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754.JPG

[阿姜念]

7-1-3 三、三十七道品

三、三十七道品
人不要追憶過去,也不要妄想未來,過去的...已過了,未來的...還沒到,寧可觀照現在每一個生起的念頭,只要清楚知道而且不迎不拒。今天必須要做這樣的努力,也許明天死亡就要來臨,誰知道呢?(中部)

什麼是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是三十七種助長悟道的特質。這三十七種特質最終引導修行者至體證四聖諦,而以四念住為起始-四念住是三十七道品中最初的四個要目-而終於八聖道。

壹、四念住
四念住,或念住於四種所緣或基礎的修法,是目前襌修系統中最普遍的一種修法,而佛陀用以下的詞句來描述:
比丘們,對於凡夫只有一條路可以導致清淨,克服憂愁哀傷,袪除苦楚悲痛,得到正當行為的準則,體證涅槃,這條路就是四念住。(長部,四念住經)

念住的四個所緣或基礎是關於:身,受,心和法。

修四念住和修八聖道是相同的,換句話說:如果你修八聖道就是在修四念住-因為四念住和八聖道都是中道法(佛陀說的三十七道品都是中道法)。

四念住是三十七道品的基礎,可以引發實相般若並滅苦。

1)修四念住的要件

1.必需要以身、受、心、或法為所緣。
2.必需用三心(精進、正念、正知)在當下觀照所緣,這是真正的四念住修法,四念住可以增長導致涅槃的善法。
3以上1.和2.配合在一起,滅除對「世間」(五蘊)的貪和瞋。


(a)身
「修身念住時只觀身」(對四念住而言):修一種念住時只觀照一個所緣。如果是修身念住,就只觀身,不要同時觀照身和心:這種同時觀照身與心的方式不是很好的修法。例如,不要把身和受、身和心、或身和法混在一起修。修身念住時只觀身,修受念住時只觀受等等。如果你摻雜其他所緣(念住),就像讀一本書,一下子翻到這一頁,一下子翻到另一頁等等。這樣做的話,你就無法了解這本書在講什麼。修行也是這樣,你必須按照《大念住經》的原則去修行,如果用其他方法,是很難見道的(見身心無我)。

(b)受
不要在修身念住時觀受。只有在修受念住時觀受。例如,身感到痛時不要觀照心知道痛。這樣會變得很複雜。以受當做四念住的所緣很難修,因為共有九種受-包括捨受,這是很難觀照的。

(c)心
 16個心念住:包括貪心、無貪心、瞋心、無瞋心、痴心、無痴心、淫欲心等等。

(d)法
 有五個法念住:
  a)五蓋。
  b)五蘊。
  c)二處(感官範圍,如看、聽等)。
  d)七菩提分。
  e)四聖諦。

共有四十四個四念住所緣。每一種修法都可以證得阿羅漢果。例如阿難以身念住證得阿羅漢果,在觀照微細的動作時證得的。(他正要躺下來的一剎那,開悟證果的。)

2)身念住
1.所緣:觀2照坐的色身-對自己。
2.能緣:精進-正念-正知,這就是真正的四念住(這三心即戒、定、慧和八聖道)。
3.目的:斷除對五蘊的喜歡或不喜歡之念(貪和瞋)。
4.利益:破無明(痴),體證四聖諦和滅苦。

十四種身念住修法,但這個修法只用到兩種:粗顯和細微的動作。初學者應該以身念住修行-觀照粗和細的動作-因為身較心容易觀照。當身觀照得很清楚而沒有煩惱的時候,就會生起實相般若,你也就能觀照到心了。(這就像把鏡子擦得很乾淨時,你就很容易看見東西了)。
身念住也很適合現代人的性行(見1.3.1.4.1節,適合不同人修的念住所緣)。觀照粗細的動作比其他身念住容易察覺隱藏在色身的苦。(佛說明覺色身的動作,身苦就無以遁形。)
十四種身念住之中,只有三種真正毗婆奢那的修持法:粗和細的動作以及身體組成物的觀照。

3)如理作意和覺察
加上以上的各點,有兩種要素有助於修行:如理作意(即必須知道做任何事情的原因並防止煩惱)以及覺察(即知道目前修得對或錯)。具足這兩種要素的正確修法可以生起明覺(精進、正念、正知)最後導致涅槃並滅苦。

