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930.JPG

六節 隆波田內觀第五日法談

1. 現在是我們法談的時間,請放鬆身心,眼睛自然地張開,以覺性來聽講。經過不斷地練習,有的學員開始有了不同的體驗,不管是覺得身心沉重、或覺得身心輕盈,所有的這些現象都不用在意。只要平穩地一直覺知自己的動作,你將超越種種感受,而往上提升。只有強而有力的覺性,才不會被苦受、樂受所拉跑,這就是真正的平等心。

2. 在平穩而強大的覺性中,自然具足種種好的心性品質:慈悲、智慧、正定、平等心、喜悅等等。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不需要另外去找慈、悲、喜、舍等四無量心。當你的覺性增強,智慧自然呈現出來,心中的煩躁就日漸減少,不需要再從心外去尋求智慧了。

3. 有的禪修方法,強調愛心與慈悲﹔隆波田內觀並不忽視愛心與慈悲。我們培養強的覺性。在強的覺性裏自然含有種種好的品質。智慧、愛心、慈悲、喜悅、安詳全在覺性裏面。此中,又以智慧為前導。愛心與慈悲若沒有智慧作前導,會產生痛苦,會產生更多的問題。譬如,作功德、放生等行為,這些是世俗上的做善事。但是如果我們仍有痛苦存在,仍在生死之中輪回,那就有所不足。我們必須培養出覺性與智慧。在做這些善事的同時,要以覺性與智慧來做,才不會有問題。

4. 經由隆波田內觀的不斷練習,使覺性不斷地提升,禪修者體驗到名色、看到心性後,仍要一直培養自己的覺性,使七覺支圓滿。七覺支是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及舍等七個菩提分法。此中,以覺性為開頭,時時保持正念,便是念覺支。以覺性來觀察身心的無常、無我,便是擇法覺支。不斷培養覺性以出離痛苦,這是精進覺支。接著會生起內心的喜悅以及身心的輕安,這兩種是喜覺支及輕安覺支。將覺性持續如環鏈,沒有散亂,這是定覺支。最後,在強大的覺性下,對順逆境能夠心住於平等,這是舍覺支。在七覺支下,禪修者將初次體驗到涅槃境界,拔除了身見、戒禁取及懷疑等三個煩惱,而成為聖人。將覺性不斷地培養,會有擇法、精進、喜、輕安、定及舍的出現。這就像將樹的種子不斷地灌溉,就會長出根、莖、葉、花及果一樣,這是自然的道理。

5. 佛法上有種種的界。例如,三界、四界、十八界。三界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是眾生輪回的區域。覺性的培養,就是為了超越這三界的束縛。四界是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又稱做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是組成物質的基本要素。禪修時,有時覺得熱,這就是火大的作用﹔有時覺得氣在動,這就是風大的作用。對這些身上呈現的現象,不要在意,要一直保持覺知肢體的動作;這些現象來來去去,都是無常、無我的,都不是我們真正能擁有的。在強大的覺性下,我們將清楚體驗到四大的生滅變化無常和無我。

6. 十八界是由根、境、識三者的接觸所構成,共有六組。例如,眼睛、色法與眼識為一組。耳朵、聲音與耳識為一組。這些也就是由內六處與外六處配上六識所組成。經由隆波田內觀的訓練,以強而有力的覺性可以覺知到內六處與外六處接觸當下與六識的生起過程。只有覺性強時,才能夠達到“看只是看”、“聽只是聽”等等,而沒有無明與貪、瞋的隨後升起。因而,沒有苦的升起。

7. 要脫離生死輪回,除了要脫離欲界的貪愛,還要脫離對色界、無色界的微細貪愛。有的禪修者會投生到色界與無色界,是因為還執著於禪定的寧靜。因此要以大的覺性來擺脫對禪定的執著,才能得到真正的大自在。所以,在尚未得到大自在之前,要一直覺知肢體的動作,努力培養出強而有力的覺性,用以擺脫三界的束縛、擺脫非常黏滯的無明習氣。

