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869.JPG

蕭式球譯

一四八.六層六處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 ‘六層六處’ 的法義,這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應知內六處,應知外六處,應知六識,應知六觸,應知六受,應知六愛。
  “ ‘應知內六處’ 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 ‘應知內六處’ 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這是第一個層面的六處。
  “ ‘應知外六處’ 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法處。 ‘應知外六處’ 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這是第二個層面的六處。
  “ ‘應知六識’ 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以眼和色為緣,生起眼識;以耳和聲為緣,生起耳識;以鼻和香為緣,生起鼻識;以舌和味為緣,生起舌識;以身和觸為緣,生起身識;以意和法為緣,生起意識。 ‘應知六識’ 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這是第三個層面的六處。
  “ ‘應知六觸’ 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以眼和色為緣,生起眼識,三者1在一起便有觸;以耳和聲為緣,生起耳識,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鼻和香為緣,生起鼻識,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舌和味為緣,生起舌識,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身和觸為緣,生起身識,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意和法為緣,生起意識,三者在一起便有觸。 ‘應知六觸’ 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這是第四個層面的六處。
  “ ‘應知六受’ 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以眼和色為緣,生起眼識,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耳和聲為緣,生起耳識,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鼻和香為緣,生起鼻識,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舌和味為緣,生起舌識,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身和觸為緣,生起身識,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意和法為緣,生起意識,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 ‘應知六受’ 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這是第五個層面的六處。
  “ ‘應知六愛’ 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以眼和色為緣,生起眼識,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耳和聲為緣,生起耳識,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鼻和香為緣,生起鼻識,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舌和味為緣,生起舌識,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身和觸為緣,生起身識,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意和法為緣,生起意識,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 ‘應知六愛’ 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這是第六個層面的六處。
  “有人說: ‘眼是一個實我。’ 這種見解是不能成立的。人們都知道眼有生也有滅,如果說 ‘眼是一個實我’ 就會變成 ‘有一個又生又滅的實我’ ,因此這種見解是不能成立的。所以,眼無我。
  “有人說: ‘色是一個實我。’ 這種見解是不能成立的。人們都知道色有生也有滅,如果說 ‘色是一個實我’ 就會變成 ‘有一個又生又滅的實我’ ,因此這種見解是不能成立的。所以,眼無我、色無我。
  “有人說: ‘眼識是一個實我。’ 這種見解是不能成立的。人們都知道眼識有生也有滅,如果說 ‘眼識是一個實我’ 就會變成 ‘有一個又生又滅的實我’ ,因此這種見解是不能成立的。所以,眼無我、色無我、眼識無我。
