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79766852_1a1e8eb49d_b.jpg

長部 三十三.合誦經2/3
蕭式球譯

1. “賢友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為我們解說跟五法有關的法義……什麼是跟五法有關的法義呢?
  “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五取蘊: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五欲:眼識別色時所生起的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耳識別聲……鼻識別香……舌識別味……身識別觸時所生起的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
  “五趣:地獄、畜生、餓鬼、人、天。
  “五種嫉妒:家庭的嫉妒、種族的嫉妒、得著的嫉妒、外貌的嫉妒、法的嫉妒。
  “五蓋:貪欲蓋、瞋恚蓋、昏睡蓋、掉悔蓋、疑惑蓋。
  “五下分結:身見、疑惑、戒取、貪欲、瞋恚。
  “五上分結:色界貪、無色界貪、我慢、掉舉、無明。
  “五學處: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五沒可能:一位漏盡比丘沒可能故意去殺生,沒可能偷取別人不給自己的東西,沒可能作出性行為,沒可能故意說妄語,沒可能像在家時那樣在五欲中享樂。
  “五毀失:親友毀失、財富毀失、健康毀失、戒毀失、見毀失。
  “賢友們,眾生不會因為親友、財富或健康毀失的原因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而是因為戒或見毀失的原因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五成就:親友成就、財富成就、健康成就、戒成就、見成就。
  “賢友們,眾生不會因為親友、財富或健康成就的原因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而是因為戒或見成就的原因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戒行不好、戒行不正的人有五種過患:戒行不好、戒行不正的人因為放逸,會失去大量財富,這是第一種過患;再者,戒行不好、戒行不正的人會帶來壞名聲,這是第二種過患;再者,戒行不好、戒行不正的人無論去到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等任何大眾之中,都會沒有自信、感到不安,這是第三種過患;再者,戒行不好、戒行不正的人在臨終時內心會昏亂,這是第四種過患;再者,戒行不好、戒行不正的人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這是第五種過患。
  “具戒、持戒的人有五種利益:具戒、持戒的人因為不放逸,會得到大量財富,這是第一種利益;再者,具戒、持戒的人會帶來好名聲,這是第二種利益;再者,具戒、持戒的人無論去到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等任何大眾之中,都會有自信、感到心安,這是第三種利益;再者,具戒、持戒的人在臨終時內心不會昏亂,這是第四種利益;再者,具戒、持戒的人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這是第五種利益。
  “一位比丘欲想檢舉他人,內裏應要有五法,然後才作出檢舉:在適當的時間而不是不當的時間說話,說真實而不是不實的說話,說柔和而不是粗惡的說話,說有意義而不是沒有意義的說話,以慈心而不是瞋心來說話。一位比丘欲想檢舉他人,內裏應要有這五法,然後才作出檢舉。
  “五勤奮支:一位比丘對如來的覺悟有敬信,明白世尊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一位比丘無疾、無病,有好的消化功能,不發冷、不發熱,身體調和,能夠勤奮修行;一位比丘不虛偽、不奸詐,在導師或智者同修之中展示如實的自己;一位比丘精進,他為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而持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堅決、不放棄;一位比丘有智慧,他具有生滅的智慧,具有聖者洞察力的智慧,具有能把苦徹底清除的智慧。
  “五淨居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
  “五不還果:中般湼槃、生般湼槃、無行般湼槃、有行般湼槃、上流般湼槃。
  “五種內心的障礙。賢友們,一位比丘對導師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一種內心的障礙。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對法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二種內心的障礙。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對僧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三種內心的障礙。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對修學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四種內心的障礙。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對同修發怒、不滿、衝撞、製造障礙,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五種內心的障礙。
