有五根。什麼是五根呢?樂根、苦根、喜根、惱根、捨根。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由於如實知道五根的集、滅、味、患、離,他稱為一位成為須陀洹、不會墮落惡道、肯定會得到覺悟的聖弟子。”
  
三十三.阿羅漢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有五根。什麼是五根呢?樂根、苦根、喜根、惱根、捨根。
  “比丘們,一位比丘由於如實知道五根的集、滅、味、患、離之後,沒有執取而得解脫,他稱為一位盡除了所有漏、過著清淨的生活、完成了應做的修行工作、放下了重擔、取得了最高的果證、解除了導致投生的結縛、以圓滿的智慧而得解脫的阿羅漢比丘。”
  
三十四.沙門婆羅門之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有五根。什麼是五根呢?樂根、苦根、喜根、惱根、捨根。
  “比丘們,不能如實知五根集、滅、味、患、離的沙門或婆羅門,我不視他們為一些真正的沙門,我不視他們為一些真正的婆羅門。這些尊者沒有沙門的得益,沒有婆羅門的得益,不能在現生之中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法義,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
  “比丘們,能如實知五根集、滅、味、患、離的沙門或婆羅門,我視他們為一些真正的沙門,我視他們為一些真正的婆羅門。這些尊者有沙門的得益,有婆羅門的得益,能在現生之中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法義,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
  
三十五.沙門婆羅門之二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有五根。什麼是五根呢?樂根、苦根、喜根、惱根、捨根。
  “比丘們,不知五根,不知五根集,不知五根滅,不知五根滅之道的沙門或婆羅門,我不視他們為一些真正的沙門,我不視他們為一些真正的婆羅門。這些尊者沒有沙門的得益,沒有婆羅門的得益,不能在現生之中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法義,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
  “比丘們,能知五根,知五根集,知五根滅,知五根滅之道的沙門或婆羅門,我視他們為一些真正的沙門,我視他們為一些真正的婆羅門。這些尊者有沙門的得益,有婆羅門的得益,能在現生之中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法義,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
  
三十六.分析之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有五根。什麼是五根呢?樂根、苦根、喜根、惱根、捨根。
  “比丘們,什麼是樂根呢?
  “比丘們,身方面的樂、身觸所生的身舒暢──感受到這些樂與舒暢,這就是稱為樂根了。
  “比丘們,什麼是苦根呢?
  “比丘們,身方面的苦、身觸所生的身不舒暢──感受到這些苦與不舒暢,這就是稱為苦根了。
  “比丘們,什麼是喜根呢?
  “比丘們,心方面的樂、意觸所生的心舒暢──感受到這些樂與舒暢,這就是稱為喜根了。
  “比丘們,什麼是惱根呢?
  “比丘們,心方面的苦、意觸所生的心不舒暢──感受到這些苦與不舒暢,這就是稱為惱根了。
  “比丘們,什麼是捨根呢?
  “比丘們,身方面或心方面,既不是舒暢也不是不舒暢──感受到這些感受,這就是稱為捨根了。
  “比丘們,這就是五根了。”
  
三十七.分析之二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有五根。什麼是五根呢?樂根、苦根、喜根、惱根、捨根。
  “比丘們,什麼是樂根呢?
  “比丘們,身方面的樂、身觸所生的身舒暢──感受到這些樂與舒暢,這就是稱為樂根了。
  “比丘們,什麼是苦根呢?
  “比丘們,身方面的苦、身觸所生的身不舒暢──感受到這些苦與不舒暢,這就是稱為苦根了。
  “比丘們,什麼是喜根呢?
  “比丘們,心方面的樂、意觸所生的心舒暢──感受到這些樂與舒暢,這就是稱為喜根了。
  “比丘們,什麼是惱根呢?
  “比丘們,心方面的苦、意觸所生的心不舒暢──感受到這些苦與不舒暢,這就是稱為惱根了。
  “比丘們,什麼是捨根呢?
  “比丘們,身方面或心方面,既不是舒暢也不是不舒暢──感受到這些感受,這就是稱為捨根了。
  “比丘們,樂根和喜根應視為樂受,苦根和惱根應視為苦受,捨根應視為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這就是五根了。”
  
