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353.JPG

四、出世間速行心路


第一、證悟涅槃的次第
禪修者想要證悟涅槃、證悟聖道聖果,必須系統地修
行。他應當先培育定力,以定力為基礎轉修觀(vipassanà),
觀照一切行法的壞滅。行法(saïkhàra)包括名法和色法,色
法是十八真實色法;名法是心和心所,心所包括五十二心所。
諸行法不會單獨生起和存在,它們都是以聚(kalàpa)的
方式存在。對於千變萬化的物質世界,它們是由二十八種究
竟色法以不同的形式組合而成的,猶如機器是由各種零件組
成一樣。色法的組合是有規律的,若把這些組合分成不可再
分的最小單位就是色聚(råpa kalàpa)。同時,色聚也還是由
不同的究竟色法組合而成,有的是八種究竟色法,有的是九
種究竟色法,有的是十一種究竟色法等等。只要沒有破除組
合密集,我們所看到的物體、對象都是聚合的。
名法也是一樣,任何名法都是由一個心加上若干個心所
組成的,稱為「名聚」(nàma kalàpa)。色聚是由若干色法組
合而成的,名聚也是由若干名法組合而成。例如:眼識是由
一個心(眼識),加上觸、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
意七個心所組合而成的。
所有色法和名法都是行法,即物質現象及精神現象都是
因緣造作的。只要是因緣造作的,就會有產生,有產生就會
毀滅,稱為「生滅」或「生住滅」。因為不斷地生滅,所以
是「無常」(anicca);因為一切行法都遭受生滅的逼迫,所
以是「苦」(dukkha);不斷生滅的行法根本沒有主宰、沒有
實體、沒有本體、沒有我,所以是「無我」(anatta)。
正如佛陀說:
Sabbe saïkhàrà aniccà, sabbe saïkhàrà dukkhà, sabbe
dhammà anattà.û
「諸行無常,諸行是苦,諸法無我。」
修觀必須依照次第來修習。首先,應通過辨識色法和名
法的相(lakkhaõa) 、味(rasa) 、現起(paccupaññhàna) 、足處
(padaññhàna),來識別諸行法的自相(salakkhaõa)。見到究竟
名色法之後,再追查它們的因,通過連結因果關係來修習緣
起(pañiccasamuppàda) 。然後, 再觀照諸行法的共相
(sàma¤¤alakkhaõa)——無常、苦、無我。
必須觀照內在的名色法,也必須觀照外在的名色法;必
須觀照過去的、現在的,也必須觀照未來的名色法。就如佛
陀在很多經典中教導的:
「諸比庫,凡所有色,無論是過去、未來、現在,內、
外,粗、細,劣、勝,還是遠、近,應當如此以正慧如實
觀照一切色:‘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這不是我的我。’。」
對於受、想、行、識也是一樣,透徹地觀照它們為無常、
苦、無我。這是修觀的方法。
剛開始修觀的時候,先觀照名色法的生滅——生起後即
壞滅。修到壞滅隨觀智的階段,即不再注意其生、住及相,
而只觀其壞滅相——剎那、剎那壞滅。當禪修者觀照諸行的
壞滅時,觀智將逐漸提升,各種觀智將次第生起:怖畏現起
智、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欲解脫智、審察隨觀智和行
捨智。
禪修者達到行捨智(Saïkhàrupekkhà¤àõa)的階段,如果
他想在未來世證果,例如:他想證悟佛果,或者想成為未來
美德亞佛陀(Metteyya)的弟子,或者想在沒有佛法的時期成
為獨覺佛,那麼,他只需停留在行捨智的階段。為什麼呢?
因為他沒有意欲在今生斷除煩惱。行捨智是菩薩或不想在今
生證果的人所能達到的最高觀智。
如果禪修者希望在我們佛陀的教法期間儘早斷除煩
惱、證悟涅槃,那麼,當他達到行捨智時還必須繼續精進修
行。他不斷重複地觀照內在、外在的名法、色法,觀照過去、
現在、未來的名色法,觀照它們的無常相、苦相、無我相,
或者用十八大觀、七隨觀法、四十思惟法、逐一法觀等各種
方法透徹地觀照諸行法。當禪修者的巴拉密成熟,也即是觀
智成熟時,就能在今生證悟涅槃。


