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999.JPG

莫哥內觀禪法精髓(2/4)

緣起法則
  莫哥西亞多特別為了初學者詳加說明緣起的法則,這個法則對禪修者是一個禪修的快捷方式,因為它是教導教義在當下的展現;換句話說,它可使一個禪修者了解五蘊在每一時刻的生起、生起之因及消滅。


  由眼睛和可見物開始,當這兩者接觸時,眼識便生起,此時只有生起的眼識,沒有所謂看的人,沒有“我”,也沒有“他”或“她”在眼裡或在可見物裡,也沒有在眼識裡面;眼識只是眼識,不多也不少,而且眼識不可與“自我”混淆,也不可將它人格化。


  由於眼睛與可見物的接觸生起眼識,因接觸生感受,在感受裡面同樣找不到“我”、“他”或“她”,也找不到所謂“自我”,緣起法則繼續運作下去。因感受而生起渴愛,因渴愛生起黏著,因為黏著又引起身行、口行、意行,這些活動便促成業,而業的力量將促成另一次的再生,輪迴不已。


  隨著輪迴而來的必然是年老、衰退、悲傷、哀傷、痛苦、憂愁與絕望,整個人生的大苦便是這樣生起的。


  就如同我們已理解的眼睛、對象及生起的眼識,我們也應該可以理解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和意念及它們相對應的識,最後我們便能了解緣起循環的運作情形。


  為了使解釋更加清晰,我們最好用一般習慣上的用語再加以說明。


  當我們看見一件美麗的物品,渴望擁有它,我們黏著它,努力地想去獲得它,這叫做渴愛。我們被一種想獲取這件美麗東西的欲望所淹沒了,然後,可能盡一切的努力,展現於身、口、意表現出想要擁有它。這個過程將導向不斷的輪迴,而輪迴將無可避免的引起年老、死亡、悲傷、哀傷、痛苦、憂愁和絕望,依此,整個緣起法則便開展出來。這個法則可清楚地用來檢驗五蘊的生起及消失,和檢驗我們身心的整個過程,當我們看得更透徹,我們便能體會五蘊的實相及身體與精神的輪迴,它除了苦以外,沒有別的東西。


  有見地的讀者,一天當中即可清楚地看到很多次這種無止盡的輪迴:即貪欲和黏著的生起,並引發出行為或想法。我們看見我們的渴望,我們被渴望與黏著所湮沒了。為了滿足這些渴望與黏著,我們從事於各種身、口、意的活動。同理,假如我們享受某些我們聽見的聲音,渴望便生起,當我們被渴愛淹沒時,黏著便生起,為了延長享受快樂,我們從事於各種活動,同樣地情形也發生在嗅、嚐、觸和思想上,任何時刻,我們自覺或不會自覺地掉入這些過程中。


  讀者應該注意到,緣起法則就是一連串他自己的活動,他可將焦點放在五蘊、身體與精神,看清楚當下的行為正屬於十二個緣中的哪一項並吻合緣起的法則。


  假使他認為這是停止因果循環的時刻,則有一條止息再生輪回的路,但是假使他如往常延續之,輪迴將持續進行並且繼續永無止息的悲傷、哀傷、絕望和整個大苦的過程。


  在此舉一個例子說明:一位父親聽到他小孩從學校回來的聲音,當他聽到兒子聲音之際,馬上渴望要看他,渴望擁抱他、關心他、親吻他,他認為他如此做是因為那是他兒子,他愛他的兒子,他並沒有違犯任何道德規範,因此他也不覺得有罪惡或不當之處。事實上,並非行為本身,而是它底下的黏著已促使牢不可破的繼續不斷的循環。


  從這一個似乎無損害的例子,我們可看到緣起法在父親聽到小兒子從學校回來的聲音時便已開始,一聽到兒子的聲音便生起渴望去看他、愛他,因為渴愛引起他波濤般的欲望想去撫愛他的兒子,這個撫愛是源自於黏著而產生的行為,而這個力量更是下一個輪迴形成之因;當業力生起,生死輪迴便緊隨而至,甚至諸佛也無法阻擋這種業力,從清晨到黃昏,類似的過程持續進行著,當看到一個吸引人的東西時,渴愛便生起,因為渴愛便生起黏著,因為黏著,業力展現,而整個循環就這樣延續著它永不止息的運行。


