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0778.JPG

第一個學生是一位比丘,練習毗婆奢那修法已經一個月左右。
阿姜念:你如何知道坐的色身或走的色身?
學 生:我只是用心知道。
阿姜念:你說的「用心」知道是什麼意思?
學 生:我知道我坐的樣子是坐的色身,我走的樣子是走的色身。
阿姜念:坐的色身或走的色身-是用眼睛看到的嗎?
學 生:眼睛只能見到顏色或形狀,而不能見到坐的色身等等。但心能了知坐的色身等。
阿姜念:當你知道坐的色身,你是用想像的或者其他方式?
學 生:我是用覺照得知是坐的色身。
阿姜念:想像或覺照-他們是同或異?
學 生:想像是在心中一再重覆告訴自己是坐的色身。但,覺照的方式是知道坐的樣子即是坐的色身。
阿姜念:對。
(隔天)
阿姜念:從你來這裏修到現在,覺得怎樣?
學 生:我似乎無法持續觀照身心。
阿姜念:能否持續觀照身心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記住,你是否以正確的方式修行。不要去想結果,如果你有正確的因,自然就會有正確的果。修行正確與否取決於你對修法是否有正確的了解。如果你有正確的了解你會知道什麼是「覺照」。不了解什麼是「覺照」就不知道怎麼修。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預防煩惱,你就沒有正確地如理作意。如果你不如理作意你就不知道如何預防煩惱。
你修的時候那一樣觀察較多,是身或心?
學 生:身,走的色身。
阿姜念:為什麼?
學 生:因為走的色身比較容易觀照。它比較大,比其他姿勢更容易得力。
阿姜念:你想用走來觀照是因為對你較容易得力?
學 生:有時是,有時並非如此。
阿姜念:如果你用走的色身來觀照是其他理由(而非治苦的話),這說明你喜歡走的色身,你已經不是在修毗婆奢那了。告訴你要用行、住、坐、臥四種姿勢來修毗婆奢那,你知道為什麼嗎?
學 生:清楚明瞭這四種姿勢,並知道是苦迫使色身改變姿勢的。
阿姜念:當你改變姿勢的時候你怎麼知道你是否正確地如理作意了呢?
學 生:我必須知道舊的姿勢是苦,而且是身苦迫使色身改變姿勢的。
阿姜念:當你坐或走的時候,你知道你為什麼坐或走嗎?
學 生:是為了改變姿勢來治苦。
阿姜念:對,你的觀念正確。走,不是為了樂趣,為了見法或是因為走的姿勢較易得力,這些都不對。如果你的知見錯誤,你就不可能證得涅槃。錯誤的修法是不可能得到正確的結果的。
最重要的是你要特別觀照改變姿勢的時候,你必須清楚改變姿勢是為了治苦。你越能體會到為什麼改變姿勢,就越得力於毗婆奢那的修法。知道改變姿勢的原因能幫助你了解「苦」。你越了解苦,就會越想滅苦-除去對身心(五蘊)的執著。
你想從走的姿勢當中見法嗎?
學 生:是的。
阿姜念:你想從走的姿勢當中見到什麼樣的法?
學 生:當我走的時候,我覺得走的姿勢較其他姿勢容易得力,我知道是苦迫使色身去走,但我也覺得我想要走。
阿姜念:用貪念走路是不能防止煩惱的,這樣子煩惱會步步跟隨著你。如果你認為走路會帶給你好處的話,你是不可能見到法的。我說要從走當中見到法的道理是你必須知道走的色身是苦、無常、不實在的,而苦的感受是無法控制的。但是你還沒走以前就已經沒有正確地如理作意了,你認為走是好的,是實在的,因此煩惱早已潛伏在走路之中而障礙你見道了。因此如理作意對毗婆奢那的修法是非常重要的。
(隔天)
阿姜念:現在,你已經了解修法了。你相信行、住、坐、臥四種姿勢能讓你知道苦諦的道理嗎?
學 生:是的,因為苦諦隱藏於每一種姿勢當中,苦總是會產生的。而這種痛苦迫使色身改變姿勢。
(另一天)
阿姜念:你有妄想嗎?
學 生:常打妄想。有時妄想很多,有時較少。
阿姜念:你知道為什麼會有妄想嗎?
學 生:不知道。
阿姜念:因為在你打妄想的時候,你早已經偏離了當下了,你早已經沒有覺照力了。因此當下你失去了對身心的覺照力時,就打起妄想來了。
學 生:當我打妄想的時候,我怎麼回到當下?
阿姜念:你要知道打妄想的是「心」而非「你」。妄想也是法,你不喜歡妄想對不對?
學 生:對。
阿姜念:你的知見錯誤,因為如果你知道妄想對你是有好處的。當你知道妄想的時候,你就知道已經偏離了當下,可以再回來觀照身或心。你想讓心保持對坐的色身能觀照久一點對不對?
學 生:是的。
阿姜念:妄想是身還是心?
學 生:妄想是心。
阿姜念:當你知道妄想是心的時候,知道了就好,不要再繼續去觀照妄想心,因為心是非常微細的,對初學者不容易觀照。當你知道打妄想的時候,不要停下來去分析它。趕緊回到當下觀照坐的色身-如果妄想太強的時候就改變修的姿勢。
你想要讓妄想消失嗎?
學 生:是的,因為妄想不易察覺得到。它不像四種姿勢那麼容易察覺。
阿姜念:是的,心是微細的,初學者不容易起觀照。因為初學者正念、正知都很弱,所以常常打妄想。如果正念、正知保持在當下,你就不會打妄想了。你要提昇對身心的覺照力,那就是當下了。你必須知道正念、正知的特質〔註一〕,因為當你偏離了當下,就可以清楚地覺照到,並馬上回到當下。如果你因為常打妄想而感到懊惱的話,你將會因此而打更多的妄想。你想要讓妄想消失,但它並不會消失﹔因為,你不喜歡妄想,而這種摻雜厭惡心理的妄想會成為另一個妄想的助緣。不知道妄想也是心,會讓我們對妄想產生厭惡,而這種厭惡的心理卻會使我們無法回到當下。註一:正念知道姿勢而正知知道這是坐的色身。


