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955.JPG

蕭式球譯

一零六.助益不動搖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俱盧國劍磨瑟曇鎮。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這樣說: “比丘們,欲樂是無常的、沒有實質的、錯誤的、屬迷癡法的,它製造虛偽,受愚人所稱說。無論現生的欲樂還是他世的欲樂,無論現生的欲想還是他世的欲想,全都是魔羅的範圍、魔羅的領域、魔羅的誘餌、魔羅的行處。欲樂帶來貪欲、瞋恚、執拗的惡不善心,妨害在這裏跟隨修學的聖弟子。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這樣反思: ‘無論現生的欲樂還是他世的欲樂,無論現生的欲想還是他世的欲想,全都是魔羅的範圍、魔羅的領域、魔羅的誘餌、魔羅的行處。欲樂帶來貪欲、瞋恚、執拗的惡不善心,妨害在這裏跟隨修學的聖弟子。讓我安住在一個心胸寬闊、廣大的心境,一心一意超越世間吧。我這樣做便不會有貪欲、瞋恚、執拗的惡不善心;捨棄這些不善,我的心便不會狹劣;我要這樣善修無量心。’ 他時常安住在這種修習之中,心境時常保持淨信與祥和。他在當下得到不動搖正受,或內心安放在智慧之中;在身壞命終如果投生的話,他的心識會為他帶來投生至不動搖的境界。比丘們,這就是所宣說的第一種助益不動搖的途徑了。
  “比丘們,再者,一位聖弟子這樣反思: ‘無論現生的欲樂還是他世的欲樂,無論現生的欲想還是他世的欲想,所有這些都屬色的範疇,全都是四大和由四大衍生出來的。’ 他時常安住在這種修習之中,心境時常保持淨信與祥和。他在當下得到不動搖正受,或內心安放在智慧之中;在身壞命終如果投生的話,他的心識會為他帶來投生至不動搖的境界。比丘們,這就是所宣說的第二種助益不動搖的途徑了。
  “比丘們,再者,一位聖弟子這樣反思: ‘無論現生的欲樂還是他世的欲樂,無論現生的欲想還是他世的欲想,無論現生的色還是他世的色,無論現生的色想還是他世的色想,所有這些東西都是無常的。是無常的東西便不適宜對它愛喜,不適宜對它喜愛,不適宜對它愛著。’ 他時常安住在這種修習之中,心境時常保持淨信與祥和。他在當下得到不動搖正受,或內心安放在智慧之中;在身壞命終如果投生的話,他的心識會為他帶來投生至不動搖的境界。比丘們,這就是所宣說的第三種助益不動搖的途徑了。
  “比丘們,再者,一位聖弟子這樣反思: ‘無論現生的欲樂還是他世的欲樂,無論現生的欲想還是他世的欲想,無論現生的色還是他世的色,無論現生的色想還是他世的色想,以至不動搖想,所有這些東西都屬想的範疇。所有這些想都息滅無餘,就是寂靜、幼細的無所有處。’ 他時常安住在這種修習之中,心境時常保持淨信與祥和。他在當下得到無所有處正受,或內心安放在智慧之中;在身壞命終如果投生的話,他的心識會為他帶來投生至無所有處的境界。比丘們,這就是所宣說的第一種助益無所有處的途徑了。
  “比丘們,再者,一位聖弟子到森林、樹下或靜室修習,他這樣反思: ‘我和我所都是空的。’ 他時常安住在這種修習之中,心境時常保持淨信與祥和。他在當下得到無所有處正受,或內心安放在智慧之中;在身壞命終如果投生的話,他的心識會為他帶來投生至無所有處的境界。比丘們,這就是所宣說的第二種助益無所有處的途徑了。
  “比丘們,再者,一位聖弟子這樣反思: ‘我不屬於任何人與任何事物,也不擁有任何人與任何事物。’ 他時常安住在這種修習之中,心境時常保持淨信與祥和。他在當下得到無所有處正受,或內心安放在智慧之中;在身壞命終如果投生的話,他的心識會為他帶來投生至無所有處的境界。比丘們,這就是所宣說的第三種助益無所有處的途徑了。
  “比丘們,再者,一位聖弟子這樣反思: ‘無論現生的欲樂還是他世的欲樂,無論現生的欲想還是他世的欲想,無論現生的色還是他世的色,無論現生的色想還是他世的色想,無論不動搖想以至無所有處想,所有這些東西都屬想的範疇。所有這些想都息滅無餘,就是寂靜、幼細的非想非非想處。’ 他時常安住在這種修習之中,心境時常保持淨信與祥和。他在當下得到非想非非想處正受,或內心安放在智慧之中;在身壞命終如果投生的話,他的心識會為他帶來投生至非想非非想處的境界。比丘們,這就是所宣說的助益非想非非想處的途徑了。”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阿難尊者對他說: “大德,如果一位比丘這樣修習: ‘現在沒有我,沒有我所;將來沒有我,沒有我所。無論現有的東西或將來有的東西我全部都捨棄。’ 他得到這樣的捨心。大德,一位這樣的比丘能否得到般湼槃呢?”
  “阿難,一些這樣的比丘能夠得到般湼槃,一些這樣的比丘不能得到般湼槃。”
  “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這樣的比丘能夠得到般湼槃,一些這樣的比丘不能得到般湼槃呢?”
  “阿難,一位比丘這樣修習: ‘現在沒有我,沒有我所;將來沒有我,沒有我所。無論現有的東西或將來有的東西我全部都捨棄。’ 他得到這樣的捨心。如果他對這樣的捨心持續生起愛喜,持續生起喜愛,持續生起愛著,心識便會對此有依賴和執取。阿難,有了執取,便不能得到般湼槃。”
  “大德,如果那位比丘有執取,他所執取的是什麼呢?”
  “阿難,非想非非想處。”
  “大德,聽你所說,如果那位比丘有執取,他所執取的是極細妙的東西。”
  “阿難,如果那位比丘有執取,他所執取的是極細妙的東西,這就是非想非非想處。
  “阿難,一位比丘這樣修習: ‘現在沒有我,沒有我所;將來沒有我,沒有我所。無論現有的東西或將來有的東西我全部都捨棄。’ 他得到這樣的捨心。如果他對這樣的捨心持續不生起愛喜,持續不生起喜愛,持續不生起愛著,心識便對此沒有依賴和執取。阿難,沒有執取,便能得到般湼槃。”
  “大德,真是罕見,真是少有!聽你所說,如來講說的義理,每一項都帶往橫越生死流!大德,什麼是聖解脫呢?”
  “阿難,一位聖弟子這樣反思: ‘無論現生的欲樂還是他世的欲樂,無論現生的欲想還是他世的欲想,無論現生的色還是他世的色,無論現生的色想還是他世的色想,無論不動搖想、無所有處想以至非想非非想處,這些全都是人們視為 “這是自我,這是自我” 的東西。對這些東西沒有執取,就是一種能達至不死的心解脫境界。’
  “阿難,我宣說助益不動搖的途徑,我宣說助益無所有處的途徑,我宣說助益非想非非想處的途徑,我宣說 ‘每一項都帶往橫越生死流’ 的義理,我宣說聖解脫。
  “阿難,任何一位導師都應該為他弟子的利益著想,都應該悲憫他的弟子;而我對你們所說的就是出於悲憫。阿難,這裏有樹,這裏有靜室,修習禪定吧。不要放逸,不要過後因放逸而後悔。這是我對你們的教導。”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阿難尊者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