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129.JPG

第21講 業


在《阿毗達摩講要》《上集》和《中集》裡,已經講了概念法、色法、心所法與心法,以及心的運作,也就是看、聽、嗅、嚐、觸、想這些心路是如何運作的,心又是怎樣認知對象等問題。這些構成了我們平時所說的生命,包括了身心現象,也就是物質現象和心理現象,在「阿毗達摩」中稱為色法與名法。
佛陀宣講的所有法都緊扣著生命。在《下集》裡,將繼續探討生命現象裡的一個新內容——生死現象——生命是如何產生、如何運作及運作規律是怎樣的。也就是說,作為一個生命個體,我們從哪裡來?又將到哪裡去?我們可否決定、左右自己的未來?在死與生之間、生命以及生命的運作是否存在規律等等。在此之後,將講緣起(十二支緣起),最後再簡單地講涅槃以及證悟涅槃的方法。
這次阿毗達摩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離心路」(vãthimutta)的死生法則,離心路主要探討的是生命以及死生的環節。在探討離心路之前,先來談一談生命的形成方式。


一、四類結生
有四類結生:
1.惡趣結生(apàya-pañisandhi)
Apàya是惡趣,或者沒有快樂的地方。pañisandhi是結生或生命的投生方式。一個生命投生到苦界、惡趣,這類結生稱為「惡趣結生」。
2.欲善趣結生(kàmasugati-pañisandhi)
Kàma是欲望,在此特指欲界;sugati是善趣。
3.色界結生(råpàvacara-pañisandhi)
4.無色界結生(aråpàvacara-pañisandhi)


二、十九種結生心
欲界、色界、無色界稱為「三界」。其中,欲界又可以分為兩大類:惡趣與善趣。「惡趣」一般有三類,即地獄、畜生、鬼三惡趣,通常再加上阿蘇羅(asura)成為四惡趣。「善趣」包括人界和六欲界天。色界與無色界只是純善而沒有不善。
這四類結生都和結生心有關。在學習心的作用時,曾經講過有一種心稱為「結生心」(pañisandhi-citta),它是一期生命中的第一個心,例如今生投生為人,生命的第一個心就是結生心。換言之,與精卵結合同時生起的心叫做結生心,它標誌著一期生命的開始。因為結生心是由過去所造之業帶來的果報,所以結生心屬於果報心,它本身不會造業。結生心有十九種,它們是:
  一、捨俱不善果報推度心——惡趣結生
由於捨俱不善果報推度心屬於不善的果報,所以只會造成惡趣的結生。惡趣的有情多種多樣,有極苦的地獄類;也有小至蚊蟻蠕蟲,大至鯨魚的畜生類;還有各種鬼類。儘管有些鬼很有福報,也有些像天人一樣漂亮,但只要他們是鬼類,就必定是惡趣結生。
由於所有惡趣眾生都是由不善果報帶來的投生,因此,不管惡趣眾生的種類有多少,他們的結生心都屬於同一種心——捨俱不善果報推度心。
  二、捨俱善果報推度心——欲善趣無因結生
捨俱善果報推度心的結生心,可以使一個有情投生為人或者低等的天人,而成為欲界無因結生者。如果投生為人,他可能是先天性的視障者、聽障者,或者其他的身體障礙、精神障礙者,或者先天具有男女兩根,或者是沒有性別的人。即使投生到天界,也屬於很低等的天神。
雖然善業的果報使他們投生為人或天,但是由於這種果報很低劣,因此所帶來的生命也不會太殊勝。
  三、八大果報心——欲善趣有因結生
八大果報心都能帶來欲界善趣的有因結生。可以肯定地說,現在坐在這裡聽開示的每一個人都屬於這一類。因為我們都投生在欲界,而不是色界、無色界的梵天人,我們也不是四惡趣的眾生,而且在座諸位也沒有先天的聾、啞、盲、弱智、殘疾等,所以,在座諸位的結生心肯定是八大果報心之一。
由於我們過去所造的欲界善業在前一生臨終時成熟,所以使我們今生能投生到欲界善趣。
  四、五種色界果報心——色界結生
投生到色界的梵天人,依照其前世培育的色界善心所帶來的果報,分為五種:
1.初禪的三種梵天人,都由初禪果報心投生。
2.第二禪的三種梵天人,由論教法的第二禪與第三禪果報心投生。
3.第三禪的三種梵天人,由論教法的第四禪果報心投生。
4.第四禪廣果天的凡夫和有學聖者,由論教法的第五禪果報心投生。五淨居天人由三果不來聖者投生,他們的結生心是第五禪果報心。
5.無想有情天(asa¤¤asatta)屬於色結生,沒有結生心。
  五、四種無色界果報心——無色界結生
成就無色界定者死後,分別依其所造的無色界善業,帶來投生到無色界梵天的果報,成為無色界梵天人,這種心稱為無色界結生心。無色界結生心有四種:空無邊處果報心、識無邊處果報心、無所有處果報心和非想非非想處果報心。

