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051.JPG

長部 三十三.合誦經1/3
蕭式球譯

三十三.合誦經

  1.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和大約五百人的大比丘僧團在摩利遊行說法,去到一個名叫波婆的市鎮,之後住在純陀.鐵匠子的芒果園。

  2. 這時候,摩利的波婆人剛剛建成了一所名叫優波陀的新聚集堂,還沒有任何沙門婆羅門或任何人入住過。他們聽到世尊和大比丘僧團住在純陀.鐵匠子的芒果園這個消息,於是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我們剛剛建成了一所新聚集堂,還沒有任何沙門婆羅門或任何人入住過。大德,讓世尊首先使用它。世尊首先使用它,這將為波婆人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 世尊保持沉默以表示接受供養。

  3. 波婆人知道世尊接受邀請後,起座向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前往聚集堂。他們去到聚集堂後,鋪蓋整個聚集堂的地面,擺設坐具,放置水瓶,掛起油燈,之後前往世尊那裏。他們去到世尊那裏後,對世尊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聚集堂的地已經鋪好,坐具已經擺好,水瓶已經放好,油燈已經掛好了。如果世尊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4. 於是,世尊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和比丘僧團一起前往聚集堂。世尊洗足後進入聚集堂,靠在中央的柱,面向東方坐下來。比丘僧團洗足後進入聚集堂,靠在西面的牆,面向東方坐下來,向著世尊坐。波婆人洗足後進入聚集堂,靠在東面的牆,面向西方坐下來,向著世尊坐。
  世尊整夜為波婆人說法,對他們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之後著他們離去。世尊說: “婆舍多1,夜快過了。如果你們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波婆人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他們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5. 波婆人離去不久,世尊觀察寧靜的比丘僧團後,對舍利弗尊者說: “舍利弗,比丘僧團沒有昏睡,為比丘講說法語吧。我背痛,需要休息伸展。”
  舍利弗尊者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於是,世尊把大衣摺為四疊,右側睡獅子臥,一隻腳比另一隻腳高些,有念和覺知,心裏知道什麼時候要起來。

  6. 這時候,尼乾陀.若提子剛在波婆命終。在尼乾陀.若提子命終後,尼乾子分裂成兩派,他們互相爭論、爭吵、爭執,常以口舌作為兵器互相攻擊: “你不知這些法和律,我知這些法和律,你怎會知這些法和律呢!你的方法錯誤,我的方法正確。我有條理,你沒有條理。應在之前說的,你之後才說;應在之後說的,你之前便說。你改變想法了,你被駁倒了,你被斥責了。如果可以的話,去解困吧,去弄清楚吧!”
  這情形就像尼乾子互相殺戮那樣,尼乾陀.若提子的在家白衣弟子開始厭惡、不喜歡、背離那些尼乾子。
  由於那是解說得不好、宣講得不好的法和律,不能帶來出離,不能帶來平息,不是由等正覺所宣講出來的法義,因此導致尼乾陀.若提子的紀念塔崩壞,令弟子失去皈依處。

  7. 於是,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 “賢友們,尼乾陀.若提子剛在波婆命終。在尼乾陀.若提子命終後,尼乾子分裂成兩派,他們互相爭論、爭吵、爭執,常以口舌作為兵器互相攻擊。賢友們,那是解說得不好、宣講得不好的法和律,不能帶來出離,不能帶來平息,不是由等正覺所宣講出來的法義。
  “賢友們,我們這些法義是世尊解說得好、宣講得好的法義;我們這些法義能帶來出離,帶來平息;我們這些法義是由等正覺所宣講出來的法義。賢友們,我們所有人應一起合誦這些法義,不要爭執,這樣的話梵行便會長久延續下去,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利益,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快樂,能悲憫世間,為天和人帶來福祉、利益和快樂。
  “賢友們,世尊解說的法義是什麼呢?