  “五種內心的束縛。賢友們,一位比丘對欲樂不離貪著、不離愛欲、不離愛著、不離渴求、不離熱愛、不離渴愛,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一種內心的束縛。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對身不離貪著、不離愛欲、不離愛著、不離渴求、不離熱愛、不離渴愛,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二種內心的束縛。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對色不離貪著、不離愛欲、不離愛著、不離渴求、不離熱愛、不離渴愛,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三種內心的束縛。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盡情吃得肚脹之後,放縱在躺臥、呵欠、睡眠之樂,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四種內心的束縛。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以膜拜天神的方式來修習梵行,祈望通過這些修習使自己將來生天,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五種內心的束縛。
  “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另有五根:樂根、苦根、喜根、惱根、捨根。
  “另有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出離界。賢友們,一位比丘當對貪欲作意的時候,內心便不能欣然、平靜、安穩、解脫,當對出離作意的時候,內心便欣然、平靜、安穩、解脫,於是他立心解除貪欲的結縛,善行踐、善修習、善增長、善解脫,從以貪欲為緣所生的各種漏、各種苦惱、各種熱惱之中解脫出來,不再有這些苦惱、熱惱的感受。這稱為貪欲的出離。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當對瞋恚作意的時候,內心便不能欣然、平靜、安穩、解脫,當對不瞋恚作意的時候……這稱為瞋恚的出離。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當對惱害作意的時候,內心便不能欣然、平靜、安穩、解脫,當對不惱害作意的時候……這稱為惱害的出離。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當對色作意的時候,內心便不能欣然、平靜、安穩、解脫,當對無色作意的時候……這稱為色的出離。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當對自身作意的時候,內心便不能欣然、平靜、安穩、解脫,當對自身息滅作意的時候,內心便欣然、平靜、安穩、解脫,於是他立心解除自身的結縛,善行踐、善修習、善增長、善解脫,從以自身為緣所生的各種漏、各種苦惱、各種熱惱之中解脫出來,不再有這些苦惱、熱惱的感受。這稱為自身的出離。
  “五種解脫處。賢友們,一位比丘聽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說法,他不斷領會當中的義理;領會義理、領會法的人會生起歡悅;當有歡悅時,喜便會生起;當內心有喜時,身體便會猗息;當身體猗息時便會體驗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這是第一種解脫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不是聽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說法,而是聽其他聞法、習法的人詳細地說法……內心便會定下來。這是第二種解脫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不是聽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說法,不是聽其他聞法、習法的人詳細地說法,而是聽聞法、習法的人詳細地背誦法義……內心便會定下來。這是第三種解脫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不是聽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說法,不是聽其他聞法、習法的人詳細地說法,不是聽聞法、習法的人詳細地背誦法義,而是以他心智觀察聞法、習法的人心中的覺觀……內心便會定下來。這是第四種解脫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不是聽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說法,不是聽其他聞法、習法的人詳細地說法,不是聽聞法、習法的人詳細地背誦法義,不是以他心智觀察聞法、習法的人心中的覺觀,而是善掌握、善思維作意、善持於心、善以智慧洞悉其中一種定相,他不斷領會當中的義理;領會義理、領會法的人會生起歡悅;當有歡悅時,喜便會生起;當內心有喜時,身體便會猗息;當身體猗息時便會體驗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這是第五種解脫處。
  “五種令解脫成熟的想:無常想、無常是苦想、苦是無我想、捨棄想、無欲想。
  “賢友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為我們解說這些跟五法有關的法義……利益和快樂。

