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378818912-2339755216.jpg

焦諦卡禪師(Jotika Sayādaw)講

果儒法師 譯

當你快樂時和享受感官之娛時,你的經驗似乎相同,但是當你深入觀察,你會發現:「感官之娛絕不會帶來真正的快樂,感官之娛非究竟大樂。」雖然有時你喜歡感官之娛,但是你會很容易把它放下,因為你知道感官之娛不實在,是無常的。有位朋友說:在開悟後,人們才能真的享受感官之娛,因為你不會陷溺在裡頭。要談論它是非常困難的,這是他的想法。證悟的人雖有感官之娛,但是他們不會陷溺其中。無常、苦、無我亦然,證悟者沒有我見,但是他的行為模式與一般人相同,他們會說:「我」、「你」,他們雖然使用相同的語言,但是知道沒有永恆的自我,這是悟與未悟的差異。所以當你非常解脫時,有時你會笑,有時會哭,但是你不會陷入其中,你會很容易的克服它,有時甚至哭也覺得很好,可能嗎?談論這些事情是非常難的。當你證悟時,你會了解,因為那時你已經根除邪見、疑、戒禁取、嫉妒、慳吝。你不會違法從他人處取得任何東西,如果你有多餘的,你會與他人分享,你會非常慷慨,但是不會浪費任何東西。你不會在街上丟棄任何東西,如果你知道某人真的需要它,你會給它。


這種反省會持續很久,你會反省你是否有持戒:「我不能再犯任何戒,我不想破戒。」你也會反省你已經根除的不淨,你會發現你已經去除邪見、疑、戒禁取、嫉妒、慳吝,你會觀察有哪些煩惱尚未根除。你會發現你仍有感官上的慾望,你會不安,雖然你有慾望,但是你不會犯戒。雖然你會生氣,但是你不會殺人,你的憤怒和慾望沒有強大到會傷害他人或自己;你越勤於修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你越是心存感激。要解釋這種感覺是非常難的。有時,人們只反省一個方面,不必全部反省;有些人只反省其中一次的經驗:當心變得解脫的那一刻,或是解脫的性質,它是如此解脫,沒有生滅現象,完全寂靜。這讓人想起涅槃,當禪修者體證涅盤的那一刻,涅槃是什麼?你如何談論它?沒有身心的生滅過程,你沒有經歷任何身心的生滅過程,你甚至不會想:「噢!是如此平靜」,因為那時,你無法想任何事,心變得非常平靜、平和,甚至沒有想到心的平靜,事後你會想。那麼,涅槃的性質是什麼?它不存在嗎?不,它不是不存在﹗它也不是「無」。如果它是無,任何人隨時都可以體驗,只要觀想「無」,你會覺得解脫自在.。你不能這麼做,因為當你觀想「無」時,你必須想。


當你體證涅槃時,根本沒有想,甚至不會想涅槃。涅槃的性質是什麼?佛經裡提到的譬喻是「火焰的熄滅」。正在燃燒的火燄,最後熄滅了,剩下什麼呢?不是無。 又如,我發出聲響,你注意聲音,現在不再有聲音,有什麼?只是安靜,安靜是否真實?你如何理解它?你能體會安靜嗎?涅槃非常類似寂靜或熄滅的火焰,為了理解寂靜,你注意聲音,這是過程。為了理解當火焰熄滅時,結果如何,首先你要觀察火焰,有一個過程導致這個狀態,這不是「無」的觀念,它的性質是:一個過程到了末端,這個過程的結束是真正的平靜;因為每當有生滅現象時,則沒有寂靜,沒有平靜。一旦你有所體驗,即使有時你沒有進入寂止狀態,每當有讓人興奮的事物時,只要你專注觀察,你會知道這不是真正的愉快,你總是會回到那寂靜平靜的狀態。在你證入這種境界後,當你再度禪修時,你會決定:「我要禪修,並回到原先的寂靜狀態,整個生滅過程停止的狀態。」


你可以決定時間的長度:五分鐘、十分鐘處在寂止狀態。以「我要再體驗寂止狀態五分鐘」的決心去禪修,然後忘記它。當你禪修時,不要想任何事,只觀察身心的生滅現象,所緣境是什麼不重要,任何事物都可能是禪修的所緣境。觀察你習慣觀察的所緣境,它會自然生起,且易於觀察。看著它,它會變得越來越清楚,所緣境生滅的速度非常快,最後再度停止,你會再進入非常寂靜的狀態,你所停留的時間是你之前所決定的。這個決定非常重要,因為如果你已經決定了,那麼禪修時,你可以完全處於寂止狀態五或十分鐘,如你先前所決定的時間;你可以一直禪修,並且延長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兩個小時或一整天。為了能夠進入寂止狀態,停留在寂止狀態,你必須禪修,如果你不定期禪修,你會發現:要進入寂止狀態非常困難。雖然你有禪修,並進入寂止狀態,如果你沒有決定要入定多久,你會一再的出定,一再的入定和出定。如果你想停留在寂止狀態很久,你必須先做決定。禪修前,你先做決定:「我要再進入寂止狀態五分鐘,如果發生任何危險,我會立刻出定。」當你深入定中時,如果有任何危險,你會自動出定去處理問題。如果你沒有事先決定,你可能無法及時出定。在佛經裡,有許多詳細的指示︰這是你應該做的,以正確的方法禪修,事先決定要入定多久,屆時才能自動出定。「如果我師父叫我,我會醒來。」你做任何必要的決定後,再繼續禪修。如果有其他干擾,即使是阿羅漢也會發現:有時要進入寂止狀態是困難的。