4)修行所緣
這種修法的所緣是粗和細的動作(細的動作是幫助粗的動作順利進行的一些小動作,也就是
改變姿勢)。真正的毗婆奢那修法具足三心:精進、正念、正知。如理作意和覺察只是輔助而已。
修毗婆奢那主要的任務就是斷除貪和瞋(細節見第二篇,實修部分)。
適合不同人的念住所緣
人分為:適合的所緣
1.愛強(執於欲樂)-慧鈍:身
2.愛強(執於欲樂)-慧利:受
3.見強(執心為常)-慧鈍:心
4.見強(執身心為我)-慧利:法
1.愛用身念住,因為身容易觀照,而且因為身是不淨、可厭的,因此觀身可以改變執身為淨的邪見(顛倒妄想:(a)執身為淨。(b)執身心是樂。(c)執身心為常。(d)執身心是我。)
2.改變執身心為樂的邪見。
3.改變執身心為常的邪見。
4.改變執身心為我的邪見。〕

5)修行的助緣(有利於斷煩惱的條件)
1.住處的助緣:安靜而且不屬於任何人的,因此沒有執著的煩惱。
2.法的助緣:也就是適合修行者的性行:如愛強慧鈍的人適合修身念住。
3.師長的助緣:教法必須導向滅苦,而且要從四念住的理論學起,所以修行者知道自己所修是真正的毗婆奢那修法。實修的方法要可以見-實相-(第一階智:名色分別智)。老師要開放給學生問問題,才能解除學生修行上可能產生的疑惑。
4.食物的助緣:衛生、健康而且不用太豐富的食物。並準備給個別的修行者任何必要的食物限制。
佛陀說如果住處和食物都很好但無法見法,修行者應該離開那個地方;如果住處和食物都不好但可以見道,修行者應該待在那個地方。即使有人想要趕他走,他都要待在條件適合於見法的地方。
5.天氣應該要不太熱也不太冷的地方。

6)正確的修法(四念住)
根據佛陀說,正確的修法:
1.可以導致去除對身心的執著。
2.可以導致無執。
3.去除煩惱。
4.完全去除貪欲。
5.可以獲得正確的知見或道路。
6.可以體證四聖諦。
7.導向涅槃(滅)。

關於第6項,當婆羅門帕塔帕達向佛陀問道,為什麼佛陀拒絕回答宇宙是否永恆的問題,而講說四聖諦時,佛陀說:「帕塔帕達,因為那個問題(四聖諦)是比較有益,是關係到法的,能引導正確的行為,能離貪欲,能令心平靜,能認知、深觀更高層次的道,能導向涅槃,因此,帕塔帕達,這就是為什麼我要對那個問題作進一步的陳述的原因。」(長部尼柯耶,戒蘊品)

貳、四正勤
(精進於已生的煩惱令斷除,未生的煩惱不令增長)
1)努力於斷除惡的境界。
2)努力於防範惡的境界(這兩項關於心的煩惱稱為蓋-見1.8節)。
3)努力於發展善的境界(意即成就智慧)
4)努力於維持善的境界(意即保持智慧,這四項都有賴於保持在當下)。

第3)項對四念住(修法)已經足夠了。有第3)項,前兩項自然具足。而第4)項是用來保持在當下的。
四正勤配合來增長八聖道中的戒、定、慧。這四項配合在一起用於觀照四念住的所緣上,斷除惡法而增長善法。

參、四神足
1)欲(修行滅苦的意願或抱負)。
2)進(精進於滅苦)。
3)心(心能得定來滅苦)。
4)慧(以般若智慧滅苦)。

肆、五根
(用於四念住時)
1)信根(信心、信仰的控制能力):在這個階段,心力變強,不會感到厭倦。修行者深信四念住是真正滅苦之道。
2)進根(精神的控制能力):精進主宰著心,使修行不懈怠。
3)念根(念住的控制能力):念住變得非常強,但別忘了坐的色身。
4)定根(專注的控制能力和認知坐的色身):在四念住修法中,是心能安住於當下。
5)慧根(智慧的控制能力):去除無明,使心認知整個姿勢是坐的色身。

