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sFC8I5MBA.jpg

四十一.思考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竹園松鼠飼餵處。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從前,有一個人離開王舍城前往須摩揭陀蓮池作世間思考,當坐在蓮池堤岸思考時,看見有四種兵走入蓮藕孔之中,看見這個情形後他心想: ‘我真的是神智不清,我真的是內心迷亂!我看見一些世間不會發生的事情!’
  “於是,那人回到城中告訴眾人: ‘大德們,我真的是神智不清,我真的是內心迷亂!我看見一些世間不會發生的事情!’
  “ ‘你怎樣神智不清呢,你怎樣內心迷亂呢?你看見什麼事情呢?’
  “ ‘大德們,我離開王舍城前往須摩揭陀蓮池作世間思考,當坐在蓮池堤岸思考時,看見有四種兵走入蓮藕孔之中。我真的是神智不清,我真的是內心迷亂!我看見一些世間不會發生的事情!’
  “ ‘你真的是神智不清,你真的是內心迷亂!你看見一些世間不會發生的事情!’
  “比丘們,那人看見的是真實的事情,不是虛假的事情。比丘們,從前,天神和阿修羅發起一場大戰,在那場戰爭中天神戰勝,阿修羅戰敗。戰敗的阿修羅因為害怕天神,所以通過蓮藕孔走入阿修羅城。
  “比丘們,因此,你們不要作 ‘世間是常’ 、 ‘世間是斷’ 、 ‘世間有邊’ 、 ‘世間沒有邊’ 、 ‘生命和身體是同一樣東西’ 、 ‘生命是一樣東西,身體是另一樣東西’ 、 ‘如來死後還存在’ 、 ‘如來死後不存在’ 、 ‘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 、 ‘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 這些世間思考。這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這些思考沒有意義,不是梵行的基礎,不能帶來厭離、無欲、寂滅、寧靜、無比智、正覺、湼槃。
  “比丘們,你們要作什麼是苦、什麼是苦集、什麼是苦滅、什麼是苦滅之道這些思考。這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這些思考有意義,是梵行的基礎,能帶來厭離、無欲、寂滅、寧靜、無比智、正覺、湼槃。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要熟習: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

四十二.懸崖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靈鷲山。
  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來吧,我們一起去波提山峰午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之後世尊和一些比丘前往波提山峰。
  有一位比丘看見波提山峰有一個懸崖,之後對世尊說: “大德,這真是一個大懸崖!大德,這個懸崖真令人恐懼!大德,還有沒有其他懸崖比這個懸崖更大,更令人恐懼呢?”
  “比丘,還有其他懸崖比這個懸崖更大,更令人恐懼。”
  “大德,哪個懸崖比這個懸崖更大,更令人恐懼呢?”
  “比丘,如果沙門或婆羅門不能如實知苦,不能如實知苦集,不能如實知苦滅,不能如實知苦滅之道,便會對導致生的行生起愛喜,對導致老的行生起愛喜,對導致死的行生起愛喜,對導致憂、悲、苦、惱、哀的行生起愛喜;由於對導致生的行生起愛喜,對導致老的行生起愛喜,對導致死的行生起愛喜,對導致憂、悲、苦、惱、哀的行生起愛喜,便會作出導致生的行,作出導致老的行,作出導致死的行,作出導致憂、悲、苦、惱、哀的行;由於作出導致生的行,作出導致老的行,作出導致死的行,作出導致憂、悲、苦、惱、哀的行,便會墮入生這個懸崖,墮入老這個懸崖,墮入死這個懸崖,墮入憂、悲、苦、惱、哀這個懸崖。我說,他們不能解脫生、老、死、憂、悲、苦、惱、哀,不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如果沙門或婆羅門能如實知苦,如實知苦集,如實知苦滅,如實知苦滅之道,便會對導致生的行不生愛喜,對導致老的行不生愛喜,對導致死的行不生愛喜,對導致憂、悲、苦、惱、哀的行不生愛喜;由於對導致生的行不生愛喜,對導致老的行不生愛喜,對導致死的行不生愛喜,對導致憂、悲、苦、惱、哀的行不生愛喜,便不會作出導致生的行,不會作出導致老的行,不會作出導致死的行,不會作出導致憂、悲、苦、惱、哀的行;由於不作出導致生的行,不作出導致老的行,不作出導致死的行,不作出導致憂、悲、苦、惱、哀的行,便不會墮入生這個懸崖,不會墮入老這個懸崖,不會墮入死這個懸崖,不會墮入憂、悲、苦、惱、哀這個懸崖。我說,他們能解脫生、老、死、憂、悲、苦、惱、哀,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要熟習: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