  8. “賢友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為我們解說跟一法有關的法義。我們所有人應一起合誦這些法義,不要爭執,這樣的話梵行便會長久延續下去,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利益,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快樂,能悲憫世間,為天和人帶來福祉、利益和快樂。什麼是跟一法有關的法義呢?
  “所有眾生都依 ‘食’ 而得到持續。
  “所有眾生都依 ‘行’ 而得到持續。
  “賢友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為我們解說這些跟一法有關的法義。我們所有人應一起合誦這些法義,不要爭執,這樣的話梵行便會長久延續下去,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利益,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快樂,能悲憫世間,為天和人帶來福祉、利益和快樂。

  9. “賢友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為我們解說跟二法有關的法義……什麼是跟二法有關的法義呢?
  “名和色。
  “無明和有愛。
  “有見和無有見。
  “沒有慚和沒有愧。
  “慚和愧。
  “不守法的人和惡知識。
  “守法的人和善知識。
  “善知犯戒和出罪。
  “善知正受和出正受。
  “善知十八界和如理思維。
  “善知十二處和十二緣起。
  “善知什麼是有可能的事和沒有可能的事。
  “正直和謙虛。
  “安忍和柔和。
  “和順和善意。
  “不惱害和惻隱心。
  “失念和沒有覺知。
  “念和覺知。
  “不守護根門和飲食不知量。
  “守護根門和飲食知量。
  “思考力和修力。
  “念力和定力。
  “止和觀。
  “止相和精勤相。
  “精勤和不散亂。
  “戒成就和見成就。
  “戒錯失和見錯失。
  “戒清淨和見清淨。
  “見清淨和跟著這種見而精勤。
  “對生死怖畏的地方生厭離和作出如理的精勤。
  “在善法之中不自滿和精勤不退。
  “明和解脫。
  “漏盡智和無生智。
  “賢友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為我們解說這些跟二法有關的法義……利益和快樂。

  10. “賢友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為我們解說跟三法有關的法義……什麼是跟三法有關的法義呢?
  “三不善根:貪欲、瞋恚、愚癡。
  “三善根:不貪欲、不瞋恚、不愚癡。
  “三不善行: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
  “三善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
  “三不善覺:貪欲覺、瞋恚覺、惱害覺。
  “三善覺:出離覺、不瞋恚覺、不惱害覺。
  “三不善思維:貪欲的思維、瞋恚的思維、惱害的思維。
  “三善思維:出離的思維、不瞋恚的思維、不惱害的思維。
  “三不善想:貪欲想、瞋恚想、惱害想。
  “三善想:出離想、不瞋恚想、不惱害想。
  “三不善界:貪欲界、瞋恚界、惱害界。
  “三善界:出離界、不瞋恚界、不惱害界。
  “另有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另有三界:色界、無色界、滅界。
  “另有三界:低劣界、中等界、優勝界。
  “三愛:欲愛、有愛、無有愛。
  “另有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