  事實上,無論何時,一個美麗的物品,一個悅耳的聲音,一股迷人的味道,一陣清香的氣味,一個愉悅的觸摸,或一個令人喜悅的想法進入其相關的根門時,通常它會生起渴愛及一連串的因果反應,整個輪迴的完成,只是諸多貪欲引發業力的行為,而又造成另一串的業果,如此循環不已。


  由接觸產生意識,接著產生黏著以及緊接的輪迴這整個過程是一剎那接著一剎那很快的進行著,我們應該用毗婆舍那內觀來思惟它,否則不止息的輪回將帶來悲傷與痛苦;當我們在做毗婆舍那內觀時,愈來愈清楚地看到業力是如何地促成再生意識,然後變成意識、精神與肉體生起的條件,以及我們看到它不可避免地進入感覺與接觸;六根對六境產生感受,而緊隨而來的是貪欲與黏著,它們將不可避免地帶動業力的活動與輪迴。緣起法並無特別之處,它只是我們的五蘊無休止的運作過程,新舊交替不斷地在反複著生滅的過程,所有身體(色)與心理(名)現象都在因果連續中不斷地生起與消失。


  輪迴的開始是難以想像的,眾生被無明所蓋與貪愛所縛,從一個存在到另一個存在的輪迴過程中並沒有一個起源,假如把眾生在無止無盡生死輪迴的骨骸堆積起來,它們的高度將會像高聳的廣大山(Vepulla)一般高,而這座山是需要四天的時間才能攀登上的。說輪迴是無法想像的長久,等於說緣起法則找不出源頭,痛苦也同樣未曾間歇的進行著。


輪迴的潛能或力量來自於無明,但是它不可被錯認為是第一因;但什麼是無明?


  它是對四聖諦的無知:
   一、對苦諦的無知。
   二、對集諦的無知。
   三、對滅諦的無知。
   四、對道諦的無知。


  在此,我們願意進一步說明:
   一、五蘊或身心組成是極端痛苦、不能滿足的,不了解這一點就叫做對苦諦無知。
     二、每個人都想擁有精神的快樂及物質的富裕,這種渴愛便是痛苦的根源,缺乏這樣的認識叫做對集諦的無知。
   三、缺乏對痛苦止息的認識,叫做對滅諦的無知。
   四、缺乏對導向涅槃之八正道的認識,叫做對道諦的無知。


  我們所有身、口、意行為的展現都來自於無明,所以佛陀說過,由於對各種憂悲苦惱的根源無知,人們為了一己之利或為了自己的家庭、國家想盡各種辦法(不管有益、無益,道德或不道德)來積聚財富,提高社會地位,或者試圖得到輪迴的世間中獲取各種歡樂。


  一個人可能會說他靠自己合法的行為才會有今天安好的生活,但是從緣起法則的觀點來看,他並沒有打破生死輪迴的鎖煉;相反地,他是繼續在輪迴的運轉中,沒有休止。有人會問:“到底他冒犯了什麼?”其實這是不能以是否有冒犯之行為來回答的,而是因為他和欲望鎖煉的生死輪迴的法律則糾結在一起而持續著業力的累積。


  值此時刻,一個禪修者可以好好決定渴望下一個存在再度生起是值得嗎?當輪迴產生,它意謂著什麼?最後的代價是什麼?很顯然的,痛苦、衰老、死亡必將伴隨著輪迴同行;這就是佛陀教誨我們的緣起法則。


  想進入毗婆舍那內觀禪修的禪修者,必須熟諳佛法的基本教義,這裡提出一個重要的建議:對這些必備的先決條件沒有充分認識,很難於毗婆舍那內觀禪修中得到任何進展,一個禪修者若對緣起法的認識不精確,那麼禪修到最後也只是局限在自我的框框裡。對法義不明白的禪修者無法跨越自我而有所突破。


  在此,我們必須再次說明,所謂先決條件,包括五蘊、六根、四大元素、緣起法及四聖諦真理。一個人不可能沒有這些方面的認識而可以進入正思惟,因為正思惟乃是依據五蘊及其運作過程而進行的,一個禪修者應該懂得區分勝義諦及世俗諦,才能夠破除這個恆常不變的“我”之邪見。


  有興趣且願下苦功學習這些根本法義的人,他們將為正確的修行方法鋪下一個穩健的基礎,唯有如此,他們才適合開始步上毗婆舍那內觀的禪修之路。

 

(取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855e189b0102w1ng.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