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32.jpg

◊◊ 那樂不放逸的僧人,最終證得涅槃 ◊◊

【032偈】
樂不放逸比丘,或者懼見放逸,
彼已鄰近涅槃,必定不易墮落。

【註解】
尋求真理者——比丘,怖畏於放逸,因為他曉得,一個放逸的人將受困於輪迴。於是,他勤奮精進,他與涅槃的距離越來越近,他肯定不會墮落、不會退轉。

【不放逸者證取涅槃——尼迦瑪尊者的故事】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尼迦瑪尊者。
  
一名尊貴的年輕人尼迦瑪,生長於離舍衛城不遠的瓦昔鎮,後來出家成為佛陀的弟子,受持具足戒後,他繼續留在自己的出生地,為弘揚佛法而努力。由於他節儉、知足、純淨、肯幫助人和修學的意志堅定,鎮上的人們給了他一個非常榮譽的尊稱——瓦昔鎮的聖徒尼迦瑪。
  
他經常到鄰近村落的親屬家裡化緣。舍衛城離他居住的城鎮很近,城裡兩位善長仁翁給孤獨長者和俱舍羅長者,天天都為出家人提供膳食和日用品,可是尼迦瑪從來都不到舍衛城裡化緣。
  
有一天,比丘們都在議論紛紛,說尼迦瑪生活作風有問題,出家後還與親屬交往過密,只到親屬家裡吃飯,從來也不到舍衛城化緣,不為孤獨長者和俱舍羅長者提供福報。
  
於是,佛陀召見了尼迦瑪,問他眾比丘的指責是事實嗎?
  
尼迦瑪回答:「世尊!說我與親屬們交往密切,這是不是事實。我只從這些人那裡獲取足夠份量的食物,在獲得這些食物後,不論粗細,都已足夠維持我的生活。因此,我沒必要來到舍衛城。我只想到怎樣獲取足夠維生的食物,從來也沒有想過要和親屬們一起生活。」

佛陀對他大加讚許,對眾比丘說:「比丘啊!這一點也不奇怪,尼迦瑪接受我的教誨後,是十分節儉的,節儉是我的意向,也是我們應該培養的習慣。」
  
接著,佛陀講述了一段有關尼迦瑪的本生故事。
  
很久以前,在喜馬拉雅國的恆河岸邊的某個樹林裡。住著數千隻鸚鵡,其中一只是鸚鵡王,它只棲息在一棵樹上,食用樹上所結的果實,飲用樹洞裡的積水。當果實掉落完後,它便吃樹葉、啃樹皮,頂多是飛到恆河邊,喝一點水。在任何環境下,它都繼續的留在那棵樹上,過著很快樂與知足的生活。它的快樂與知足,令釋迦天王感到震驚。釋迦天王通過長期的觀察,驚嘆於鸚鵡王的地快樂與知足,決定幫它一把,便運用大神通,將整個樹林變得碧綠茂盛,讓鸚鵡王過著更悠游自在的日子。
  
佛陀講完故事後,說道:「尼迦瑪在前世還是一隻鸚鵡時,就已經是那麼的知足了,像這樣的比丘,距離證取涅槃的日子肯定不會太遠。」

【評論】
關於涅槃,佛陀說:「比丘啊!在那兒不生、不滅和空無。若沒有不生、不滅和空無之名,那就沒有生、滅和名色的因,因此,不生、不滅和空無是一切的果。」
  
「在這兒有固體(地)、液體(水)、熱能(火)和搖動(風)四大種要素的存在;長與寬、粗與細、好與壞、名與色等概念,一切都被摧毀。涅槃不存在於這個世間或其他地方。無來、無去也不停止。無死也無生,更無名色可尋。」
  
由於涅槃經常被消極的形容,導致許多人誤解涅槃,認為是一種消極的觀念——代表自滅(死亡)。涅槃絕對不是自我入滅,因為涅槃根本就沒有「我」好自滅。假如涅槃有「我」好滅的話,那只是每個生物體過程中的自滅,繼續處於生死輪迴的狀況,以那搖搖欲墜的「我」與「我所」,執著於「常」(永恆)的錯覺或幻覺。
  
不會墮落、不會退轉,一名不放逸的比丘,不會從修學「止」或「觀」的禪定過程或心靈與成果中墜落或退轉。也就是說,不會退出那已達到的境界,最終達到尚未達到的境界——涅槃。


本BLOG<<真理的寶藏 法句經>>由高菩提法師提供中文繁體的編排,特此誌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