四十三.熱惱

  “比丘們,有一個地獄稱為大熱惱地獄。在那裏,眾生眼看到的色只有不願看的色而沒有願看的色,只有不期望看的色而沒有期望看的色,只有不喜歡看的色而沒有喜歡看的色;耳聽到的聲……鼻嗅到的香……舌嚐到的味……身感到的觸……意想到的法只有不願想的法而沒有願想的法,只有不期望想的法而沒有期望想的法,只有不喜歡想的法而沒有喜歡想的法。”
  世尊說了這番話之後,有一位比丘對他說: “大德,這真是一種大熱惱!大德,這真是一種很大的熱惱!大德,還有沒有其他熱惱比這種熱惱更大,更令人恐懼呢?”
  “比丘,還有其他熱惱比這種熱惱更大,更令人恐懼。”
  “大德,哪種熱惱比這種熱惱更大,更令人恐懼呢?”
  “比丘,如果沙門或婆羅門不能如實知苦,不能如實知苦集,不能如實知苦滅,不能如實知苦滅之道,便會對導致生的行生起愛喜,對導致老的行生起愛喜,對導致死的行生起愛喜,對導致憂、悲、苦、惱、哀的行生起愛喜;由於對導致生的行生起愛喜,對導致老的行生起愛喜,對導致死的行生起愛喜,對導致憂、悲、苦、惱、哀的行生起愛喜,便會作出導致生的行,作出導致老的行,作出導致死的行,作出導致憂、悲、苦、惱、哀的行;由於作出導致生的行,作出導致老的行,作出導致死的行,作出導致憂、悲、苦、惱、哀的行,便會遭受生這個熱惱所焚燒,遭受老這個熱惱所焚燒,遭受死這個熱惱所焚燒,遭受憂、悲、苦、惱、哀這個熱惱所焚燒。我說,他們不能解脫生、老、死、憂、悲、苦、惱、哀,不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如果沙門或婆羅門能如實知苦,如實知苦集,如實知苦滅,如實知苦滅之道,便會對導致生的行不生愛喜,對導致老的行不生愛喜,對導致死的行不生愛喜,對導致憂、悲、苦、惱、哀的行不生愛喜;由於對導致生的行不生愛喜,對導致老的行不生愛喜,對導致死的行不生愛喜,對導致憂、悲、苦、惱、哀的行不生愛喜,便不會作出導致生的行,不會作出導致老的行,不會作出導致死的行,不會作出導致憂、悲、苦、惱、哀的行;由於不作出導致生的行,不作出導致老的行,不作出導致死的行,不作出導致憂、悲、苦、惱、哀的行,便不會遭受生這個熱惱所焚燒,不會遭受老這個熱惱所焚燒,不會遭受死這個熱惱所焚燒,不會遭受憂、悲、苦、惱、哀這個熱惱所焚燒。我說,他們能解脫生、老、死、憂、悲、苦、惱、哀,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要熟習: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

四十四.尖頂屋

  “比丘們,如果有人這樣說: ‘我沒有如實通達苦聖諦,沒有如實通達苦集聖諦,沒有如實通達苦滅聖諦,沒有如實通達苦滅之道聖諦,能把苦徹底盡除。’ ──這是沒有可能的。
  “比丘們,就正如有人這樣說: ‘我不搭建好尖頂屋的底部,便能往上蓋建屋頂。’ ──這是沒有可能的。
  “比丘們,同樣地,如果有人這樣說: ‘我沒有如實通達苦聖諦,沒有如實通達苦集聖諦,沒有如實通達苦滅聖諦,沒有如實通達苦滅之道聖諦,能把苦徹底盡除。’ ──這是沒有可能的。
  “比丘們,如果有人這樣說: ‘我如實通達苦聖諦,如實通達苦集聖諦,如實通達苦滅聖諦,如實通達苦滅之道聖諦,能把苦徹底盡除。’ ──這是有可能的。
  “比丘們,就正如有人這樣說: ‘我搭建好尖頂屋的底部,然後往上蓋建屋頂。’ ──這是有可能的。
  “比丘們,同樣地,如果有人這樣說: ‘我如實通達苦聖諦,如實通達苦集聖諦,如實通達苦滅聖諦,如實通達苦滅之道聖諦,能把苦徹底盡除。’ ──這是有可能的。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要熟習: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

