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314.JPG

焦諦卡禪師(Jotika Sayādaw)講

果儒法師 譯

此外也要培養慈心,如果你是一個有慈心的人,你的心會非常平靜、平和,我們被我們的慈心所保護,你感到在你周遭有一種保護,像無線電波一樣,像磁場一樣,你感到你好像被你的慈心所保護。任何進入這領域的人不會傷害你,即使他們來的時候懷著傷害你的企圖,當他們接受你的慈心時,他們改變主意,「噢,我什麼也不說,什麼也不做。」這是千真萬確!試著培養你的慈心。你越是努力培養慈心,你慈心的磁場會越強,而你會感到你被你的慈心所保護。許多人問我:「怎樣保護自己?」你透過培養慈心和正念來保護自己,兩者都可以保護你,並且要信任佛陀,信任你的修行。在你進入甚深的定之前,坐下來修慈心禪和修佛隨念(憶念佛陀的美德),然後告訴自己:「我將深入禪修,如果有任何危險,我會醒來。」你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你修習慈心修了好幾次,你會發現當發生事情時,你已經醒了。這是千真萬確的,在我們住的地方,我們必須修習慈心,不只是為了避免危險,如果你希望在特定的時間出定,你也可以做到。你坐下來禪修,在你禪修前,你說:「我要坐兩個小時,兩小時後,我將醒來。」於是你進入深定,當時間到了,你已經醒了。看鐘時,你發現正是那個時間,只有一兩分鐘的誤差。

當你去睡覺時,亦然,許多禪修者有這種本事。禪修結束後,你想要就寢,你告訴自己:「現在我要睡覺,在我睡了四、五個小時後,我要起來。」由於你下定決心,你慢慢的去睡,你會在預定的時間醒來。或許你已經聽過或讀過這些事情,這是真的,你也可以做到,你可以做相同的事,如果有任何危險,我將醒著,而且知道如何處理。有時,當禪修者禪坐很久時,他們甚至整天坐禪沒有起來,他們必須照著我剛才說的去做。在教導禪修的書裡提到:你必須這麼做。你必須有這麼做的決心,因為可能真的有危險。如果在森林裡爆發一場火災,後果將如何?發生事情是相當常見的,因此你決定:「如果有任何危險,我將醒來。」這是某人上週所問的問題。請問我像這樣的問題,並且給我準備的時間,以便我能給你一個非常明確的答案。這星期,我想再多談一些有關paññatti和paramattha,然後,我想談論三種不同的定。Paramattha是你直接的體驗,你沒有去思考它;Paramattha是身心變化過程的固有特質。


科學家試圖找出什麼是物質的究竟實相,到目前為止,沒有找到,因為他們越是深入去找,諸法的究竟實相變得越是虛假不實,因為它沒有形狀,沒有大小。物質最小的顆粒有點像光子(photons),就像包裝的能量,沒有形體。你能想像什麼東西沒有形體嗎?只有能量沒有形體,此外,還有什麼東西沒有形體,沒有人知道。我們所知道的唯一的事是事物的特質(quality)。禪修亦然,直接的體驗是禪修的特質。例如,當你接觸某物時,你有什麼感覺?你感到溫暖,那是特質;你感到它是柔軟的,這是特質;你感到有點振動,這也是特質。但是我們無法從觸摸腿中得知腿的特質,試著去了解。起先,要理解它是非常難的。「什麼!我不能觸摸我的腿,我的腿在這裡。」你如何知道這是一條腿?因為你已經有了腿的觀念。如果你要觸摸某物,你閉上眼睛,然後去觸摸它,你能知道它是什麼東西嗎?你能知道形狀嗎?不能,只有當你觸摸時,你知道形狀,知道它是一個平面,但是你不知道球的形狀。你如何知道球的形狀?因為當你看到球時,你已知道那是球;或者當你觸摸後,你可以說:「我知道形狀,它是一個圓形的球,它是中空的,它大約一公分厚。」你怎麼知道的?你把許多數據放在一起,但是如果你只知道它的材質,你無法知道那是什麼,除了它的材質,你知道它是冷的,此外,一無所知。


