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938.JPG

焦諦卡禪師(Jotika Sayādaw)講

果儒法師 譯

第十講 有關涅槃及其他

每當做事前,我喜歡事先準備。事先準備非常重要,無論我們要做什麼,身心上要先有準備。無論你要做什麼,如果你做好萬全的準備,你不會那麼費力。我對這次的禪修營有所期望,希望你們會喜歡這個禪修營,也希望你們能體驗到平靜、平和、清明、喜悅;清明亦指非常清楚的觀察所緣境。我想繼續上星期的討論,再繼續談論一些觀智。
在禪修中,你會發現:觀察生滅現象是如此令人疲累,你不想再觀察,心生捨離,想要逃避。這個階段是第九觀智欲解脫智,意即「想要逃離」。有時,你會想:「如果我停止禪修,如果我不觀察這些生滅現象,我會覺得更平靜。」的確,你會感到更平靜,因為定力、輕安,捨離。即使你停止禪修,你會覺得更平靜:「噢﹗多麼平靜!」你能享受這平靜。然而停止禪修是不對的,禪修令人非常愉快,你剛剛享受它的好處,便停止禪修。你知道停止禪修無法逃離,因為你的身心仍處於生滅狀態,你仍然在生滅過程裡。過了一會兒,你會失去清明,你會再度浮躁不安。你會想:「我不想再浮躁不安」,因為浮躁和散亂的心是令人痛苦的;平靜、安靜、平和的心要好多了,因此,你回去禪修。你觀察身體的任何感受、任何念頭和情緒。但是此時,只有非常隱微的情緒,「想要逃離」像一種情緒,你覺得你被困在生滅過程裡,因此你想要逃離,想要擺脫它。這像一種情緒,有時會引起輕微的不安,但是你必須知道:想要從中解脫的方法是更清楚的去觀察它。人們想逃離生活中的許多困境,當我們有困難挫折時,我們想逃避。許多人想逃離困境,想要逃避是好的,要逃離時所該做的正事是什麼? 要做的正事是更仔細的觀察生滅過程,徹底的了解生滅現象;任何逆境,包括你生命中任何讓你心痛的情況,如果你想逃避或克服它,最好的方法是仔細的觀察,徹底的了解它,徹底的了解是克服困境的唯一方法,沒有更好的方法,無論是禪修或世俗的事物,這是正確的態度。在禪修時,一旦你碰到困境,要了解:克服任何困難的唯一方法是深入的、徹底的的了解你的困境。之後,在你一生中,當你面對困境時,你不會想逃避,你會更仔細的觀察:「現在怎麼啦?我想更深入的了解。」你在禪修中所獲得的觀智,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用在你世俗的問題上。你以正念、正定、正確的心態來過日子,不只是在禪修時,你的一生都必須如此度過。


要「心甘情願」的仔細觀察,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願意再觀察,你會非常仔細的觀察,你沒有任何願望,不再浮躁不安,不再想逃離。你全神貫注的觀察,全神貫注的觀察讓你的心非常平衡,心不散亂。在此之前,當你禪修時,你想要逃離,「我不想再禪修,我不想再觀察生滅現象,我現在要做什麼?我要停止禪修嗎?」你的心並不專注,你沒有全心投入。但是當你心輕安時,你會非常專注的觀察,「無論發生什麼事,即使我在禪修中去世,也心無罣礙。」你不想做任何事,你只想很專注的觀察,讓禪修變得成熟,達到禪修的極至,「無論發生什麼事,我不想去做,即使在禪修中去世,我仍願意觀察這生滅過程。」這種全心全意的觀察,讓心真的平靜下來。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你決定:「嗯,現在這種情況非常困難,非常痛苦,但是我會全力以赴,我會仔細的觀察它。」在你決定的那一刻,你會發現:你的心靜了下來,不再焦慮,這個決定非常重要。當你仔細觀察時,你的心平靜下來,而且更平衡,不會執著。之前,當你的心平靜下來時,你是如此的愉快,充滿喜樂,以致於有時你會執著你的愉快和喜樂,或為之焦慮不安。現在,你的心變得更平靜,但是你不會執著這種平靜,你的心輕安、心的平衡是如此的美好。此時,你的心非常平靜,沒有任何執著,不會執著平靜,也不會想逃離。


這聽起來非常矛盾,但是當你願意觀察時,一切變平衡了。當你越來越專注時,所緣境變得越來越清楚,正念變得越來越強,每一次的觀察變得非常敏銳,所以沒有任何念頭,你清楚的觀察生滅現象,它是無常、苦、無我,沒有自我,沒有不變的實體,無人控制。你會清楚的觀察到三法印中的任何一種,讓人驚訝的是:當非常敏銳、專注的觀察時,每一個觀察非常短暫,在那片刻,智慧變得非常清明,沒有任何念頭。在我們的一生中,當我們想了解某些事時,我們用思考來了解它,我們思考,然後了解,此時,雖然沒有任何念頭,但是每一個觀察讓我們的智慧生起,變得智慧清明。這是因為沒有念頭,每當有念頭時,你會分心。只有當你停止想時,你的心才不會散亂;當你停止想,並且更專注,每一個觀察變得更清楚。在最後幾個時刻,心非常敏銳、專注、清明,然後心準備放下。在那片刻,你不再觀察身心的生滅過程,你的心進入止息狀態,此時,一切止息,有非常短暫的甚深的寧靜、平靜。當你出定時,內心的平靜仍會持續極短暫的時間,或許三、四個心識剎那。之後,一些念頭會再度生起,我們會思考這些生滅現象,此時的心非常專注,非常平靜、寧靜。