伍、五力
(力的作用和五根一樣,但力量更強)
1)信力:對修行的信心增長,確信修法是正確的。
2)進力(努力):心精進的力量更強,並且可以克服煩惱(如觀照「心在看」時,知道不是「你」在看等等,進力可以防止妄想心和五蓋的生起。)
3)念力:心能保持在當下。
4)定力:心能清楚地觀照坐的色身。
5)慧力:智慧變得很強,可以改變「你在坐」的邪見。因為智慧的力量變得比煩惱還強,因此慧力可以斷除煩惱。

通常一般人開始修的時候,愚痴(無明)和貪愛很強。但到了五力的階段,無明和貪愛已經降伏了。第一階智(名色分別智)之後,定慧能等持,在這之前,定總是比較強。

陸、七菩提分
(菩提分是可以引發八聖道的勇猛智慧,八聖道可以導致悟道,而此道始於四念住)

1)念覺支(念住)
正念變得非常強:在這個階段修行者確定他將可以證到四聖諦,並成為聖者。要圓滿正念,修行者必須:
1.修四念住時保持正念正知。
2.不要跟不修行的人接觸。
3.隨時令身心保持在當下觀照四種姿勢。

2)擇法覺支(研究)
檢查或研究法:此智是體會身心是無常、苦、無我的,必須圓滿此智,例如:
1.修行必須保持平衡,如果信太強會生貪愛,慧太強會疑法。精進和定必須平衡,太過精進會生掉舉,太偏定會使精進和精神變差。修行者可能太自滿而卡在第十二階智,而必須從頭開始。
2.要保持只與見道的人接觸。

3)進覺支(精進)
精進變得更強,必須圓滿十一法,例如:
1.會更精進保持修行,因為在這個階段,會生起一種生於惡道是無益的感覺。
2.修行者會更加精進,因為現在他對於四念住是滅苦的唯一道路不再感到懷疑。

4)喜覺支(喜悅)
這種喜是生於實相般若而不是世間生於貪愛煩惱的快樂。必須圓滿十一法,例如:修行者會想到佛、法、僧、戒和涅槃的功德。

5)輕安覺支(寂靜)
此智以身心的三法印(無常、苦、無我)為其所緣,必須圓滿七法,例如:
1.修行者必須隨時具足正念正知,意即保持在當下。
2.必須只接觸有平靜心和了解實相的人。
3.吃東西只為了維持色身繼續修行和滅苦。

6)定覺支(專注)
必須圓滿十一法,其中如:
1.信和慧必須保持平衡。
2.進、慧、喜必須很猛利以引導行者入八聖道。
3.必須隨時隨地保持正念正知。

7)捨覺支(平靜)
必須圓滿五法,例如:
1.修行者體會到身心即實相(「非男、非女」),而身心只是業的果報-不需要再為身心做什麼了(捨)。
2.必須隨時隨地保持正念正知。
註:
1)每一覺支都必須以三法印(無常、苦、無我)為其所緣。
2)每一覺支都是由四念住而引發的,只是力量更強,智慧更猛利了,以明覺(三心)修四念住直到圓滿菩提分而入於聖道-導致悟道。


柒、八聖道
八聖道是三十七道品最後的要目,加上此八聖道共計三十七項。八聖道有世間和出世間兩種,七菩提分圓滿時,八聖道就成為出世間(聖道),此時涅槃成為心的所緣。

重要的是要知道八聖道是要去體證而非遵循而已。例如,七菩提分圓滿之後,再圓滿八聖道,就可以體證四聖諦而達到涅槃。這是由修四念住而體證四聖諦。這也就是為什麼四念住起於三十七道品之初。因為四念住是因-而八聖道圓滿時四念住還屬於世間法,當體證四聖諦時四念住就變成了出世間法。佛陀在相應部尼柯耶中談到「我所教的四聖諦是深奧而難懂的,它是出世間法而本性空寂-無我。未來的比丘將聽不到這種教法,因為四聖諦對他們而言是難以理解的。只要真金-意即真理-尚存,假金就不存,但真金消失時,假金就出現了,這就是為什麼佛法會衰微的原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