第二、出世間速行心路
出世間速行心路也可以分為兩種:1.初次證悟聖道聖果
的「道果速行心路」;2.聖者取涅槃為所緣而入果定的「果
定心路」(phalasamàpattivãthi)。
當禪修者處在行捨智階段時,其意門心路還是一個意門
轉向加上七個速行,這七個速行屬於行捨智。
初次證悟涅槃的道果速行心路是這樣發生的:
有分流斷後,生起一個意門轉向心,使心流轉向於諸行
法的壞滅,或轉向於無常相、苦相,或無我相。意門轉向心
滅去後,生起一個遍作心(parikamma),讓心準備證悟涅槃。
遍作心滅去後,生起一個近行心(upacàra),即心流已經走近
涅槃。近行心滅去後,生起一個隨順心(anuloma),隨順之
前的世間觀智,又隨順即將生起的道智和果智。隨順心滅去
後,生起一個種姓心(gotrabhå),或稱「更改種姓心」。如
果該禪修者之前尚未證得任何果位,此時的更改種姓是「更
改之前的凡夫種姓」,即從這一心識剎那開始,他成了聖者
種姓,所以稱為種姓心或種姓智。種姓智是第一個緣取涅槃
為目標的心,也正因如此,它還沒有斷除煩惱的力量。
種姓心滅去後,隨即生起一個道心,道心能起斷除煩惱
的作用。道心滅去後,生起兩個果心,這兩個果心與所證得
之道相符。例如:生起的道心是入流道心(sotàpatti- magga),
接著的兩個果心是入流果心(sotàpanna-phala)。果心滅去
後,彼所緣不會生起而直接落入有分。這是鈍根禪修者初次
證悟聖道聖果的心路。
對於利根禪修者,過程基本相似,只是少了一個心識剎
那——遍作。他們證悟道果的心路心依次為:意門轉向→近
行心→隨順心→種姓心→道心→三個果心。
在道果速行心路中,無論是鈍根者還是利根者,速行心
都是七個,即在意門轉向心之後,鈍根者為:遍作→近行→
隨順→種姓→道心→2 果心;利根者為:近行→隨順心→種
姓→道心→3 果心。這是初次證悟涅槃的心路。

IMG_0154.PNG
有四種道心:入流道心、一來道心、不來道心和阿拉漢
道心。這四種道心在一個蘊相續中各別只生起一次。例如:
某禪修者今生證悟了初道,其入流道心即於其證悟時生起一
次,從此以後,入流道心不會再生起第二次,包括在今生和
未來許多世。
四種道心只會生起一次,且只維持一個心識剎那。即使
只有一剎那,也足以斷除相應的煩惱。道心的作用是斷煩
惱,煩惱一斷永斷。既然相應的煩惱不會再生起,那麼,相
同的道心也就不需要再生起第二次。所以,任何道心只生起
一次。換言之,若禪修者真正證得聖道聖果,他就不會再退
失。因為相應的煩惱已被連根砍斷,無論是初道(入流道),
還是第二道(一來道)、第三道(不來道)、第四道(阿拉
漢道),每種道心都只生起一次。
道心又稱為「道智」(magga¤àõa),屬於出世間善心
(lokuttara-kusalacitta)。道心滅去後,即生起兩或三個聖果
心,聖果心屬於出世間果報心(lokuttara-vipàkacitta)。


禪修者有了涅槃體驗之後,他可以像進入世間禪那一
樣,持續地、多次地進入果定。當聖者想再次取涅槃為目標
入果定時,其心路又是如何發生的呢?
聖者入果定之前,可先從生滅隨觀智或壞滅隨觀智開
始,取諸行法為修觀的所緣,之後,他決意取寂靜界——涅
槃為目標而進入果定。此時的心路心依次是:意門轉向→遍
作→近行→隨順→種姓→果心。請注意:種姓心滅去後,生
起的不再是道心,而是聖果心。
這是「果定心路」。隨著他經常練習,就如證入禪那一
樣,他可以入果定很長時間。


