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021.JPG

覺悟之路Ⅱ

隆波帕默

6.2.6 知道不是誘導
6.2.6.1 知道不是誘導。誘導是許多禪修者常常遇到的另一種狀態。它是一種禪修的假像,禪修者還會以為自己在禪修,像盯著那樣。與盯著唯一不同的是:盯著時只專注於一個目標以便看得更清楚,試圖鎖定它;而誘導是躲避被覺知的目標,轉向平靜,沉溺於平靜而忘了自己,因為禪修者他想使心平靜。因而,這是一種帶有貪心的禪修,心迷惑於平靜,或變得昏沉遲鈍。如果某天心完全昏沉時,禪修者會誤以為那天他修行得很好;如果某天他不昏沉或沉迷,他反而感到難過認為那天他沒有修好。有些修行者甚至採用工具來幫助誘導他們的心,比如,邊坐禪時邊聽法談,這樣心很快進入昏沉半睡的狀態。
6.2.6.2 無論何時我們誘導心歸於平靜了,認出我們在誘導心,那刻誘導就會消失,覺知會立即取代它。因而,簡單地認出“我們在誘導”就是正確的知道。


6.2.7 知道不是帶著意圖地知道任何東西
6.2.7.1 知道不是帶著意圖地知道任何東西。因而,如果禪修者問,“你教我們正念覺知,我應該覺知哪一部分?我該覺知從頭到腳覺知整個身體?”,這些問題表明有疑惑的這個人還沒有學會真正的知道是什麼。事實上,知道不是意味著有目的地、有選擇性地知道某些而忽略另外一些,因為有目的是出於一種貪和錯誤的知見。
6.2.7.2 知道是一種從想像和夢妄的世界醒過來的狀態。早上起床時大多數人只是身體上醒過來,他們的心仍然是迷夢的,所謂的白日夢的狀態。知道是從夢中醒過來的狀態,它是警覺的,準備覺知從眼耳鼻舌身意所接收的所有目標。覺知道一個目標後,它準備自然地回應這個目標。此外,它很好地憶起這個回應。這種知道不是有目的的或有選擇性的。當一個目標在任何一個根門出現時,心正確地知道當前的目標,沒有被目標捲走,這就是覺知具足。它沒有試圖去覺知整個身體,因為試圖覺知全身是刻意地將感覺分配到全身。
6.2.7.3 任何時候我們想要有正念時,憶起我們想要如此做,那一刻想要的意圖就會消失,覺知立即取代了那個意圖。因而,簡單地憶起“想要如此做的意圖”就是正確的知道。


6.3 簡而言之,任何時候我們試圖去知道或尋找正確的知道,甚至試圖去持續地知道,那一刻我們就立即落入無明的邪見裡。任何行動若超過了平常的知道,那就是出於貪心和邪見,會完全封鎖我們去覺知目標的能力,那種覺知的能力本已存在於我們的心中。因而,不要試圖正確地知道,因為任何一刻當他知道他錯了時就是正確的知道自動地生起了。然而,許多聽到過正念禪修的禪修者仍然拒絕自然地覺知當下的因緣。他們固守這麼一個觀點“我的福德小,我應該先修供養。”或者“我的五根弱或不平衡,我要先修五根。我要培養慧根來平衡信根。我要培養定根來平衡精進根。”這些禪修者不知道,如果他們修念處禪,修行會加強,會平衡所有五根。