(另一天,初學者。在家男眾)
阿姜念:你如何觀照坐的色身?
學 生:我是從頭觀照到腳再從腳觀照到頭。
阿姜念:你這樣修已經幾天了?
學 生:六天了。
阿姜念:誰教你這樣修的?你知道這是毗婆奢那的修法嗎?
學 生:我在別的地方學到這種修法,而這裏的老師也告訴我,因為我只能待在這裡十天,乾脆就照這樣修算了。
阿姜念:這是錯誤的修法。你用錯誤的方式觀照坐的色身。因為你坐的樣子就是坐的色身。只要注意去觀照你坐的任何姿勢,而站的時候,知道站的樣子,走的時候知道走的樣子,躺的時候,知道躺的樣子。最重要的是你要對你觀察的任何一種姿勢有覺照力。把「我在坐」的觀念變成「坐的色身」,這樣可以改變你對「我在坐」的我見。所以不管你坐的時候是什麼姿勢,只管看著它。不要用一些不尋常的姿勢走路或打坐,如果你那樣做的話,你的心早已經遠離了中道法,因為你是用貪染心在做。


(另一位在家男眾)
阿姜念:你修得怎樣?
學 生:當我觀照坐的色身時,曾經看到佛的影像非常清晰甚至現在還清清楚楚映在我的心中。
阿姜念:你是來修毗婆奢那的,你知道毗婆奢那的修法嗎?
學 生:毗婆奢那是去觀察身、心是苦、無常、無我的。
阿姜念:你見到佛像的這種修法,是毗婆奢那嗎?
學 生:不是。
阿姜念:你喜歡像這樣子看到佛像嗎?
學 生:是的,我感到法喜。我從來沒有看到像這樣的事物。
阿姜念:你所看到的是從定產生的幻像。當心偏離了身心的所緣和覺照力沒有保持在當下的時候,就會產生定,你會看到天堂、地獄等等的幻像現在你面前。當這些現象產生的時候,你必須改變你的所緣以減少定的現象:如從坐姿變到走的姿勢或改成觀照心在聽,這樣就可以減少定的現象,你要提昇對當下的覺照力注意你為何會偏離當下,如果你知道原因(定),你就能夠再回到當下。