從這次經驗中,你非常了解它的性質,這是真正的寧靜、平靜和真正的解脫。然後你再度自我反省,某些事情已經改變﹗即使你沒有讀過任何佛書,或沒有任何相關知識,當你自我關照時,你知道你有所改變,它改變你的人格,你的觀念。你知道諸行無常、無我,沒有自我。你持戒會變得更自然,一點也不勉強,你知道你不會犯戒,持戒變得很容易。你知道:對於無我、未來世,對於佛法僧三寶,你不再懷疑,並且會深深感激佛陀和他的教導,感謝僧眾的維持佛法,使你們能聽聞佛法。極度的感激由衷生起,有人告訴我:他無法表達心中的感激,以致於他喜極而泣的說:「佛法如此真實﹗這是真正的解脫﹗」此時,很多念頭會生起,這些是主要的。如果你已經達到這個階段,你已經根除我見:相信有永恆的自我;沒有所謂的永恆的自我,因為一切事物是變動不居的;你也斷除了疑,有關是否我會再生等疑惑全部消失。你不再相信其他沒有八正道的修行法,也不再相信:修行止禪如果能住心一境,並達到某種境界,便認為這是解脫、涅槃。當你圓滿所有的觀智時,你會發現: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解脫,解脫的唯一方法是:徹底的觀察身心生滅的過程。


為了觀察身心生滅的過程,你必須淨化你的行為,必須持戒清淨,你必須專注在某個所緣境上,以名法或色法或其他所緣境作為禪修的基礎,如呼吸等。讓你的心靜下來,使它非常清淨。讓心清淨,念清淨。藉著觀察身心生滅的過程,你越來越能淨化自己︰如見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只有透過清淨,你才能解脫,沒有其他方法。如果我們想解脫,我們必需淨化自己,這是解脫的唯一的方法。 嫉妒和慳吝也被根除,這表示你願意和別人分享你所有的東西,而且你不會嫉妒他人。如果你有多餘的東西,而別人需要它,你願意而且會很高興送給人,但是這並非指:你捨棄你所有的一切,如果有人非常需要它,你願意與那個人分享。當某人功成名就、志得意滿時,你不會妒忌。我不知道妒忌和嫉妒的正確意思,但是此處它的意思是:當某人事事順利,而你沒有,你有何感受?你感到不愉快。你會這麼想:「噢﹗如果我在那個位置,如果是我,而不是他,多好!」當你已經開悟時,你絕不會那樣想。事實上,你會認為:這個人真幸運,他正享有所有的善業,你為那個人感到高興。這種「喜」(muditā),這種同情的喜樂也變得非常自然。大多數人在開悟前,或多或少會因為他人做得比我們更好而不開心,多麼醜陋的心態,我們不喜歡那個人,我們無法欣賞那個人。人為什麼感到如此孤單?因為嫉妒、貪求,因此我們感到如此孤單。這個世界上充滿敵意和危險,為什麼?因為別人有「我所沒有的東西」,我想要它,我甚至會以不法行為得到它。有些人是如此聰明,以致於他們能歪曲整個事件,使它看起來非常美好,這種心非常狡猾和虛假。

一旦你清楚的觀察這種心態,你不會再欺騙或耍詐,你變得非常誠實,你會清楚的觀察。你可能仍然渴望某些東西,因為證得初果並未根除所有慾望和貪慾。雖然仍有貪慾,但是不會強大到足以破戒,你不會為了想得到某物而去殺生或偷盜,也不會說謊、邪淫或吸食麻醉品,你根本沒有做這些事的慾望。你並沒有壓抑自己,只是不想做,自制變得非常容易和自然,沒有掙扎,無需努力。在開悟前,我們知道毀犯五戒是不好的,我們努力持戒。有時誘惑非常強烈,我們會掙扎,這是讓人疲累的;有時,我們會犯戒和後悔,並且再度受戒。我的一位朋友說:「你為什麼每天受戒?你每天犯戒嗎?」在證得初果後,持戒變得很自然,因為沒有強烈的慾望讓你去犯戒。你能看出你有多麼自在嗎?即使你想要享受感官之娛,因為你不會嫉妒,你是如此自在。即使當你享有感官之娛時,已不同於往昔。以前,我們會認為:這是真正的快樂;證了初果後,雖然你享有感官之娛,你知道這是無常的,你不會執著。當你享受感官娛樂時,你或多或少是解脫自在的。當不幸的事發生時,你會禪修,並發現這是另一種心境,你會很容易的恢復解脫自在。在禪修前,我們認為:事物是永恆的,而且會帶給我們快樂,我們相信永恆的自我。有時我們覺得事物是永久的,但是當我們仔細觀察時,我們發現它是無常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