 

  2. “賢友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為我們解說跟六法有關的法義……什麼是跟六法有關的法義呢?
  “內六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
  “外六處: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法處。
  “六識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六觸身: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六受身:眼觸所生的受、耳觸所生的受、鼻觸所生的受、舌觸所生的受、身觸所生的受、意觸所生的受。
  “六想身: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
  “六思身:色思、聲思、香思、味思、觸思、法思。
  “六愛身: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
  “六不敬:一個比丘對導師不敬順,對法不敬順,對僧不敬順,對修學不敬順,對不放逸不敬順,對善意不敬順。
  “六敬:一位比丘對導師敬順,對法敬順,對僧敬順,對修學敬順,對不放逸敬順,對善意敬順。
  “六喜行:眼看到色之後,意念在喜的色境之中活動;耳聽到聲之後,意念在喜的聲境之中活動;鼻嗅到香之後,意念在喜的香境之中活動;舌嚐到味之後,意念在喜的味境之中活動;身感到觸之後,意念在喜的觸境之中活動;意想到法之後,意念在喜的法境之中活動。
  “六惱行:眼看到色之後,意念在惱的色境之中活動;耳聽到聲之後,意念在惱的聲境之中活動;鼻嗅到香之後,意念在惱的香境之中活動;舌嚐到味之後,意念在惱的味境之中活動;身感到觸之後,意念在惱的觸境之中活動;意想到法之後,意念在惱的法境之中活動。
  “六捨行:眼看到色之後,意念在捨的色境之中活動;耳聽到聲之後,意念在捨的聲境之中活動;鼻嗅到香之後,意念在捨的香境之中活動;舌嚐到味之後,意念在捨的味境之中活動;身感到觸之後,意念在捨的觸境之中活動;意想到法之後,意念在捨的法境之中活動。
  “六和合法。賢友們,一位比丘無論在公開或隱蔽的場合,都以慈心作身業來對待同修。這是一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無論在公開或隱蔽的場合,都以慈心作口業來對待同修。這是一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無論在公開或隱蔽的場合,都以慈心作意業來對待同修。這是一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樂於和具戒的同修共同受用如法取得的東西,即使是缽中的食物,都樂於和人均分。這是一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無論在公開或隱蔽的場合,都和同修一起生活在戒之中;他的戒不破、不穿、沒有污垢、沒有污點、清淨、受智者稱讚、不取著、帶來定。這是一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無論在公開或隱蔽的場合,都和同修一起生活在正見之中;他的正見是聖者之見,是出世間之見,能使人徹底清除苦。這是一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
  “六種爭執的根源。賢友們,忿怒和敵意。一個比丘有忿怒和敵意,便會不敬順導師,不敬順法義,不敬順僧團;也不會完滿修學。一個不敬順導師、不敬順法義、不敬順僧團、不會完滿修學的比丘,會在僧團中生起爭執,這會為許多眾生帶來不利,會為許多眾生帶來不快;會為天和人帶來傷害、不利、苦惱。賢友們,如果你們在內裏或外在看見這種爭執的根源,便要作出精進來斷除這種惡法。如果你們在內裏或外在看不見這種爭執的根源,便繼續行踐正道,不讓這種惡法在將來出現。就是這樣來斷除這種惡法,不讓這種惡法在將來出現。
  “賢友們,再者,怨恨和仇恨……
  “賢友們,再者,嫉妒和吝嗇……
  “賢友們,再者,奸詐和虛偽……
  “賢友們,再者,惡欲和邪見……