6.4 在正念和正定的支持下,正確的知道會輕易地生起,請看如下:
6.4.1 如果心對自然的現象有強有力的覺察力,比如,愛、貪、嗔、痴、樂、幸福等,當現象出現時,正念會快速地生起,因為它以前已經知道覺察過那個現象。任何不認識或不熟悉的現象它也許需要一段時間來學習它。當心對某個現象有強有力的覺察力,正念會較容易地生起。
6.4.2 有了正定,正知更容易生起。有正定的心是堅定的、穩固的、不動搖的心,沒有陷入到六根門頭的呈現的目標中去;它是平靜的、集中的,對生起的目標既不快樂也不沮喪;它是明亮的、輕松的,但不是像飛在空中那樣沒有重量;它是溫和的、柔韌的,不是僵硬的或緊繃的;它準備著熟練地覺知目標;它既不緊盯著目標至僵死或昏沉,也不像吸毒一樣沉浸於快樂中。它正直地看待目標,沒有干預,像一位正直的法官公正地執行他的權力,既不偏向原告也不偏向被告。
如果一個人理解了自然法則,那麼帶著正定的覺知心生起並不困難。自然的覺知的心不被目標(被覺知的對象或現象)所左右,換句話說,持戒的心實際上就是有正定的心。不過,禪修者如果他的心沒有正定,他能夠通過訓練培養出正定。首先,他應該下定決心培養外在的戒,比如,持守五戒八戒等,然後,他應通過禪修培養內在的戒。禪修是持續地覺知一個單一的目標,這個目標可以是任何東西,但不觸發煩惱的生起,比如,觀呼吸、觀腳步、觀手的移動、觀腹部的上下運動、觀重覆的咒語等等。有目的地舒服地觀察一個目標,不要太嚴肅或太專注。關於這一點,有一些方面要注意,如下所示:
6.4.2.1 如果受到痴或貪的干預,覺知會變得虛弱,趨向於靜止的休息狀態。它可能昏沉或者創造出一些精神圖像。這是錯誤的定。
6.4.2.2 覺知目標時,正念不斷、警覺、集中,即使有時心疏忽離開了目標陷入到白日夢,正念能憶起它;如果盯著了一個目標,正念能憶起它;如果積極覺知目標,正念也能憶起它。通常情況下,普通人經常被這樣那樣的目標分心帶走而沒有覺知。因而,一個初學者應該先練習覺知單一的目標。當心從目標上滑走了時,他要覺知到。通過這個方法,禪修者不久就能有正念,心隨目標而擺動時正念知道。當正念憶起時,心不再搖擺,毫不費力地變得堅定。因而,當任何目標出現時,心會積極地覺知,它不會干涉,也不會迷惑而被目標捲走。
可以說,心理標記(帶著貪和邪見)是修定的工具;而“憶起”或“積極正念”是內觀的工具。


6.5 若要把知道清楚地歸類,那麼知道就是發展培養八正道。
6.5.1 若知道的心是堅定的,獨立的,不偏向任何目標,沒有被任何目標所掌控,它就有正定。
6.5.2 知道的心是熟練而靈活的,當一個目標接觸到任何根門時,正念立即如實覺知當下的現象。
6.5.3 如果知道的心具足穩固的正定,那就是覺知。覺知是正見或正知。如果心不穩固,它就滑向一個目標,被目標所主宰而失去覺知。當它失去覺知時,就不能如實清晰地知道現象,它就不能識別名色的生起滅去,也不能理解聖諦。因而,也就是說正定是智慧產生的因。
6.5.4 如果心帶著正念、正定和智慧,那麼自然就有正思惟,也就會有正語、正業、正命。
6.5.5 在正念禪修裡,精進保護了五根,它擋住了所有惡和不善業,發展了善業,這就是正精進。


6.6 既然“正念知道”是朝著聖道方向前進的因,我們應該盡可能地培養發展正念,使得正念生起的次數盡可能多。事實上,這並不意味著要盡可能長時間地覺知,數分鐘,數小時,數年。因為正念它本身是心法,剎那剎那隨心生滅。因而,我們不能要求無常的事情變得長久,但我們可以讓它們發生的頻率增多。正念產生的近因是對諸多現象的強而清晰地覺知。(必須認出因緣,不是僅僅如課本上描述那樣指出他們的名字和自然屬性)。當任何現象生起時,正念能夠迅速地頻繁地憶起它們,直到正念如鏈般快速不斷產生。這樣,不善的狀態就很少有機會生起,最後就沒有機會生起了。


