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277.JPG

二、果報如此,速行可變
從因果法則來看,果報和業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繫,有什麼樣的果報,必然有與其相應的過去業。然而,受報和造業之間卻不一定有必然的聯繫,體驗什麼樣的果報,不一定就會造作與其相應的業。例如得到一份貴重的禮物,多數人的反應是興奮、欣喜,並因為喜歡而容易產生貪愛。但是,我們可不可以說看見好的東西就必然會產生貪愛呢?那倒不一定!
所以說,現在體驗什麼樣的果報,和過去所造的相應的業有關;但是,現在體驗什麼樣的果報,現在卻不一定要造作與其相應的業。這一層關係可以概括為「果報如此,速行可變」,這是把握業果法則的關鍵。


下面對業果關係做一個小結。
一、現有的生命和每天的境遇只是果報而已。
我們現有的生命(特指業生身和果報心)屬於果報,以果報為主。同時,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每天所接觸到的也都是屬於果報。根據阿毗達摩,眼淨色、耳淨色、鼻淨色、舌淨色和身淨色都是業生色,業生色是由過去業所帶來的果報。同時,依於此五淨色分別產生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都屬於果報心。此雙五識每時每刻所識知的所緣,包括眼識看到的顏色、耳識聽到的聲音、鼻識嗅到的氣味、舌識嚐到味道、身識碰觸到的觸所緣,又無一不是果報。用通俗的話來說,我們每天所接觸到的不同的人、事、物,每天所遭遇到的不同的境遇,都只是果報而已。


二、所謂的生命,只是一系列因果的不斷相續。
如果說我們的生命、現在的生活純粹只是果報,那是否就不能作任何的改變呢?不是!因為人有主觀能動性,在遇到境遇、體驗果報後會作出反應,再造新業。根據心的運作規律,雖然執行看、聽、嗅、嚐、觸的雙五識都是果報心,但是在這些果報心之後,心路中生起的速行心能夠造業,造業又為未來種下新的業因。由於心的習慣,如果不如理作意,遇到可愛所緣容易生貪心,遇到不可愛所緣容易生瞋心。如果如理作意,生起的則是善心。無論善心或不善心,其中的思心所都能造業。一旦業被造下之後,會形成一種稱為「業力」的潛在能量。這種業力又作為新的業因,能在未來成熟而帶來果報。
因果法則即是五種定律中的「業的定律」(見《中集》第15講)。業力依循著這種定律,在具足因緣的時候成熟。生命的過程就是不斷地體驗過去業成熟所帶來的果報,同時又不斷地再造新業的過程。只要還沒有破除因果的鎖鏈、不想跳出生死輪轉的話,生命就如車輪往前翻滾一樣,周而復始,這就是輪迴。


三、任何眾生都無法逃脫業的果報。當果報成熟時,我們只有承受的份。然而,在體驗果報的同時,我們卻可以左右速行,決定造何種業。
只要擁有生命,任何眾生都無法逃脫業的果報,當果報成熟時,只能承受和體驗,沒有辦法避免。
有產生必然會有毀滅,有生命必然會有死亡,這是世間的必然規律。無論貧富貴賤、壽夭智愚,無論躲到哪裡,都是無法逃脫和倖免一死的。佛教徒不應相信有所謂的永生、長生不老,現代人也應該不會像古代的秦始皇那樣,派出大量方士去尋訪神仙,求取長生不老的仙藥,結果仙藥還沒有找到,他已經死了。
業果法則和眾生有生必有死的規律一樣,造作了惡業之後,無論貧富貴賤、壽夭智愚,無論躲到哪裡去,在成熟的時候都必須要承受,是沒辦法逃脫和倖免的。所以佛陀在《法句》中說過:
「非虛空.海中,非入山.縫隙;
世界不存在,能逃惡業處。
非虛空.海中,非入山.縫隙;
世界不存在,能脫死神處。」(Dhp.127-128)

意思是:無論是在天上、海中、森林、岩石,世界上根本找不到任何一個地方可以逃脫惡業的果報以及死亡。
既然果報的成熟無法避免,我們就要學會承受。然而,承受本身並不是消極認命。在果報無法改變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當下的速行,決定自己要造作哪一種業。一個人生活困苦,他可不可以過得很快樂?還是可以的。一個人生活優越、地位尊貴、聲名顯赫,他是不是就一定很快樂呢?並不見得。人窮是因為過去的不善業造成的,但是窮人是不是一定就要造惡呢?並不見得,他仍然可以行善!同樣地,人富有是因為過去的善業帶來的,但是富人是不是一定都會行善呢?也不見得。貧富是過去善惡的果報,但現在行善或造惡,卻與人的貧富沒有必然的聯繫。
所以,善惡之業能帶來相應的善惡果報,然而,並非體驗善果者就必定會造善業,體驗惡果者就必定要造惡業。
「果報如此,速行可變」是指在面對人生不同的境遇狀況時,我們不能改變已經發生或者即將發生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的是自己的心。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可能很多人在落難時碰到的並不是雪中送炭,倒楣時碰到的更多是落井下石。當這些事情來臨時,我們能做些什麼呢?依照業果法則,這是因為不善果報已經成熟了,我們不得不體驗。在體驗這些不善果報的同時心容易排斥,容易生起不善心。誰會喜歡自己倒楣呢?誰喜歡被別人落井下石呢?都不喜歡!但是,是否在體驗不善果報時一定要生起瞋心呢?難道一定要以牙還牙、以毒攻毒嗎?不是的!我們可以「得意淡然,失意泰然」。人生在世,難免會有起起落落,得意的時候不要太囂張,失意的時候也不用怨天尤人。無論得意失意,都應當如理作意。要知道現在的困境只是自己的果報,只是由自己所造的惡業帶來的。既然現在的惡報是由過去惡業導致的,為什麼過去敢於造惡,現在卻不敢承擔呢?
能夠這樣思惟,就是擁有業果智或者自業正見的思惟。請記住我們在前面討論「業的定律」時講過的:
「一切有情是業的所有者,業的繼承者,
以業為起源,以業為親屬,以業為皈依處。
無論所造的是善或惡之業,
都將是它的承受者。」