  “另有三愛:色愛、無色愛、滅愛。
  “三結:身見、疑惑、戒取。
  “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
  “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三尋求:欲尋求、有尋求、梵行尋求。
  “三分別心:我比別人高、我和別人同等、我比別人低。
  “三時:過去時、未來時、現在時。
  “三邊見:自身邊見、自身邊見集起、自身邊見息滅。
  “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三苦:苦苦、行苦、壞苦。
  “三積集:邪的積集、正的積集、不決定的積集。
  “三疑:對過去有疑惑、有搖擺、不肯定、不確實,對未來有疑惑、有搖擺、不肯定、不確實,對現在有疑惑、有搖擺、不肯定、不確實。
  “如來三不護:如來身行清淨,不會因為怕別人找出自己的過失而守護身行;如來口行清淨,不會因為怕別人找出自己的過失而守護口行;如來意行清淨,不會因為怕別人找出自己的過失而守護意行。
  “三障:貪欲障、瞋恚障、愚癡障。
  “三火:貪欲火、瞋恚火、愚癡火。
  “另有三火:供養父母之火、善待家人之火、尊敬沙門婆羅門之火。
  “三類色:可見、會受阻礙的色,不可見、會受阻礙的色,不可見、不受阻礙的色。
  “三行:福行、非福行、不動行。
  “三人:學人、無學人、非學非無學人。
  “三種長老:年老的長老、具有法的長老、世俗的長老。
  “三福行:施所成的福行、戒所成的福行、修所成的福行。
  “三檢舉:看見犯戒而作檢舉、聽見犯戒而作檢舉、懷疑犯戒而作檢舉。
  “三種投生欲界的眾生:一些眾生貪著欲樂,他們受欲樂所轉,就正如一些人、一些天、一些地獄的眾生那樣,這是第一種投生欲界的眾生;一些眾生貪著自己化現出來的欲樂,他們受自己化現出來的欲樂所轉,就正如化樂天那樣,這是第二種投生欲界的眾生;一些眾生貪著其他眾生化現出來的欲樂,他們受其他眾生化現出來的欲樂所轉,就正如他化自在天那樣,這是第三種投生欲界的眾生。
  “三種投生樂界的眾生:一些眾生時常生起禪定的快樂,然後安住於其中,就正如梵天那樣,這是第一種投生樂界的眾生;一些眾生時常注滿、充滿禪定的快樂,他們時常說 ‘真是快樂啊!真是快樂啊!’ 這些感興語,就正如光音天那樣,這是第二種投生樂界的眾生;一些眾生時常注滿、充滿禪定的快樂,他們領受禪定的快樂,滿足於禪定的快樂,就正如遍淨天那樣,這是第三種投生樂界的眾生。
  “三慧:有學的智慧、無學的智慧、非有學非無學的智慧。
  “另有三慧:思所成慧、聞所成慧、修所成慧。
  “三種工具:聞法的工具、出離的工具、智慧的工具。
  “三根:未知當知根、知根、具知根。
  “三眼:肉眼、天眼、慧眼。
  “三學: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
  “三修:修身、修心、修慧。
  “三無上:無上的見、無上的正道、無上的解脫。
  “三定:有覺有觀的定、無覺少觀的定、無覺無觀的定。
  “另有三定:空定、無相定、無願定。
  “三清淨: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
  “三靜默:身靜默、口靜默、意靜默。
  “三善巧:行善善巧、離惡善巧、提昇善巧。
  “三種驕逸:健康的驕逸、青春的驕逸、生存的驕逸。
  “三種增上力:調伏自身的增上力、管治世間的增上力、掌握法義的增上力。
  “三種談論:關於過去的談論、關於未來的談論、關於現在的談論。
  “三種明:宿命智的明、眾生生死智的明、漏盡智的明。
  “三住處:天界住處、梵天住處、聖者住處。
  “三種示現:神足示現、讀他心示現、教誡示現。
  “賢友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為我們解說這些跟三法有關的法義……利益和快樂。