三十八.分析之三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有五根。什麼是五根呢?樂根、苦根、喜根、惱根、捨根。
  “比丘們,什麼是樂根呢?
  “比丘們,身方面的樂、身觸所生的身舒暢──感受到這些樂與舒暢,這就是稱為樂根了。
  “比丘們,什麼是苦根呢?
  “比丘們,身方面的苦、身觸所生的身不舒暢──感受到這些苦與不舒暢,這就是稱為苦根了。
  “比丘們,什麼是喜根呢?
  “比丘們,心方面的樂、意觸所生的心舒暢──感受到這些樂與舒暢,這就是稱為喜根了。
  “比丘們,什麼是惱根呢?
  “比丘們,心方面的苦、意觸所生的心不舒暢──感受到這些苦與不舒暢,這就是稱為惱根了。
  “比丘們,什麼是捨根呢?
  “比丘們,身方面或心方面,既不是舒暢也不是不舒暢──感受到這些感受,這就是稱為捨根了。
  “比丘們,樂根和喜根應視為樂受,苦根和惱根應視為苦受,捨根應視為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通過這樣配置,五可以成為三,三可以成為五。”
  
三十九.木燧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有五根。什麼是五根呢?樂根、苦根、喜根、惱根、捨根。
  “比丘們,以樂受的觸為條件,生起樂根。一個人在樂之中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在樂之中;當這樂受的觸息滅時,他知道這種以樂受的觸為條件所生起的樂根也會息滅、平息。
  “比丘們,以苦受的觸為條件,生起苦根。一個人在苦之中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在苦之中;當這苦受的觸息滅時,他知道這種以苦受的觸為條件所生起的苦根也會息滅、平息。
  “比丘們,以喜受的觸為條件,生起喜根。一個人在喜之中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在喜之中;當這喜受的觸息滅時,他知道這種以喜受的觸為條件所生起的喜根也會息滅、平息。
  “比丘們,以惱受的觸為條件,生起惱根。一個人在惱之中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在惱之中;當這惱受的觸息滅時,他知道這種以惱受的觸為條件所生起的惱根也會息滅、平息。
  “比丘們,以捨受的觸為條件,生起捨根。一個人在捨之中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在捨之中;當這捨受的觸息滅時,他知道這種以捨受的觸為條件所生起的捨根也會息滅、平息。
  “比丘們,就正如用兩支木柴來摩擦能夠生熱,這樣便能取火。當木柴分開及放在地上的時候,這種熱便會息滅、平息。
  “比丘們,同樣地,以樂受的觸為條件,生起樂根。一個人在樂之中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在樂之中;當這樂受的觸息滅時,他知道這種以樂受的觸為條件所生起的樂根也會息滅、平息。
  “……苦根……
  “……喜根……
  “……惱根……
  “比丘們,以捨受的觸為條件,生起捨根。一個人在捨之中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在捨之中;當這捨受的觸息滅時,他知道這種以捨受的觸為條件所生起的捨根也會息滅、平息。”
  
四十.生起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有五根。什麼是五根呢?苦根、惱根、樂根、喜根、捨根。
  “比丘們,一位比丘在不放逸、勤奮、堅定的時候生起了苦根,他知道: ‘我生起了這種苦根。我知道苦根是有根源、有因緣、有行、有條件才會生起的;沒有根源、沒有因緣、沒有行、沒有條件,苦根是沒有可能生起的。’ 他知道什麼是苦根,知道什麼是苦根集,知道什麼是苦根滅,知道怎樣能把生起了的苦根息滅無餘。怎樣把生起了的苦根息滅無餘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這樣的話,他便能把生起了的苦根息滅無餘了。這位比丘稱為一位能知苦根息滅的比丘,內心常在這種心境。
  “比丘們,一位比丘在不放逸、勤奮、堅定的時候生起了惱根,他知道: ‘我生起了這種惱根。我知道惱根是有根源、有因緣、有行、有條件才會生起的;沒有根源、沒有因緣、沒有行、沒有條件,惱根是沒有可能生起的。’ 他知道什麼是惱根,知道什麼是惱根集,知道什麼是惱根滅,知道怎樣能把生起了的惱根息滅無餘。怎樣把生起了的惱根息滅無餘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這樣的話,他便能把生起了的惱根息滅無餘了。這位比丘稱為一位能知惱根息滅的比丘,內心常在這種心境。
  “比丘們,一位比丘在不放逸、勤奮、堅定的時候生起了樂根,他知道: ‘我生起了這種樂根。我知道樂根是有根源、有因緣、有行、有條件才會生起的;沒有根源、沒有因緣、沒有行、沒有條件,樂根是沒有可能生起的。’ 他知道什麼是樂根,知道什麼是樂根集,知道什麼是樂根滅,知道怎樣能把生起了的樂根息滅無餘。怎樣把生起了的樂根息滅無餘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 ‘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 ──他進入了三禪。這樣的話,他便能把生起了的樂根息滅無餘了。這位比丘稱為一位能知樂根息滅的比丘,內心常在這種心境。
  “比丘們,一位比丘在不放逸、勤奮、堅定的時候生起了喜根,他知道: ‘我生起了這種喜根。我知道喜根是有根源、有因緣、有行、有條件才會生起的;沒有根源、沒有因緣、沒有行、沒有條件,喜根是沒有可能生起的。’ 他知道什麼是喜根,知道什麼是喜根集,知道什麼是喜根滅,知道怎樣能把生起了的喜根息滅無餘。怎樣把生起了的喜根息滅無餘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這樣的話,他便能把生起了的喜根息滅無餘了。這位比丘稱為一位能知喜根息滅的比丘,內心常在這種心境。
  “比丘們,一位比丘在不放逸、勤奮、堅定的時候生起了捨根,他知道: ‘我生起了這種捨根。我知道捨根是有根源、有因緣、有行、有條件才會生起的;沒有根源、沒有因緣、沒有行、沒有條件,捨根是沒有可能生起的。’ 他知道什麼是捨根,知道什麼是捨根集,知道什麼是捨根滅,知道怎樣能把生起了的捨根息滅無餘。怎樣把生起了的捨根息滅無餘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超越了所有的非想非非想處,他進入了想受滅盡定。這樣的話,他便能把生起了的捨根息滅無餘了。這位比丘稱為一位能知捨根息滅的比丘,內心常在這種心境。” 3
  
