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744.JPG

第二 慣行業
慣行業是指經常造作的善或惡的行為。


善的慣行業
習慣的養成並非一天兩天或者偶爾為之,而是經常地做,長期形成的。例如經常到寺院裡服務、供養僧團、樂善好施,或者聽聞佛法、持戒、禪修等等。由於經常地做、反覆地做,就能養成習慣。經常重複某些習慣,慢慢就會形成性格。我們常會提及某人的性格如何,性格其實就是若干行為的總和。如果我們經常行善,這些反覆做的善行就會形成好習慣,於是行善也就變成很自然的思惟模式和行為方式了。反之,一個人經常為非作歹,形成壞習慣,於是作惡就變成他的思惟模式和行為方式了。以上即所謂「習慣成自然」。這些習慣性造作的行為,在名色相續流中形成的潛在力量就叫做慣行業。
慣行業可以在臨終的時候優先成熟而帶來結生。


曇彌格居士的故事
曇彌格居士(Dhammika upàsaka)是佛陀在世時的一位近事男,他是沙瓦提城眾多居士的長者。曇彌格居士生有七個兒子、七個女兒,一家人都樂善好施,經常供養、服務僧團,也持戒、禪修,修習止觀一直到證得初果。他不僅自己好樂佈施、持戒、禪修,還經常和家人、朋友一起佈施、持戒、禪修,造了很多強力的善業。
一天,曇彌格居士得了一場病,臥床不起,自知壽命將要結束了。那時他想聽聞佛法,便吩咐他的親戚到寺院去請佛陀派八位或十六位比庫來向他說法。於是佛陀派比庫們來到他跟前,圍繞著他的病榻坐在準備好的座位上。
曇彌格居士請求說:「尊者們,我以後將很難再見到你們,我現在極虛弱,請為我誦一篇經吧!」
比庫們問曇彌格居士:「近事男,你想聽哪一篇經?」
他說:「我想聽一切諸佛都不捨棄的《念處經》!」因為佛陀在這篇經中教導了二十一種禪修業處,特別是指導如何修觀。於是比庫們開始念誦這篇經文。
那個時候,從天界來了六輛裝飾華麗、由許多天馬拉著的巨大天車,坐在天車裡的天人們都來到曇彌格居士的跟前說:「我們帶領你到我們的天界!我們帶領你到我們的天界!猶如打破陶罐拿金瓶,到我們天界享樂而投生來這裡吧!到我們天界享樂而投生來這裡吧!」
天人們都爭著想請曇彌格居士投生到他們的天界,但曇彌格居士不想他們干擾自己聞法,於是說:「你們等一等!你們等一等!」
那些比庫們聽到他這麼說,誤認為居士要他們中斷誦經,於是便停了下來,默然坐著。
因為曇彌格居士即將命終,所以這些天界的影像是他臨終時出現的趣相(gati-nimitta),即他將要投生之處的趣相。但其他人都看不見這些景象,所以曇彌格居士的兒女們想:「以前我們的父親在聽聞佛法時總是不會滿足,但現在請了比庫們前來誦經卻自己中斷它,看來沒有人是不害怕死亡的。」他們誤以為父親在臨終時神智混亂,便都傷心地痛哭起來。那些比庫見到這種場面,看來經也誦不成了,於是從座位上起來離開了。
過了一會兒,曇彌格居士回過神來,發現比庫們都走了,兒女們都在哭泣,問道:「你們為什麼在哭?」
他們回答說:「親愛的,您邀請比庫們前來誦經卻自己中斷它,於是我們想『看來沒有人是不害怕死的』而傷心哭泣啊!」
「那些尊者在哪裡呢?」
「他們看到既然經誦不成就離開了,親愛的!」
「但我並沒有對尊者們說什麼呀!」
「那您在和誰一起說話?」
「從六種天界來的天人們乘著六輛華麗的天車站在空中發出這樣的聲音:『我們天界很快樂!我們天界很快樂!』我在和他們說話。」
「親愛的,哪裡有天車呀?我們都看不見。」
「那有沒有我結的花環呢?」
「有的,親愛的!」
「哪個天界最快樂?」
「一切菩薩和諸佛父母居住的喜足天界(Tusitabhavana)是最快樂的,親愛的!」
「那你們拿著花環,發願說:『願它掛在從喜足天界來的天車上!』然後投擲上去。」
於是他們發願後把花環往空中一拋,那串花環落在從喜足天界來的那輛天車上並掛在空中。當時在場的大眾都只見到花環,但看不見那輛車。
曇彌格居士說:「你們看見那串花環了嗎?」
「是的,我們看見了!」
「它掛在從喜足天界來的天車上。我要去喜足天界了,你們不用擔心我。如果你們想投生到我跟前,也要像我一直以來那樣多做福德。」說完便命終了,登上那輛天車,投生到喜足天界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曇彌格居士經常做佈施、持戒等種種善行,這種善的慣行業在臨終時成熟並帶來果報,使他投生到天界。
那些比庫們回到寺院後問佛陀,曇彌格居士往生到哪裡。佛陀告訴他們,曇彌格居士往生到喜足天界。比庫們奇怪地問:「尊者,他現世在親族之間享樂,從這裡走後還能投生到快樂的地方?」
佛陀肯定地說:「是的,諸比庫,不放逸的在家人或出家人在一切處都快樂。」(Dhp.A.16)
這是一個因慣行業成就而投生到天界的例子。