禪修時,我們回到這種純粹的感覺,別無其他。這是我星期四想談論的,我不期望你們能立刻了解。這種直接的體驗是我們想要獲得的,這種體驗是一直發生的。當我們經歷了某些事,我們會生起許多念頭,根據過去的記憶(從我們的眼睛和其他資訊獲得),對所經歷之事形成一種觀念。 試著去了解paramattha是什麼意思,因為這是我們修習觀禪的對象。除非你的心能專注在paramattha,否則你無法培養深的觀智。你可以透過專注於任何所緣境來培養深的定力,這些所緣境可以是聲音、形狀、顏色、一句話、一種想法,甚至可以是「無」(nothingness)。禪修時,若以「無」為所緣境,試著先修安那般那(ānāpāna,專注於鼻息)來培養定力;然後,試著以注視一個泥土色的圓盤來培養定力,注視它,並且把心放在圓盤上,即使當我們閉上眼睛時,它仍在我們的腦海裡。我試著在心裡保持圓盤的圖像。稍後,我拿了一根木頭,並在木頭中央切割出一個洞,然後把它放在窗子上,因此,我不能看見外面的樹和房子,我看著這個洞,知道這是一個洞。「洞」裡頭空無一物,我只是注視這個洞,心想:洞裡空無一物。這是非常奇怪的,當你全神貫注在「無」上時,你的心變得非常平靜。


然而我不想再這麼做,因為這種修法無法培養深的觀智,你可以非常專注,心會變得非常平靜。你知道為什麼心是平靜的嗎?因為空無所有,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擾亂你的心,你不能觀想「無」,因為它是一切的結束;它非常類似涅槃,但又不是涅槃(涅槃是所有痛苦煩惱的止息,而非生命的終止。)你只是看著「無」,並且試著在你的心中保持「無」。有時你閉上眼睛,你仍然能看見一個明亮的洞,你什麼也不想,心無一物。這是很難表達的,但是它讓人的心變得平靜。我的意思是,你可以透過專注於任何目標、物體來培養定力;你可以坐著念誦:「可口可樂,可口可樂」一整天。你的心可以全神貫注於任何話語、聲音、形狀、圖像、想法,一旦你非常專注,你可以培養定力;你可以專注於某些概念,甚至專注於一些持續的感覺或想法。如果你想培養與真諦有關的深的觀智,你必須接觸真諦。事實上,我們總是接觸真諦,只是我們把「真諦」變成一種觀念、概念。我們看見什麼?我們看見「真諦」,但是我們立刻把它變成觀念。我們看到人身上的顏色,黑色、紅色、棕色、白色,我們從過去的經驗得知這是人,這是我認識的人。