  第四樂根品完

四十一.老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東園鹿母講堂。
  到了黃昏的時候,世尊離開靜處,背著陽光坐下來曬背部。
  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用手為世尊按摩肢體。他對世尊說: “大德,真稀奇,從沒有發生過!世尊現在失卻了清淨、明晰的膚色,所有肢體起了皺紋,身軀彎了下來,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起了變化。”
  “阿難,正是這樣。阿難,老法就在青春之中,病法就在健康之中,死法就在生存之中。所以我失卻了清淨、明晰的膚色,所有肢體起了皺紋,身軀彎了下來,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起了變化。”
  世尊.善逝.導師說了以上的話後,進一步再說:
  “老帶來不幸,老令身褪色;不論何美貌,皆被老摧破。縱使活百歲,終邁向死亡;老摧破萬物,無一能倖免。”
  
四十二.優那波婆羅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優那波婆羅門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些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優那波婆羅門對世尊說: “喬答摩賢者,有五根。什麼是五根呢?這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喬答摩賢者,這五根各有不同的對象,各別在自己的境界之中活動,不會體驗其他的對象和境界。喬答摩賢者,當五根各別在自己的對象和境界之中活動時,什麼是它們的依處,以什麼來體驗各種對象和境界呢?”
  “婆羅門,有五根。什麼是五根呢?這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婆羅門,這五根各有不同的對象,各別在自己的境界之中活動,不會體驗其他的對象和境界。婆羅門,當五根各別在自己的對象和境界之中活動時,意是它們的依處,以意來體驗各種對象和境界。”
  “喬答摩賢者,什麼是意的依處呢?”
  “婆羅門,念是意的依處。”
  “喬答摩賢者,什麼是念的依處呢?”
  “婆羅門,解脫是念的依處。”
  “喬答摩賢者,什麼是解脫的依處呢?”
  “婆羅門,湼槃是解脫的依處。”
  “喬答摩賢者,什麼是湼槃的依處呢?”
  “婆羅門,你的問題過了界限,你不能掌握問題的界限。生活在梵行之中就是為了導向湼槃,邁向湼槃,帶來湼槃。”
  優那波婆羅門對世尊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高興,之後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優那波婆羅門離去不久,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就正如一間東面有窗戶的尖頂屋或尖頂堂,當日出的時候,陽光穿過窗戶後會攀緣在哪裏呢?”
  “大德,在西面的牆壁。”
  “比丘們,同樣地,優那波婆羅門對如來有一份固定、紮根、確立、堅固的敬信,這份敬信不會被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羅、梵天或任何眾生奪去。如果這時候優那波婆羅門命終,沒有結縛使他再次返回這個世間。”
  