惡的慣行業
經常做的惡業、不善業。例如經常殺生、偷盜、玩弄異性、沉迷賭博等等。作惡本身就是不善業、惡業,經常這樣做並已養成習慣,就會形成慣行業。例如故意模仿口吃的人說話結結巴巴,可能過不了多久就會說話結結巴巴。好的習慣難養成,壞的習慣卻很容易形成。一個人有了壞的行為習慣,在他臨終時,由於心力及意志很弱,正念也弱,這種習慣的力量、惡的業力就會佔上風,獲得優先成熟的機會,使他墮落到惡趣。


屠夫准得的故事
准得屠夫住在王舍城的竹林附近,他為了維持生計而從事殺豬行業,把豬屠宰後用來吃和拿去賣。他有一個惡習,喜歡在殺豬前虐待那些豬。例如為了讓豬肉看上去比較肥大結實,他先把豬綁在木樁上,再用四方形的棍子毆打。又如他用棍子把豬嘴巴撐開,把沸騰的開水倒進去,開水進入肚子並變成熱糞從肛門衝出,只要還有少許糞便他就不罷手。他還把剩餘的開水倒在豬背上使黑皮剝落。他用乾草火把豬毛燒掉後,再用利刀把豬頭砍下,用盆子裝流出來的血,把肉混了血後煮來吃,剩下的拿去賣掉。他以這樣的方式過日子超過五十五年。雖然佛陀就住在附近的竹林,但准得卻是個一毛不拔的鐵公雞,從來不曾佈施過哪怕一枝花、一勺飯,也不曾做過任何的善業福德。
有一天,准得得了一種怪病,全身就像以前燙豬時所造的業一樣熾熱難耐,在家中發出像豬一樣的號叫,膝蓋著地到處亂爬。他的家裡人把他牢牢抓住後封他的嘴巴,但業報的成熟是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止得了的,他依然號叫和到處亂爬,附近七戶人家都被吵得不能睡好覺。出於對死亡的恐懼,他的家人為了阻止他跑到外面,把所有的家門都鎖住了。他就這樣在屋子裡,像被地獄之火燃燒一樣,不斷號叫、亂爬了七天,在第八天死後墮落到無間地獄中。
當時住在竹林的比庫們經過他家門時聽到了號叫聲,以為那是豬的號叫,回到寺院後向佛陀說:「尊者,屠夫准得的家門緊閉,發出殺豬的聲音已經七天了,他家是不是要準備什麼宴會?尊者,他在殺豬時連一丁點的慈心或悲心都沒有,我們以前從來都沒有見過這麼殘酷、暴戾的人!」
佛陀解釋說:「諸比庫,在這七天中他並不是殺豬,而是他以前所做的惡業的果報已經成熟了,他命終後將墮落到無間大地獄中。他這樣被燃燒了七天,發出豬一般的號叫,在家中亂爬,今天死後就投生到無間地獄中去。」
比庫們說:「尊者,在今世這樣悲哀後還要投生到更悲哀的地方。」佛陀肯定地說:「是的,諸比庫,放逸的在家人或出家人在兩處都悲哀。」(Dhp.A.15)
這是一個因經常造作惡的慣行業而墮入地獄的例子。


因此,佛陀在《法句》第15-16偈中說:
「此悲死後悲,作惡兩處悲;
見自業污染,他悲他苦惱。
此喜死後喜,作福兩處喜;
見自業清淨,他喜他喜悅。」

意思是在這一世他感到很悲傷、悲痛,死後更加悲痛,作惡的人在今世和後世都感到悲痛。他在今世看到自己造了惡業而感到悲痛、苦惱,臨終時感到後悔、懊惱。由於惡果報的成熟,死後他在下一生會更加悲哀、痛苦。
他今生歡喜,死後也歡喜、快樂,經常造功德福業的人在今生和後世都很快樂。今生他見到自己的行為清淨,所做的功德福業成就而問心無愧,感到滿意、快樂。由於善果報的成熟,死後他在下一生會更加快樂與喜悅。
造惡的人往往很膽小,經常疑神疑鬼,怕這怕那。俗話說:「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身正不怕影斜。」我們經常做善事的話,即使在今生也都能得到快樂的福報、果報。做善事並非希望他人回報,而是因為我們做了好事,內心會感到滿意、快樂,或者叫做「助人為樂」吧!當這些善業成熟時,所帶來的果報能讓我們體驗到更加殊勝的快樂。
反觀那些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取錢財名利的人,幾乎沒有一個是真正快樂的。雖然他們都希望快樂,也在追求快樂,認為有錢就有快樂,有名有利就有快樂,但是當他們錢財到手時,是不是就很快樂呢?他們名聲顯赫時就很滿足了嗎?很難說!在金錢和名利背後往往不是快樂,而是擔心、害怕、內疚。而以上這些還是次要的,當所做的這些惡業成熟時,他將會遭受更大的痛苦,將要承受自己惡業帶來的果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