有一個有關兩個和尚的故事︰一個老師父和一個年輕比丘。兩個人都已經開悟,當他們到達一座寺院時,因為老師父的戒臘較高,所以他住在一個非常好的地方。因為最好的地方是給長老上座住的,最差的地方給最年輕的僧侶。這位年輕僧侶,因為他較年輕,所以住在不是很好的地方,但是他非常滿意他住的地方,他非常愉快,不會計較。他在他的住處住了三個月,在結夏安居期間,他在那裡禪修,享受平靜、寂靜之樂。而那位老師父卻一直在想:「噢﹗我的小和尚,他住的地方不大好,或許他會感到不舒服。」因為擔心,所以老師父無法進入寂止狀態。當你想要禪修時,首先你必須想:沒有什麼是重要的,放下所有的外緣。這是我一再強調這點的原因。當你禪修時,你必須知道沒有什麼真的非常重要,在心理上你讓自己放下。當你在禪修時,無論是在全神貫注的狀態,或只坐一小時,告訴你自己:「沒有什麼是非常重要的,我根本不需要擔心任何事情。」不擔心工作,不擔心家裡只一個小時,禪修不會傷害任何人,只放下一小時;當你參加禪修營時,在那九天,請放下所有的外緣。沒有什麼嚴重的事會發生,沒有什麼是重要的,過去世,我們已經做了無數次相同的事,為什麼世俗之事是如此重要,為什麼我們不能把它放下九天。

在每一次打坐時,如果你能放下外緣,你會發現:打坐變得容易和自然,你不容易分心。因此,要下定決心,想想:我們一直做相同的事不知多少年,多少世?為什麼我們會認為它是如此重要?為什麼我們會繼續做相同的事?我們不知道做了多少世。因此,要下定決心,有心理準備和放下外緣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如果發生任何嚴重的事,我會去處理。」有時人們會想一些非常無聊的事,並且一直擔心,當他們談論這些無聊之事時,它是如此可笑。如果你想要培養更深的悟境,當你坐禪時,你應該決定:「我不要進入止息狀態,我已經處於那種狀態一天、兩天、十天。」你必須事先決定,這個決定非常重要。如果禪修者正在禪修,正要體驗下一個階段的開悟,他應該這麼說:「我不要進入那種狀態,我要為了下一個階段的證悟而禪修。」當你說:「我不要進入安止的境界。」你必須規定一個期限,多少小時,多少天,如果你不這麼做,當你坐禪時,你會再進入相同的境界。如果你進入相同的境界,你無法證入下一個階段,所以下定決心非常重要。


佛陀甚至教弟子們在就寢前做決定。在你就寢前,你告訴自己:「現在我要禪修和放鬆,我要放下一切事物。」睡也是一種放鬆,你曾經想過嗎?入睡是一種放鬆,入睡時,我們聽不到,沒看到,我們不知道周遭發生什麼事,你已經與世界失去聯繫,所以這是一種放下,事實上這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有些人會失眠,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放不下,他們想要控制他們的身體和週遭的事物,他們感到不安全,因此,每當你在一個你感到不安全的地方時,你無法入睡。因此佛說:當一個僧侶想要就寢時,他應該禪修,放鬆,放下和做決定:「我要在早晨四點醒來。」如果你定期這麼做,你會發現你在早晨四點整醒來。你設定鬧鐘,在你的鬧鐘響前,你已經醒來,你看鐘,正好是那個時間。通常你會在鈴響前醒來,我的鬧鐘一直設定好時間,以防萬一我睡過頭,但是我總是在鈴響前醒來,要養成這種習慣。你也可以下定決心:「我在早晨醒來時,要保持正念,我不會再做夢或打妄想,而是非常清楚、覺醒、有正念。」這意味著從你醒來的那一刻,你已經在禪修,你可以下定決心,如果今天沒效,一直下決心,總會有效的,那時,你會非常愉快。當你醒來的那一刻,你有正念,不會打妄想,心非常清楚、醒覺,不再昏沉。大多數人當他們醒來時,他們仍然想睡,這是不好的。下決心非常重要,因為一旦你下定決心,你會身體力行。為了獲得正面的結果,這是我們需要訓練自己的方式,我們做得到,我們可以從許多方面來訓練我們的心,以獲得正面的結果,這是給你們的一些附帶的知識。

因此,禪修者再度禪修時,他會下定決心︰「在某段時間,我不會進入初果的安止定,我打算更進一步證入二果。」如果在那個時段,你無法證入那個階段,你仍然可以進入安止定,這是你已經證得的。你可以入安止定幾小時、幾天,然後再下定決心,進一步的禪修,好證入下一個階段。你為什麼喜歡安止定?因為它是如此平靜。請注意證入下一個階段是有益的,但是它是一種負擔,所以要放下一切事物,進入這安靜、平靜的境界。Kilesesu diṭṭhi vicikicchā paṭhamañāṇavajjhā; doso tatiyañāṇavajjho; lobha-moha-māna-thīna-uddhacca- ahirika-anottappāni catutthañāṇavajjhāni. ~~ Vsm684 (「於煩惱中:見與疑是初智所斷;嗔是第三智所斷;貪、癡、慢、昏沉、掉舉、無慚、無愧是第四智所斷。」《清淨道論》684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