(另一位在家男眾)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學 生:這次比上次好,但我覺得不太舒服,因此有些障礙,心生掉舉,妄想較多。
阿姜念:你認為掉舉是你的敵人嗎?是不是掉舉使你的心不得安寧?
學 生:是的。
阿姜念:你想讓你的心保持平靜嗎?
學 生:是的。
阿姜念:你想讓你的心平靜。你知道這個觀念對還錯?
學 生:不對。
阿姜念:是啊!你的知見不對啊!你來修四念住是想得到定還是慧?
學 生:想得到智慧。
阿姜念:那你為什麼想讓你的心平靜呢?
學 生:現在我知道我的觀念錯了。
阿姜念:如果你知道你的觀念不對,那還好。因為這有助於智慧的開展,你可以因此而修正你的觀念。如果你不知道觀念錯了,你就沒有機會改變你的觀念而了解正確的修法。你知道為什麼想得到定是不對的嗎?
學 生:不知道。
阿姜念:因為任何事物皆是無常的。你喜歡無常的東西嗎?
學 生:不,我不喜歡無常的東西。
阿姜念:那麼你想要的「定」,是常嗎?
學 生:是無常。
阿姜念:所以你想要定,就表示你還想要無常的東西對不對?
學 生:是的。
阿姜念:對於無常的東西感到滿足,表示你對身心這樣無常的東西也會滿足。我們稱之為顛倒妄想,而使你對於定感到滿足。但毗婆奢那的修法,是要得到智慧來破除我們妄執身心是「我」的邪見。要把身心當做無常、苦、無我的東西來觀照。
世間的真理是一切事物只是色法和心法,而且都符合於三法印-所以你心中必須保持如理作意避免產生貪念-例如想要得定和使心平靜的貪念。如果你能如理作意,不管什麼事物展現在你面前,都會啟發你的智慧-實相般若。請把自己當作在看戲一樣來修行。
當你想讓你的心平靜下來的時候,你已經不是在看戲了,你想導演這齣戲,那就錯了。當你知道錯的時候,對你還是好的。因為下一次你心太偏定的時候,你就會設法改變觀照的所緣,例如改變姿勢等等。
我們說中道法,用說的很容易,修起來卻很難。你知道你為什麼偏離了中道嗎?因為你的心總是在喜歡或不喜歡裏頭打轉,比如你喜歡平靜的心而討厭妄想。
學 生:是的。
阿姜念:想要心靜是貪,討厭妄想是瞋,所以煩惱老是糾纏著你。你如何能擺脫煩惱呢?但如果你的心行於「中道」的話,喜歡或不喜歡的心態自然擺平。


(另一天,另一位學生)
阿姜念:你修得怎麼樣?對於修行有什麼疑問嗎?
學 生:我修的時候想從四種姿勢中找到一種比較容易得力的姿勢來修,譬如走的姿勢。這樣修對嗎?
阿姜念:這樣還好,但是你要小心,如果你認為走的姿勢比較好,這樣貪念就來了。所以你還是要保持如理作意,注意觀照改變姿勢只是為了治苦-這樣就不會產生貪念了。
學 生:我修的時候,並不是因為身苦,而是心-我覺得煩躁而改變姿勢的。
阿姜念:那就不對了。你因為煩惱而改變姿勢。你就沒有用如理作意於觀照是因為苦而迫使你改變姿勢的。你知道你的心為什麼煩躁嗎?因為你沒有把心安住於觀照坐姿上面,你的心就變得不安了,當你心不安的時候煩惱就來了。你變成輕率、不注意-煩惱就接踵而來,所以你才會想換個姿勢來修修看。如果你是以貪念來改變姿勢的話,煩惱就會隱藏其中而不能見道。你用貪念修行,是因為你想要快一點成就。你要注意改變姿勢的時候是否夾雜著煩惱。