“賢友們,再者,見取和固不放捨。一個比丘有見取和固不放捨,便會不敬順導師,不敬順法義,不敬順僧團;也不會完滿修學。一個不敬順導師、不敬順法義、不敬順僧團、不會完滿修學的比丘,會在僧團中生起爭執,這會為許多眾生帶來不利,會為許多眾生帶來不快;會為天和人帶來傷害、不利、苦惱。賢友們,如果你們在內裏或外在看見這種爭執的根源,便要作出精進來斷除這種惡法。如果你們在內裏或外在看不見這種爭執的根源,便繼續行踐正道,不讓這種惡法在將來出現。就是這樣來斷除這種惡法,不讓這種惡法在將來出現。
  “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六出離界。賢友們,若一個比丘這樣說: ‘修習慈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內心還會持續受瞋恚所擺佈。’ 這時應對他說: ‘尊者不要這樣說,不要這樣說!不要誹謗世尊,誹謗世尊是不好的,世尊不是這樣說的!這是沒有可能的!賢友,修習慈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內心是沒有可能受瞋恚所擺佈的。賢友,從瞋恚之中出離,這就是慈心解脫。’
  “賢友們,若一個比丘這樣說: ‘修習悲心解脫……從惱害之中出離,這就是悲心解脫。’
  “賢友們,若一個比丘這樣說: ‘修習喜心解脫……從不悅之中出離,這就是喜心解脫。’
  “賢友們,若一個比丘這樣說: ‘修習捨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內心還會持續受貪染所擺佈。’ 這時應對他說: ‘尊者不要這樣說,不要這樣說!不要誹謗世尊,誹謗世尊是不好的,世尊不是這樣說的!這是沒有可能的!賢友,修習捨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內心是沒有可能受貪染所擺佈的。賢友,從貪染之中出離,這就是捨心解脫。’
  “賢友們,若一個比丘這樣說: ‘修習無相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心識還會追逐相。’ 這時應對他說: ‘尊者不要這樣說,不要這樣說!不要誹謗世尊,誹謗世尊是不好的,世尊不是這樣說的!這是沒有可能的!賢友,修習無相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心識是沒有可能追逐相的。賢友,從所有相之中出離,這就是無相心解脫。’
  “賢友們,若一個比丘這樣說: ‘清除我慢,不視事物為我和我所,內心還會持續受疑惑與搖擺的箭刺所擺佈。’ 這時應對他說: ‘尊者不要這樣說,不要這樣說!不要誹謗世尊,誹謗世尊是不好的,世尊不是這樣說的!這是沒有可能的!賢友,清除我慢,不視事物為我和我所,內心是沒有可能受疑惑與搖擺的箭刺所擺佈的。賢友,從疑惑與搖擺的箭刺之中出離,這就是根除我慢。’
  “六無上:無上的見、無上的聞、無上的得、無上的修學、無上的奉事、無上的念。
  “六隨念處:佛隨念處、法隨念處、僧隨念處、戒隨念處、施隨念處、天隨念處。
  “六常住:一位比丘眼看到色之後不會雀躍、不會悲傷,他只是安住在捨、念、覺知之中;耳聽到聲……鼻嗅到香……舌嚐到味……身感到觸……意想到法之後不會雀躍、不會悲傷,他只是安住在捨、念、覺知之中。
  “六種生:一些人因黑業而投生,他再做黑報法;一些人因黑業而投生,他轉做白報法;一些人因黑業而投生,他取得不屬黑報不屬白報的湼槃;一些人因白業而投生,他再做白報法;一些人因白業而投生,他轉做黑報法;一些人因白業而投生,他取得不屬黑報不屬白報的湼槃。
  “六明分想:無常想、無常是苦想、苦是無我想、捨棄想、無欲想、息滅想。
  “賢友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為我們解說這些跟六法有關的法義……利益和快樂。

 

  3. “賢友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為我們解說跟七法有關的法義……什麼是跟七法有關的法義呢?
  “七財: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施財、慧財。
  “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七種定的基礎: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
  “七不正法:沒有信、沒有慚、沒有愧、沒有聞、懈怠、失念、劣慧。
  “七正法:有信、有慚、有愧、有聞、作出精進、保持念、有智慧。
  “七善人法:知法、知義、知己、知量、知時、知眾、知人。
  “七種受讚之處:一位比丘熱衷於修學,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習法,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清除渴愛,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靜處,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精進,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明念,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洞見,熱誠一直不會退卻。
  “七想:無常想、無我想、不淨想、過患想、捨棄想、無欲想、息滅想。
  “七力: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識住。賢友們,有些眾生各別有不同的身、不同的想,就正如一些人、一些天、一些惡趣眾生那樣。這是第一識住。
  “賢友們,有些眾生各別有不同的身,但同樣的想,就正如梵天眾和初禪天那樣。這是第二識住。
  “賢友們,有些眾生各別有同樣的身,但不同的想,就正如光音天那樣。這是第三識住。
  “賢友們,有些眾生各別有同樣的身、同樣的想,就正如遍淨天那樣。這是第四識住。
  “賢友們,有些眾生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思維各種想,投生至空無邊處天。這是第五識住。
  “賢友們,有些眾生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投生至識無邊處天。這是第六識住。
  “賢友們,有些眾生內心想著 ‘沒有任何東西’ ,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投生至無所有處天。這是第七識住。
  “七種應受人供養的人:俱解脫的人、慧解脫的人、身證的人、得正見的人、信解脫的人、隨法行的人、隨信行的人。
  “七種性向:貪著的性向、厭惡的性向、見的性向、疑惑的性向、我慢的性向、有貪的性向、無明的性向。
  “七種結縛:嚮往的結縛、厭惡的結縛、見的結縛、疑惑的結縛、我慢的結縛、有貪的結縛、無明的結縛。
  “七種滅諍法:面對律、依多數人、律之記憶、律之迷亂、自認、決斷、草覆。
  “賢友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為我們解說這些跟七法有關的法義……利益和快樂。
  
  第二誦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