第三、道心與果心的區別
聖者入果定時,果心可生起無數次。果心不能斷煩惱,
它只是體驗斷煩惱之後的解脫。道心與果心的相同處在於都
是出世間心,都緣取涅槃為目標,名法及其數目都一樣,但
是兩者所執行的作用各不相同。
道心執行四種作用:
1. 了知苦、了知五蘊。
2. 斷除或減弱相應的煩惱。初道、第三道和第四道斷
除相應的煩惱;第二道不能斷煩惱,只能減弱煩惱。
3. 取涅槃為目標,證悟涅槃。
4. 開展八支聖道。八支聖道是:正見、正思惟、正語、
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有兩個層面的「八支聖
道」:世間八聖道和出世間八聖道。世間八聖道是指培育世
間層面的戒、定、慧;出世間八聖道是道心。世間心都不可
能同時具足八支聖道,唯有聖道心才同時具足,所以真正意
義的八聖道是指聖道心。
因此,道心執行的作用是:知苦、斷集、證滅、修道,
即如實知見四聖諦。苦是五取蘊、名色法,佛陀說過:
Saükhittena pa¤cupàdànakkhandhà dukkhà.û(簡而言之,五
取蘊就是苦)。能夠透徹了知五取蘊是道心;能夠斷除煩
惱是道心;證悟涅槃的是道心;完全開展八支聖道也是道
心。此乃道心的四種作用。
聖果心只是體驗涅槃,體驗出世間善心斷除煩惱後所帶
來的果報,是果報心。一般所說的某果聖者,指的是某種道
心生起之後的蘊相續,例如:初道心生起後即稱為初果聖
者。其他諸聖者也是同樣。


第四、僧寶
在隨念僧寶時,我們會念誦以下經文:
Supañipanno bhagavato sàvakasaïgho, ujupañipanno
bhagavato sàvakasaïgho, ¤àyapañipanno bhagavato
sàvakasaïgho, sàmãcipañipanno bhagavato sàvakasaïgho;
yadidaü: cattàri purisayugàni aññha purisapuggalà, esa
bhagavato sàvakasaïgho; àhuneyyo, pàhuneyyo, dakkhiõeyyo,
a¤jalikaraõãyo, anuttaraü pu¤¤akkhettaü lokassà'ti.û
「世尊的弟子僧團是善行道者,世尊的弟子僧團是正
直行道者,世尊的弟子僧團是如理行道者,世尊的弟子僧
團是正當行道者。也即是四雙八士,此乃世尊的弟子僧團,
應受供養,應受供奉,應受佈施,應受合掌,是世間無上
的福田。」
supañipanno bhagavato sàvakasaïgho,
su(善)+ pañipanno(已行道者)= supañipanno(已善
行道者);bhagavato - 世尊的;sàvaka - 弟子,又作聲聞;
恭敬聽聞佛陀的教導、教誡者為弟子。saïgho - 僧團;以戒、
見的統一而達成和合狀態的弟子團體為僧團。即:世尊的弟
子僧團是善行道者。
ujupañipanno bhagavato sàvakasaïgho,
uju - 正直的;ujupañipanno - 正直行道者。世尊的弟子
僧團是正直行道者。
¤àyapañipanno bhagavato sàvakasaïgho,
¤àya - 如理的;¤àyapañipanno - 如理行道者。世尊的弟
子僧團是如理行道者。
sàmãcipañipanno bhagavato sàvakasaïgho;
sàmãci - 正當的;sàmãcipañipanno - 正當行道者。世尊
的弟子僧團是正當行道者。
yadidaü: cattàri purisayugàni aññha purisapuggalà,
cattàri - 四種;aññha - 八種;purisapuggalà - 人。四雙
的八種人,稱為「四雙八士」,即四種聖道和四種聖果。
esa bhagavato sàvakasaïgho;
這才是世尊的弟子僧團。
àhuneyyo, pàhuneyyo, dakkhiõeyyo, a¤jalikaraõãyo,
是應受供養、應受供奉、應受佈施、應受合掌禮敬者。
anuttaraü pu¤¤akkhettaü lokassà'ti.
anuttaraü - 無上的;pu¤¤a - 功德,福德;khettaü - 田
地;lokassa -世間的。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從勝義諦上來說,世尊的真正弟子僧團是指聖者僧團,
即已經有出世間道心及果心體驗的聖者僧,他們也稱為「勝
義僧」(paramattha-saïgha) 或「應施僧」(dakkhiõeyyasaïgha)