如果你失去記憶,你不知道那是誰;如果你看到某種你沒見過的東西,你會有什麼看法?例如,在這裡,人們帶來許多不同種類的水果、蛋糕和麵包。有時我不知道這些是什麼東西,我必須問人:「這是什麼?」我想知道我吃的是什麼東西。如果我不知道我吃的是什麼,我感到不安全。當我們不知道實情時,我們感到不安全,我們想要知道:這是什麼?這是怎樣做的?它適合我嗎?我想要知道。如果人們把東西帶來,放下他們帶來的水果、蛋糕,和有美麗形狀的糕餅,它看起來像一隻蝦子,我看著它,這是什麼?有時他們帶豬肉來,如果他們不告訴我,我不會知道,在我吃之前,我能猜測它的口味嗎?不能!我可以坐在那裡想:這個嚐起來像什麼?而且花一整天也查不出來。我可以問另一個人:「告訴我它嚐起來像什麼好嗎?」這個人即使花一整天告訴我它嘗起來像什麼,我聽了仍然不知道它的滋味,唯一的方法是把它放進嘴裡咀嚼,那麼你會知道它是什麼滋味。我們總是與真諦接觸,但是我們立刻把它變成觀念。當我看見一些我從未見過的水果時,像獼猴桃(奇異果),我第一次在澳洲吃獼猴桃時,我不知道它是什麼,當我把不同顏色的獼猴桃放在一起時,我知道他們的形狀。在繪畫裡,有一個稱為點描繪法的畫法,你拿一個輪廓鮮明的東西,然後你畫一個小的點,你把這些小點放在一起,然後畫成一幅畫,以此為例。我們只看到小的點,然後把這些小點放在一起,於是在我們的腦海裡形成一個形狀,是我們的心創造了形狀,我們的眼睛看不到形狀,這也是一件難理解的事。如果把顏色拿掉,你看到什麼?什麼也沒有,全部消失了。聲音亦然,我們聽到的是真的聲音,我們沒有聽到「話」。「話」是我們在心裡創造出來的。當你去一個國家時,那裡的人講不同的語言,你不了解他們在說什麼,你只聽到聲音,但是你不了解意思。

聲音是真實的,但是話和意思是我們創造出來的,它非常實用,當我們對真諦想要有更深的理解時,這種真諦是超越世俗的,我們必須超越言詞和它的意思。當一個禪修者正在禪修時,在這點上,他真的很用心而且很敏銳,那時,如果有人在附近講話,這個人可以聽到聲音,但是不知道意思,這是許多試驗之一。在緬甸的某些寺院,他們會這麼做。當某人培養某種定時,禪師會說:「去坐在一群人交談的附近禪修。」禪師故意叫學生去一個嘈雜的地方,像你坐在廚房聽人交談一樣,如果你真的有正念,你能聽到聲音,但是你不知道意思,它不再干擾你,因為它沒有在你的腦海裡形成任何想法,只是聲音從耳邊飄逝,這對初學者而言是很難的,即使這裡有沿著道路行駛的汽車,你受到干擾,「噢,這麼多汽車沿著道路行駛。」當你真的有正念時,雖然你聽到聲音,但是不會干擾你的心。試著去釐清什麼是paramattha和什麼是paññatti。你甚至不能看到物體的移動,這是另外一件非常奇怪難以理解的事,因為我們總認為我們看得見物體的移動,移動是身體感受的領域,而非視覺的領域。


我們如何看得見物體的移動?某些事物出現又消失,另一件事物出現又消失。現在我們來看這個例子:如果你點燃一支蠟燭,你能把火焰從這個地方移動到那個地方嗎?只思考火焰而非蠟燭,試著把你的心放在火焰上。火焰一直燃燒和消失,因此你不能把一支蠟燭的火焰從這個地方移到那個地方。當你把它帶來這裡時,這火焰在此之前便已消失,火焰有連續性,它一直燃燒,試著去深入了解無常的觀念。這是為什麼佛說:「一切有為法總是新的,沒有什麼是舊的。」舊,指相同的事物,沒有相同的事物。你可能在某些哲學書籍讀過這個句子,我不記得是誰說的:「你不可能進入相同的河兩次(「抽足再入,已非舊水」)。」但是我想說:「你甚至不可能進入相同的河一次。」這條河在那裡?你說的是什麼意思?當你拍一張一條河的大的照片時,你有河的觀念。當你視一個人為持續的生命時,那麼你可以說:「這個人進入河裡又回來,他不可能再回到相同的河,因為水一直在流動。」河的概念,是你在腦海裡已有的概念;人的概念也是你在腦海已有的概念,它總是一直改變。