  11. “賢友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為我們解說跟四法有關的法義……什麼是跟四法有關的法義呢?

“四念處: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四正勤:一位比丘為了不讓那些沒有生起的惡不善法生起,他精進、努力、有決心、專注;為了捨棄那些生起了的惡不善法,他精進、努力、有決心、專注;為了讓那些沒有生起的善法生起,他精進、努力、有決心、專注;為了讓那些生起了的善法保持下去、不散、增長、充足、修習圓滿,他精進、努力、有決心、專注。
  “四神足:一位比丘修習欲定勤行神足,修習精進定勤行神足,修習心定勤行神足,修習觀定勤行神足。
  “四禪。賢友們,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
  “他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
  “他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 ‘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 ──他進入了三禪。
  “他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
  “四種修定:勤修定可當下安住在樂之中,勤修定可帶來知見,勤修定可帶來念和覺知,勤修定可帶來漏盡。
  “賢友們,為什麼勤修定可當下安住在樂之中呢?一位比丘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就是勤修定可當下安住在樂之中了。
  “賢友們,為什麼勤修定可帶來知見呢?一位比丘在光明想之中作意,持續這份明亮想,日間這樣,晚上也是這樣;他修習明亮心,使之沒有障蓋、沒有遮蔽。這就是勤修定可帶來知見了。
  “賢友們,為什麼勤修定可帶來念和覺知呢?一位比丘知道受的生起、持續、消失,知道想的生起、持續、消失,知道覺的生起、持續、消失。這就是勤修定可帶來念和覺知了。
  “賢友們,為什麼勤修定可帶來漏盡呢?一位比丘持續觀察五取蘊的生與滅:這是色,這是色的集起,這是色的滅除;這是受,這是受的集起,這是受的滅除;這是想,這是想的集起,這是想的滅除;這是行,這是行的集起,這是行的滅除;這是識,這是識的集起,這是識的滅除。這就是勤修定可帶來漏盡了。
  “四無量心。賢友們,一位比丘的內心帶著慈心,向一個方向擴散開去,向四方擴散開去;向上方、下方、四角擴散開去;向每個地方、所有地方、整個世間擴散開去。他的內心帶著慈心,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
  “他的內心帶著悲心……
  “他的內心帶著喜心……
  “他的內心帶著捨心,向一個方向擴散開去,向四方擴散開去;向上方、下方、四角擴散開去;向每個地方、所有地方、整個世間擴散開去。他的內心帶著捨心,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
  “四無色定。賢友們,一位比丘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思維各種想,他進入了空無邊處。
  “他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他進入了識無邊處。
  “他內心想著 ‘沒有任何東西’ ,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他進入了無所有處。
  “他超越了所有的無所有處,他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
  “四種行事的依據:經計量後受用供養物,經計量後作出忍受,經計量後作出迴避,經計量後作出驅除。
  “四種聖者傳承。賢友們,一位比丘對任何衣服都知足,讚嘆對任何衣服都知足;他不會因衣服的原因而生起不正確的欲求,得不到衣服時不會掛慮,得到衣服時不會受衣服束縛、受衣服迷醉、抓著衣服不放;他看見當中的過患,有出離的智慧來受用衣服。他不會因所得的衣服而抬高自己、貶低別人。他熟練、不懶惰、有念、有覺知。賢友們,這人稱為一位保持古聖者傳承的人。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對任何食物都知足,讚嘆對任何食物都知足;他不會因食物的原因而生起不正確的欲求,得不到食物時不會掛慮,得到食物時不會受食物束縛、受食物迷醉、抓著食物不放;他看見當中的過患,有出離的智慧來受用食物。他不會因所得的食物而抬高自己、貶低別人。他熟練、不懶惰、有念、有覺知。賢友們,這人稱為一位保持古聖者傳承的人。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對任何住處都知足,讚嘆對任何住處都知足;他不會因住處的原因而生起不正確的欲求,得不到住處時不會掛慮,得到住處時不會受住處束縛、受住處迷醉、抓著住處不放;他看見當中的過患,有出離的智慧來受用住處。他不會因所得的住處而抬高自己、貶低別人。他熟練、不懶惰、有念、有覺知。賢友們,這人稱為一位保持古聖者傳承的人。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喜歡、喜愛斷除,喜歡、喜愛修習斷除。他不會因斷除而抬高自己、貶低別人。他熟練、不懶惰、有念、有覺知。賢友們,這人稱為一位保持古聖者傳承的人。
  “四正勤:律儀勤、斷勤、修勤、隨護勤。
  “賢友們,什麼是律儀勤呢?一位比丘在眼看到色之後,不執取形,不執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約束眼根的話,貪著、苦惱這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他約束眼根,守護眼根,修習眼根律儀。他在耳聽到聲……他在鼻嗅到香……他在舌嚐到味……他在身感到觸……他在意想到法之後,不執取形,不執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約束意根的話,貪著、苦惱這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他約束意根,守護意根,修習意根律儀。這就是稱為律儀勤了。
  “賢友們,什麼是斷勤呢?一位比丘不會容忍貪欲覺,他會把貪欲覺斷除、驅除、除掉,令它不存在;不會容忍瞋恚覺,他會把瞋恚覺斷除、驅除、除掉,令它不存在;不會容忍惱害覺,他會把惱害覺斷除、驅除、除掉,令它不存在;不會容忍惡不善法,他會把惡不善法斷除、驅除、除掉,令它不存在。這就是稱為斷勤了。