IMG_0187.PNG

因此,導致投生到欲界的一共有10種心,其中,善趣結生9種,惡趣結生只有一種——捨俱不善果報推度心。因為推度心屬於捨俱,只有11個名法,所以這種心很弱。八大果報心可以帶來人或天的結生,人或天又依結生心有沒有「智」而分為二因結生和三因結生。五種色界果報心和四種無色界果報心必定是三因的。10種欲界果報心,5種色界果報心和4種無色界果報心,一共有19種結生心。


三、什麼是業
由什麼來決定有情的結生呢?由業。
對於佛弟子來說,「業」應該是最熟悉不過了。佛弟子要相信四件事,一、佛陀;二、法;三、僧;四、業果法則,也稱因果律。業果法則很重要,因為生命的運作取決於業果法則,佛陀所揭示的世間法,就是由業果法則貫穿的,稱為緣起(pañicca-samuppàda)。雖然我們都相信業,但要詳細瞭解業,清楚業的運作,在這方面還有很廣闊的領域供我們深入學習。


業(kamma),源於巴利語字根√kar-做,字面意思是「做、行為、造作」。kar加上尾碼ma,梵語組合為karma,巴利語則讀為kamma。
任何身、語、意方面有意志的行為(好或不好)都是業,表現在道德上,稱為善業或不善業。在勝義諦上,業是指善與不善之思(kusala akusala cetanà)。在一種心裡,唯有思心所才能夠造業。
佛陀在《增支部》中說:
「諸比庫,我說思即是業。因思而造作身、語、意之業。」(A.6.63)
在《上集》講到遍一切心心所的時候,其中有一種是思心所 (cetanà),思心所的作用是造業。它不僅自己造業,而且可以組織其他心所一起造業,就如公司的經理一樣,既要自己工作,又要督促其他職員工作。同樣,思心所不僅自己執行認知對象的作用,還要促使其他心所一起運作。因為有了思(動機、意志),才有身體的行動、語言的表達、心的思惟等。


除了佛陀與諸阿拉漢之外,任何思都是業。
佛陀與諸阿拉漢的心念裡雖然也有思心所,但是由於他們已經斷盡了煩惱,所以既沒有善速行,也沒有不善速行,他們的速行心只是唯作心。既然是唯作,就不會留下業。換言之,佛陀以及一切漏盡者,雖然有身體的行為、語言的表達及心的思惟,但純粹只是造作而沒有業,不會留下任何業的種子(業力)。對於凡夫和有學聖者來說,速行心不是善就是不善,而無論善與不善,都屬於業。
無意的、無念的、無心的行為並不構成業,因為沒有造業的重要因素──思。
這是判斷有沒有造業的一種方法。一個人走路時無意中踩死條蟲子,因為他沒有意圖(思)要把蟲子踩死,所以他既沒有造殺生的業,也沒有違犯殺生學處。甚至開車時魯莽撞死人,在法律上可能要追究責任,但是在業的範疇裡,因為不是故意撞死人,所以並沒有造殺生的業,也沒有違犯殺生學處。為什麼呢?因為沒有殺人的思。
在《律藏》裡講到:有很多比庫在進行建築工事,其中一位比庫不小心,失手掉下一塊石頭,砸死下面的一位比庫。佛陀說那位比庫因為沒有殺心,所以並没有違犯殺人學處。
因此,若沒有惡的、不善的意圖,就不會構成惡業、不善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