運用業果智進行思惟,在承受不善果報的時候,能夠更清晰地看清人生無論再風光、再輝煌,必定是無常的,最終會衰敗的。人生太順利不容易產生悚懼感,不容易看清人生的本質,不利於激發精進。人在失意時反而容易思考人生、留意宗教、尋求信仰。失意時唉聲嘆氣或怨天尤人是於事無補的,唯有接受現實,如理作意,多行善事,多做善業,才有可能改善現在,扭轉未來,改變命運。
承受果報和再造新業沒有必然的聯繫,做好做壞、行善作惡,我們自己有自主權,自己可以做選擇。行善作惡,改變命運,不是依賴神、佛、菩薩、真主、上帝,命運只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四、果報心主要生起於五門,意門心則以造業為主。
五門心路中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分別執行著看、聽、嗅、嚐、觸的作用,它們都是果報心,即體驗過去業所帶來的果報的心識。眼識等雙五識只產生於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這五門心路中。領受心、推度心和彼所緣都是果報心,主要還是生起於五門心路。能夠產生於意門心路的果報心只是彼所緣,而且只是偶爾才生起。以下幾種情況彼所緣才會生起:一、只生起於欲界地有情的欲界心路中;二、只有對象是極大所緣或清晰所緣時才會生起;三、只有取究竟法為所緣時才會生起。當心路在取任何人、事、物、時、空等概念法時,不會有彼所緣生起。如此,能夠生起於意門心路的果報心幾乎少之又少。換言之,意門心路主要是負責造業的,而不是體驗果報的。假如把只會出現於意門速行心路的貪婪、癡迷、執著、傲慢、憂愁、焦慮、瞋恨、憤怒等不善心,說成是果報使然,那只是推卸責任的藉口。
所以,我們所說的體驗果報主要是由五門心路中的果報心來執行的,但對所體驗的果報進行加工、回饋的是意門心路,對果報作出反應,再造作善或不善業的主要還是意門心路。然而,不管是五門心路,還是意門心路,其果報心的數目都遠少於速行心,也即是說,在日常生活當中,體驗果報的心遠遠少於造業的心。明白這一層關係,我們就應當瞭解,雖然我們時刻都在體驗著果報,但更多的時候和更多的機會是在造業。只要是速行心,我們就可以通過如理作意來改變它們造業的性質。


五、通過主觀努力,可以促使支持業成熟。
我們不可能改變令生業,因為令生業是在我們前一世臨終時成熟並帶來今生結生的。令生業可以影響到我們整一輩子,而且是無法改變的。我們可以改變的是支持業,甚至可以通過造作新的善業,使之成為下一生的令生業,如此來提升生命和改變未來。雖然支持業也是過去造作的,但是如果沒有獲得適當的助緣,它們也可能成為無效。
譬如一個人生病了,假如他因為「生病是果報,是果報就要承受」而放棄醫療,其結果會怎樣?病情可能會加重,甚至可能因延誤就醫而喪命。又譬如農夫只是把優良的種子撒在田裡後就懶得打理了,即使再好的品種也不會長得很好。一個好吃懶做、遊手好閒的人,即使有很好的支持業,也不可能使自己的中年、老年風光到哪裡去。所以,想讓支持業成熟並發揮其效用,把握時機和適當努力是很重要的助緣。
有句話叫「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那是對懶人說的,我們不應該全信,更不應該完全依賴命運。所謂的命運,其實是指今生的果報。雖然說過去的命運已經無法改變,但是未來的命運還是掌握在我們的手中,我們可以通過主觀努力、積極進取來把握現在、改變未來!
佛陀在《長部·教誨新嘎喇經》裡教導:「勤勉積集財富時,應如蜜蜂採花蜜。」在家人應該像蜜蜂採集花蜜那樣辛勤工作,這樣才能積累財富。所以,我們應該通過主觀努力來創造機會,促使支持業成熟並發揮更好的效用。


六、明白業果法則,應學會坦然地承受果報、接受現實,也應學會掌握現在、改變未來!
明白了業果法則,就應該運用它來看待生命中的不如意現象,坦然地接受現實。佛教不是教我們逃避現實,而是要學會接受現實,在接受現實的前提下把握當下。我們的未來並不掌握在神佛菩薩的手中,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唯有現在多造善業、積累功德,未來才能不斷變好。
看待生命不應該鼠目寸光。有些人認為生命只有這一世,從出生到死亡這一段時間,有今生無來世。這是「鼠目寸光」的生命觀。《莊子·逍遙遊》中說「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上古時有一種叫「朝菌」的昆蟲,牠們早上出生,晚上就死掉了——朝生暮死。而蟪蛄蟬則在春天出生,秋天死亡。對於朝菌而言,生命還不到一天;對於蟪蛄而言,生命還不到一年。現在有許多人的生命觀也和朝菌或蟪蛄差不了多少。生命其實是一個漫長的無限時間的過程,生命的相續就像大江東去一樣,難分首尾,難以斷絕。佛陀在經典中時常用「此無始的輪迴最初的起點是無法了知的」來形容找不到最初起點的生命流轉過程。只有通過修行,才可能終止生死輪迴,破壞翻滾的輪迴車輻,讓它不再轉動。
以上是業與果報的運作和規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