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361.JPG

焦諦卡禪師(Jotika Sayādaw)講

果儒法師 譯

Yad atītam pahīnan taṃ:指過去已不再。我們當然知道過去已不再,但是我們仍然執著過去,回憶過去,並且使過去的事如在目前。我們想我們喜歡的和已經發生的事,使它歷歷在目;如果我們不去想,它只是記憶而已。

Appattañ ca anāgataṃ:指未來尚未到來。這是我們所知道的,所以我們為未來做準備,或許會發生意外之事,而我們也有心理準備,我們準備隨時有突發事故,這也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份,如實的觀察生命現象。「如實的觀察生命現象」,生命什麼意思?並非七十或八十歲,因為年歲只是一個概念。如果你仔細觀察生命現象,你會發現:真正的生命是活在當下,是我們現在所看到,聽到,嗅到,嚐到和我們身體的感受,以及我們現在所想的。真正的生命是活在當下,生命不只是一個觀念或概念,而是我們此時此地的感受和知覺。當我們禪修時,我們在做什麼?我們仔細的觀察我們的感覺。今天我想要釐清sensation(感覺)這個字。你了解我所說的感覺的意思嗎?我的意思是︰當你感到冷時,這是一種感覺;當你感到熱時,這也是感覺;當你的身體任何部位感到痛時,這也是感覺;當你感到愉快時,當你看到某些事物時,這也是感覺;當你聽到,嗅到,嚐到時,這也是感覺。這是我所謂感覺的意思。

禪修時,我們仔細觀察我們的感受,因此,你現在應該知道禪修的要點是什麼。當我們觀察冷的感受時,冷有形狀嗎?沒有,冷的感覺沒有形狀。當我們觀察冷的感受時,我們不會想到形狀,我們只注意感覺。因此,直接的經歷是不可想像的。你們有疑問嗎?直接的經驗是不可想像的,你只能想一個概念、一種觀念。每當你想過去時,這不是你的直接經驗,它是一個概念,是已經在你心中形成的想法,是你對過去經驗的詮釋。未來亦然,你只能想未來的計畫,而非想直接的經驗。當我們禪修時,我們全神貫注於身心的生滅現象,這是直接經驗。每當有念頭生起時,我們直接觀察生起的念頭。有時沒有念頭,心是平靜、寧靜的,此時你也觀察你的心,沒有念頭,非常清楚、平靜、平和。


當我們禪修時,我們不做任何事,我們只是如實觀察當下所發生的事,這是非常重要的,深入觀察生命現象,只深入觀察,不做任何事。許多人問:禪修時要做什麼?只是專注的觀察生滅現象。大多數人對我的答案感到驚訝,他們認為他們必須做某些事,「做」是我們的習慣;然而當我們禪修時,我們不做任何事,我們只是專注。這非常簡單,對許多人而言是非常難的,我們有讓事情變得錯綜複雜的習慣。當我們做某些事時,「自我」會礙事;在禪修時,你必須放下,專注於禪修,沒有自我,不做任何事,只是全神貫注,這非常重要。 就在當下,如實的深入觀察生命現象;此時此地沒有故事,你能編造一個發生在此時此地的故事嗎?此時此地沒有「故」事,只有生起和消失的感覺,只有直接的感受。《一夜賢者經》中所提到的這首偈非常清楚,如果你了解每句話,它是很好的指導。 「就在當下,如實的深入觀察生命現象,修行者住於安穩和解多之境。」就在當下,如果你能讓你的心全神貫注,此時,你的心是安定的。這指你的心不在過去,不在未來,因此能安住於當下;如果你在想過去或未來的事,這表示你的心不穩定。當你的心安住於當下時,觀察你身心的生滅現象,此時你的心是安定和解脫的,因為當你全神貫注時,不會有任何念頭。 事實上,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念頭,當我們全神貫注時,心中無貪,貪是一種念頭。當沒有任何念頭時,你能讓你變得貪婪嗎?試試看!


如果不想任何事或任何人,我們不會變得貪婪,因此貪慾是隨著念頭生起的。憤怒亦然,如果你什麼也不想,你不會生氣,所以此時此地,你的貪心和嗔心生不起來,這是解脫。無貪無嗔,完全專注,此時也沒有癡,而是具足正念。 Ajj' eva kiccam ātappaṃ; Ko jaññā maraṇaṃ suve ? Na hi no saṃgaran tena Mahasenena maccunā.「今天我們一定要精進,等到明天已經太遲。明天死神可能意外的降臨,我們如何與死神討價還價?」這使我想起一首歌中的句子:「等到明天已經太遲」,「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首歌是誰唱的?我不記得了。我們現在一定要精進,等到明天已經太遲了,因為機不可失,時不我與。死神會突然降臨,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我們相信我們可以活很久:「我十分健康,我要再活至少20、30或40年。」我甚至希望能再活50年,我想工作到最後一天,最後一刻。無論何時,死神可能意外的降臨。