再以另一個例子來說明,你會很清楚的了解它的意思。拿一個大的帆布袋,裡頭裝滿非常細的沙子,然後用一根繩子綁起來,把它掛在一根長的繩子上,在底部打個小洞。結果如何?沙會落下,你看見什麼?你會看見一條線,那條線是真的嗎?那條線真的在那裡嗎?不,它只是看起來像一條線,然後你抓住袋子,再去推這個袋子。你會看到什麼?你會看到一條移動的線。那條移動的線是真的嗎?不,沒有移動的線,只有一粒粒的沙粒在不同的地方落下。一條來回移動的線是一種幻象,只有細沙落下,根本沒有一條線,如果你忘記這個裝沙子的袋子,只看著這條線,你會有更清楚的概念,事實上沒有線。我們身體的變化亦然,它總是生生滅滅,外型不是視覺的領域,它是在心中形成的觀念。嗅覺亦然,你能聞到香味,我們說:「這是玫瑰的香味。」但是香味不是玫瑰,玫瑰是我們在腦海裡創造出來的一種觀念。香味是真的,這個名詞是你已經學過的,你把香味和玫瑰的形狀和顏色合在一起,這是真的玫瑰。如果在你心裡沒有這些觀念,你如何理解純粹的感覺?


當我在研究禪修時,我的老師一再問我:「糖是甜的嗎?」我說:「糖是甜的。」他說:「真的嗎?」我想:他是什麼意思?我不了解這個問題,為什麼他問我:「糖是否甜的?」他說:「糖這個名詞是真的,還是只是一個概念?」我說:「名字只是一個概念。」然後他說:「名字不是甜的。」我說:「是的,名字不是甜的。」然後他說:「什麼是甜的?」答案不再是糖。你只能說:甜食是甜的;甚至「甜」這個名詞也只是名詞。某種在你的舌頭上的受覺,你稱為甜的受覺,這是你在心中形成的觀念。如果你沒有告訴別人這是何物,何種滋味,當你問對方:「這個東西的味道如何?」他無法告訴你。 我們創造了世俗諦,這是必要的。它在人類的生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了解出世間的真諦,它成為一種障礙。我無意廢棄世俗諦,因為佛陀談到不同層次的諦,有真諦和世俗諦。它是真理(諦),不是謊言,當你想要了解「勝義諦」(它是一種出世間的真諦)時,我們必須超越世俗諦,因為我們堅持世俗諦,我們不想把它放下,我們被困在世俗諦裡。因此我的老師告訴我許多次:我們被概念(concepts)所束縛。第一次,當他這麼說時,我聽不懂。「我們被困住,被概念所束縛」,我試著去了解他說的是什麼意思?我們怎樣被概念所束縛?幾個月後,我開始了解。是的,我們被概念所束縛,你的觀念使你愉快或不愉快,如果你已證得勝義諦,沒有什麼會使你愉快或不愉快。因此我發現,所有的理想主義,共產主義,民主主義,社會主義,實際上像監獄一般束縛著人們。無論何種主義,只要我們執著它,我們便被它束縛,不得解脫,你可以在世俗諦中運作得很好,因為不再被束縛。你知道發生什麼事,你可以處理得非常好,在任何地方都能適應,如果你了解其他的「諦」,這將容易得多。我們非常執著世俗諦,因此受到傷害。

試著去了解我們為什麼禪修,我們修行的目的是什麼?這只是從世俗諦到勝義諦的另一階段。因為我不想用「ultimate reality」這個詞來說明勝義諦,我與智淨法師(Ñāṇavisuddhi)討論「ultimate」這個字,我們非常困惑,因此必須放棄「ultimate」這個字。Ultimate是什麼意思?要討論這個字是非常困難的,它不是我們的心所創造的真諦。儘管如此,我們必須了解這個諦,甚至超越它。有另一種超越精神和物質的「諦」──勝義諦;世俗諦屬於現象界,沒有什麼是持續不變的。我們從世俗諦進入勝義諦,在勝義諦中,現象界是不存在的,要了解和談論勝義諦非常困難,稍後我會談論更多有關勝義諦(paramattha),我會盡力去談論,希望我不會使你們迷惑,因為勝義諦是超越語言文字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