8. 為了渡過這生死的苦海,我們必須持續地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就像划船過河,我們要不斷地劃槳,方向正確後努力地、持續地劃,不要畏懼波濤的起伏,最後必定劃到彼岸。到了彼岸後,還要不要繼續劃呢?我們到了彼岸,把船和槳好好保留,留給後人使用。同樣的道理,當我們滅除了痛苦,我們對人們示範手部的正確動作,教導人們如何培養覺性。我們把隆波田內觀的正確方法保留給後人。

9. 在禪修的過程中,禪修者依習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身心現象。因此,要由到達彼岸的人來指導禪修的小參,他能看清路程中的每一個步驟,給予善巧的指導,使學員不會落入陷阱,不會發生意外。到達山頂的人,看山底下清清楚楚,知道如何指導山底下的人上來。同樣的道理,禪修的小參,要由站在頂點的人來指導。否則學員的體驗比指導者還深時,如何指導呢?因此,大家要奮力地到達山頂。另一方面,從勝義的方面來看,你真正的老師,是你的覺性。你如果能夠一直和覺性在一起,就必然能到達山頂。

10. 有的人喜歡問:死後,人的靈魂會去那裏呢?

這是一個沒有終止的問題,沒有意義的問題。對提出這種問題的人,佛陀問他:

“你現在有沒有苦呢?”

“有。”

“那麼,這個才是迫切的問題。在活著時,你應該知道如何去滅苦。”

死後生到那裏去呢?知道的人,不談這些。最重要的是學習如何不生不死、如何不再輪回。只要好好培養覺性,我們就可以不再輪回。為何覺性這麼重要呢?因為覺性會引導我們看清自己並使我們脫離痛苦,得到真正的自由。

11. 每人都想追求自由。自由有兩種:外在的自由和內在的自由。

12. 有的人認為只有外在的自由,而忽視內在之自由。他們求外面的自由。他們在外面創造許多美麗的東西。但是,這種外在的自由是不能持久的。

13. 內在的自由才是真實而永久的。這種自由是以智慧來引導的。即使已有了外在的自由,如果沒有智慧來引導,仍然產生不了內在的自由。

14. 以智慧克服自己的自我之後,真正內在的自由才會產生。這種能以智慧克服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人。這種人在任何時刻都有覺性在。

15. 這種內在的自由本來一直都存在著。任何人都擁有它,與宗教、背景、教育、文化都無關。外在的東西隨時間而變化。但是,這內在的自由是不隨時間而變化的,也沒有人能使它改變。我們要以覺性及智慧來尋找它。

16. 如果沒有正確的方法,我們不能找到它。我們以覺知自己的肢體動作,培養出覺性與智慧,就能找到它。如果我們此刻開始找,在我們有生之年就能找到它。要珍惜自己的時間,要在有生之年找到它。

17. 只要我們有痛苦存在著,這就表示我們的生命還沒有內在的自由。我們沒有痛苦的那一刻,就是擁有內在自由的時候。這種內在的自由是超越一切事物的,與宗教無關。宗教只是一種世俗表相。親友死後的宗教儀式便是一種世俗表相,其目的是教導還活著的人,不要毫無目的浪費時間,因為人死了什麼都不能做了。因此,活著時要好好地培養覺性,找到內在的自由。這些宗教儀式只是一種世俗表相,只是用來點醒人們:生命苦短,要好好利用時間。但是,人們卻執著世俗表相、執著儀式,非常強烈地執著這些。

18. 如果我們不能找到內在的自由,我們就不能超越這些世俗表相,我們會一直活在黑暗之中。我們由於不了解這些世俗表相,就會被人們所創造的世俗表相所迷惑、所欺騙,對它們感到害怕。結果,我們沒有了內在的自由;我們不管做什麼,變得沒有信心,充滿疑惑。我們被這些世俗表相遮蔽了真理。例如泰國的四面佛的四個面,前後左右有四個臉,只是象徵覺性圓滿,四方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現在都被用在求財求子等等俗事上。為了看清真相,為了超越世俗表相,大家要回歸自己,好好培養自己的覺性,一切真相就會大白,內在的自由就會自然地生起,我們不再有疑惑與痛苦了。