四十五.孔之一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離大林的尖頂講堂。
  在上午,阿難尊者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毗舍離化食。他看見一些離車童子在聚集堂裏練習箭術,他們射的箭穿過遠處的細小匙孔,再射破前一枝在靶上的箭,不會射失。
  阿難尊者看見這個情形後,心想: “這些離車童子真是學習得好,這些離車童子真是善於學習!他們射的箭能穿過遠處的細小匙孔,再射破前一枝在靶上的箭,不會射失!”
  於是,阿難尊者在毗舍離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返回來,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以上的事情告訴世尊。
  “阿難,你認為怎樣,射破在靶上的箭較難做得到,還是射破毛尖為七份較難做得到呢?”
  “大德,射破毛尖為七份較難做得到。”
  “阿難,能如實看透什麼是苦,如實看透什麼是苦集,如實看透什麼是苦滅,如實看透什麼是苦滅之道更難做得到。
  “阿難,因此,你應要熟習: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

四十六.黑暗

  “比丘們,在一個世間與另一個世間之間是一個黑暗的深淵,那裏暗無天日、充滿黑暗。在那個充滿黑暗的地方,即使宏偉日月的光芒也照不到那裏。”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有一位比丘對他說: “大德,這真是一個大黑暗!大德,這個黑暗真令人恐懼!大德,還有沒有其他黑暗比這個黑暗更大,更令人恐懼呢?”
  “比丘,還有其他黑暗比這個黑暗更大,更令人恐懼。”
  “大德,哪個黑暗比這個黑暗更大,更令人恐懼呢?”
  “比丘,如果沙門或婆羅門不能如實知苦,不能如實知苦集,不能如實知苦滅,不能如實知苦滅之道,便會對導致生的行生起愛喜,對導致老的行生起愛喜,對導致死的行生起愛喜,對導致憂、悲、苦、惱、哀的行生起愛喜;由於對導致生的行生起愛喜,對導致老的行生起愛喜,對導致死的行生起愛喜,對導致憂、悲、苦、惱、哀的行生起愛喜,便會作出導致生的行,作出導致老的行,作出導致死的行,作出導致憂、悲、苦、惱、哀的行;由於作出導致生的行,作出導致老的行,作出導致死的行,作出導致憂、悲、苦、惱、哀的行,便會墮入生這個黑暗之中,墮入老這個黑暗之中,墮入死這個黑暗之中,墮入憂、悲、苦、惱、哀這個黑暗之中。我說,他們不能解脫生、老、死、憂、悲、苦、惱、哀,不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如果沙門或婆羅門能如實知苦,如實知苦集,如實知苦滅,如實知苦滅之道,便會對導致生的行不生愛喜,對導致老的行不生愛喜,對導致死的行不生愛喜,對導致憂、悲、苦、惱、哀的行不生愛喜;由於對導致生的行不生愛喜,對導致老的行不生愛喜,對導致死的行不生愛喜,對導致憂、悲、苦、惱、哀的行不生愛喜,便不會作出導致生的行,不會作出導致老的行,不會作出導致死的行,不會作出導致憂、悲、苦、惱、哀的行;由於不作出導致生的行,不作出導致老的行,不作出導致死的行,不作出導致憂、悲、苦、惱、哀的行,便不會墮入生這個黑暗之中,不會墮入老這個黑暗之中,不會墮入死這個黑暗之中,不會墮入憂、悲、苦、惱、哀這個黑暗之中。我說,他們能解脫生、老、死、憂、悲、苦、惱、哀,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要熟習: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

