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182.JPG

從覺知當下的心出發8/10

[德加尼亞]

欲望導致抑鬱
抑鬱是一種瞋心,因為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心不高興,會沮喪,再下去就會抑鬱。每個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會經歷過抑鬱,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視乎想要的欲望有多強,有多強的欲望得不到時,抑鬱就有多重。一開始我們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心就開始不高興,那時其實還不是很嚴重;可是心又開始想要,還是得不到時,就更不高興了;然後,就開始覺得沮喪,煩惱越來越強。如果這想得到的心一直持續下去的話,就會越來越嚴重。

如果我們能夠明白,感受是感受,煩惱是煩惱,不是個人的,不是我的,只是所緣的話,貪心就會減少,貪心減少的時候,瞋心也會相對減少,抑鬱也就會減少。

很多人覺得每天生活都是一樣,刷牙、洗臉、吃飯、上班等等,抑鬱的人看這樣的現象就覺得絕望和沒有興趣,不知道怎麼辦,這是有問題的心態。正常人一般會覺得這是新的一天,不覺得和昨天一樣,會好好的去過,充滿精力的去過。而禪修者看每一刻都是新的,和之前肯定是不一樣的;每個當下都是新的,所緣和心都是新的,帶著這樣的認知去觀照、去體驗就沒有問題了。

我出家前,曾有重度抑鬱症。當時心很苦、很消沈,沒有動力,非常恐懼,單靠個人的力量很難脫離這樣的狀態。當時從早晨醒來開始,心無時無刻不在苦當中,沒有一刻停止。我嘗試過很多方法,想重獲正常的心境,可是都沒有用。我嘗試去旅行,去以前最愛去的地方,但發現無論身在哪裡,苦及苦因都在心內,都逃脫不了內心的痛苦。最後,我想到了禪修。

那時,我想了解心為什麼會這樣。我只問了一個問題,心為什麼會苦?如此從早到晚,一刻不停的觀察,經過三、四個月反覆的觀察,雖然心還是無時無刻不在受苦,但是終於突然在一剎那體驗到心沒有苦的狀態。就只因那一剎那,我相信,禪修是能對治苦的方法,然後就繼續不斷的修習。我花了兩、三年的時間,在日常生活中不間斷地觀心,有時整天都像在看恐怖災難電影一樣,但時間久了,就不會被思想內容所嚇到,或欺騙了。從而,深刻地了解到心是怎樣運作的。

最後,禪修實際經驗到抑鬱的根本原因是貪心和無明。想要的東西太多,背後就是無明。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沮喪,要不然就抑鬱,要不然就很憤怒;憤怒是外向的,抑鬱是內向,抑鬱是內在的瞋心,向下沉的。

有個人有十艘船,有艘船下沉了,他就自殺了,他就沒想到還有九艘船,想的是失去的是什麼,船有多少價值,他損失多少,心想到是失去的,而沒有想到還有多少,這艘船曾經幫他賺過多少錢?他不會這樣想。

年輕的時候,我希望每時每刻都快樂,所以為了追求快樂,我什麼都去嘗試,但很快就發現,所有能做的,都不會帶來真正的快樂。貪心造成抑鬱,似乎是一個很簡單的答案,但花了很多年在體驗中去明白這個道理。

苦和快樂是內心的問題,沒有外人可以讓心快樂或者不快樂;也不要相信有人可以令我們快樂,如果我們相信某人可以讓自己快樂,那就是最愚痴的想法。

貪順境
每個人都有很強的貪,時時刻刻都有貪,一生一世都在貪。例如人們對於生活,總是希望一切都是順順利利、平平安安,這其實就是很強的貪,但我們並不察覺這潛在心中的貪。許多小事情,例如想要每晚睡得好,心有這種期望,當旁邊有人打呼嚕,就起煩惱了。當外在的環境未如所願,心就不安心,心經常在不安當中。

有些人似乎是要求不多,只覺得一切應該順利,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你看,如果我們並不發現自己心裡面懷著這種希望的話,結果當十件事中有一兩件事未如所願,心就開始不安,開始不喜歡或感到沮喪;如果有五件事未如所願,有可能就脾氣爆發或抑鬱了,那如果有九件事未如所願,會怎麼樣?瘋了?這都是瞋心的表現。有些人遇到未如所願事的時候會退縮,例如參加禪修營時,如果營裡有人打呼嚕、吃的不好、沒有熱水等,有些人忍受不了,就回家了。

「貪」會導致焦慮、不安、擔心,因為要求太多了,要知道人生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這是老生常談。從現在到將來,或許有一半以上的經驗,都會有不如意或困難,例如:年紀大了、生病、死亡,這一切都是自然的,自然中不是一切都能如意、不是一切都美好的。

大家不要抱有期望,一切都會萬事如意,我之前已說過: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要有50%好的,50%不好的打算,因為我們善惡業參半,50%只是保守估計,以後甚至有可能會有更差的事發生。