四十三.沙祇多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沙祇多,安闍那園的鹿野苑。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有沒有解釋五根成為五力與五力成為五根的方法呢?”
  “大德,世尊是法的根本、法的領導、法的依處。大德,最好由世尊來說這個義理,我們聽了之後,受持世尊的說話。”
  “比丘們,既然這樣,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有解釋五根成為五力與五力成為五根的方法。什麼是解釋五根成為五力與五力成為五根的方法呢?
  “比丘們,信根就是信力,信力就是信根;精進根就是精進力,精進力就是精進根;念根就是念力,念力就是念根;定根就是定力,定力就是定根;慧根就是慧力,慧力就是慧根。
  “比丘們,就正如一條傾向東方、朝向東方、邁向東方的河流,流經河中一個島嶼,這時這條河流可算作是一條河流,也可算作是兩條河流。
  “比丘們,怎樣算作是一條河流呢?就是從流經島嶼的河水都是從西往東流這方面來算,這可算作是一條河流。比丘們,這就是算作是一條河流了。
  “比丘們,怎樣算作是兩條河流呢?就是從流經島嶼的河水一些流經島嶼的北面、一些流經島嶼的南面這方面來算,這可算作是兩條河流。比丘們,這就是算作是兩條河流了。
  “比丘們,同樣地,信根就是信力,信力就是信根;精進根就是精進力,精進力就是精進根;念根就是念力,念力就是念根;定根就是定力,定力就是定根;慧根就是慧力,慧力就是慧根。
  “比丘們,勤修這五根的比丘能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四十四.城東小室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東的小室。
  這時候,世尊對舍利弗尊者說: “舍利弗,你是出於敬信而勤修能進入不死、邁向不死、最終會帶來不死的五根的嗎?”
  “大德,我不是出於對世尊的敬信而勤修能進入不死、邁向不死、最終會帶來不死的五根的。大德,那些還沒有知、還沒有見、還沒有明白、不能以智慧觸證的人,才出於敬信而勤修能進入不死、邁向不死、最終會帶來不死的五根。
  “大德,那些有知、有見、有明白、能以智慧觸證的人,對此沒有搖擺、沒有疑惑,於是勤修能進入不死、邁向不死、最終會帶來不死的五根。大德,我是一個有知、有見、有明白、能以智慧觸證的人,對此沒有搖擺、沒有疑惑,於是勤修能進入不死、邁向不死、最終會帶來不死的五根。”
  “舍利弗,十分好,十分好。那些還沒有知、還沒有見、還沒有明白、不能以智慧觸證的人,才出於敬信而勤修能進入不死、邁向不死、最終會帶來不死的五根。舍利弗,那些有知、有見、有明白、能以智慧觸證的人,對此沒有搖擺、沒有疑惑,於是勤修能進入不死、邁向不死、最終會帶來不死的五根。”
  
四十五.東園之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東園鹿母講堂。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一位漏盡比丘,宣稱得到究竟智,知道自己: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他是勤修多少根的呢?”
  “大德,世尊是法的根本、法的領導、法的依處。大德,最好由世尊來說這個義理,我們聽了之後,受持世尊的說話。”
  “比丘們,既然這樣,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一位漏盡比丘,宣稱得到究竟智,知道自己: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他是勤修一種根的。這種根是什麼呢?
  “比丘們,是慧根。一位聖弟子確立信是為了帶來這慧根,確立精進是為了帶來這慧根,確立念是為了帶來這慧根,確立定是為了帶來這慧根。
  “比丘們,一位漏盡比丘,宣稱得到究竟智,知道自己: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他是勤修這一種根的。”
  
四十六.東園之二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東園鹿母講堂。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一位漏盡比丘,宣稱得到究竟智,知道自己: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他是勤修多少根的呢?”
  “大德,世尊是法的根本、法的領導、法的依處。大德,最好由世尊來說這個義理,我們聽了之後,受持世尊的說話。”
  “比丘們,既然這樣,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一位漏盡比丘,宣稱得到究竟智,知道自己: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他是勤修兩種根的。這兩種根是什麼呢?
  “比丘們,是聖者的智慧和聖者的解脫。比丘們,聖弟子的智慧是他的慧根,聖弟子的解脫是他的定根。
  “比丘們,一位漏盡比丘,宣稱得到究竟智,知道自己: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他是勤修這兩種根的。”
  
四十七.東園之三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東園鹿母講堂。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一位漏盡比丘,宣稱得到究竟智,知道自己: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他是勤修多少根的呢?”
  “大德,世尊是法的根本、法的領導、法的依處。大德,最好由世尊來說這個義理,我們聽了之後,受持世尊的說話。”
  “比丘們,既然這樣,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一位漏盡比丘,宣稱得到究竟智,知道自己: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他是勤修四種根的。這四種根是什麼呢?
  “比丘們,是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比丘們,一位漏盡比丘,宣稱得到究竟智,知道自己: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他是勤修這四種根的。”
  
