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5165240-21b882a3243509b111a9f9909d144a1d-tablet.jpg

焦諦卡禪師(Jotika Sayādaw)講

果儒法師 譯

有許多念頭生起,當我們看見意識的生滅時,我們觀察它的生起和消失,而沒有改變它的本質。這意味著如果有任何慾望或貪念生起,它無法改變成另一種性質,在它能變成另一種性質之前(事實上它不能改變),這慾望或貪念已消失。慾望生起為慾望,它也以慾望消失。在某些書裡談到有關心理狀態、意識和智慧,書上說:你能把你的憤怒改變成愛,這是不可能的。你無法把你的憤怒變成愛,變成慈;你不能把嗔變成慈。嗔生起,它也以嗔消失(不會變成慈)。慈生起為慈,它也以慈消失;它不會改變性質,它獨特的、固有的性質不會改變,它會生起又消失,這是為何它是無常的原因。關於這點,禪修者有許多疑惑,有些人認為:他們能把一件事情變成另一個。有句巴利文說:Paramattha不會改變。有些人被這句話的意思弄糊塗了。「Paramattha不會改變」指它是永恆的(常),它的本質不會改變,但是它生起又消失;生起又消失是無常的,這種「無常」的特質不會改變,這句話並不矛盾。特別是對那些有潛力當禪師的人而言,這句話非常重要。

問與答︰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謝謝你的發問。我們所謂的氫是什麼意思?由氫我們可以得知:我們有一個理論架構,一個原子中,有一個中子、質子和電子。當我們觀察氫原子時,我們會發現:即使這個原子也總是在改變,無法保持穩定,由於它改變如此快速,以致於看起來相同。如果你深入觀察氫原子的架構,你會發現:電子總是獲得光子(photons),又放出光子。收到光子,又放出光子,所以電子的能量一直在改變,我們不能把電子視為一樣東西。 我讀過物理學好幾年,我對物理學非常感興趣。我記得一名物理學家,我對他頗有興趣,他是諾貝爾獎得主Feynman(霍曼),最近才去世,他也是美國太空總署的成員。(其他的物理學家也有相同的說法) ,他說:「一個電子不是一件事物,而是一種理論架構,它只有能量,而能量總是在改變。」深入觀察原子核亦然,你會發現:原子核本身,中子和質子一直在發出和接受能量,它無法保持原狀;如果我們拍下整個照片,它似乎保持原狀。如果你深入觀察這種能量模式(pattern),你會發現:它總是變動不居。我們不能視任何事物為一件東西,整個宇宙是一個生滅過程,而非一件事物。當我們視某物為一件東西時,它似乎「沒有改變」;但是,如果你視電子、中子、質子為一個過程,你會發現他們總是在改變。當他們結合在一起時,他們也在改變,他們甚至改變他們自然的獨特的性質。「氫」的自然的獨特的性質和「氧」的固有特性並不相同,當你將氫和氧結合在一起時,你獲得一種新的質量,雖然是新的物質,卻無法一直保持原狀。


在毗婆舍那,我們只正談論事物的特質,不談論「一件事物」,因為沒有「事物」這樣的東西。我們永遠無法略去事物的特質,而去談論一件事物,我們只能思考它。毗婆舍那禪的目的是讓我們不執著,我們執著許多事物,也因此而受苦。我們執著什麼東西呢?我們執著我們所接觸的事物。我們不會執著我們未接觸過的東西,我們執著於我們所看到的、聞到的和嚐過的東西。我們執著任何與「我」有關的東西。當我們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經驗時,我們會發現沒有持續的經驗。我們毋須觀察「沒有什麼」持續,我們需要觀察的是「沒有持續的經驗」,經驗是無常的,你同意這個觀點嗎?這是「需要知道的」最重要的事,除了經驗,有什麼能讓我們確實相信?沒有什麼事物能讓我們確實相信,即使在物理學的理論方面也一再的被修改和改變,物理學家甚至對電子沒有把握。我被訓練為一位電機工程師,我問:「什麼是電?」他們說:「是電子在移動。」我說:「什麼是電子?」我一直深入觀察這些電子,到目前為止,我沒有找到真正的答案;這對我而言非常有趣。在毗婆舍那禪,我們觀察直接的經驗,因為那是我們所執著的。我們所謂的「我」是什麼意思? 我們把過去的經驗放在一起,因此約定俗成的稱之為「我」;如果沒有過去的經驗,則沒有我。


當一種好的念頭生起時,禪修者觀察它是好的念頭,而它以好的念頭消失,沒有改變它的性質。沒有改變它的性質是重點,這指不好的念頭沒有變成好的念頭,好的念頭沒有變成不好的念頭。在內觀的這個階段,禪修者可以非常清楚的觀察到這些現象。當你觀察生滅現象時,你可以看到:是否有任何不悅的念頭生起又消失。你不需要對它採取行動,當任何慾望生起時,你只要看著它,它會自然消失。你什麼也不需要做,你沒有被迫去按照你的念頭行事,你不用去服從你的念頭,你可以選擇。如果你認為:這是我要做的正確的事,去做,但是不是「必須」做,否則我們會被迫去做許多事。我們看到喜歡的東西,便生起貪念;聽到不喜歡的事,便感到沮喪,沒有選擇的餘地;但是,當我們觀察自己的心時,我們可以選擇,我們可以不要貪念、不要沮喪,我們是自由的,這是一種極大的自由。在這階段,有許多重要的事要牢記在心。一是:不要想太多。要仔細的觀察現象的消失,我們已經觀察它的生起、停住和消失。此時,要注意它的消失,當它消失時,有一個間隔(gap),之後,另一個所緣境生起又消失,而又有一個間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