四十七.孔之二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呢?假如有人把一個單孔軛掉進大海,海中有一隻盲眼的烏龜每隔一百年都會浮上水面一次,有一次,當那隻盲眼烏龜浮上水面的時候,頭頸正好穿過那個單孔軛。”
  “大德,這種事情是很難才會發生的,是長久的時間才會遇到一次的。”
  “比丘們,我說,盲眼烏龜的頭頸穿過單孔軛這種事情也不算難發生,在惡趣的愚癡眾生能投生為人這種事情更難發生。這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他們不會修習法行、正行、善行、福德,只會互相吞噬,一直在弱肉強食。這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因為不見四聖諦。什麼是四聖諦呢?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之道聖諦。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要熟習: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

四十八.孔之三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呢?假如整個大地變成一個大海,有人把一個單孔軛掉進海中,東風會把它吹到西方,西風會把它吹到東方,北風會把它吹到南方,南風會把它吹到北方,海中有一隻盲眼的烏龜每隔一百年都會浮上水面一次,有一次,當那隻盲眼烏龜浮上水面的時候,頭頸正好穿過那個單孔軛。”
  “大德,這種事情是很罕有的。”
  “比丘們,能夠投生為人,同樣是這樣罕有。比丘們,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同樣是這樣罕有。比丘們,世間上有如來所宣說的法和律來照明,同樣是這樣罕有。
  “比丘們,你們已經投生為人,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已經出現於世上,世間上已經有如來所宣說的法和律來照明。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要熟習: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

四十九.須彌山之一

  “比丘們,假如有人把七粒綠豆大小的沙石放在一起跟須彌山王來相比。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七粒綠豆大小的沙石大還是須彌山王大呢?”
  “大德,須彌山王很大,七粒綠豆大小的沙石微不足道;這是無法計量、無法比較兩者的差距的。即使小部份的須彌山王,也無法用七粒綠豆大小的沙石來跟它相比。”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具有見、通達四聖諦的聖弟子盡除的苦非常多,剩餘的苦微不足道;這是無法計量、無法比較兩者的差距的。即使小部份盡除的苦,也無法用剩餘的苦來跟它相比。如實知苦,如實知苦集,如實知苦滅,如實知苦滅之道的人,在苦蘊盡除之前,在天和人之中輪迴極其量只有七次。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要熟習: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

五十.須彌山之二

  “比丘們,假如須彌山王壞滅,剩下七粒綠豆大小的沙石。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壞滅的須彌山王大還是七粒綠豆大小的沙石大呢?”
  “大德,壞滅的須彌山王很大,剩下七粒綠豆大小的沙石微不足道;這是無法計量、無法比較兩者的差距的。即使小部份壞滅的須彌山王,也無法用剩下七粒綠豆大小的沙石來跟它相比。”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具有見、通達四聖諦的聖弟子盡除的苦非常多,剩餘的苦微不足道;這是無法計量、無法比較兩者的差距的。即使小部份盡除的苦,也無法用剩餘的苦來跟它相比。如實知苦,如實知苦集,如實知苦滅,如實知苦滅之道的人,在苦蘊盡除之前,在天和人之中輪迴極其量只有七次。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要熟習: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

第五懸崖品完

五十一.指甲端

  這時候,世尊用指甲端抓起一些泥土,然後對比丘說: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我指甲端所抓起那少許的泥土多,還是這大地的泥土多呢?”
  “大德,大地的泥土很多,世尊指甲端所抓起那少許的泥土微不足道;這是無法計量、無法比較兩者的差距的。即使小部份大地的泥土,也無法用世尊指甲端所抓起那少許的泥土來跟它相比。”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具有見、通達四聖諦的聖弟子盡除的苦非常多,剩餘的苦微不足道;這是無法計量、無法比較兩者的差距的。即使小部份盡除的苦,也無法用剩餘的苦來跟它相比。如實知苦,如實知苦集,如實知苦滅,如實知苦滅之道的人,在苦蘊盡除之前,在天和人之中輪迴極其量只有七次。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要熟習: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