但從世俗諦來說,僧寶也包括「認定僧」(sammutisaïgha)
或「世俗僧」,即通過如法、應理的僧甘馬達上
(upasampadà)的比庫、比庫尼。


第五、三類聖者
是否有聖道、聖果體驗是判斷凡夫與聖者的標準。只要
有道心和果心的體驗,就稱為聖者(ariyapuggala)。有三類聖
者:
1. 正自覺者(sammàsambuddha),即佛陀。諸義註中說:
「正確地、自己覺悟了一切諸法,故為正自覺者。」(Sammà
sàma¤ca sabbadhammànaü buddhattà pana
sammàsambuddho'ti.)意即無需他人教導而自己正確地覺
悟了一切法的人,稱為「正自覺者」;又以自己覺悟諸聖諦,
也教導他人覺悟故,稱為「佛陀」(Buddha)。
2. 獨覺者(paccekabuddha)。pacceka = pañi + eka - 獨自
的;buddha - 覺悟者。獨自覺悟四聖諦者稱為「獨覺者」。
3. 弟子(sàvaka),又作聲聞。《清淨道論》中說:「恭
敬聽聞世尊的教誡、教導者為弟子。」(Bhagavato
ovàdànusàsaniü sakkaccaü suõantã'ti sàvakà.)
這三類有情都有出世間道心和果心的體驗,但他們證道
的方式有所不同:
一、正自覺者必須經過至少四個不可數及十萬大劫的漫
長時間,毫不退縮地積累種種巴拉密——十巴拉密或三十巴
拉密。在其巴拉密成熟時,無需任何導師的指導而獨自覺悟
四聖諦,稱為「佛陀」。
「佛陀」有兩種定義:
1. 以解脫究竟智覺悟了一切應了知者,稱為佛陀。
2. 自己無需老師的指導而覺悟四聖諦,也能教導其他
有情覺悟者,稱為佛陀。
每一位佛陀證悟正自覺後,都會先思惟法、思惟緣起,
他們都感歎緣起甚深,由於法太深奧以致不想說法。經過大
梵天三次請求,於是佛陀觀察世間,發現還有少數人眼中只
有少許塵垢,佛陀才答應說法。又由於所有菩薩在證悟正自
覺菩提的同時,都具備了一切知智(sabba¤¤uta-¤àõa)和大悲
智(mahàkaruõà-¤àõa),所以,佛陀能用各種善巧的語言表達
深奧難懂的法。
二、獨覺佛雖然無需導師的教導,也能透過自己的智慧
通達四聖諦,但是他們沒有能力把法表達出來,不能教導他
人,也沒有組織僧團。因為「法」極其深奧,能精確、詳盡
地分析、表達、宣說出來並不屬於一般人的智慧範疇,而是
佛陀的範疇。
三、每一位佛陀必定會教導有緣的眾生,所教導的內容
稱為「法」(Dhamma)。眾多善男子、善女人追隨佛陀,聽
聞佛法後,依照佛陀的教導禪修並證果,這些在佛陀的教法
期間證悟四聖諦、證悟出世間聖道聖果者,都稱為「弟子」
(sàvaka)。由聖弟子所組成的團體即是「僧」(Saïgha)。
弟子必須通過聽聞佛陀的教法才能證悟四聖諦,這種智
慧並不是自己通達的,而是透過聽聞佛陀所善說之法,經過
禪修才通達的。這一類聖者稱為「弟子」。
如此,所有佛陀出世,都必定會說法,組建由弟子組成
的僧團,於是構成了佛教的三大部分:佛陀、教法和僧團,
即佛、法、僧三寶。
佛陀、獨覺者與弟子都有出世間體驗,都證悟了四聖
諦,都體驗過四種聖道和四種聖果,都是出世間聖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