19. 又如,談到三世:前世、今世與來世,佛陀是要我們知道有三世因果。因此,要把眼光好好地放在今世,種下正確的因,好好地培養自己的覺性,就在今世滅苦。但是,人們津津樂道於前世與來世,將注意力轉移到死時要如何超度,死後要生到哪里去,而忘了重要的是當下的此刻。現在是一個非常混淆的時代。佛陀出世前也是如此,當時有九十多種學說,大家在口頭上爭來爭去。佛陀成佛後,找出了真正的答案。他發現只有覺性與智慧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要懂得活在當下才能解決當下所發生的問題。

20. 有的學員說:我的練習,似乎沒什麼進展,是不是我的無明深重?當你覺得自己沒進步時,就要更努力地練習。知道自己有無明,而能用功,那麼,你就有機會變成智慧的人。知道自己有無明,卻不用功,那麼,你將一直處在無明之中。不要用“我的無明深重”做藉口,而把自己的滅苦之門封閉了。

21. 當你的覺性一直增加之後,你會達到看清名色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許多知識會冒出來。你可能覺得什麼都懂了,說起法來,滔滔不絕。你體驗了心性,看清了世俗的假相,因而你所說的話,非常直率,不顧情面。批評起來,勇往直前,令人難堪。此時你要知道,這是一個障礙,稱做觀障,也就是內觀的障礙。你應該保持謙卑,繼續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繼續培養覺性,你將能超越這個障礙,進而才能到達第一個聖者的果位。聖者的心是:從沉重轉成輕盈,從黑暗轉成光明,從無明轉成明。當你獲得不同層次的聖者果位時,內心就有大的轉變。這是自證自知的。從看清名色開始,經歷不同層次的聖果,將粗的、中的、細的煩惱依次拔除,這便是隆波田內觀的修行次第。每一階段都是自證自知的。

22. 在名色階段,許多知識會冒出,你想去教眾人。這種知識與滅苦無關。但是你也不要壓抑它們,讓它們生起,仍然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此時還未到達目的地,還不能利益別人,你需要繼續前進。

23. 佛陀要我們在此世尋找並親證涅槃:親身體驗苦的完全滅除。佛法是對活的人來說的,不是為了死的人。你們在活著的此時,就要親證真理,不要等到死後。

24. 不要把天堂與地獄想得很遙遠。有覺性的人知道:天堂與地獄就存在於當下。當你內心平穩,沒有貪瞋,當下就是天堂;當你生起貪、瞋、癡的當下,你就是處在地獄。這樣的天堂與地獄是可證實,可體驗的。因此說:“天堂在心中,地獄在心中”。假使有人想到天堂,只要讓自己的心保持平穩,沒有貪瞋,那就到了。能夠一直保持當下這一時刻的美好,就不用期待未來的天堂。如果天堂不存在於當下,即使你全力地渴望、祈求、等待,這未來的天堂還是永遠不能出現。

25. 同樣的道理,涅槃也在我們的心中。在活著時就要去親證真理、滅除痛苦,不要等到死後,那是不能被保證的。人們喜歡談論無法被證明的東西,因而迷失了自己。佛陀要我們在活著時就自證自知。

26. 練習隆波田內觀,就是不斷地覺知自己的動作,使覺性持續如環鏈,那麼,現世就可以親證涅槃。當一個人初次體證了涅槃,就成為聖人。他滅除了懷疑、戒禁取以及身見三個煩惱。這三個煩惱稱做三結。懷疑是指對佛陀、正法與僧眾的懷疑。現在這些懷疑都沒有了。戒禁取是指執著於錯誤的修持方式與戒條。現在這些錯誤的執著都沒有了。身見是指執著身體是我和我所有,連帶的也將心識執著為我和我所有。現在這種執著都完全沒有了。

