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qLoRyzy74DqybOu65a%26;690.jpg

昂 山 禪 師

 

莫哥內觀禪法精髓(4/4)


  佛陀說過:
    多聞聖弟子觀心心念處、無間等徹見諸法無常,剎那變異離諸欲染,自覺涅槃。


  每個時刻任何意識的生起與消滅,禪修者都必須以正見和智能,精進不懈地觀察,這一點很重要,對生滅的最初內觀會累積成為後來看透五蘊真實面的資源。明白知道五蘊只是生滅、苦、不安穩。


可能有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禪修者看到了五蘊的生滅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這兒有個例子可做回答:“當貪的意識生起時,假如禪修者正在內觀的話,那麼他會看到當貪意識生起,很快地它也將隨著消失了,無處可尋到它的蹤跡。只要觀察貪意識生滅的過程就不會對它認同。即十二因緣在中間便被切斷了,換句話說,貪被殺掉了。


假使我們對貪不用心觀察,那麼將無可避免地隨順著習氣而造業。一旦業力生起,輪迴也緊接而至。當輪迴聚集到相當的力量,它必然會造成苦及生、老、病、死的不停轉動,無窮無盡地延續著。”


  必須清楚知道觀察意識的生滅變化,可止息生死的輪轉。這是切斷生、老、病、死轉動的工作,也是切斷緣起法環結的重要作業,更是透過內觀消除無明的作業。唯有靠修持毗婆舍那內觀才能觀察到五蘊的生滅以及體認到它無非是苦迫而已。當敏銳的內觀成就時,無明會消失,而洞悉事物存在的真理的能力也將顯現。


  根據緣起法,當無明變成智能時,業力將失去與意識聯結的力量。當此聯結的力量不再產生,業力將無法形成或造成輪迴的結果。換句話說,輪迴的源頭已被切斷,並將獲得解脫。


受念處
  除了意識的禪修,莫哥西亞多也教導如何發展感受的禪修以培養內觀。對於感受的禪修同樣地使禪修者深刻的觀察身心的本質。它也導致斬斷十二因緣的鎖煉,脫離生死苦痛的輪迴。


  從哪裡去觀察感受呢?每當感受生起,必然有三個東西結合:感官、對象、意識。這三者的衝擊是透過接觸。引起感受的最接近原因是接觸,所以不用刻意尋找感受,而要知道無論何時何地,感受的生起是由於接觸。


  從眼睛、耳朵、鼻子、舌頭生起的感覺是很中性的。從身體上生起的感受也是可以是愉快的、也可以是痛苦的;從心理上生起的可以是愉悅的、也可以是不愉悅的,或是中性的。


  很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感受(feelings)在此不等於感覺(sensation,這字的意義是其它地方常用的)。它只說明了對感受對象引起愉快、中性,或不愉快的特質。


  有時候一個人可以享有愉快的感覺,尤其處在舒服愉悅的環境時;有時候當他處在不舒服的環境或者不愉快的身心狀態時,他又可能經驗痛苦或者不滿意的感受;有時候他可能會經驗中性的感受。


  莫哥西亞多提出一個可以在禪修中確認感受的方法,其方法如下:
  六個外在的訪客:
   眼睛生起的中性感受
   耳朵生起的中性感受
   鼻子生起的中性感受
   舌頭生起的中性感受
   身體生起的愉快感受
   身體生起的不愉快感受


  三個內在的訪客:
   心念引起的愉悅感受
   心念引起的不愉悅感受
   心念引起的中性感受


  三個主要的訪客:
   出入息愉快的感受,歡樂、愉悅或興高彩烈的狀態。
   出入息不愉快的感受,不舒服、痛苦或絕望。
   出入息中性的感受,既不是愉悅也不是不愉快的感受。


  首先,禪修者區分自己個人的感受是很重要的。假如有不愉快的感受生起,他必須了知不愉快的感受;假如有愉快的感受生起,他必須了知愉快的感受;假如有中性的感受生起,他必須了知中性的感受。同時,感受必須與「我」這個觀念分開。一般的表達:「我感到痛苦」,「我感到快樂」,這是不正確的認識感受,因為它與「我」混在一起了。當感受很清楚的被覺察到時,會發現「感受」與「我」是獨立的,因為感受就只是感受沒有別的了。感受不應與「我」或「我的」連在一起而個人化。感受本身在感受,它只不過是一個過程罷了。沒有所謂的「我」在感受。必須理解這個事實。除非禪修者能夠徹底地熟悉這裡所教導的基本知識,否則他將難以分開「感受」與「我」。如此一來,他的禪修或思惟將變成:這是「我」在感受痛苦,這是「我」在享受快樂。在這種情況下,禪修者即使有再多的努力也無法獲得禪修的成果:涅槃。

  另一個對禪修者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必須觀察感受在何時何處生起。有些地方教人把注意力放在胸部或頭部,但只要有根塵接觸,身體任何部位都會生起感受,所以這不是正確的禪修方法,這就像把一支箭瞄錯目標。沒有人能將感受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地方。只要感受的對象在,感受就生起。假如禪修者相信他在此刻觀察的感受與下一刻的感受是相同的,那麼他的修行尚待加強。