  “有人說: ‘眼觸是一個實我。’ 這種見解是不能成立的。人們都知道眼觸有生也有滅,如果說 ‘眼觸是一個實我’ 就會變成 ‘有一個又生又滅的實我’ ,因此這種見解是不能成立的。所以,眼無我、色無我、眼識無我、眼觸無我。
  “有人說: ‘受是一個實我。’ 這種見解是不能成立的。人們都知道受有生也有滅,如果說 ‘受是一個實我’ 就會變成 ‘有一個又生又滅的實我’ ,因此這種見解是不能成立的。所以,眼無我、色無我、眼識無我、眼觸無我、受無我。
  “有人說: ‘愛是一個實我。’ 這種見解是不能成立的。人們都知道愛有生也有滅,如果說 ‘愛是一個實我’ 就會變成 ‘有一個又生又滅的實我’ ,因此這種見解是不能成立的。所以,眼無我、色無我、眼識無我、眼觸無我、受無我、愛無我。
  ……耳……聲……耳識……耳觸……受……愛……
  ……鼻……香……鼻識……鼻觸……受……愛……
  ……舌……味……舌識……舌觸……受……愛……
  ……身……觸……身識……身觸……受……愛……
  “有人說: ‘意是一個實我。’ 這種見解是不能成立的。人們都知道意有生也有滅,如果說 ‘意是一個實我’ 就會變成 ‘有一個又生又滅的實我’ ,因此這種見解是不能成立的。所以,意無我。
  “有人說: ‘法是一個實我。’ 這種見解是不能成立的。人們都知道法有生也有滅,如果說 ‘法是一個實我’ 就會變成 ‘有一個又生又滅的實我’ ,因此這種見解是不能成立的。所以,意無我、法無我。
  “有人說: ‘意識是一個實我。’ 這種見解是不能成立的。人們都知道意識有生也有滅,如果說 ‘意識是一個實我’ 就會變成 ‘有一個又生又滅的實我’ ,因此這種見解是不能成立的。所以,意無我、法無我、意識無我。
  “有人說: ‘意觸是一個實我。’ 這種見解是不能成立的。人們都知道意觸有生也有滅,如果說 ‘意觸是一個實我’ 就會變成 ‘有一個又生又滅的實我’ ,因此這種見解是不能成立的。所以,意無我、法無我、意識無我、意觸無我。
  “有人說: ‘受是一個實我。’ 這種見解是不能成立的。人們都知道受有生也有滅,如果說 ‘受是一個實我’ 就會變成 ‘有一個又生又滅的實我’ ,因此這種見解是不能成立的。所以,意無我、法無我、意識無我、意觸無我、受無我。
  “有人說: ‘愛是一個實我。’ 這種見解是不能成立的。人們都知道愛有生也有滅,如果說 ‘愛是一個實我’ 就會變成 ‘有一個又生又滅的實我’ ,因此這種見解是不能成立的。所以,意無我、法無我、意識無我、意觸無我、受無我、愛無我。
  “比丘們,這是身2集起的途徑:
  “視眼為 ‘我擁有眼’ 、 ‘我是眼’ 、 ‘眼是一個實我’ ,視色為 ‘我擁有色’ 、 ‘我是色’ 、 ‘色是一個實我’ ,視眼識為 ‘我擁有眼識’ 、 ‘我是眼識’ 、 ‘眼識是一個實我’ ,視眼觸為 ‘我擁有眼觸’ 、 ‘我是眼觸’ 、 ‘眼觸是一個實我’ ,視受為 ‘我擁有受’ 、 ‘我是受’ 、 ‘受是一個實我’ ,視愛為 ‘我擁有愛’ 、 ‘我是愛’ 、 ‘愛是一個實我’ ;

  “……耳……聲……耳識……耳觸……受……愛……
  “……鼻……香……鼻識……鼻觸……受……愛……
  “……舌……味……舌識……舌觸……受……愛……
  “……身……觸……身識……身觸……受……愛……
  “視意為 ‘我擁有意’ 、 ‘我是意’ 、 ‘意是一個實我’ ,視法為 ‘我擁有法’ 、 ‘我是法’ 、 ‘法是一個實我’ ,視意識為 ‘我擁有意識’ 、 ‘我是意識’ 、 ‘意識是一個實我’ ,視意觸為 ‘我擁有意觸’ 、 ‘我是意觸’ 、 ‘意觸是一個實我’ ,視受為 ‘我擁有受’ 、 ‘我是受’ 、 ‘受是一個實我’ ,視愛為 ‘我擁有愛’ 、 ‘我是愛’ 、 ‘愛是一個實我’ 。
  “比丘們,這是身息滅的途徑:
  “視眼為 ‘沒有我擁有眼這回事’ 、 ‘沒有我是眼這回事’ 、 ‘沒有眼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視色為 ‘沒有我擁有色這回事’ 、 ‘沒有我是色這回事’ 、 ‘沒有色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視眼識為 ‘沒有我擁有眼識這回事’ 、 ‘沒有我是眼識這回事’ 、 ‘沒有眼識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視眼觸為 ‘沒有我擁有眼觸這回事’ 、 ‘沒有我是眼觸這回事’ 、 ‘沒有眼觸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視受為 ‘沒有我擁有受這回事’ 、 ‘沒有我是受這回事’ 、 ‘沒有受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視愛為 ‘沒有我擁有愛這回事’ 、 ‘沒有我是愛這回事’ 、 ‘沒有愛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
  “……耳……聲……耳識……耳觸……受……愛……
  “……鼻……香……鼻識……鼻觸……受……愛……
  “……舌……味……舌識……舌觸……受……愛……
  “……身……觸……身識……身觸……受……愛……