27. 要珍惜正法。這兒所講的就是佛陀兩千多年前所傳授的正法。好好地去體證真理,像經文所說的:

“捨棄財產以保存肢體,捨棄肢體以保存性命,捨棄生命以保存真理。”

要有這種決心,去體證真理。這真理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這真理一直都存在著,甚至在佛陀開悟之前就已存在了。

28. 佛陀的前世為了求得正法曾經犧牲好多次的生命,終有今世的成佛。我們現在有機緣碰到、學到佛陀辛苦得來的正法,我們豈可將之輕易地放過?

29. 不要聽了就相信,要親自去證明。即使是佛陀或老師所說的,我們也不應盲目相信。我們要親身體會並證明,而後才能真正地沒有疑惑。

30. 佛陀有一次行化到葛拉瑪人住的地方,他對葛拉瑪的人說:

不可只因它是口傳已久,就信以為真。

不可只因它是奉行已久,就信以為真。

不可只因它是道聽途說,就信以為真。

不可只因它是載諸典籍,就信以為真。

不可只因它是符合我見,就信以為真。

不可只因它是符合哲理,就信以為真。

不可只因它是順乎我思,就信以為真。

不可只因它是合我理論,就信以為真。

不可只因說者看來可信,就信以為真。

不可只因它是導師所說,就信以為真。

葛拉瑪人!每當你親身體驗到:它是不善的、有害的、遵行後得到無益或痛苦的,就要捨棄它。

葛拉瑪人!每當你親身體驗到:它是善的、無害的、遵行後得到有益或快樂的,就要實行它。

因此,佛陀要我們好好去體證真理,而不是盲目地相信它。

    31. 佛陀時期,有一位女僕名字叫做樸娜。有一天為主人米,晚上繼續加班,看到比丘們很晚才休息。她心裏想:

“我因為命苦,必須工作到這麼晚。這些比丘們為什麼要這麼晚才休息呢?”

第二天一早,她做好糕餅,走在路上,看到佛陀正托缽而來,就將糕餅供養佛陀。用完了餐後,佛陀告訴樸娜:

“你因為必須工作,因而缺少睡眠時間。比丘們因為必須常保持覺性,所以才晚睡。但是不管什麼人,都應經常保持清醒,使覺性不斷。”

32. 佛陀時期,有一位七歲的小沙彌,名字叫做蘇卡。有一天,他隨著舍利弗托缽,路上看到農夫正在引水灌溉。他問舍利弗:

“尊者!水可以被引導到任何地方嗎?”

舍利弗說:“是的,只要懂得技巧。”

接著,他看到製作弓箭的人,用火鍛烤竹子,使彎曲的竹子變成直的,也看到木匠正在切割木材,用來製作車輪。蘇卡心裏想著:

“這些沒有意識的河水、竹子和木材,都可以加以調伏,做成有用的東西,而擁有意識的我,為什麼不能調伏自己的心呢?”

經過這番思考後,他向舍利弗請求回到禪堂禪修。回到禪堂後,他不斷地觀察自己的身心,終於調伏了無明習性,滅除了痛苦,成為一位聖者。

33. 最後,將以上所談的做一個總結。首先,要知道圓滿的覺性裏面包含著智慧、慈、悲、喜、舍等好東西,我們在此世就要努力培養出圓滿的覺性。要知道天堂、地獄及涅槃都在心中。通過練習隆波田內觀,我們好好地培養七覺支,就可在此世親證涅槃。其次,我們對三界、四界、十八界有個初步的瞭解。重要的是,我們要以覺性來脫離三界的束縛。我們要懂得追求內在的自由,這種自由才是真實而永久的。

34. 不管是新學員、還是老學員,都要好好地培養自己的覺性。為了橫渡生死的苦海,為了得到真正的自由,要努力地劃槳。請繼續用功、繼續用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