他應該用內觀來察覺每個感受都是短暫的、無常的,連續的兩個時刻,不會有相同的感受,假如他無法以內觀的智能來觀察感受的無常,那麼他仍然走在修行的岔路上。相信感受是長久持續的經驗是很普遍,也是錯誤的觀念。藉由正念與正定,禪修者將看清所有感受都是一個時刻接一個時刻不停生起和消滅的變化。


  禪修者應該觀察感受的生起和消失,以及它的即生即滅。同時很重要的是禪修者必須記住感受是在接觸時發生的,而不是刻意地去找它。一般人相信當我們痛、癢、生病時,這叫做感受,但是感受並不僅止於這些,感受是無時無刻地存在的,它可能是每一個時刻,眼識,或耳、鼻、舌、身、意識生起的感受。


  任何時刻人都不能免於感受,因此禪修者必須試著確認及了解感受的生滅過程。一旦完全了解受蘊,整個五蘊的本來面目就更清楚了。


  生和滅都是無常的,理解這個道理才是真正的內觀。如果禪修者能夠練習到,在觀察無常或內觀時沒有染著或分心,那麼他便離涅槃的體驗不遠了。


  為了獲致這種更高的智能,禪修者首先應該專注於感受的本身,然後再進一步看它的生滅,直到最後清楚地看到感受的消失而體驗到它只是一種生生滅滅的過程。這是很重要的,因為無論什麼時候,他只是單純地觀察感受,它就消融瓦解,於是他徹底理解它的生滅過程,這是邁向內觀之路。


  其實觀察感受的生滅並非新的技巧,早在古時候就有無數的佛陀、菩薩及覺者走過這樣的道路,這是一種停止苦因以免於苦果的技巧,它的意義可以從緣起法裡去瞭解。


  緣起法告訴我們因為有感受才引起貪欲。所以停止了感受便能停止貪欲,而停止了貪欲是走向涅槃解脫的途徑。這整個過程要靠禪修者的信心、努力及智能才能達成。他能親證受滅則愛滅。因此,貪欲也不再出現。由於貪欲止息,今生就能證到涅槃。

深刻的禪修
  從以上說明可以知道,禪修者首先要知道四大、六根、五蘊和整個緣起法的觀念與知識,他必須先藉由呼吸觀來培養定力,然後再觀察意識或感受。在發展意識或感受的正念時,他開始看到它們不斷地生起和消失。


  到目前為止,禪修朝向觀察意識和感受的生滅。禪修者必須完全明了五蘊是共同生起、共同存在和共同消失的事實。


  當意識生起之時,色蘊便已經在眼根產生了;同時,感受也扮演了它的角色,可能是愉快的、不愉快的、中性的;舒服的、不舒服的;喜愛的或不喜愛的。覺察力此時也不會閑著,因為它必須注意覺知顏色、形體、長度、聲調、速度等。意志力此時也做它應該做的工作,即眼睛注視可視之物,舌頭品嚐味道,鼻子嗅味道,身體感受觸受,心念向著思想、觀念及過去經驗。很顯然地,我們可看出在每個現象中,五蘊同時生起與消失,而且扮演著各自的角色。我們的身體和心念其實只是五蘊同時的生起和消失的組成罷了。由此我們可知,除了五蘊的生滅之外,整個過程中我們找不到還有“我”、“你”、“男人”、“女人”或“人”這類的東西。


  一旦禪修愈來愈深入,禪修者最後將達到一個階段,只會覺察到一切現象的生滅,此外別無他物。圍繞著他的,無論何時何地都只有現象而已。他不會再看到感受或意識的內容。當耳識生起時,他覺察到的只是生滅本身。相同地,當鼻識生起,他不會覺察到鼻識的內容,只是覺察到其生滅的現象。同樣地,當舌識、身識和意識生起時,他也只覺察到生和滅如此而已。


  所有心理和生理現象,禪修者觀察到的只是短暫的、無常的、變化的。由於對色、受或意識確實地觀察到它們都是變化無常的,他真正地體會無常、苦、無我的真理。由此認知,他看到五蘊的確是:令人嫌惡且不安穩的,因為它們是不停地受到生滅之現象所苦。他看到並體會一切因緣和合的事物都是無常的。他愈覺察無常,就愈厭離五蘊。由於精神上深深感受苦、無常、無我真理之苦,對現在或未來五蘊的欲取將從此消除。


  禪修者此時將一心一意往痛苦、生死輪迴的止息邁進。他終於體驗到停止輪迴運轉的過程,而達到最高喜樂、涅槃。


  涅槃的體驗以及看到五蘊真相所生起的智能將消除邪見。特別是執著於有我的錯誤概念。一旦錯誤的見解消除了,貪欲和我慢也將消除,整個生死緣起的環節也就斷了。


  根據佛法,所有身心的生滅現象就是四聖諦中的苦諦,覺察它便是涅槃。去除了貪愛苦就止息,生、老、病、死的輪迴就結束。所以禪修,觀察五蘊生滅的現象即涵蓋整個四聖諦,這種內觀才是真正毗婆舍那的目的,毗婆舍那禪修應該愈早做愈好。我們應該記住,在這個充滿壓力的時代,隨時都有疾病和死亡的危險,因此必須盡早做禪修的練習。毗婆舍那是預防來世危機,止息今生痛苦的唯一道路。

 

(取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855e189b0102w1ng.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