為什麼我這麼肯定呢?我們面對的每個人都會越來越老,身體會有越來越多病痛,必然會死,不只是自己有這樣的過程,身邊的親人、愛人也會這樣,我們要和他們分離,這些就是最大的苦,所以說50%不好的事是保守的估計。

我有個親戚是退休軍人,在60歲之前身體都很強壯,從來沒生過病,對自己的健康很自豪。後來身體變差了,人很瘦,檢查後發現有直腸癌。每次家人去探望他的時候,他就使勁說自己過去身體怎麼好,怎麼本事,永遠沉醉在過去,拒絕面對現狀的病痛。我嘗試說服他接受現在,好好療養,他都充耳不聞。他對佛法沒有很深的認識,佛法也沒有辦法幫助他,結果他的死亡過程很痛苦。

慈心
慈心和貪愛是不一樣的,我們可以充分開發、培育慈心,但不要有貪愛,如果有貪愛和執取,肯定會有傷心。慈心就不一樣,慈心是無條件的,無論慈心的對象好不好,無論是活著還是死了,無論是做錯了,還是怎麼樣,慈心還是在的。

慈悲心是善心,所有的善心裡不應該有不舒服的感覺。善心是平靜的,不善心則是不平靜的。

慈悲心生起的同時,也會有感受、思惟,但這感受、思惟是緣於慈悲心而生的。慈悲心本身是無形無色,它有它的作用,需要不斷地去觀察。但我們可以透過這些感受、思惟去覺知到慈悲心。沒有瞋心時,慈悲心會自然生起。慈心會祝福一切眾生快樂,安康;悲心會祝願苦中的眾生離苦;喜心會隨眾生的成就;中舍心遇到自己無能為力的眾生,則平等心以待。這是智慧在自然運作,並非是在有煩惱時去把慈悲心作意出來,勉強生起慈悲心。

有禪修者問:我出家已經有很多年了。現在兩個兒子忙於他們自己的事業及家庭,前夫年紀大了沒人管,大小便不能自控,孩子要送他來寺院,要我照顧他。我真是好心沒好報,辛苦養大了孩子後才出家,以為斷了俗緣,但現在竟然是這樣。請問這是什麼因果?

我回答:這不是麻煩事,如果你以慈悲心去照顧他,這是好事,是善事。你出了家也在幫助別人,陌生人也幫助,以幫人的心去幫他,以出家人行善的心去照顧他,並不是一種被迫要負的家庭責任,這也是你修行的一部份。
我家也是這樣,兄弟們都出國了,爸爸、媽媽都很老了,八十多歲,雖然我出家了,也要照顧家人。對於家人,不是完全不管,也不是因為他們需要我的照顧,是因為這是個可以培養善心的機會,可以孝順父母,做好事,對我來說是應該做的。

你的前夫是老人,不能自控,不是他想要這樣的。其實,這個機會是讓我們培養善心的時機;你要成佛,出家就是要證佛果成佛,這是你培養慈悲心的機會。如果沒有能力幫他就放下;如果有能力、有因緣,能幫他是好事,如果環境、寺院,還有你自己的健康允許幫他的話,這是個培福的機會,培養智慧的機會。

做好人不容易。如果你覺得這是兒子的責任,你出了家就不用管了,那麼他來了,煩惱就生起了。但是如果你改變自己的想法,他來是給你做善事的機會,帶著這樣的心態去做事,去禪修,就會有好報。煩惱是魔的心,要將它變成佛的心。

兒子怎麼做是他們的事,這是能幫你培養福報的機會。你們以前在一起的時候,你出家以前,他沒有對你好過嗎?你們曾經也有很好的時候,對不對?你們兩個以前在一起養孩子、照顧家庭的時候,感情不錯吧,也是很相愛吧?

這是你的因緣,很深的因緣,如果你覺得不關你的事但卻要照顧他的話,你會覺得痛苦,但你可以把他當作是個普通的眾生,能幫他就幫他,是你自己的善事,會有善報的。寺院也有其他的老人,你現在不是也照顧他人嗎?你就當他和其他人一樣的照顧,不要當他是誰,有能力就照顧,沒有能力也沒有辦法。對不對?

佛陀讓我們修四護衛禪,佛隨念、慈心觀、不淨觀和死隨念,當我們正確地修四念處的時候,這些自然就照顧到,會自然開發出來。為什麼修四念處就不用刻意修四護衛禪呢?因為修四念處,智慧生起了,自然就感恩佛陀!因為智慧是佛陀的特徵,「佛隨念」自然就修了;了解到瞋心的時候,就看到它的可怕,自然知道「慈心觀」的好,無瞋的好;看到苦和不如意的時候,自然就有「不淨觀」,不覺得身心是個清淨的東西;經常看到所有的東西都是不確定、會改變的,一切都在變動當中,自然知道「死隨念」,死亡是必然的,所以不需要刻意修,自然就有這樣的知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