6.7 強而精確的覺知許多因緣通過覺知一個與身或心相關的目標來獲得發展的。當今許多禪修方法被廣泛地教授,為正念禪修作好基礎。比如,觀呼吸、觀腹部的升降、觀經行的步伐、觀手部移動的動作、觀身體的行住坐臥、觀念誦“佛陀”的咒語、觀感受、觀心念等等。我們所做的一切是為了提高一點對這些目標的覺知力的品質,因為不同品質的覺知力帶來不同的結果。現在許多禪修者只會盯著目標,他們無知地將心引向修定。下面的例子展示了不同品質的正念帶來不同的結果的道理:
6.7.1 觀呼吸:觀呼吸時,如果陷入呼吸而沒有覺知力,則不可接受。如果一個人盯著一個目標直到意識緊緊地粘著在呼吸上,這是修禪定。如果正念覺知身,覺知的心是知道者,這個知道者從被覺知的目標中獨立出來,那麼這是身念處內觀禪修。如果心困惑混亂的,正念憶起(知道)這點;如果心不知道已盯著呼吸了,正念憶起這點;如果心高興、不高興、中性,正念憶起這點;如果心善或不善,正念憶起這點,這些都是覺知心的現象的練習,是邁向修心念處內觀。
6.7.2 觀腹部的升降:觀腹部的升降時,如果陷入腹部的升降而沒有覺知力,則不可接受。如果一個人盯著一個目標直到意識緊緊地粘著在腹部的升降上,這是修禪定。如果正念覺知身,覺知的心是知道者,這個知道者從被覺知的目標中獨立出來,那麼這是身念處內觀禪修。如果心困惑混亂的,正念憶起(知道)這點;如果心不知道已盯著腹部的升降了,正念憶起這點;如果心高興、不高興、中性,正念憶起這點;如果心善或不善,正念憶起這點,這些都是覺知心的現象的練習,是邁向修心念處內觀。
6.7.3 觀經行的步伐:觀經行的步伐時,如果陷入經行的步伐而沒有覺知力,則不可接受。如果一個人盯著一個目標直到意識緊緊地粘著在觀經行的步伐上,這是修禪定。如果正念覺知身,覺知的心是知道者,這個知道者從被覺知的目標中獨立出來,那麼這是身念處內觀禪修。如果心困惑混亂的,正念憶起(知道)這點;如果心不知道已盯著觀經行的步伐了,正念憶起這點;如果心高興、不高興、中性,正念憶起這點;如果心善或不善,正念憶起這點,這些都是覺知心的現象的練習,是邁向修心念處內觀。
6.7.4 觀手部移動的動作:觀手部移動的動作時,如果陷入手部移動的動作而沒有覺知力,則不可接受。如果一個人盯著一個目標直到意識緊緊地粘著在呼吸上,這是修禪定。如果正念覺知身,覺知的心是知道者,這個知道者從被覺知的目標中獨立出來,那麼這是身念處內觀禪修。如果心困惑混亂的,正念憶起(知道)這點;如果心不知道已盯著手部移動的動作了,正念憶起這點;如果心高興、不高興、中性,正念憶起這點;如果心善或不善,正念憶起這點,這些都是覺知心的現象的練習,是邁向修心念處內觀。
6.7.5 觀念誦“佛陀”的咒語:觀念誦“佛陀”的咒語時,如果陷入念誦“佛陀”的咒語而沒有覺知力,則不可接受。如果一個人盯著一個目標直到意識緊緊地粘著在呼吸上,這是修禪定。如果正念覺知身,覺知的心是知道者,這個知道者從被覺知的目標中獨立出來,那麼這是身念處內觀禪修。如果心困惑混亂的,正念憶起(知道)這點;如果心不知道已盯著念誦“佛陀”的咒語了,正念憶起這點;如果心高興、不高興、中性,正念憶起這點;如果心善或不善,正念憶起這點,這些都是覺知心的現象的練習,是邁向修心念處內觀。


