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803.JPG

(另一天,第一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行上有什麼困難嗎?
學 生:不很多,只有一點。
阿姜念:是什麼困難?
學 生:偏定的時候,我感到空空洞洞的,沒有東西。
阿姜念:是修什麼姿勢的時候,產生這種現象的。
學 生:某些姿勢。
阿姜念:如果你知道那一種姿勢之下會偏定,就不要觀照那種姿勢。例如,觀照坐的色身時,如果你偏離了坐的色身,只知道坐著不知道是誰在坐,你必須追蹤你的心在那裏?你的心偏定,而定即是心-或者你的心空空洞洞的(沒有身或心)或者心跑到另一個所緣上。當你知道心在那裏的時候,這種空空洞洞的現象就會消失了。
當你修行的時候,你知道你為什麼要修行嗎?
學 生:我要見到身心。
阿姜念:是的,但你不需要做其他的事,只要觀照身心即可,就好像有人給你一個銀幣要你好好看著它,看它是否完好無缺。這個銀幣跟身心是一樣的。你觀照身心是否是「我們」或一個動物,或是自我,或只是身心。修毗婆奢那是要去觀照身心-那個你妄執為自我的東西,如果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知道你為什麼要修行了。


(另一天,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當你妄想的時候,你是怎麼觀照的?
學 生:我感到不自在。
阿姜念:你感到不自在是因為你不希望你的心打妄想。事實上,心打妄想比其他的「心在聽」、「心在看」等情況更足以顯示三法印,妄想是實相〔註一〕,但是你不想見到它,對不對?
學 生:是的。
阿姜念:你不喜歡那些屬於實相的東西嗎?這是不對的。你喜歡平靜。但那種平靜就如同妄想一樣,也是生滅的。那麼為什麼你喜歡平靜的心而不喜歡妄想呢?
妄想與定雖然是相反的,但是當作所緣的效果是一樣的。觀照它們的好處是可以啟發實相般若。你不喜歡妄想是因為它使你不自在,而且因為你喜歡平靜。
妄想是四諦法嗎?
學 生:是的,妄想是四諦法。
阿姜念:你知道是四諦法,但四諦法現前的時候,你卻不喜歡見到它。你修行毗婆奢那的業處是為了見四諦法,但你卻又覺得不喜歡妄想。
吃的時候,你要知道吃東西的正確的動機和不正確的動機。正確的動機是為了治苦-而非享樂。要教毗婆奢那的人必須知道學生修對、修錯。例如當學生太偏定的時候,心繃得太緊,老師要叫學生停止一段時間,做點工作,使心回到世俗的世間。
修行者的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心沒有保持平衡就容易脫離現實而落入幻覺之中。因此老師必須問學生在他還沒修毗婆奢那之前,他曾經在那裏修過業處和他是否有過什麼心結。
會造成偏定的所緣,就不要去觀照它。如果坐姿會導致偏定,就變換其他姿勢一段時間。你應該找一個你比較不熟悉的所緣來觀照,因為太熟悉的所緣(如坐姿)會很容易造成偏定的現象。註一:實相,有一個法印是通用於所有實相(心王—心所—色法和涅槃),即無我。