五十二.蓮池

  “比丘們,假如一個長五十由旬、闊五十由旬、高五十由旬的蓮池,池水滿得烏鴉也可以在池邊喝水,一個人用吉祥草尖沾了一點池水。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吉祥草尖所沾的水多,還是那個蓮池的水多呢?”
  “大德,蓮池的水很多,吉祥草尖所沾的水微不足道;這是無法計量、無法比較兩者的差距的。即使小部份蓮池的水,也無法用吉祥草尖所沾的水來跟它相比。”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具有見……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

五十三.匯流之一

  “比丘們,假如恆河、閻牟那河、跋提河、薩羅河、摩希河這些大河匯合一起,一個人在匯流的地方取了兩三滴水。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兩三滴水多,還是匯流的水多呢?”
  “大德,匯流的水很多,兩三滴水微不足道;這是無法計量、無法比較兩者的差距的。即使小部份匯流的水,也無法用兩三滴水來跟它相比。”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具有見……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

五十四.匯流之二

  “比丘們,假如恆河、閻牟那河、跋提河、薩羅河、摩希河這些大河匯合一起,那些匯流的水消失,剩下兩三滴水。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消失的匯流水多,還是剩下的兩三滴水多呢?”
  “大德,消失的水很多,兩三滴水微不足道;這是無法計量、無法比較兩者的差距的。即使小部份消失的水,也無法用兩三滴水來跟它相比。”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具有見……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

五十五.大地之一

  “比丘們,假如有人把七粒棗核大小的石珠放在一起跟大地來相比。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七粒棗核大小的石珠大還是大地大呢?”
  “大德,大地很大,七粒棗核大小的石珠微不足道;這是無法計量、無法比較兩者的差距的。即使小部份的大地,也無法用七粒棗核大小的石珠來跟它相比。”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具有見……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

五十六.大地之二

  “比丘們,假如大地壞滅,剩下七粒棗核大小的石珠。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壞滅的大地大還是七粒棗核大小的石珠大呢?”
  “大德,壞滅的大地很大,剩下七粒棗核大小的石珠微不足道;這是無法計量、無法比較兩者的差距的。即使小部份壞滅的大地,也無法用剩下七粒棗核大小的石珠來跟它相比。”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具有見……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

五十七.大海之一

  “比丘們,假如一個人在大海取了兩三滴水。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兩三滴水多,還是大海的水多呢?”
  “大德,大海的水很多,兩三滴水微不足道;這是無法計量、無法比較兩者的差距的。即使小部份大海的水,也無法用兩三滴水來跟它相比。”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具有見……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

五十八.大海之二

  “比丘們,假如大海的水消失,剩下兩三滴水。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消失的水多,還是剩下的兩三滴水多呢?”
  “大德,消失的水很多,兩三滴水微不足道;這是無法計量、無法比較兩者的差距的。即使小部份消失的水,也無法用兩三滴水來跟它相比。”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具有見……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

五十九.山喻之一

  “比丘們,假如有人把七粒芥末大小的沙石放在一起跟喜瑪拉雅山來相比。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七粒芥末大小的沙石大還是喜瑪拉雅山大呢?”
  “大德,喜瑪拉雅山很大,七粒芥末大小的沙石微不足道;這是無法計量、無法比較兩者的差距的。即使小部份的喜瑪拉雅山,也無法用七粒芥末大小的沙石來跟它相比。”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具有見……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

六十.山喻之二

  “比丘們,假如喜瑪拉雅山壞滅,剩下七粒芥末大小的沙石。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壞滅的喜瑪拉雅山大還是七粒芥末大小的沙石大呢?”
  “大德,壞滅的喜瑪拉雅山很大,剩下七粒芥末大小的沙石微不足道;這是無法計量、無法比較兩者的差距的。即使小部份壞滅的喜瑪拉雅山,也無法用剩下七粒芥末大小的沙石來跟它相比。”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具有見、通達四聖諦的聖弟子盡除的苦非常多,剩餘的苦微不足道;這是無法計量、無法比較兩者的差距的。即使小部份盡除的苦,也無法用剩餘的苦來跟它相比。如實知苦,如實知苦集,如實知苦滅,如實知苦滅之道的人,在苦蘊盡除之前,在天和人之中輪迴極其量只有七次。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要熟習: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

第六通達品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