(另一位學生,另一天)
阿姜念:你修得怎樣?
學 生:今天早上起床後觀照坐姿,覺得身體很輕。覺得自己像個棉花球。我知道是因為太偏定,所以改變姿勢來修,但結果還是一樣。
阿姜念:試試看不要改變所緣的方式來減少定,你會嗎?只要提昇覺照力。可以試看看嗎?
學 生:我試過但沒效。身體還是覺得像要浮起來一樣。
阿姜念:你知道為什麼嗎?
學 生:因為我的正知太弱。
阿姜念:正念、正知要均等。但初學者正知太弱而正念太強就會失去正知。所以如果你有較強的覺照力的話,定就不可能把正知推擠掉。正念、正知要同時用於一個所緣上。如果正念太強就會減弱正知。你務必注意到這一點,試著提昇覺照力-使正念、正知能平衡發展。


(另一天,另一位學生)
阿姜念:從上次我要你注意觀照「聽」以後,你修得如何?
學 生:好一點了,聲音比較不會像以前一樣煩擾我。
阿姜念:你知道你為什麼能聽嗎?
學 生:因為有聲音,所以我聽到聲音。
阿姜念:能聽的是身或心?
學 生:是心。
阿姜念:什麼是心?當你在聽的時候你是否注意到什麼是心?
學 生:心在聽,而覺照力注意到心在聽。
阿姜念:事實上,以前我們認為,因為有聲音所以產生聽力。我要你注意心在聽,你會因此而發現心聽得到聲音是因為有助緣。聲音和耳朵是聽的助緣。聞性(聽力)是本自具足的,聞性是清淨的。它沒有煩惱,沒有喜歡或不喜歡。如果常注意到這點是有好處的,因為你不會不喜歡聽或不喜歡你聽到的聲音,也不會認為聲音干擾你修毗婆奢那。那麼你就會見到實相,因為心在聽即是實相,而且你也可以見緣-沒有人創造實相。


(另一天,另一位學生)
阿姜念:你修得怎樣?更了解修法了嗎?
學 生:好一點了,但身心(實相)尚未顯現。
阿姜念:你說的身心尚未顯現是什麼意思?
學 生:我尚未真正以心見到身心(實相)。我只是從學習當中了解名相,但還沒見到。
阿姜念:你還沒有足夠的實修經驗。你還不知道如何去把握當下,修毗婆奢那不是很容易的,你要有毅力,一點一滴慢慢學,就好像學走鋼索一樣,掉下去再爬上來走。修毗婆奢那比走鋼索還難,不要急,不要急著想見到身心。只要練習,要記住用正常的方式修不要存心想見身心-不管見到與否都無所謂,只要按正確的方法修。如果你想要見色身就是貪念,有貪念在,你就不能夠見法,因為你用心錯誤。你必須用心如理作意就好像看一齣戲一樣,而這齣戲只有四部份-行、住、坐、臥,就這樣而已。雖然僅有四部分卻很難觀照得住,而你必須了解怎麼樣去觀照它。


(另一天,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學 生:昨晚我太過偏定,以致於很容易受驚嚇。
阿姜念:太過偏定會導致容易受驚嚇是很正常的,再來你就會開始害怕,但不是怕鬼,只是害怕而已。因為那時你已經沒有覺照力。只有正念,而沒有覺照力。
如果心有正念正知或把覺照力放在身心上的話,你是不會受驚嚇的。如果你心不在焉而沒有集中注意力時,聽到一點聲音就會受到驚嚇。如果你有覺照力,雖然聽聲,而心裡知道是心在聽,這表示你活在當下,也表示修行正確,有正念正知。
學 生:聽別人講解很容易,但做起來卻很難。
阿姜念:具足正念正知表示當下你有覺照力,但這是很難解釋的。修行者必須不斷地嘗試和修習。在你發覺打妄想的時候,如果你知道妄想的內容,就表示你沒有覺照力;如果你有覺照力,你就不知道妄想的內容(會馬上回到觀照身心上)。覺照力表示當下在觀照身心。
學 生:我知道在坐,正觀照著坐的色身。
阿姜念:但如果你具足正念正知的覺照力不夠清楚的話,即使聽過教理(聞慧),還是不能了解正念正知真正的特性。剛來這裡的初學者大多都知道妄想的內容(隨妄想轉了),他們對行、住、坐、臥修行的經驗還不夠,所以修的時候不曉得要以身心那一樣為觀照的所緣-在各種不同根塵相對的時候(見圖2-1),因此他們的修行是時對時錯。
當他們偏定的時候,覺照力就沒有了,但自己卻不曉得。這時應該要洞察到這一點。如果一個人沒有覺察力,就不了解毗婆奢那的修法。
理論和實修是不一樣的,理論只是書上寫的。理論告訴你身心的特性-但身心的真相-你卻還沒體驗過。在你還不了解身心的實相之前,還很難正確地修行。