(另一天,中國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學 生:天氣熱的時候,我很容易打妄想,但如果天氣涼快一點我的妄想就比較少。
阿姜念:天氣會成為煩惱的助緣,但天氣是四諦法,你是因為有了什麼而使你受苦的呢?是因為你有了五蘊,那才是苦的因,而非熱天氣。如果你能如理作意,你就知道熱是色法,熱也是實相(熱是色法,而色法是實相)。如果你想讓熱消失而你做不到,你就會感到急躁。這是因為你有邪見-你認為「你」在熱,而非色法在熱。佛陀說五蘊是苦、無我而且也沒有一種主宰任何事物的力量存在。如果你知道這個道理,你就不會急躁也不會有喜歡或不喜歡的念頭,也就不會與煩惱相應了。
通常,如果你沒有保持在當下,就會打妄想,但是如果你發覺心在打妄想的時候,那一剎那即是當下。但如果你觀照是為了使妄想消失的話,那又錯了。保持在當下也是一種定,這就是為什麼不會起妄想。如果你活在當下的時間很短,你就會有很多妄想。
我要你注意保持在當下的心和沒有保持在當下的心的差別-而他們又是怎麼個不同的。這樣如果你知道心偏離了當下的時候,就可以很快再回到當下了。
最重要的,妄想來的時候,要記得妄想是心。每一種姿勢都會產生妄想。走的時候打妄想,就把覺照力拉回到走的色身。現在你還沒有足夠的修行經驗,你要修到生處轉熟為止。即使你了解修法,也是要修到熟練為止。關於幻像呢?你還會產生幻像嗎?
學 生:沒有幻像了,但我的妄想很多。
阿姜念:你有很多妄想是因為你很少活在當下,如果你時常保持在當下,妄想就少。如果你有妄想就不會產生幻像,如果你見到幻像就沒有妄想。妄想在四念住修法是一個很好的所緣,因為妄想屬於法念住,但妄想不是身念住。幻像卻不可以當做修毗婆奢那的所緣,幻像只能當做修奢摩他(深靜禪定)的所緣,所以妄想和幻像各有不同的益處。
學 生:妄想來的時候,我想要把心拉回來觀照坐的色身,但拉不回來,有時我打妄想的時間很長。
阿姜念:不要和妄想對立-因為妄想也是實相,這是自然的,你無法控制妄想。你誤認為妄想不是法,所以你不喜歡妄想。你真正了解妄想的時候,表示你已經見到法了。因為你體會到妄想是心而非你。


(另一天,第一位比丘)
學 生:這兩三天,我覺得對身心能觀照得更好了。
阿姜念:你說你對身心觀照得更好,那一種所緣可以讓你保持在當下?
學 生:妄想減少了,而我觀身多於觀心,不只是用想的而已,我感覺它是坐的色身、躺的色身,每一種姿勢時我知道它是某種色身,這種感覺跟以前的感覺不同。
阿姜念:這是生處轉熟,你應該儘量保任。四正勤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二要目,這是可以幫助你成就道心和果心,體證四聖諦的法〔註一〕,如果你觀照坐的色身和臥的色身時,然後一下子它們變得不清楚,你要停止下來一小段時間,然後再重新開始觀照。
學 生:有時我正在觀照的時候,總覺得有某種東西令我感到害怕,因此而無法清楚地觀照身心。
阿姜念:你感到驚恐或害怕而不能清楚觀照身心是因為你缺乏覺照力,因此想辦法提昇覺照力你就比較不會感到害怕了。如果你清楚地對身心保持良好觀照的話你是不可能會感到害怕的。註一:三十七道品和第十二階智道心和果心。


