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5440923-3728571369.jpg

開發探索的心

[德加尼亞]
如何讓心保持持續的覺知?這與禪修者對修習的興趣、信心、精進力和智慧都有關。有時我們也要時常問問自己,為什麼要禪修。如果心不時時刻刻覺知,心會怎麼樣?無明就會現前,這時所有的煩惱都會生起,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保持覺知。

在禪修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很多體驗,但是並不理解它們為何發生。

很多年前,我跟雪吳敏大長老禪修的時候,會跟師父報告禪修經驗,譬如說觀察到呼吸時的腹部起伏。師父就會問:為什麼會有起伏?我說因為有呼吸。師父就問:為什麼呼吸?更進一步又問:鼻孔的出入息和腹部起伏哪一個先發生?從實際經驗上來說,我不了解為什麼?師父就說:那你去找答案吧。於是,我對此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想搞清楚鼻吸與腹部起伏的關係,在打坐時沒有絲毫昏沈,前後花了七天時間去觀察,想找到答案。可是因為太想知道了,有貪心存在,心不平衡,不穩定的心是沒辦法找到答案的,因此七天都找不到答案。後來我就把這個問題放下,像平常那樣去打坐,不久之後答案突然就出現了。最終理解時我特別高興,因為這是親身體驗,不是思惟的結果,因此對禪修的興趣也隨之越來越強。

任何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都可以作為禪修中的探索,讓禪修更有趣、更持續。例如兩個手指接觸,可以觀察到幾個觸覺?這些看似簡單的目標,禪修者都可以用來觀察,以此提升興趣。

禪修者需要明白禪修的利益和沒有禪修的過患,以此提升禪修的興趣和好奇心。就像小孩,不用大人的提醒,他們自然也會有好奇心去探索這個世界,這種好奇心就是智慧的動力。很多禪修者都能觀察到心中的喜悅、快樂、煩惱,有時禪修順利,有時不順利,但卻不清楚為何會這樣。

有一位禪修者,在禪修中心住了四天,心已經變得比較平靜。我問他,為何心會平靜?禪修者無法回答。他只知道現象、經驗,但不知道為何會產生平靜的心,什麼因緣促成,整個過程如何?他並不了解。我們經常覺知禪修所緣,但並不知道禪修的心如何運作,缺失了很多資訊,所以對心缺乏全面的了解。

因此,僅僅覺知是不夠的,想要了解原因,是導致智慧產生的條件。用智慧去反思,去提醒是重要的。如果我們只是用思惟,而不覺知,當然是不夠的。但是,如果單是覺知,卻不加思考和探索,同樣也不足以令智慧產生。禪修者需要應用智力和正思惟去啟發智慧,並和覺知一起運作。問事物的「為什麼」是找「因」的關鍵,也是增加智慧的方法。

要提高心的興趣,我們要學習會對自己提一些問題,在什麼時候提問呢?應該問自己什麼問題?是否要有意識地去選擇一些問題呢?

這要看禪修者自己的性格。對於一些比較理性、思惟性向的人,心自然的會生起一些問題,會去想、去思惟。對於另一類人,可能較為被動的,他們可能不會有那麼多的想法,想去了解更多,當我遇到這類的禪修者,就會鼓勵他們多問自己一些問題,因為他們自己不習慣去問和想問題。

問問題是為了讓心對當下發生的事情更有興趣並進行探究,問問自己當下發生的到底是什麼現象,是怎樣的,為什麼?讓心更有興趣,至於是否找到答案並不重要。

調查,或提問題,能讓心感到興趣,帶著想知道的心去覺知。心有興趣的話,便會去觀察,觀察持續並看到整個過程時,答案就自然會出現,並不需要刻意地去想答案,也不是去思惟答案。調查的意思,是有興趣地去觀察,讓答案自然出現。

任何與當下身和心有關的問題都可以問。在當下的經驗裡面,哪一個是所緣,哪一個是心,你了解嗎?這些都可以問,問問這到底是什麼東西,為什麼會發生,是怎樣發生的?

覺知在不在,能不能知道覺知的心?

好奇及興趣是由智慧在背後推動的,因為智慧的特徵就是想知道,想知道才會有興趣、才會好奇。每個當下的覺知,必須有想知道的心作為動力,才會想去觀察,想知道當下發生什麼事情?

譬如說你要做生意,想了解一件事,沒有人逼你,不用精進,你也會想法設法去了解,想知道怎樣做好這件事。

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例子,牛頓的故事。牛頓在樹下看到蘋果掉下來,如這事發生在我們身上,大家大概看了以後,把蘋果擦一擦就吃了,這就完事了。但是牛頓就會想蘋果為什麼會掉下來,而不會飛上去。

有智慧的人、想培育智慧的人,經常會問問題,看到任何現象就會想這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怎樣發生的?

譬如說我們每個人如果每天都重複做一些事,便會越做越熟悉,有些人從不厭倦,一輩子繼續做也仍會很喜歡,而且越做越有興趣,越做越開心,這就是興趣沒有間斷。修習也要這樣修,持續不間斷地去修習、培養覺知,令心越來越熟悉、越來越善巧,越修越喜歡,智慧、善法讓心越修越想修。

可以推動心向前、更想做的,就是明白體會其利益、價值,嚐到甜頭,親身體驗到它的好處。就像做生意一樣,如果從中獲利很多,是不是還會更想做、繼續做下去?

(取自<從覺知當下的心出發>梅斯清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