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4809900-720819240.jpg

《唯一路》
  隆波帕默

泰國禪修之窗  譯


聲明
隆波所寫的每一本書,皆用於“法之布施”。

在所有著作的印製與流通的過程中,隆波沒有獲取任何個人的利益。

隆波竭盡所能地弘揚佛法,是希望佛法可以最長限度的留存在這個世間。

這些著作被譯成各種語言,作為“法之布施”的載體,來弘揚佛法。

隆波並不精通那些被翻譯而成的語言,因此不具備能力去核實其準確性。

 

前言
作為本書的名字——《唯一路》,佛經的注釋大師們曾給予多種注解,如:

(1)唯有佛陀才能夠發現的唯一之路。

(2)從六道輪回直驅涅槃的唯一途徑,捨此再無它途。

(3)帶領修行者抵達涅槃的唯一道路。

(4)只能獨自前行之路。

(5)這是一條僅存在於佛教的路。

(6)一次性通過的單向道,抵達終點之後,不會再返回。

(7)在起點處,每個人因各自不同的根器或秉性而使用不同的實踐方法,但最終都將抵達同一個目標——涅槃。

《唯一路》若能成為禪修者們的修行伙伴,或者能令那些從不修行的人於法產生興趣,那麼作者就已經非常滿意了。如此一來,就有機會為佛教、為社會、為佛教徒們提供服務。如果本書有任何觀念與見解存在著偏差,或者讓任何人產生不悅,請原諒與寬恕作者的愚痴。

另外需要聲明的是:作者在經典理論及修行實證方面的水平都很薄弱,對於經典理論只是略知皮毛,而在實踐的方面,雖曾師從於上座部極有修證的數位導師,如:隆布敦長老、隆布特長老、隆布信長老、隆布布占長老、隆波蒲尊者、隆布蘇瓦長老等等,但作者僅只是對修行感興趣的鄉村出家人而已,無法與那些已經圓寂或尚且在世的高僧大德們相提並論。因此,閱讀本書之後,若有任何人感興趣於踐行此道,請尋求真正具備能力的高僧大德們給予指導。

隆波帕默尊者

2006年1月17日

 
第一篇  唯一路
人類渴望自由。而事實卻是,人類淪為了欲望的奴隸。

欲望是一位隱形的老板,人類從未意識到自己是其奴隸,也從未想過要解放自己,只是一味地遵從老板的指令在行事。這位老板看似對我們疼愛備至,甚至對我們寄予厚望,不分晝夜的指揮我們趨樂避苦。事實上,這樣會導致我們身心俱疲,且永無止息。快樂總是轉瞬即逝而無法捉持,痛苦卻始終與蘊(1)同在,如影隨形。因此,想要讓蘊永遠離苦得樂的願望,終究只是夢幻泡影。

人類及所有眾生趨樂避苦的方法有三種:
1.尋找快樂的境界或所緣,同時躲避痛苦的境界或所緣
以為境界或所緣是生起快樂和痛苦的工具,卻沒有任何人能夠隨心所欲的選擇境界或所緣,因為接觸的境界或所緣都是隨順因緣的——如果善業結了果,就會遭遇好的境界或所緣。倘若惡業結了果,就會碰到不好的境界或所緣。

除此之外,境界或所緣也是無常的——即便遇上了好的、快樂的境界或所緣,不久之後它們也會滅去,需要繼續趨樂避苦。

所以,企圖透過選擇境界或所緣來達到離苦得樂,並非那麼有效。

2.在任何情形下呵護心,令其寧靜與舒適
認為心如果變好了,那麼即便遭逢不好的境界或所緣,也依然能夠快樂。同時認為,掌控心比掌控境界或所緣更為容易,因為境界或所緣往往源自於外,難以把控;心卻是自己能夠掌握的。

然而事實上,心是無常且無我的,並非真的能被主宰。即便經由緊盯或專注的力量,讓心獲得暫時的寧靜與快樂,可是力量一旦退失,還是會再次跌入動蕩不安與痛苦之中。

3.躲避與境界或所緣的接觸
這是更精微的呵護心的方法。認為心若不再接觸粗糙的境界或所緣,它將自動生起寧靜與快樂,如此要好過不斷地呵護心,令其回避粗糙的境界或所緣。

於是竭盡所能地引導心進入無色界定,或者通過進入第四禪來阻斷感知(按照經藏說法),或是經由第五禪(按照《阿毗達磨》說法)進入無想有情天(2)。無論如何努力,緊盯或專注的力量一旦退失,心依然會從禪定退出,再度如往常一樣的接觸到境界或所緣。

人類以及所有眾生,以各式各樣的方式來趨樂避苦,卻始終未能如願。那是因為,苦與蘊是如影隨形的。惟有佛陀才能找到真正導向離苦的唯一路。

這條離苦的唯一路,就是毗缽舍那(Vipassana)的修行。

注(1):通俗的解釋,蘊就是部分。五蘊,即色、受、想、行、識五個部分。

注(2):無想有情天,又作無想眾生天、少廣天、福德天。無想有情天的眾生所居住之天,在色界之第四禪天。此天眾生念想滅盡,壽命五百大劫,然後會再墮欲界。八難之一:以其五百劫心想不行,不得遇佛、不聞正法,故名長壽天難。

毗缽舍那的修行,就是返觀身心,直接面對和了知苦的實相。當苦發生於身時,有覺性如其本來地覺知身;當苦發生於心時,有覺性如其本來地覺知心。直至最終洞悉究竟的實相——四聖諦(3)的第一聖諦,即“知苦”。

體證“身心非我”這一實相的人,被稱為須陀洹(4),須陀洹徹底根除了“身心是我”的邪見。當他們繼續深入的緊隨著覺知身與心,到達某一程度時,心將徹底放下對於身心的執著,再不會執取它們變成自身的累贅。

一旦不再執著與抓取身心,想讓身心離苦得樂的欲望與掙扎——包括尋找令心滿意和沉迷的境界或所緣,或者想方設法讓心寧靜,以及躲避去感知粗糙境界或所緣等等諸如此類的方法——都將徹底消失。

清楚明了地知苦,才是導向苦因(即集諦)自動消泯的工具。

當欲望止息,心將清楚照見滅諦(即涅槃)——寧靜祥和之境,沒有絲毫的苦、煩惱與欲望。

知苦(苦諦)直至自動截斷苦因(集諦),涅槃(滅諦)無須追尋即會清晰呈現,這就是道(道諦),即,唯一路。

我們應該盡力的茁壯發展八支聖道,在精進而正確地緊隨著覺知身與心之後,將會親見佛、法、聖弟子。這是極為神奇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