(第一、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學 生:以前我妄想較多,但是現在我比較懂修法了-因此我想對我堂弟或大眾講解毗婆奢那。
阿姜念:你有妄想是因為你偏離了當下,你知道你為什麼會偏離當下嗎?因為你想做功德,如:對人講解毗婆奢那或教導別人。而你是如何使妄想消失的呢?
學 生:那時我正在觀照臥的色身,而妄想只是自己消失了。
阿姜念:如果你觀身較長的時間,你就可以清楚地見到色身的真相,如果你觀身一點點時間,你也會發現一點點真相。你觀照得越多就看得越清楚,但如果觀照的時間太長了,可能會降低你的覺照力。這時候你必須停一下子,然後,再重新開始觀照的時候,就能提昇覺照力了。
學 生:有時觀照色身的時候我覺得很想哭。
阿姜念:你會有那種感覺,你知道為什麼嗎?你必須知道為什麼你會有那種感覺。譬如,看到屍體的時候你會有某種感受,或者看到美女的時候你會有某種感受,你要嘗試去了解為什麼會產生這些感受。解決的辦法是要保持清楚的覺照力,觀照你在做什麼,這種種現象(想哭)什麼時候產生和它為什麼會產生。譬如說,這種想哭的現象是從坐的色身變換姿勢的時候產生的,這是因為心偏離了當下的緣故。如果你知道原因,你就知道為什麼會想哭,這個原因就是心偏離了當下。你們二位(第一、第二位比丘)都有相似的問題,但原因相同(覺照力弱),你們必須了解身心是不實的。你們其中一位是害怕,另一位是想哭,但二位的修行都有進步了。
一切法除了色心二法之外就沒有其他的東西了。你們修的時候是要見法,坐的不是我,不是自我。我們修行的方式是觀照坐的色身,如果你只是觀照坐姿而不知道是什麼在坐的話,這表示你沒有見法也不懂法。當你明白法的時候就表示你見到了什麼是身,什麼是心。世間有這麼多法,而這些法總歸於色心二法。如果你不是以身心為所緣的話,那就表示你不是在修毗婆奢那了。
學 生:我修的時候要怎樣避免與貪欲相應呢?
阿姜念:身心並不是可以由我們的欲求而顯現的,他們是自然而生的,不是我們可以刻意去創造而使身心顯現的。例如聽的作用生起時,並不是我們想要如此才產生的,因此我們可以利用聽的作用,來啟發智慧。這種智慧即是知道是心在聽(而非我們)。如果身心可以由你的欲求而顯現的話,那就不是真正的身心了。因此當你變換姿勢的時候必須清楚原因。即使是你不想換姿勢,你還是不得不換,這樣可以防範貪欲生起,如果行持當中不與煩惱想應的話,自然就會引發智慧了。


(另一天,第一位比丘)
阿姜念:上次我們談過話之後你修得如何?
學 生:這兩三天以來,我每天發燒又胃痛,使我無法繼續修行。
阿姜念:你有更多苦苦-胃痛、發燒。胃痛是法嗎?
學 生:胃痛是苦苦。
阿姜念:雖然你知道什麼是法,但卻未曾如理作意來提醒你是色身受苦(而非你),所以你不能見法。法一直在起現行-法一直在顯示無我、無法控制的特性,因為法不是「我」。如果法是「我」的話,我們便可以主宰(身心),就不會生病了。五蘊會生病-但是如果你有正見,你就知道每個人都會生病,佛陀也不例外。佛陀知道五蘊是生老病死的法,這個法啟發他的智慧而使他知苦,因此而能滅苦。


(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學 生:我修得比較好了。
阿姜念:你說比較好,你怕偏離當下嗎?
學 生:我不想偏離當下。
阿姜念:這樣不對,怕偏離當下是不對的;或者你想更能觀照得住身心,那都是錯的。你必須像看一齣戲一樣-不要導演這齣戲。如果你怕偏離當下,那個認為「我」的煩惱就會生起,因為你認為你在控制。
中道法在修的時候是不容易懂的,如果你修得不對便會產生喜歡或不喜歡的覺受,因此你會偏離當下,而且你的心會老是與煩惱相應。吃的時候要用智慧觀照-即觀照吃東西是為了治苦-苦就是飢餓-為了讓色身繼續生存,因此你可以利用色身修行來滅苦。即使是不想吃還是得吃(因為他是比丘,必須在12點以前吃完飯)。
實相般若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如理作意,如果你能正確地如理作意,如理作意就是智慧。你修行只是為了滅苦。如果你吃東西與煩惱相應,那你還是在生死輪迴,所以你務必要:吃為了滅苦,走為了滅苦,坐為了滅苦,臥為了滅苦-全部都是為了滅苦。我們執持煩惱已經非常非常久的時間了。煩惱指使你做這個做那個。做任何事都與煩惱相應-「我」在看、「我」在聽、「我」覺得餓,因此甚至於你修毗婆奢那的時候都沒有擺脫煩惱。煩惱處處與你相隨。唯有你能如理作意的時候才可以免除煩惱。因此只要我們能如理作意,煩惱就會減弱。煩惱減弱,般若就強,般若智慧能夠斷除煩惱。因此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甚至於在變換姿勢的時候,你必須知道正確的因即是要治苦。如果你能常常知道正確的因,就能啟發實相般若了。

 

(取自  內觀雜誌第15期【1999年10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