6.8 6.2節描述了多種非知道者的狀態,這節則解釋知道者的因素,將幫助我們再次辨別當下的知道是不是正確的知道,正確的知道的因素如下:
6.8.1 知道的心是大善心,也就是說,帶著明的善心,它指自然的、自發的、無為的。因而:
6.8.1.1 當某刻心是不善的,那麼知道的心是不能生起的。
6.8.1.2 某一刻心努力使用能量多於智慧,比如,竭盡全力想辦法去捨棄苦或不善心,或者努力奮鬥去保持幸福或善心,那個時刻知道的心就沒法產生。
6.8.1.3 某一刻心盡力去做些什麼使得知道的心生起,那一刻知道的心就會消失,因為越是貪求知道的心,知道的心就越少出現,也就是,越去尋找就越找不到。
6.8.2 知道的心是簡單地作意。作意意味著注意或心理上留意一個目標。它不是白日夢,不是思考,不是設定要去修行,也不是心理標記、盯著等(見6.2節)。作意的狀態是沒有重量的、輕的、沉默的、沒有目的性的,或沒有貪和意圖。
6.8.3 知道的心伴隨著一些美好的心理因素,它們是普通的善心,很容易被識別,如下所示:
6.8.3.1 無貪:那一刻,心遠離欲愛、貪染、甚至也不貪法。如果心貪著禪修,有目的地刻意禪修,或者對於喜樂和善心的狀態生起喜歡,那一刻心就是貪著的,那不是正確的知道的心。
6.8.3.2 無嗔:某一刻心對任何目標不滿意,感到生氣,比如,恨痛苦或不善心,如分心,試圖要捨棄痛苦或不善心,那麼那一刻就是嗔心,它不是正確的知道的心。
6.8.3.3 平等心(中捨心):也就是說,心沒有滿意、不滿意,對目標不迎不拒。它既不試圖保持一個目標,也不試圖捨棄一個目標。如果心有偏見或隨偏愛而搖擺,那麼那刻心不是中立的,那就不是正確的知道的心。
6.8.3.4 輕安:當心覺知一個目標時,它是平靜的、集中的。對現前的目標,心不猶豫,心不衝突。即使這個目標是感受,心仍保持輕安,知道後沒有附加的分心或心理衝突。如果心覺知一個目標後內心波動,那麼它就不是正確的知道的心。
6.8.3.5 輕鬆:知道的心是明亮的、輕鬆的。當覺知一個目標時,心沒有重量感生起。如果禪修時,心是沉重的,擔負著重量,哪怕一點點(包括極小的、不自然的輕鬆的感受),那就表明知道的心不存在了,它不是正確的知道的心。
6.8.3.6 柔韌:知道的心是柔韌的、溫和的,不是僵硬的、呆板的。禪修後,如果心是僵硬的、呆板的,那麼表明知道的心不存在,那不是正確的知道的心。
6.8.3.7 適應性:知道的心准備內觀禪修。它遠離蓋障,不被蓋障遮住。事實上,如果蓋障生起時,心清晰地覺知它,將它看做苦諦來了解。如果蓋障現前,心覺知它,但不是被它征服,這種禪修是可行的。任何時候,如果心被某種蓋障障礙住了,那麼就不是正確的知道的心。
6.8.3.8 練達:知道的心是有覺知的、敏捷的、練達的。如果心是遲鈍的、昏沉的、懶惰的,那麼就表明知道的心不存在,那不是正確的知道的心。
6.8.3.9 正直、誠實、端正:心正直地、誠實地履行覺知目標的責任。除此之外,它不做別的。如果心沒有盡責地覺知,當煩惱出現時心陷進目標或干預目標,那麼就不是正確的知道的心。
6.8.4 知道的心伴隨著清楚的理解(正知)、內觀智(智慧)、慧根和無痴。隨著正知,知道的心可以培養出智慧。正知(清晰地知道):當下在做什麼(正念禪修);為什麼做(如實憶起目標);怎麼做(如實覺知當下的目標)。隨著覺知,它可以能培養出正念,沒有困惑迷茫,也沒有因無明被任何目標所捲走。另外,它有智慧知道和理解當下被覺知的目標的三本質(無常、苦、無我)。如果心只是簡單地覺知一個現象(因緣),而缺乏智慧理解這個現象的自然屬性,那麼它就不是內觀禪修所需的正確的知道的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