  “賢友們,什麼是修勤呢?一位比丘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息滅、放捨的念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息滅、放捨的擇法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息滅、放捨的精進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息滅、放捨的喜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息滅、放捨的猗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息滅、放捨的定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息滅、放捨的捨覺支。這就是稱為修勤了。
  “賢友們,什麼是隨護勤呢?一位比丘隨順守護如白骨想、屍蟲想、發黑想、流膿想、腐爛想、腫脹想等帶來利益的定相。這就是稱為隨護勤了。
  “四智:法智、推斷智、他心智、世間智。
  “另有四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
  “四得入流支:習近善人、聆聽正法、如理思維、依法而行。
  “四入流支。賢友們,一位聖弟子對佛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 ‘這位世尊是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
  “他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 ‘法是由世尊開示出來的,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
  “他對僧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 ‘世尊的弟子僧善巧地進入正道,正直地進入正道,方法正確地進入正道,方向正確地進入正道,是四雙八輩的聖者;世尊的弟子僧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他有聖者所推崇的戒,他的戒不破、不穿、沒有污垢、沒有污點、清淨、受智者稱讚、不取著、帶來定。
  “四沙門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四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四食:第一種是粗幼摶食,第二種是觸食,第三種是意思食,第四種是識食。
  “四識住。賢友們,對色有傾慕,對色有攀緣,以色作為立足之處,對色有愛喜,可使識不斷持續下去,並得到成長、成熟、豐滿。
  “賢友們,或是對受有傾慕,對受有攀緣,以受作為立足之處,對受有愛喜,可使識不斷持續下去,並得到成長、成熟、豐滿。
  “賢友們,或是對想有傾慕,對想有攀緣,以想作為立足之處,對想有愛喜,可使識不斷持續下去,並得到成長、成熟、豐滿。
  “賢友們,或是對行有傾慕,對行有攀緣,以行作為立足之處,對行有愛喜,可使識不斷持續下去,並得到成長、成熟、豐滿。
  “四歧途:貪欲歧途、瞋恚歧途、愚癡歧途、恐懼歧途。
  “四種渴愛的生起:以衣服的原因而生起渴愛,以食物的原因而生起渴愛,以住處的原因而生起渴愛,以有或無有的原因而生起渴愛。
  “四通行:苦遲通行、苦速通行、樂遲通行、樂速通行。
  “另有四通行:不安忍通行、安忍通行、調伏通行、平息通行。
  “四種道路:不貪欲的道路、不瞋恚的道路、正念的道路、正定的道路。
  “四種法的行踐:有些法行踐時苦,將來的報也苦;有些法行踐時苦,將來的報樂;有些法行踐時樂,將來的報苦;有些法行踐時樂,將來的報也樂。
  “四法蘊: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
  “四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四增上處:慧增上處、諦增上處、施增上處、平息增上處。
  “四解說:單一形式的解說、分析形式的解說、反問形式的解說、不作解說。
  “四業:帶來黑報的黑業;帶來白報的白業;帶來黑白報的黑白業;既不帶來黑報也不帶來白報的業,是帶來業盡的業。
  “四體證法:宿命以念來體證、生死以天眼來體證、八解脫以身來體證、漏盡以智慧來體證。
  “四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四軛:欲軛、有軛、見軛、無明軛。
  “四軛的解除:解除欲軛、解除有軛、解除見軛、解除無明軛。
  “四身繫:貪欲身繫、瞋恚身繫、戒取身繋、諦住著身繫。
  “四取:欲取、見取、戒取、我見取。
  “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四種入胎:沒有覺知地入胎,沒有覺知地在胎中,沒有覺知地出胎,這是第一種入胎;有覺知地入胎,沒有覺知地在胎中,沒有覺知地出胎,這是第二種入胎;有覺知地入胎,有覺知地在胎中,沒有覺知地出胎,這是第三種入胎;有覺知地入胎,有覺知地在胎中,有覺知地出胎,這是第四種入胎。
  “四種對後有的影響:有些後有受自身的意向影響而不受他人的意向影響,有些後有受他人的意向影響而不受自身的意向影響,有些後有受自身的意向影響也受他人的意向影響,有些後有既不受自身的意向影響也不受他人的意向影響。
  “四種供養:有些供養施者清淨,受者不淨;有些供養受者清淨,施者不淨;有些供養施者和受者都不淨;有些供養施者和受者都清淨。
  “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利。
  “四非聖語: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四聖語: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
  “另有四非聖語:不見的說見、不聞的說聞、不覺的說覺、不知的說知。
  “另有四聖語:不見的說不見、不聞的說不聞、不覺的說不覺、不知的說不知。
  “另有四非聖語:見的說不見、聞的說不聞、覺的說不覺、知的說不知。
  “另有四聖語:見的說見、聞的說聞、覺的說覺、知的說知。
  “四種人:一種人折磨自己,常做折磨自己的行為;一種人折磨其他眾生,常做折磨其他眾生的行為;一種人折磨自己和其他眾生,常做折磨自己和其他眾生的行為;一種人不折磨自己和其他眾生,不做折磨自己和其他眾生的行為,他在現生之中平伏、寂滅、清涼、體驗快樂,像梵天那樣生活。
  “另有四種人:一種人利益自己不利益他人,一種人利益他人不利益自己,一種人既不利益自己也不利益他人,一種人既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
  “另有四種人:一種人從黑暗走向黑暗,一種人從黑暗走向光明,一種人從光明走向黑暗,一種人從光明走向光明。
  “另有四種人:稱為不搖擺的初果沙門,稱為紅蓮的二果沙門,稱為白蓮的三果沙門,稱為細妙的四果沙門。
  “賢友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為我們解說這些跟四法有關的法義……利益和快樂。
  
  第一誦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