  “視意為 ‘沒有我擁有意這回事’ 、 ‘沒有我是意這回事’ 、 ‘沒有意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視法為 ‘沒有我擁有法這回事’ 、 ‘沒有我是法這回事’ 、 ‘沒有法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視意識為 ‘沒有我擁有意識這回事’ 、 ‘沒有我是意識這回事’ 、 ‘沒有意識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視意觸為 ‘沒有我擁有意觸這回事’ 、 ‘沒有我是意觸這回事’ 、 ‘沒有意觸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視受為 ‘沒有我擁有受這回事’ 、 ‘沒有我是受這回事’ 、 ‘沒有受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視愛為 ‘沒有我擁有愛這回事’ 、 ‘沒有我是愛這回事’ 、 ‘沒有愛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
  “比丘們,以眼和色為緣,生起眼識,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生起樂受、苦受或不苦不樂受。當一個人在接觸樂受時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便會潛藏著貪著的性向;當一個人在接觸苦受時對此感到傷心,感到不幸,感到悲哀,搥胸號哭,內心迷亂,便會潛藏著厭惡的性向;當一個人在接觸不苦不樂受時對此不能如實知集、滅、味、患、離,便會潛藏著無明的性向。
  “比丘們,一個人在樂受之中不能斷除貪著的性向,在苦受之中不能清除厭惡的性向,在不苦不樂受之中不能截斷無明的性向──不斷除無明,不生起明,是沒有可能當下將苦終結的。
  ……以耳和聲為緣,生起耳識……
  ……以鼻和香為緣,生起鼻識……
  ……以舌和味為緣,生起舌識……
  ……以身和觸為緣,生起身識……
  “比丘們,以意和法為緣,生起意識,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生起樂受、苦受或不苦不樂受。當一個人在接觸樂受時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便會潛藏著貪著的性向;當一個人在接觸苦受時對此感到傷心,感到不幸,感到悲哀,搥胸號哭,內心迷亂,便會潛藏著厭惡的性向;當一個人在接觸不苦不樂受時對此不能如實知集、滅、味、患、離,便會潛藏著無明的性向。
  “比丘們,一個人在樂受之中不能斷除貪著的性向,在苦受之中不能清除厭惡的性向,在不苦不樂受之中不能截斷無明的性向──不斷除無明,不生起明,是沒有可能當下將苦終結的。
  “比丘們,以眼和色為緣,生起眼識,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生起樂受、苦受或不苦不樂受。當一個人在接觸樂受時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便不會潛藏著貪著的性向;當一個人在接觸苦受時對此不感到傷心,不感到不幸,不感到悲哀,不搥胸號哭,不內心迷亂,便不會潛藏著厭惡的性向;當一個人在接觸不苦不樂受時對此能如實知集、滅、味、患、離,便不會潛藏著無明的性向。
  “比丘們,一個人在樂受之中能斷除貪著的性向,在苦受之中能清除厭惡的性向,在不苦不樂受之中能截斷無明的性向──斷除無明而生起明,是能夠當下將苦終結的。
  ……以耳和聲為緣,生起耳識……
  ……以鼻和香為緣,生起鼻識……
  ……以舌和味為緣,生起舌識……
  ……以身和觸為緣,生起身識……
  “比丘們,以意和法為緣,生起意識,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生起樂受、苦受或不苦不樂受。當一個人在接觸樂受時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便不會潛藏著貪著的性向;當一個人在接觸苦受時對此不感到傷心,不感到不幸,不感到悲哀,不搥胸號哭,不內心迷亂,便不會潛藏著厭惡的性向;當一個人在接觸不苦不樂受時對此能如實知集、滅、味、患、離,便不會潛藏著無明的性向。
  “比丘們,一個人在樂受之中能斷除貪著的性向,在苦受之中能清除厭惡的性向,在不苦不樂受之中能截斷無明的性向──斷除無明而生起明,是能夠當下將苦終結的。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色厭離、對眼識厭離、對眼觸厭離、對受厭離、對愛厭離;會對耳厭離、對聲厭離、對耳識厭離、對耳觸厭離、對受厭離、對愛厭離;會對鼻厭離、對香厭離、對鼻識厭離、對鼻觸厭離、對受厭離、對愛厭離;會對舌厭離、對味厭離、對舌識厭離、對舌觸厭離、對受厭離、對愛厭離;會對身厭離、對觸厭離、對身識厭離、對身觸厭離、對受厭離、對愛厭離;會對意厭離、對法厭離、對意識厭離、對意觸厭離、對受厭離、對愛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當世尊解說這段法義時,大約六十位比丘內心不起各種漏而得解脫。

---------------------------------------------------------
1 “三者” 是指根(眼、耳、鼻、舌、身、意)、境(色、聲、香、味、觸、法)、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三個地方。當這三個地方在一起時便會有 “觸” (感覺官能的體驗)的產生。
2 這裏的 “身” (sakkāya)有 “身命” 、 “眾生自己的身命” 、 “五蘊組合而成的身命” 等意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