四十八.東園之四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東園鹿母講堂。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一位漏盡比丘,宣稱得到究竟智,知道自己: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他是勤修多少根的呢?”
  “大德,世尊是法的根本、法的領導、法的依處。大德,最好由世尊來說這個義理,我們聽了之後,受持世尊的說話。”
  “比丘們,既然這樣,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一位漏盡比丘,宣稱得到究竟智,知道自己: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他是勤修五種根的。這五種根是什麼呢?
  “比丘們,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比丘們,一位漏盡比丘,宣稱得到究竟智,知道自己: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他是勤修這五種根的。”
  
四十九.賓頭盧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拘睒彌的瞿尸陀園。
  這時候,賓頭盧.跋羅墮闍宣稱得到究竟智,知道自己: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一些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賓頭盧.跋羅墮闍尊者宣稱得到究竟智,知道自己: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大德,他宣稱得到究竟智,是由於看見什麼得益呢?”
  “比丘們,賓頭盧.跋羅墮闍尊者由於勤修三種根而宣稱得到究竟智,知道自己: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這三種根是什麼呢?
  “念根、定根、慧根。
  “比丘們,賓頭盧.跋羅墮闍尊者由於勤修這三種根而宣稱得到究竟智,知道自己: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這三根帶來三種盡除。這三種盡除是什麼呢?
  “生、老、死的盡除。由於看見生、老、死的盡除,賓頭盧.跋羅墮闍尊者宣稱得到究竟智,知道自己: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五十.信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央伽的阿波那鎮。
  在那裏,世尊對舍利弗尊者說: “舍利弗,一位對如來有深厚淨信的聖弟子,會不會對如來或如來的教法有搖擺或疑惑呢?”
  “大德,一位對如來有深厚淨信的聖弟子,是不會對如來或如來的教法有搖擺或疑惑的。
  “大德,一位有信的聖弟子,將會為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而持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堅決、不放棄。大德,他這樣的精進就是精進根。
  “大德,一位有信、作出精進的聖弟子,將會具有崇高、良好的念,即使是很久以前所作、很久以前所說,這些崇高、良好的念也會憶持不失。大德,他這樣的念就是念根。
  “大德,一位有信、作出精進、保持念的聖弟子,將會放下攀緣,取得定,內心安住一境。大德,他這樣的定就是定根。
  “大德,一位有信、作出精進、保持念、心定的聖弟子,將會知道: ‘輪迴找不到它的開始,沒法找得到它過去的盡頭。眾生受無明的覆蓋、受渴愛的繫縛,因而生死相續、不斷輪迴。這是有方法對無明這個黑暗聚徹底無欲、滅盡而帶來高尚的寂靜的,這方法就是平息所有行、捨棄所有依、盡除渴愛、無欲、寂滅、湼槃。’ 大德,他這樣的慧就是慧根。
  “大德,一位有信的聖弟子常常這樣精勤,常常這樣憶念,常常這樣止息,常常這樣了知,這亦是一份崇高的敬信,他心想: ‘以前我沒有聽過這些法義,現在我親身觸證這些法義了!我以智慧深明這些法義,看見這些法義!’ 大德,他這樣的信就是信根。”
  “舍利弗,十分好,十分好!一位對如來有深厚淨信的聖弟子,是不會對如來或如來的教法有搖擺或疑惑的。
  “舍利弗,一位有信的聖弟子,將會為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而持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堅決、不放棄。舍利弗,他這樣的精進就是精進根。
  “舍利弗,一位有信、作出精進的聖弟子,將會具有崇高、良好的念,即使是很久以前所作、很久以前所說,這些崇高、良好的念也會憶持不失。舍利弗,他這樣的念就是念根。
  “舍利弗,一位有信、作出精進、保持念的聖弟子,將會放下攀緣,取得定,內心安住一境。舍利弗,他這樣的定就是定根。
  “舍利弗,一位有信、作出精進、保持念、心定的聖弟子,將會知道: ‘輪迴找不到它的開始,沒法找得到它過去的盡頭。眾生受無明的覆蓋、受渴愛的繫縛,因而生死相續、不斷輪迴。這是有方法對無明這個黑暗聚徹底無欲、滅盡而帶來高尚的寂靜的,這方法就是平息所有行、捨棄所有依、盡除渴愛、無欲、寂滅、湼槃。’ 舍利弗,他這樣的慧就是慧根。
  “舍利弗,一位有信的聖弟子常常這樣精勤,常常這樣憶念,常常這樣止息,常常這樣了知,這亦是一份崇高的敬信,他心想: ‘以前我沒有聽過這些法義,現在我親身觸證這些法義了!我以智慧深明這些法義,看見這些法義!’ 舍利弗,他這樣的信就是信根。”
  
  第五老品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