(另一天,教毗婆奢那的比丘)
阿姜念:經過一個星期之後,你修得怎樣?
學 生:這次和上次不同。上次我不會覺得厭倦,這次卻感到厭倦。我也不像上次那樣興緻勃勃的,但我卻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阿姜念:這是因為上次你修的時候,太過偏定成為煩惱的助緣,而使你感到興奮和欣喜。但這次你的定減少了,心就乾枯了,你也不再感到興奮了。修毗婆奢那,當煩惱減少的時候,心會覺得不那麼歡喜,以致於會對任何東西失去興緻。然而厭倦的原因,是因為太過精進,而這種精進摻雜著貪欲-想要見法的貪念。
知道一些修行的要點,會幫助你修得更好:
1)你要知道你在觀照那一樣,身或心,並且知道如何觀照。
2)你要注意那一種姿勢你觀照得最多,為什麼?
3)改變姿勢的時候,你要清楚是否曾經如理作意。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如理作意可以破除隱蔽苦諦的觀念。改變姿勢的時候,務必保持良好的如理作意。你要知道是舊姿勢苦而且不是「你」苦,如此可以防止厭惡舊姿勢而喜歡新姿勢,而破除貪、瞋(喜歡和不喜歡)。
4)當你知道在打妄想的時候,你是注意到妄想的內容,還是清楚妄想的是心?這一點非常重要!
是誰擁有妄想心?
學 生:沒有人(妄想無主)
阿姜念:這就對了。妄想心即是實相,非男、非女、無我。
學 生:從我來這裏修到現在,還沒有見到身心(實相)。
阿姜念:你還沒有見到身心而且你覺得厭倦是因為你有貪念,這種貪念就是貪愛,促使你想要見到生滅的身心,因此你的修行沒有進步。而且,精進心太過勇猛的話,這種隱含貪念的精進心會使你感到疲厭。
你還修不到一個月就想要見這個見那個,那麼你做不到的時候,自然就會覺得沮喪了。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因為你有了貪念就不是中道,般若智慧也就不會起了。
而且你怎麼知道身心尚未顯現呢?這就是身心,當下就你所觀照的即是身心,但這只是思慧。
修毗婆奢那,如果你想要覺得喜悅,那就不是毗婆奢那了。正確地修行毗婆奢那是沒有喜悅的。如果你見到越多的苦,心會越乾枯(越有智慧),煩惱也越減少。我問你,你是否還繼續在觀照身心?
學 生:是的,但我不能保持在當下。
阿姜念:你觀照身心的時候,是用觀照的還是用想的?
學 生:用想的比用觀照的時候多。
阿姜念:你還是認為坐或走是為了見色身-而非治苦嗎?當你走的時候,你是否提起如理作意知道你為何要走?
學 生:是,但我常心不在焉。
阿姜念:不要緊。心不在焉不要緊。只要修行熟練了,心不在焉的現象就會減少。重要的是,不要想見身心或生滅的身心。你要放棄這些想法。甚至於也不要感覺你在修毗婆奢那,因為存心見道是一種貪欲、煩惱。你要感覺到你之所以必須要坐、要躺只是為了治苦而已,這才是啟發般若智慧的助緣。

 

(取自  內觀雜誌第15期【1999年10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