許多人意外的去世,而有些人知道他們將過世,因為他們病了很久,這些人很幸運,因為他們可以在數月前或數年前做好準備,所以他們非常幸運。有些人告訴我:「我想要立刻死,以免受苦。」我觀察那些會慢慢去世的人,剛開始,他們非常悲傷和沮喪,但是如果他們是禪修者,很快的他們不再沮喪,他們會禪修,他們充分利用每一刻,每一天。每天一醒來,他們感到非常愉快:「我仍然活著。」他們善用他們的時間;每當他們遇見某人或與別人相處時,他是真正的關心,關愛和慈悲,因為他們知道:他們只有幾天或幾個月相處的時間,然後他們將去世,不會再看到他們的家人、親友。 為什麼要想一些讓自己灰心的事,而非想好的事。我們都能做好事,例如:互相幫助,真誠相待,互相尊敬,仁慈,誠實和開明,非常真(不虛假),這也是我試著去做的。我不知道你的感覺如何,多年來,我覺得我不真,我只是扮演好一個角色,扮演得非常好,所以每個人都相信我。然而只要你繼續扮演,假裝,你覺得不真實,你會對你的生活不滿意;但是我想要「真實」,我想要做我想做的事,我覺得如何?我是誰?我要去哪裡?當死神出其不意的降臨時,我們如何與它討價還價?沒有商量的餘地﹗ Evaṃvihārim ātāpiṃ Ahorattam atanditaṃ Taṃ ve bhaddekaratto ti Santo ācikkhate munīti.:「賢者說過︰知道如何日夜保持正念的人,他知道較好的方式去獨自生活。」賢者指像佛或阿羅漢一樣有智慧的人,或任何睿智的人。如果我們日夜保持正念,這意味著正念是我們的家。


「知道較好的方式去獨自生活的人。」,「較好的方式」表示有另一種方式;有許多方式可以獨自生活,例如:在森林裡造一間小屋,獨自住在那裡,周遭沒有人。這不是獨居的較好方式,對某些人而言,在某個特定時間行得通,但是你不能一輩子獨自住在森林裡,你必須與他人來往,即使是出家人也必須與其他僧侶、師父、村民、護持者來往。「知道較好的方式去獨自生活的人」是什麼意思?大多數人感到寂寞,但是他們並非獨居;他們只是感到非常寂寞,他們並未獨居。你可以獨居而不會感到寂寞,這是禪修者應該學習的;學習「獨居而不會感到寂寞」是非常有用的。這是我們習慣的生活方式,我們獨自住在森林裡的一個小地方,但是從未感到寂寞;在這裡,大部分時間我待在房間裡,我極少出來,我獨居卻不會感到寂寞,我與他人有聯絡、有來往。你如何獨居呢?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禪修者應該學習「獨居而不會感到寂寞」,這表示你不會想太多過去或未來的事,當你不貪不嗔時,當你的心平靜而有正念時,這是獨居的較好的方式。在周遭可能有許多人,在禪修營裡,我們一起打坐,但是每個人是各自獨立的,因為我們在禪修,我們非常有正念,不會起心動念。當我們沒有貪、嗔、驕傲、嫉妒等念頭時,我們是孤獨的;當我們有這些念頭時,我們不再孤獨;當我們起了貪心嗔心時,我們不再孤獨。

當你有正念時,你沒有貪,不會想太多有關過去或未來的事;有時你會想過去或未來的事,如果有用處,倒也無妨,在心理上我們是獨立的。「心理上獨立」非常重要,我在許多方面倚賴他人,但是在心理上我不倚賴他人,我不期望你使我愉快,我自得其樂。但是當我需要某些東西,或我想要去某處時,我希望你們幫助我。在這方面,我必須依靠他人, 你們幫助我,我深深感激,但是在心理上我不倚賴他人,我是獨立的。當你倚賴他人時,即使那個人離你很遠,你不是獨立的。禪修時,要培養這些特質,讓你變得獨立而非孤獨。試著去了解其差別,兩者大不相同。佛陀鼓勵僧眾去隱居,但是不鼓勵僧眾完全與世隔絕,佛陀不會鼓勵這種事。當你禪修時,你的心很平靜、平和,無貪無嗔,沒有驕傲、嫉妒,此時你是獨立的,但是你與其他人有來往。你每天到村子裡獲得你的食物,人們親近你,為你做事,徵求你的意見,你給他們建議,在心理上,只要你不依賴他人,你是獨立的。獨立是非常好的,而感到孤獨寂寞則不然。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信心銘>三祖僧璨著) 這是很久以前我讀過的偈頌中的兩行。<信心銘>是非常長的偈頌,長達三頁,我只記得前兩行,非常美的兩行,我以這兩句為生活的準則,這是我所做的。我的生活像詩,我的生活成為一首詩,我試著如此過日子。


偏好(揀擇)並不糟,而「需要」非常糟,我們常說:「我需要這個,我需要那個。」或「我要這個,我要那個。」;「缺乏」不糟,「需要」更糟,因為當你說:「我需要」,這表示你活著不能沒有它。多數情況下,我們需要的不多,我們真正需要的非常少,只不過少許米飯,一些青菜,相當少的豆子,這就夠了,足夠填飽你的胃,你的胃十分滿足,只有你的舌頭不滿足。至於衣服,你看我穿相同的衣服,如果需要換洗,我早晨洗一件,晚上變乾,然後我再穿那件衣服。我每天穿相同的衣服,不需要改變,只需換洗,我可以一再的穿同樣的衣服,沒有問題。我的身體十分滿足,有時我的眼睛會感到不滿意;那只是我的眼睛不滿,而非身體不滿,只要天氣暖活,我的穿著是非常舒適的。因此,現在我變得聰明一點,我不聽我的眼睛和舌頭的;但是當我走路時,我會聽眼睛的,以免掉進坑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